书城医学疑难杂症诊治大全(新世纪新生活百科全书)
2976600000010

第10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是指血浆脂原浓度超过正常范围,血浆脂蛋白超过正常高限时称高脂蛋白血症。由于大部分脂质与血浆蛋白结合而转运全身,故高脂血症常反映了高脂蛋白血症。高脂血症临床上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前者罕见,属遗传性脂质代谢紊乱疾病;后者多为未控制的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肾病综合征、黏液性水肿、甲状腺功能低下、胆汁性肝硬化等疾病所伴发的并发症。根据WHO标准,可把高脂蛋白血症分成Ⅰ、Ⅱ、Ⅲ、Ⅳ、Ⅴ五种类型。

一、病因病机

高脂血症是现代医学的病名,是冠心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中医学无此病名,也无类似记载。但从多年的临床实践观察,与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和人体阴阳消长失衡而产生湿浊、瘀浊有关。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

大多数高脂血症患者并无任何症状和异常体征表现,常常是在进行血液生化检验(测定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时被发现。

(1)Ⅰ型:极罕见,属遗传性。在肘、背和臂部可见疹状黄色瘤;甘油三脂很高(>2000mg/dl)时,眼底可出现脂血症视网膜;肝脾大,其大小程度随甘油三脂含量而改变;腹痛反复发作。

(2)Ⅱ型:高B脂蛋白血症,显性遗传,本型比较多见。其主要Ⅰ临床表现为眼睑部有黄色瘤、肌腱黄色瘤及皮下结节状黄色瘤;早发动脉硬化,约60%以上病人在40岁以前即有心绞痛等动脉粥样硬化表现。

(3)Ⅲ型:较少见,家族性,隐性遗传。病人常在30~40岁时出现扁平状黄色瘤、结节性疹状黄色瘤和肌腱黄色瘤,早发冠状动脉及周围动脉疾病,常伴肥胖和血尿酸增高,约40%患者可有异常葡萄糖耐量。

(4)Ⅳ型:临床上非常多见,常于20岁后发病,可为家族性,显性遗传。其特点是内源性甘油三脂异常增高,有肌腱黄色瘤;皮下结节状黄色瘤;皮疹样黄色瘤及眼睑黄斑瘤;视网膜脂血症;进展迅速的动脉粥样硬化;可伴胰腺炎、血尿酸增高;多数有异常的糖耐量。

(5)Ⅴ型:为Ⅰ和Ⅳ型的混合型,可同时具有两型的特征:常于20岁以后发病,常继发于急性代谢紊乱,也可为遗传性。

2.诊断

本病诊断主要依靠化验,检查方法包括血清外观、血脂测定、纸上电泳及葡萄糖耐量试验等,其中以胆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为常规测定。

(1)高胆固醇血症: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增高,超过5.72mmol/L,而甘油三酯含量正常,即甘油三酯<1.70mmol/L。

(2)高甘油三酯血症: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增高,超过1.70mmol/L,而总胆固醇含量正常,即总胆固醇<5.72mmol/L。

(3)混合型高脂血症: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均增高,即总胆固醇超过5.72mmol/L,甘油三酯超过1.70mmol/L。

(4)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含量<9.0mmol/L。

三、辨证施治

1.脾虚湿盛型

【辨证】体型丰满,四肢倦怠,腹胀纳呆,咳嗽有痰,大便溏薄。舌淡苔腻,脉滑。

【施治】燥湿健脾。

【方药】苍术、厚朴、白蔻仁各12g,藿香、泽泻各9g,茯苓15g,薏苡仁20g,陈皮、桂枝、石菖蒲各10g。

2.湿热壅滞型

【辨证】烦渴,发热尿少,身重,腹大浮肿。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施治】清热利湿。

