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处事绝学(历代经典文丛)
2989300000045

第45章 《劝忍百箴》——以退为进的艺术(1)

能忍辱者存,能忍耻者妥,与其说成功者是战而胜,不如说成功者是忍到了最后。

小不忍则乱大谋,不要因一时的成绩而得意,也不要为暂时的遭遇垂头丧气,记住:忍者必胜!

【简介】

《劝忍百箴》是中国最系统的忍学教科书,为元代学者许名奎所著。作者一生饱经沧桑,总结自己和历史人物的经验教训,得出这部忍学精华。他将人一生的所为,以一“忍”字概之。作者所说的“忍”绝不是懦弱、胆怯、“忍气吞声”而是以退为进的哲学,是一个人大智大勇的表现。

该书内涵丰富,涉及忠孝仁义等道德范畴、喜怒好恶等情感领域,涵盖声色酒食、名誉权势、交友治学等多方面内容。书中既有关于忍的理论、忍的方法、忍的功用、忍的要诀,又有关于忍的实践、忍的故事。特别是每一条箴言中几乎都包含有一个乃至多个有关忍的历史故事,这就使得这本书更具可读性和趣味性。从历史典故中获得智慧,从简短的格言中得到启发,读此书能让我们更好地为人处世、得颐天年。

道德情感忠

【原文】

事君尽忠,人臣大节;苟利社稷,死生不夺。杲卿之骂禄山,痛不知于断舌;张巡之守睢阳,烹不怜于爱妾。

养子环刃而辱骂,真卿誓死于希烈。忠肝义胆,千古不灭。在地则为河岳,在天则为日月。

高爵重禄,世受国恩。一朝难作,卖国图身。何面目以对天地,终受罚于鬼神。昭昭信史,书日叛臣。噫,可不忍欤!

【译文】

侍奉君主应当尽心尽力,这是做臣子应有的大节。如果为国家和人民谋利,即使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颜杲卿曾痛骂安禄山,就算是割掉舌头的痛苦也没有阻止他的行为;张巡守卫睢阳没有食物的时候,把爱妾煮给士兵吃而没有流泪。

面对李希烈养子们的举刀威胁和侮骂,颜真卿面不改色,对李希烈表示了誓死不屈的决心。他的忠义气节,永远都不会消灭。苏轼也曾说:“他们的赤胆忠心在天上就像日月一样光芒四射,在地就像山岳一样宏伟壮观。”

有人享受高官厚禄,世代受到国家的恩德,可一旦大祸临头,为保全自己而出卖国家。这种人有什么颜面来面对天地呢?他们最终是会受到鬼神惩罚的。难怪正史中都清清楚楚地记录着叛臣的名字!所以,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能动摇自己对君主对国家的赤胆忠心呢!

【点评】

古人把“忠”作为人生第一信条。我们今天则把“忠”分成忠烈和愚忠。通常划分的界线是,是否值得去为其尽忠。于是,我们把岳飞、诸葛亮等人说成是愚忠,因为那个蠢皇帝是不值得为其尽忠的,何不自立门户呢?我们尚且不谈论所谓的历史价值。其实这个问题关乎一种价值观。在那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年代。君王就是国家,忠君就是爱国。赶上好时机摊上个明主是臣子们的福气。如果生不逢时,派上个很愚蠢的君王,那么做忠臣就需要些勇气了,时时做好要死谏的准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于是有了死得值不值得之说,这的确关乎价值观。我们无法说哪种价值观是正确的,只能说更敬佩哪种价值观。有些时候,那些比生命、比现实价值更重要的东西。往往更值得我们敬佩。

的确,人生于世,就应该有点精神,就应该承担时代所赋予的责任。

【原文】

父母之恩与天地等。人子事亲,存乎孝敬,怡声下气,昏定晨省。

难莫难于舜之为子,焚廪掩井,欲置之死,耕于历山,号泣而已。

冤莫冤于申生伯奇,父信母谗,命不敢违。祭胡为而地坟,蜂胡为而在衣?

盖事难事之父母,方见人子之纯孝。爱恶不当疑,曲直何敢较?

为子不孝,厥罪非轻。国有刀锯,天有雷霆。噫,可不忍欤!

