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清高宗乾隆(世界伟人传记丛书)
2980500000069

第69章 乾隆的家事(5)

乾隆皇帝一生共有二十七个子女,在这众多的皇子、皇女之中,真正能成为他感情寄托的,似乎只有皇十女、固伦和孝公主一人。皇帝对她的爱,不仅超过其他公主,而且也是所有皇子不可比拟的。十公主的生母悖妃初入宫时赐号“永贵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册封为“悖嫔”,那一年二十六岁,而乾隆已是年逾六旬一老翁了。悖妃是满洲正白旗人,但她的家族原隶内务府,又以汪氏一为姓,据此推测,她至少有汉族血统。汪氏的父亲四格,官都统,位。居极品,而她在乾隆三十六年被封为悖嫔、三年后晋封悖妃时,册文中竟连“秀毓名门”、“大家淑质”之类的门面话都没有,可见她的家族并没有被公认为八旗世家。就悖妃本人而言,终其一生,等级也不过妃子而已。十公主生母为出身不算高贵的妃子,而竟被封为等级最高的“固伦公主”,显然与清朝册封公主的定制不尽符合。

中国古代从战国时起,诸侯、帝王的女儿通称“公主”。满洲肇兴东土,文明晚进,加以四处征战,当时还无暇在名号上搞些繁文缛节的规定。太祖努尔哈赤的女儿们照满洲习俗,一律称为“格格”。清崇德元年(1636年)太宗皇帝——乾隆的高祖——正式改国号为“大清”,登上了“宽温仁圣皇帝”宝座时,才着手制定了一整套宫闱之制,规定凡中宫皇后所出之女封“固伦公主”,品级相当于亲王;妃、嫔所出之女,则封为“和硕公主”,品级相当于郡王。公主下嫁,其夫婿也不称“驸马”,而按满洲的习俗称“额驸”;尚固伦公主的,名“固伦额驸”,尚和硕公主的,名“和硕额驸”。“固伦”也是满洲语,意为“国家”,固伦公主意为“国公主”。太宗以下,循祖制而行,只有皇后所生的女儿才能冠以固伦公主美号。

然而,也有特例。康熙皇帝的十公主下嫁喀尔喀蒙古赛音诺颜部的策棱,由于十公主的生母纳喇氏只有“嫔”的名号,所以封为“和硕公主”,策棱则随公主封“和硕额驸”。日后策棱屡立奇功,进封和硕亲王。和硕额驸的名号与他的尊贵地位显然又不相称,于是在雍正十年(1732年)进“固伦额驸”,其时和硕公主已经死去,特旨追赠“固伦纯慤公主”。这是和硕公主逝后,由于公主所尚额驸身份提高,反过来追赠为固伦公主的特例。也有因为皇帝钟爱某一位公主,将其品级提高的。康熙皇帝的皇三女是荣妃马佳氏所出,初封时恪遵定制,封为和硕荣宪公主,但当康熙皇帝五十六岁身患重病时,这位和硕公主“视膳问安,晨昏不辍四十余辰”。皇帝被她的纯孝深深感动,病愈后特旨进封“固伦荣宪公主”。

乾隆皇帝的十公主下嫁时被封为“固伦和孝公主”,就是援皇祖封固伦荣宪公主之例,虽有违定制,却也无可厚非。

十公主出生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正月,这一年皇帝已六十五岁高龄,其他皇女或死或嫁,竟无一人承欢膝下。包括固伦和孝公主在内,皇帝一共生了十个女儿,皇长女、皇二女、皇五女、皇六女、皇八女不幸早殇,也谈不到封什么公主名号。皇三女固伦和敬公主是孝贤皇后所出,皇后崩逝的前一年,已下嫁科尔沁蒙古王公色布腾巴尔珠尔。这个蒙古小伙子十分憨厚,九岁那年皇帝即命养育宫中,随皇子们一起读书,等长成后,皇帝更把他当半个儿子看待。皇帝时时怜念和敬公主是孝贤皇后留下的惟一骨血,因此对额驸色布腾巴尔珠尔也别有一番深情。乾隆十九年(1754年)皇帝从避暑山庄启銮,经科尔沁蒙古往谒祖陵时,曾以《科尔沁固伦和敬公主额驸达尔汉亲王色布腾巴尔珠尔侍宴》为题,写了一首纪景抒情的小诗:

