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老狐狸经(历代经典文丛)
2988700000075

第75章 老狐狸经之处世之道(7)

4.健全自己的理智

一般人,遇到不公平的事情时,都可能因同情、怜悯而失去理智的行动,因此进行健全理智的训练就显得尤为突出。

(1)将不为公众认可的动机、欲望导向较正确的方向,把情绪激动起来的能量,引向对公众有利的方向。 (2)进行合理的补偿训练。把自己的特长和聪明才智充分发挥,用以弥补自己的生理、心理或某一方面的欠缺所引起的烦恼或苦恼。

5.利用积极的语言交流,防止矛盾冲突的加剧

克制不仅仅是一味地对自己实施,同时也要有目的对他人实施。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利用积极的语言交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以大义。

(1)使自己专注于对实际问题的原告感受。这不全致对方作出防御的反应。

(2)你可承认自己有失控表现,并承担责任。并要尽量使用明显的指责性字眼,以使对方感到你的诚恳。

(3)在交流前找到排解纠纷的方法。如能正确使用,既可恰当地表达原发感受,又可使对方以作的姿态作出反应。

(4)选择交流的适当地点、时间、场合等,让对方能顺理成章地接受,并与你合作。

6.转移思考主题和视觉中心注意力,自行排泄

有时你遇到的问题特别棘手,越想越生气,越看越别扭,心中的无名火会油然而生,难免会做出格的事,这时你要能通过看电影、听音乐、散步、下棋、打球等活动来转移思考主题和视觉中心的注意力,无论什么都会自行消泄。脱离使人不快的情境,转移到令人愉快的情境中去,这是克制技巧中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

然而,当你与他人发生矛盾,当你受到他人的侮辱和侵犯时,激愤之情便会膨胀起来。愤怒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一旦让它狂奔起来,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科学家证实,人的大脑和免疫功能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从而解释了为什么一个人在紧张、抑郁和心理不平衡的情况下容易生病的道理。因为人体防御系统的主力军一一血液的白细胞,具有一种能够接受激素ACTH的受体,这种激素在人体紧张时可大量释放,与白细胞相结合,削弱了人体的免疫能力,各种病源体在向人体进攻时便得不到主力军的有力反击。因此,常发怒的人易生病。

还有一点同样重要,那就是愤怒会使你成功的人际关系毁于一旦。成功的人总是善于克服愤怒的人。

西汉时,韩信在街上受恶少胯下之辱,愤怒的热血一下子涌遍周身,可他咽下了这口气,从恶少胯下钻了过去。不仅如此,当韩信功成名就,回乡报恩时。还到处寻找当年的“恶少”,对他表示感谢。这一千古流传的故事形象地注释了不发脾气的首要条件——忍耐。所以古人云:小不忍则乱大谋。忍耐可说是交际修养中的重要原则。

平等地对待别人,能有效地制止发脾气或少发脾气。下属办错了事,有些领导居高临下,大声训斥,似乎天经地义;儿女不听话时,有的父母常火冒三丈,轻则破口大骂,重则棍棒相加,似乎理所当然;学生犯了错误,有的老师把桌子一拍,审讯似地训一通,甚至将其赶出教室,似乎合情合理……领导、父母、教师的脾气之所以在下级、子女、学生面前一触即发,是因为他们总觉得居人之上。殊不知,这样极力维护的尊严,反而更容易丧失。

有的朋友会说:这些道理我们都懂,但就是到时候控制不住自己。别着急,这里向您推荐三种简单而有效的制怒方法。

1.写信发泄法

你如果心事重重。觉得非要把自己的烦恼和不平之事倾诉一番,你可以给自己写封信,将自己的情感毫无保留地倾吐在信中的字里行间,详细地诉说他人的误解和对自己的不平公,一吐为快。

情感发泄完毕后,请把信烧毁,不要将它邮寄出去。写信使你得到了发泄,你会体会到一种巨大的轻松感。更重要的是,感情的发泄使你不再需要向他人倾吐了。有时需要写上两遍,甚至三遍才能将淤积在心中的烦恼发泄干净。一旦你一吐为快后,你会发现自己再也不想去考虑那些使你不愉快的事情,更不愿和他人谈起这些事了。

2.转移法

试试转移法,你先要记住,在你生气或者完全失去理智的时候,千万不要作出任何决定。对物不对人,对事不对人,也是息怒之道。有些人在自己要发脾气时,赶紧离开这个“典型环境”,想一想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或者把自己关起来,闭目养神,在寂静中灭掉怒气之火,“唯有知道什么是孤独的人才真正懂得息怒”。或着拼命地工作、活动,转移注意力;或者说几句笑话。让笑声淡化怒气,减轻情绪上的压力;或者伏案疾书,让愤怒之情化做诗文……

3.建立固定的条件反射,用理智战胜怒火

民族英雄林则徐,脾气暴躁,有几次差点因发脾气误了大事。他奉命到虎门禁烟前后,为了不因怒气误事,特意在自己的居室和“办公室”里贴上“制怒”的条幅。每当要发脾气时,一看到这两个大字,便如同听到了无声的命令,也就慢慢心平气和、三思而行了。这样用某种方式提醒自己。也不失为息怒的妙方。

日常生活中,当你被激怒时,千万不要轻易发火。谁要轻易地做了怒气的俘虏,谁的生活就会倾斜,谁就可能成为愚蠢与后悔的朋友。

然而,一旦碰到冲突,我们将怎么办呢?我们说,健康的人际交往是不会没有冲突的。冲突是我们与他人全部关系中的一部分,它可能有害,也可能有益。

为什么说冲突还可能有益呢?

