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汉高祖刘邦(世界伟人传记丛书)
2980900000069

第69章 帝王魂归《大风歌》(5)

好像早就准备好了似的,立刻跑进几个手拿木枷的侍卫,把萧何上了枷,就拖走了。

老相国被捕,在朝野引起巨大震动。因为他一直是群臣的榜样,民众的偶像。即使最近有些逾距行为,大多认为这是他年纪大了,一时糊涂,他的形象在臣民的心目中还是金光闪亮的。

吕雉认为这是君臣间的小小呕气,一会儿就会过去,再说群臣就会上书为相国声辩,倒是怕刘邦是难以“下楼”了,所以,她没有出面说话。

令她奇怪的是一连几天却没有动静。

原因是深刻的。

曹参远在齐地,论说在朝的老臣如周勃、夏侯婴等是该出来说话的,可是他们这几年也深受刘邦的忌刻,常常不明不白地遭到训斥,弄不好就有引火烧身的危险。所以他们躲在家里缄默不语。那些以战功得到封赏的朝臣,早就嫉妒萧何的无战功而得高禄,更不出头为萧何讲情了!

但无论什么人,都在紧张地看着事态的发展。

张良的家人说:“在这时候,您是不是出面为萧相国说几句话呢?”

张良说:“说什么,好叫皇帝下台吗?我可不去帮他!放心,萧何没事的!”

刘邦呢,正像张良说的,张望着空寂的朝堂,也很着急。怎么就没人出来替萧何争一争呢?这些狗娘养的!——这萧何关在狱里,杀也杀不得,放也放不得,就这么拖着吗?……

一天,刘邦闷得不行,就把来向他回事的一个姓王的卫尉留下了。“你先别走,陪朕下盘棋吧!”

卫尉(皇宫的卫戍长官)是九卿之一,是大官了,这年轻人又是刘邦新提拔的,所以对他说话很随便。

走下了几着后,刘邦叹口气说“怪了,怎么没人为萧相国上书喊冤呀,难道他们都认为萧何有罪吗?”

王卫尉立刻就摸到了刘邦的心事,装作无意地问道:“皇上,相国有什么大罪,您把他当作重犯对待?”

刘邦说:“朕听说李斯在做丞相时,有善举都归功于皇上,有过错都自己揽过来,所以,他被秦皇信任,执掌大权。萧何呢,自己收受贿赂强占民田,做了许多恶事,又反过头来装出为民请命的样子,所以朕要惩治他!”

王卫尉说:“臣下可以为这事说几句吗?”

“你说,你说!”

“萧相国一直是关心百姓的,这,天下人都知道。至于他最近收受贿赂、强占民田等恶迹,大概是事出有因,皇上不妨另做调查。”

“怎么啦?难道他贪赃枉法还事出有因?”

王卫尉说:“皇上,他是相国,知道怎样对民众有好处,就怎样做,这是他认真负责的表现。但……那些事……怕是装出来的吧!”

“你怎么这样想呢?”

“皇上,当年您与项羽在荥阳、成皋相争数年,近年陈豨、英布又接踵叛乱,陛下都亲自出征,全是相国留守关中,为您筹措一切。如果萧相国有二心的话,则武关以西,早非陛下所有了!试想,他连这么大的利益都不贪求,怎会贪图商贾、行贿者的蝇头小利呢?”

刘邦点点头。

卫尉又说:“秦朝是因从不反省自己的暴政而亡国的,李斯为皇帝担戴罪名有什么值得称赏的呢!”

“那么,萧何为什么……呢?”

“臣下不是说过么,那是另当别论的事,但您可别怀疑相国的忠贞!”

刘邦本想因此扳倒萧何的,听了卫尉的话很不高兴。他把棋子儿往棋盘上一摔说:“算了,朕没心下棋了,你走吧,走吧!”

卫尉走后,刘邦想,连我新提拔的人都认为我对萧何不公平,遑论满朝文武了。于是他派一使臣持了他的符节到监狱里把萧何放了出来。

萧何在狱里度日如年。回想几十年来对刘邦的鞠躬尽瘁,冤枉得直掉泪。现在一下子又得赦书,大喜过望,把一切对忘了,顾不得回家,就急急忙忙地往宫里跑去。

到了未央后宫,他又把帽子扔掉,把鞋子甩掉,跑进去跪下向皇上恭谢圣恩。

“起来吧,萧何,”刘邦斜着眼望着相国,“你为民请命,要朕的园子,朕不给你,是桀纣那一类的昏君了,你却是周公那样的贤相,你向朕谢什么恩!”

萧何见刘邦这么说,知道他还是一肚子怨怒,就连忙说:“皇上对老臣的惩诫还是应当的,应当的……”

“那是朕故意将你抓起来的,好让天下百姓知道罪过在朕哩!起来起来……”

“那么……”

“别‘那么’了,相国还是你的!”