世笃姻盟拟晋秦,宫中收养喜成人。

诗书大义能明要,妫汭丛祥遂降嫔。

此日真堪呼半子,当年欲笑议和亲。

同来侍宴承欢处,为忆前弦转鼻辛。

尽管乾隆蓄意提携色布腾巴尔珠尔,却无奈这位固伦额驸达尔汉亲王是个扶不起的天子,而且寿数不长,乾隆四十年(1775年)时年轻轻的死于金川之役,留下和敬公主在豪华宏伟的公主府(在东四十条张自忠路)内孀居枯守。皇四女和硕和嘉公主生母是纯惠皇贵妃苏氏,十五岁那年下嫁大学士傅恒次子、孝贤皇后亲侄福隆安。皇帝对福隆安寄以莫大的期望,而和嘉公主却没有夫贵妻荣的福分,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去世时不过二十三岁。皇七女和皇九女都是皇贵妃魏氏所生,但皇七女因为下嫁前面曾提到的因军功卓著晋封固伦额驸策棱的孙子拉旺多尔济,所以特旨封“固伦和静公主”。她去世时正赶上皇十女和孝公主出生,年纪也只有二十岁。皇九女和硕和恪公主下嫁乾隆朝有名的福将兆惠之子札兰泰,时当十公主出世前两年多一点的光景。这样屈指一算,乾隆皇帝女儿虽不算少,但到老闺女和孝公主降临人间时,却只剩下和敬公主、和恪公主两人还在世;和敬公主已是四十多岁的妇人,和恪公主几年后也故去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望七之年的老皇帝得了一个长得十分像自己的可爱的小公主,他怎能不心花怒放呢?再者,自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五月十七阿哥永磷降生的梦熊之喜后,十来年间没有龙种诞育,如今又有一个活泼泼的小姑娘在宫中呱呱坠地,因而上自望九之年的皇太后,下至宫女、太监等执事人役,无不有一种喜从天降的意外之感,那欢快热闹的喜庆气氛绝不下于皇子的诞生。

小公主快四岁时,宫中发生一件给她幼小心灵以深刻刺激的大事。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十一月悖妃汪氏将她所居宫中的使唤女子毒殴立毙,皇帝震怒之下,想把她的悖妃位号废掉,小公主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本来太监、宫女犯错被责打,在宫中是家常便饭,皇帝跟前的小太监胡世杰、如意等也常有惹皇帝生气的时候。都不过交敬事房太监打上几十板子了事。当然,皇帝偶尔也有动真气的时候,乾隆十六年(1751年)夏天皇帝平伸双手准备让侍候的太监穿上一袭葛衣时,突然觉得手上被深深地刺了一下。待放下衣裳细加检视,原是一枚钢针忘在袖口上了。皇上一气之下,除给了这两个倒霉的太监责打、枷号的惩罚外,还发往边远地方充军。而今这次事件却非同寻常,悖妃竞将使唤宫女活活打死,如此残虐人命之事,宫中确属罕见。

汪氏被册封悖妃时,册文都称颂她“毓质柔嘉,禔躬端淑”,“娴兰宫之礼教”云云。其实,她的柔嘉端淑、娴于礼教,只表现在皇太后和皇帝面前,而对使唤宫女、太监却极为凶暴。诞育小公主后,“母以女爱”,年节赏赐,自然得到较之其他妃嫔更多的恩眷。这样一来,悖妃对下人脾气越发暴躁,责打起来也越发肆无忌惮。其他嫔妃见惇妃承恩正隆,谁也不肯出面劝解,终于酿成了将宫女立毙杖下的惨剧。

人命关天,且宫女又死于非命,皇帝的震怒可想而知。废黜悖妃,以警戒其他妃嫔,他不难下此决心,而一旦悖妃被打入冷宫,必将深深伤害自己视若掌上明珠的小公主;皇帝不忍心把公主抱给其他妃嫔抚养,更不忍心看到小公主日夜陪伴着一个以泪洗面的亲生母亲。皇帝冷静下来,才发现自己难于废黜悖妃,正是由于对小公主在感情上的深深依恋。爱屋及乌,皇帝最后决定从轻把悖妃降为悖嫔,以示惩处,他为此召来皇子们和军机大臣宣谕说:

昨悖妃将伊宫内使唤女子责处致毙,事属骇见,尔等想应闻知。前此妃嫔内闻有气性不好,痛殴婢女,致令情急轻生者,虽为主位之人不宜过于狠虐,而死者究系窘迫自戕。然一经奏闻,无不量其情节惩治,从来未有妃嫔将使女毒殴立毙之事,今妃此案,若不从重办理,于情法未为平允。

但下面话锋一转,皇帝又谕:“第念其曾育公主,故量从末减耳。若就案情而论,即将伊位号摒黜,亦岂得为过当乎?”对悖妃的惩处,所以由“从重”改为“量从末减”,皇帝讲得非常坦率——“念其曾育公主”。皇帝宛转曲法之事极为罕见,从此,宫中外朝都明白了小公主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