【方药】金银花15g,荷叶9g,连翘、草决明、虎杖各12g,泽泻10g,茯苓20g。

3.肝火炽热型

【辨证】口苦烦躁,面红目赤,胸胁胀满,小便黄赤,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弦数。

【施治】清肝泻火。

【方药】龙胆草、泽泻、黄芩各10g,山栀子12g,柴胡9g,木通6g,车前子、石决明各15g。

4.阴虚阳亢型

【辨证】头晕耳鸣,少寐多梦,肢体麻木,口渴。舌红苔黄,脉弦细。

【施治】育阴抑阳。

【方药】天麻、钩藤、栀子各10g,生地18g,生决明15g,桑寄生、川牛膝、玄参、白芍、麦冬各12g。

5.气血瘀滞型

【辨证】胸闷气短,或胸痹心痛,痛有定处。舌紫暗有瘀点或瘀斑,脉弦。

【施治】行气活血化瘀。

【方药】当归、桃仁、红花、赤芍、桔梗、牛膝各12g,川芎、枳壳、柴胡各10g,甘草6g,生地18g。

6.肝肾阴亏型

【辨证】体倦乏力,腰酸腿软,年迈体弱,耳鸣眼花。舌红苔薄,脉沉细。

【施治】益肾填精。

【方药】何首乌、麦冬、沙参、菟丝子、桑寄生各12g,生地18g,枸杞子、黄精、杜仲各15g,黑芝麻20g。

四、辅助治疗

1.成药方

银杏叶冲剂、山楂精降脂片、大黄廑虫丸、首乌降酯片、降脂冲剂、消脂护肝胶囊、罗布麻冲剂、罗布麻胶囊。

2.验方

(1)茵陈30g,生山楂15g,生麦芽15g。水煎服,日1剂,2次分服,1个月为1个疗程,连服3个月。

(2)生首乌30g,泽泻15g,柴胡10g,大黄(后下)、红参粉(分冲)、三七粉(分冲)各3g,水蛭粉2g。日1剂,水煎400ml,2次分服,晨起空腹1次,晚临睡前口服1次。

(3)当归、党参、麦冬各15g,川芎、赤芍各12g,炮附子、五味子、桂枝、降香各10g,丹参25g,生苡仁、生黄花各30g,三七粉2g(开水冲服)。

(4)取田三七末适量,每日3次,每次0.6g,饭前服,连服1~2个月。

(5)取首乌片适量,每片0.25g,每次口服5~6片,每日口服3次,1个月为1个疗程。

五、调护

(1)饮食控制是本病治疗的基本措施,总原则是注意限制总热量,使体重正常。

(2)Ⅰ型一般只需低脂饮食;Ⅱ型宜采用低胆固醇饮食、低饱和脂肪酸饮食并加用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等;对内源性高甘油三脂即Ⅲ、Ⅳ、Ⅴ型要重点限制总热量及糖,减轻体重。

(3)精神放松,身心愉快,增强运动和体力活动。

胸痹

胸痹是指胸部闷痛,其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西医的冠心病、心包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病出现胸痛,均可按本证辨证论治。

一、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其病位在心,但与脾肾有关。其病机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为阴阳气血的亏虚,标实为阴寒、痰浊、血瘀交互为患。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

临床以膻中及左胸部疼痛,突然发作或发作有时为特点。疼痛可呈闷痛、隐痛、刺痛、灼痛等不同,有的可引及咽、臂、心窝等部位。

本证以猝然发作,或发作有时,经久不愈,且常兼见胸闷、气短、心悸等症。

2.诊断

(1)七情、气候变化、饮食劳倦等因素,可诱发本证。

(2)心电图等检查,常可见异常变化。

三、辨证施治

1.心血瘀阻型

【辨证】胸部刺痛,固定不移。舌质紫暗,脉弦涩。

【施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枳壳、延胡索、桃仁、牛膝各12g,赤芍15g,川芎9g,红花、柴胡、降香各10g,丹参20g。水煎服。

2.痰浊壅塞型

【辨证】胸闷而痛,或痛引背部,气短喘促,体胖,痰多。舌苔浊腻,脉滑。

【施治】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瓜蒌仁12g,薤白15g,法半夏12g,陈皮6g,丹参15g,白蔻仁6g,甘草6g。水煎服。