老相国被皇帝抓进狱里,本就稀里糊涂,现在又被放出,也是迷里恍惚。朝臣们谁也弄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可是现在大家都放了心,整个朝廷又像平常那样运转起来。

大家刚刚松了一口气,刘邦又把易储的事突然提了出来。

原来那时的皇权,还不能一人独断。皇帝对诸王的封立、大臣的任命,都得走一走九卿举荐这一手续,不是下个诏令就可以的。刘邦是天下诸侯拥立的,后来他逐渐地因这样那样的原因把他们撤的撤,换的换,杀的杀,都得找出相当理由的。太子的事也是这样。他得先提出更换太子的理由,然后再由大臣上书称颂如意的许多好处,刘盈的许多缺点,最后才可下达废立的诏书。但现在群臣大多不愿更换太子,群臣上书搞不出来,刘邦的易储动议就被卡住了!

上面已经说过,刘邦之所以非得易储不可,绝不是像史家所说,是只因了宠幸戚姬,爱护如意所致,而有其更深刻的原因,那就是他怕大汉江山在他死后落到异姓手里!

朝廷上,现在无人敢出来阻止了。许多要害部门已换上了刘邦宠信的年轻人,老臣都被刘邦整治得人人自危,而过去有点威信的萧相国由于在大牢中待了几天,也被弄得心有余悸了!

吕雉又忙起来,她去找萧何那班老臣,但没一人敢于为这事替皇后太子出头。没法儿他只好再去求张良。

“张先生,”她哭着说,“您是太子少傅,能够保护太子的就是您一人了!”

“不是还有个太子太傅吗?”他指的是那个老儒生叔孙通。

吕后说:“他算什么?他连个彻侯也不是。”

张良想让叔孙通去打一打头阵,就说:“皇后,先让叔孙通去碰一碰,看看事情的深浅,咱们再想办法。”

于是,吕雉去求叔孙通。

叔孙通这老头儿竟锐身自任,他对皇后说:“老臣是太子的师傅,我不出头保护太子,谁去呢?于是他跑到皇帝面前高声叫道:“皇上,您的易储之议,老臣以为不妥!”

“为什么不妥?”刘邦瞪起眼来。

过去,叔孙通来奏事,刘邦尊重他是太傅,总是让人给他个座位的。这次皇帝虽没说,叔孙通以为也是如此,就回头转影地到处看。

“看什么?”刘邦喝道,“跪下!”

叔孙通这才知道皇帝发怒了,只得老老实实地跪下。

“皇上,”他说,“春秋时,晋献公因宠信骊姬的缘故,废太子,立奚齐,因此晋国内乱数十年,使天下人耻笑。秦始皇因为不早立扶苏为嗣,致使奸臣赵高趁机篡权,弄得国家都亡了。这些事,陛下都是知道的。现太子仁孝,天下皆闻,吕后又与陛下同甘共苦多年,皇上岂能……”说着哭了起来。

“老家伙,你懂什么?”刘邦生气地说,“老子是看你在立朝仪上有点功劳才给你个官做,你就不知自己姓什么了?”

叔孙通见皇帝这样瞧他不起,也豁出去了,他以头碰地,高声说道“皇上,陛下若一定废黜太子,老臣也不想活了,请皇上先把老臣杀了!”

刘邦见这老东西要和他拼命,想了想,事情刚刚开始,还是不把朝堂弄得鲜血淋漓才好,就忙说:“你先别碰头,你的话,朕考虑考虑!——来人,把他拉出去!”

本来朝臣们想在叔孙通“冲开一条路”时,自己再跟进去,见叔孙通额角碰得通红,满脸汗水地被拖出来,知道事情不成,也就各自散了。

刘邦易储的脚步继续走着,他一拨一拨地召见朝臣,向他们说明理由。吕雉又去找张良,对他说:“那叔孙通根本不行,皇上怎会听他的,张先生,您还是赶紧出面吧,不然可就来不及了。”

张良想了想说:“好的,这事,皇后可不用管了,我将与建成侯具体谋划。”

建成侯吕释之很快来到张府。

张良问:“那商山四皓现在怎样?”

“除了吃饭喝酒,就是胡扯。”

“现在用上他们了,走,到他们那里去!”

张良去见皇上,他说已请到了天下闻名的商山四皓。

刘邦高兴地说:“那太好了,多日前,朕就听说他们到了长安,可是一直没有见到,原来他们在你那里!他们去先去找你,也对,大概咱们朝中,除了你子房外,没有他们钦敬的人了!”

“可是,他们现在到太子那里去了……”

“子房,那是干什么?”

“他们说是……来长安的目的就是为了辅佐太子的!”

“扯淡扯淡,老子还健在,得先辅佐老子才行!——朕现在就设宴招待他们,你快去请他们来!”

张良去了,和“四皓”们又做了些准备,好使他导演的戏尽量演得天衣无缝。

等太子、四皓和张良到达长乐官时,刘邦与戚姬已等在那里了。他们向皇帝、戚姬行了君臣大礼。然后,皇上赐宴。

太子没有入座,侍立在四皓身旁。

刘邦抬头看时,只见四皓面如冠玉,目如星盏,五绺长须垂挂胸前。他们身着宽大的袍子,飘飘然有神仙之概。刘邦不禁肃然起敬。

刘邦欠身垂问:“四位长者从哪里来呀?”