当然,冲突本身毫无益处。但是只要处理得当,便有这种可能。我们举个例子:当你在做某项工作时,有人存心在嫉妒你,并一再散布对你不利的语言,你不得不与他交涉,可他毫无不理会,于是你奋发图强,终于获得了更大成功,赢得大家赞赏。冲突能表现人们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促使人们挖掘自己潜在的才能。这是因为冲突本身是突发性的,冲突双方往往都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因此,它给了人们一个随机应变、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不过,人际交往中绝大部分冲突还不是太伤脑筋,而是温和型的,特别是在受过良好教育、有修养的人士之间,冲突则是一种智慧和含蓄的拼争。

小胡提议大家去看一部武打电影,而小唐则鼓动大家去看言情片,如果一组人中只有一种选择的话,这就形成了冲突。

在论文答辩中,老师认为我的论文只能得“良”,而我和同学都坚持认为论文成绩应当是“优”。显然,评委的最后意见只可能是两者中的一个,而不可能择其“中庸”。

日常生活中,人际冲突也处处可见,这就要看你解决冲突的方式和技巧的运用。不可否认,方式的运用又与你在冲突中目的的需要程度紧密联系。你可以视目的的轻重缓急而采取不同的解决冲突的办法。

解决冲突的方式大致分五种:

1.打击方式

这种解决方式表现为意欲以他人的牺牲为代价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愿望。滥用权力的人往往采取这种方式,并非良策。

2.求同方式

这是值得推崇的一个办法,它包含最大限度地满足双方的合作和自我维护这两个方面。该方式的目的在于满足双方需要。由于求同方式要求人们对付出的时间、精力及承担的义务都超过其他方式,因而需要花气力好好学会。

3.回避方式

回避并非总是消极的象征。有时避其锋芒,以免发生白热化对峙,等风头过去再行理论。但此法不是彻底解决问题的途径。

4.妥协方式

指一味强调合作而不维护自我利益的行为,目的往往是有一个不痛不痒的结局即可。尽管这种方式能够促进和谐融洽,避免冲突,但也容易助长逆来顺受,放弃自我权利和无原则服从等毛病。

5.折中方式

处于居中位置,要求双方既合作又要自我维护。通过折中,人们期望找到一种彼此都能接受,都能得到部分满足的解决方法。有时,这也是一种令人满意的方式。

冲突发生后,人们都应有制怒的修养,这是决定冲突获得调解的前提。一个成熟的人,往往自我控制力较强。有人提出一个建议,当不愉快要发生时,把皮带解开,把手放在腹部或把手放在衣袋里按住腰部,气便消了。据说此办法很灵。当然,真正想找到万试皆灵的妙药,还需用“转怒为静”的“制怒剂”。

在处理冲突技巧方面,如果在语言上有所改变,也有效用。比如可以说“我生气了”,而不是说“你惹我生气了”;或者说“我感到被拒绝了”,而不是说“你的话不可理解”。这便使重点由追究“非你即我”,改变为尽量沟通和调和我与他人观点的分歧,这样,和解的气氛便形成了。

永远记住:在通常的人际交往中,愤怒从愚蠢开始,以悔恨告终。

沉默是金

每一个人都想获得他人的肯定,在人生的舞台上创造一番伟业,这种想法是无可厚非的。可是,大部分的人终其一生,只能过着默默无闻的生活。如果悲叹时运不济,不能施展抱负,不如先放眼看看周围。

盛开的百合花和剑兰,会将营养贮存在球根,以便花朵随时汲取。而移植的时候,水分和肥料如果过量,植物反而会无精打采,难以生长。

杉木必须有青苔才能生长,而青苔不能直接照射阳光,杉叶的绿荫正足以保护青苔,自杉叶滴落的露水,又可滋润青苔,当青苔繁茂之后,就会把蓄积的水分供应给杉木。因此,杉木与青苔彼此共存共荣。

小指是身体上最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常不会意识到它的功能;然而,它的存在却是不容忽视的。

譬如,小指不灵活时,就没有办法拿铁锤,球也投不远,倒立时,不靠它更难以保持平衡。

平时,我们一点也不重视它,一旦失去了,就会体验到它的存在价值。

火车能够快速而平稳地行驶,要靠最基层的保养人员默默地工作,如果这些无名英雄不工作了,火车别说是快速行驶,连最起码的安全都有问题。

天地间的自然原理是巧妙的,任何东西都有它的用处,在不浪费的情形下,相辅相成,以保持调和的状态。

相反的,如果一味地排斥对方,想压倒对方,实现自己的主张,使自己突出。那么齿轮必定无法配合,而产生对立现象,如此一来,自然的运行法则一日也难以维持。

能明白这点,就算自己默默无闻。不被重视,也不会怨天尤人了。

有位华人曾被派往夏威夷服务,每天都要负责打扫卫生。因为他当时尚在修习中,要修习一打扫、二勤勉、三学问的课程。“如果不能打扫好,又如何能做好学问”呢?

每日打打时,他总会看到墙外许多观光客,在阳光下恣意地享受着“海上乐园”之称的夏威夷的迷人风光,内心就为身穿工作服在打扫卫生的自己抱不平。

后来他才发现那段时光对自己影响很深,每日的劳动不仅食欲大增,身体也变得十分健康。

相信许多人也像当时的这位华人一样,只知拿别人的生活和自己的生活相比较,不停地抱怨。

的确,基础性的工作,对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而言,是一种难以忍受的磨炼。

世界上的伟人,都曾经历过一段漫长且艰苦的生活经验。毕竟,成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

那些卖座的歌星,表面上看来光彩夺目。但他们如果没有经过一番苦练和周围者的协助,不断充实自己,又如何有今天的成绩。

总而言之,成功绝不是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