3.阴寒凝滞型

【辨证】胸痛彻背,受寒则甚,畏寒肢冷。舌质白滑,脉沉细。

【施治】辛温通阳,开痹散寒。

【方药】瓜萎薤白白酒汤加减:瓜蒌仁15g,薤白12g,枳实10g,桂枝12g,熟附子10g,丹参15g,檀香9g。水煎服。

4.心肾阴虚型

【辨证】胸闷痛,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腰酸,耳鸣。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细涩。

【施治】滋阴益肾,养心安神。

【方药】左归饮加减:熟地黄15g,山茱萸12g,枸杞子12g,山药15g,茯苓12g,麦冬12g,五味子6g,柏子仁12g,丹参15g,郁金10g,甘草6g。水煎服。

【加减】若阴虚阳亢者,加钩藤15g,石决明、鳖甲各20g。

5.气阴两虚型

【辨证】胸闷隐痛,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遇劳则甚。舌质偏红或有齿印,脉细无力或结代。

【施治】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方药】生脉散加味:党参20g,麦冬15g,五味子9g,生地黄15g,茯苓12g,黄芪15g,丹参18g,甘草6g。水煎服。

6.阳气虚衰型

【辨证】胸闷气短,甚则痛彻背,心悸,汗出,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质淡或紫暗,脉沉细。

【施治】益气温阳,活血通络。

【方药】参附汤加味:人参10g(或党参30g),熟附子12g,干姜9g,桂枝12g,茯苓15g,熟地黄15g,山茱萸12g,枸杞子12g,杜仲15g,丹参15g,甘草6g。水煎服。

【加减】阳损及阴者,加麦冬15g,五味子6g。

四、辅助治疗

1.成药方

(1)复方丹参片、速效救心丸、五灵止痛胶囊、复方丹参注射液(适用于心血瘀阻型)。

(2)瓜蒌片(适用于痰浊壅塞型)。

(3)苏冰滴丸、冠心苏合香丸(适用于阴寒凝滞型)。

(4)杞菊地黄丸(适用于心肾阴虚型)。

(5)洋参胶囊(适用于气阴两虚型)。

(6)活心丹、舒心丸(适用于阳气虚衰型)。

2.验方

(1)红花、赤芍、丹参、川芎各15g,降香12g。水煎服(适用于心血瘀阻型)。

(2)丹参30g,川芎10g,红花15g,党参30g,郁金15g,木香10g,香附15g,赤芍15g,麦冬20g,五味子6g,茯苓10g。水煎2次分服,每日1剂(适用于心血瘀阻型)。

(3)瓜蒌30g,薤白15g,丹参20g,赤芍15g,川芎10g,红花10g,降香15g,枳壳10g,桂枝10g,太子参20g。水煎2次分服,日1剂(适用于痰浊壅塞型)。

(4)法半夏10g,川芎9g,麦冬9g,赤芍9g,五味子9g,茯苓30g,党参30g,枳实10g,丹参30g。水煎2次分服,日1剂(适用于阴寒凝滞型)。

(5)太子参30g,丹参30g,白术15g,茯苓15g,陈皮10g,赤芍10g,麦冬12g,制半夏9g,五味子9g,炙甘草6g。水煎2次分服,每日1剂(适用于气阴两虚型)。

(6)黄芪20g,全当归、党参、全瓜蒌各15g,桂枝、赤芍各10g,细辛、沉香各5g,薤白12g,丹参30g。水煎服。寒甚者,可加附子、干姜、荜茇、姜黄(适用于阳气虚衰型)。

3.针灸疗方

(1)体针:主穴分两组:膻中和内关;巨阙和间使。操作时主穴交替轮换,每日针刺1次,获得针感,留针15分钟,10次为1个疗程,间隔5~7日。

(2)耳针:穴位:心、交感、皮质下、神门。每次2~3穴,留针。

五、调护

(1)防寒保暖,注意避免寒冷刺激。

(2)注意养性怡情,避免暴喜暴怒及忧思怨恐等精神刺激。

(3)饮食起居有节,不可过度劳累或暴饮暴食,不可过食肥甘厚味及烟酒等刺激性食物。

(4)加强体育锻炼,最适宜的是散步、打太极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