十公主的诞生,填补了自孝贤皇后去世后皇帝感情上的空虚。乾隆是一个精神世界十分丰富的人,是一个感情非常细腻的人。他需要有人怜爱他,同时也要把温情奉献给他所热爱的人。自从十公主降生后,只要有她在身边欢闹戏嘻,皇帝就会把一切疲劳倦怠都抛到九霄云外;只要抱起十公主,皇帝苦恼烦躁的心绪就会立刻宁静下来。这种感受,孝贤皇后在世时皇帝体味过,但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如今十公主又唤起了皇帝对那段温馨往事的回忆。大概正是由于这一点,皇帝对十公主更加珍爱。随着十公主一天天长大,皇帝也在考虑,女儿再好,也不能在自己身边留一辈子,对孩提时的小公主,可以在年、节、生日时,尽可以多赏赐些汉玉娃娃戏狮、红白玛瑙仙鹤之类奇珍做她的玩物,而对她真正的爱,莫过于早早地为她安排好一生的前程。皇帝明白,就十公主的未来而言,财富固然重要,尊崇的地位固然重要,但这些对她来说似乎无须操心过虑。皇帝以为,最重要的莫过于为她选择一个终身靠得住的如意郎君。

俗话说,皇帝女儿不愁嫁。乾隆为十公主择婿可真应了这句话。满蒙联姻,是清帝世代相承的家法。远的不说,十公主的七姐固伦和静公主就下嫁喀尔喀蒙古赛音诺颜部的拉旺多可济,但皇帝不愿十公主远嫁塞外;嫁给蒙古王公,也可以像十公主三姐固伦和敬公主那样,仍然留居京师,但即使像自幼养育宫中的固伦额驸色布腾巴尔珠尔一般的蒙古人材,也难以让眼界甚高的皇帝满意。和八旗勋旧之家,特别是所谓“八大家”联姻,也是清皇室的源远流长的老规矩。十公主四姐下嫁福隆安、九姐下嫁札兰泰,就都是皇帝选定的八旗世家子弟。然而,到十公主渐渐长大的时候,皇帝从这个圈子里选择乘龙快婿的余地变得有限了,同皇帝年辈相当的老臣早已凋零殆尽,即使他们子嗣甚多,但也难于找到与和孝公主年龄匹配,又辈分相当的合适人选。转来转去,皇帝自然而然地盘算起当朝大臣家的子弟,他首先想到了和珅的儿子。

和珅姓钮祜禄氏,说来也是名门出身。到十公主四五岁时,和珅年富力强,圣眷正隆,一身兼户部尚书、军机大臣、领侍卫内大臣、九门提督等要职,是政坛上一颗最有希望的新星。就连来中国的朝鲜使臣据自己的观感也得出了“兵部尚书福隆安、户部尚书和珅贵幸用,阁老阿桂之属,充位而已”的结论。皇帝当时年届古稀,而和珅不过三十出头,十公主下嫁和珅的之子,皇帝以为,她的前途最有保障。福隆安地位虽高于和珅,又是孝贤皇后的亲侄,不过就感情好恶而言,皇帝与和珅的性情更为相投。和珅年龄不及皇帝之半,而他俩君臣间的忘年际遇,实在是某种说不清的缘分使然。皇帝最终决定与和珅家结秦晋之好,说到底是他由衷地喜欢和珅。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虚岁刚满六岁的十公主就由皇帝指婚给和珅儿子。这位佳婿貌如其父,英俊无比,年方六龄,比十公主小半个月光景。两人八字经皇帝看过非常满意,注定是一生和睦的恩爱夫妻。皇帝为自己未来的女婿赐名“丰绅殷德”。“丰绅”,满洲语含有“福禄”、“福泽”、“福祉”之类的意思,夫婿寿山福海,十公主的前程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

丰绅殷德被指为十公主额驸时,因年龄太小,并未成婚,十公主仍在皇帝身边承欢侍养。这个姑娘聪明伶俐,善解人意,对老皇帝非常孝顺,待人接物也谦恭有礼,与阿哥们相处得都很融洽。十公主从小性情刚毅,喜欢穿男装,每年夏秋皇帝去避暑山庄,及随后进哨木兰行围时,总忘不了带上她。马上围猎,随时随处都有危险,皇上怕小公主稍有闪失,特别交待内务府上驷院调教好驯良的小马,配上特制的“架子鞍”。小公主把小撒袋挂在腰间,一身戎装跨在马背上,俨然满洲英俊的少年武士。初次行围,在野兽左突右驰的围场中,她居然用弓箭射死了野兔和小鹿。皇帝看在眼里,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