四皓躬身向前,各个向刘邦介绍了自己。虽说得不太流利,但还算过得去。张良却急出了一身冷汗。

刘邦大惊道:“啊呀,是你们呀,朕早就听张先生说起过你们了,派人找了你们几年没有找到。如今,老先生们怎么想到要出山跟随朕的儿子了呢?”

四皓中比较会说的东园公向前回答皇上:“我们四个山野之人虽没见过皇上,但听说陛下瞧不起读书人,见了就骂他们,臣等不愿受辱,所以就远远地在山中藏起来了。后来又听说太子为人仁孝,恭敬天下才智之士,致使四海才俊都愿意为太子尽其忠忱死而后已,所以我们就来追随太子了!”

由于东园公领头,其他三人也大起胆来,按照张良给他们说好的路子也帮着说了几句。直到张良给他们使眼色才住下。

刘邦听了四皓的话,满脸失望,半天没有说话。

张良怕冷了场,说不定会露什么马脚,就指使四皓给皇上敬酒。四皓一一做了。

刘邦叹口气对四皓说:“今后,就烦劳四位老先生,好好地为朕调教、指点太子了!……”

四皓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因为事先张良没有估计到皇上会很快地改变易储主意,将太子交托给四皓。没办法,张良立刻暗暗地指使他们向皇上告退。

等张良、太子、四皓依次退出后,刘邦指着他们的身影对戚姬说:“看到了吗?我想着易储,可是天下闻名的四皓却尽力辅助太子,太子的羽翼已经丰满,没有办法!看来,那个吕后将要真正成为……汉朝的主人了!”

戚姬再也忍受不住这一沉重打击,伏在刘邦身上抽泣起来。

“别哭了,别哭了,”刘邦扶起她,“今后,咱俩就凑合着过吧。你为我起舞,我为你唱歌,相拥相扶着度过余年吧!……”

刘邦也极伤心,说着起身为戚姬唱起歌来:

鸿鹄高飞,

一举千里。

羽翮已就,

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

当可奈何!

虽有缯缴,

尚安所施!

这首歌的意思是:鸿鹄(传说中的大鸟)高高飞起,一举就是千里。它已羽毛丰满,展翅即可超越四海,已经成了这样的局面,你有什么办法呢?就是你有带绳索的专门射鸟的箭,又怎么向它施放呢?刘邦虽是顺口吟出,但充满悲伤无耐的诗情,是好诗。欧洲一位哲人说:愤怒出诗人(愤怒可做激情解),一点不错!联系到他的《大风歌》,刘邦这一浪子确有无可置疑的诗才!

史书上记载他“歌数阙”,当是还有没记下来的,甚为可惜,若不,一定有人为他辑录成集了!

刘邦且唱,戚姬且哭,最后两人抱在一起。

刘邦的易储之议,到这里划上了一个无奈的句号。

历史记载“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把这笔账算在了张良身上。

可是,刘邦仍然为戚姬母子的将来担忧。戚姬有个侍女,名叫贾佩兰,史书上留下了她的许多回忆。她说刘邦与戚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说到他们的爱子如意,戚姬垂泪,刘邦叹气,“几半日无言”,她说:有时戚姬击筑,刘邦高歌,情景十分凄怆。商帝摄后的日子就是这样度过的。

又过了些日子,刘邦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对戚妍说:“看样子刘盈就要代替朕了。刘盈除了无能外,心地还是好的,朕给他留下一封书,嘱他照顾你们母子……”

这是无法中的一法。

那封《敕太子书》开头先写了自己从小没有好好读书,是终生遗憾,希望太子多读些书。又说太子能够罗致四皓这样的大贤,是太子的本领,再次确认刘盈为太子。他又扯到自己的书法不好,虽然曾向高明者请教,至今也没写好。嘱咐刘盈好好地练习,有事自己动手,别找他人代笔。他说萧何、曹参、张良、陈平都是儿的长辈,要太子好好地尊敬他们……

最后才郑重地说:我把如意母子托付给你,你要尽心地照顾他们。别的儿子我就不说了,如意太小,是十分可怜的……

这些话虽然平常,但可以看出,刘邦是流着泪写给刘盈的。

刘邦的生命快要走到终点,他已深深地感觉到了。可是他很是不幸,历史没有让他在安静中悠闲地离开这个世界,从北方又传来燕王谋反的消息。

燕王卢绾,与刘邦关系特殊。他们是同村人,年龄也一般大,从小在一起成长,相互情投意合,有如兄弟。刘邦起事后,他立刻参加,始终不渝地跟随着他。不仅沛丰、砀郡一帮,就是整个刘邦集团都知道他是皇帝最最信得过的人之一。何况有人传说刘邦有卢太公之子的嫌疑,有可能他们实际上是亲兄弟呢!

陈豨谋反后,首先出兵的诸侯是卢绾。他不仅亲自临战,而且派出亲信张胜到匈奴去说服单于不要帮助陈豨。

有时候积极性过分就会适得其反,卢绾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