【译文】

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天地一样广大;为人子女服侍父母时,要怀着孝敬之心。对父母要轻声细语、悦耳动听,晚上要将父母安置好,早上要向他们请安。

做儿子的再难也难不过舜,他的父母用火烧仓库,用土填井,想把他置于死地,他在历山耕田,也不过只是大声啼哭罢了。

要说冤,再也没有比申生和伯奇更冤的了,父亲相信后母的坏话,他们又不敢违抗父命:晋献公祭地,地为什么会凹起来?毒蜂为什么会系在伯奇后母的衣服上?

只有侍奉最难侍候的父母,才能看得出做儿子的纯洁之心。父母的爱恶不太妥当,就算是心中有疑问也不能计较!

做儿子的不孝敬父母,这种罪可不轻啊。国家有刀锯之刑,上天有雷霆之威。唉!父母的恩情深如大海,做孝子的怎么能够不忍受父母对自己的责难呢?

【点评】

父母之恩,等同于天;为人子女应尽孝道。这个道理几乎每个人都懂,但往往做起来很难。现代生活中,我们往往由于忙于自己的事情而很少有时间回家;由于两代人观念的悬殊,我们往往和父母发生争吵。其实,是否真正孝敬父母,常常体现在这些琐事当中:不能回家的时候,隔几天给父母打个电话;有空的时候,少出去游玩一次,回家看看;回家的时候,帮爸爸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和父母聊聊天,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情况;和父母意见不一致时,坐下来慢慢沟通,平心静气地告诉他们你的想法。尽孝道,其实做起来就那么容易。

【原文】

仁者如射,不怨胜己;横逆待我,自反而已。

夫子不切齿于桓魁之害,孟子不芥蒂于臧仓之毁。人欲万端,难灭天理。

彼以其暴,我以吾仁;齿刚易毁,舌柔独存。

强怒而行,求仁莫近;克己为仁,请服斯训。噫,可不忍欤!

【译文】

有仁德的人就像射箭那样,不应怪罪胜过自己的人;别人骄横地待我,自我反思就行了。

孔子不记恨桓魁对他的中伤,孟子对臧仓的诋毁没有丝毫怨恨,他们认为在己者有义,在天者有命,一己私欲又怎么能战胜天理呢?他靠他的财富,我靠我的仁德。牙齿再坚硬也可能毁坏,舌头再柔软也能得以保存。尽力去宽恕别人,这样就离仁德很近了。

【点评】

《说苑》中载有常枞和老子关于齿毁舌存的对话,说明性如刚硬的暴横容易毁坏,而性如柔软的仁义却能长久保存,这是以柔克刚的道理。关于以仁止暴、以柔克刚的效果,有这样一个故事可以说明:晋武帝时,名将石苞镇守淮南,他治军有方,管辖地兵强马壮,颇有名望。这引起了当时在淮南担任监军的王深的忌妒。他向武帝进谗言说石苞与敌国吴国暗中勾结,恰缝此前风水先生也对武帝说东南方将有大乱。于是,武帝便真的派兵去讨伐。石苞知道皇帝的此举,其中必有误会,于是,放下武器步行出城,等候处理。武帝得知石苞的做法后,顿时恍然大悟:如果石苞真有反心怎么会亲自出城接受惩罚呢?如果真勾结敌兵,怎么没有敌人来救援呢?经过这件事后,武帝对石苞的怀疑打消了,并愈加重用他。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被别人无礼对待,这则“仁”的箴言是否让我们明白该怎么做了呢?

【原文】

义者,宜也。以之制事,义所当为,虽死不避;义所当诛,虽亲不庇;义所当举,虽仇不弃。

李笃忘家以救张俭,祁奚忘怨而进解狐。

吕蒙不以乡人干令而不戮,孔明不以爱客败绩而不诛。叔向数叔鱼之恶,实遗直也;石蜡行石厚之戮,其灭亲乎?

当断不断,是为儒夫。勿行不义,勿杀不辜。噫,可不忍欤!

【译文】

义,也就是处理事情恰当准确。以它为准绳行事立身,是没有错的,就算是要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该处罚的,就算是亲朋好友也不能包庇;该推荐提拔的,就算是仇家也不能故意发难。

李笃冒着家破人亡的危险救张俭,祁奚不计前嫌推荐解狐。吕蒙不因触犯法令的人是同乡而枉法,孔明不因败绩之人是自己的爱将而不杀。叔向多次责备叔鱼的邪恶,实在是想留下正直人的名声,石碚杀掉了儿子石厚,这样的行为应该说是大义灭亲吧。

该做决定的时候,犹豫不决,那是一种懦弱的行为。不要做不道义的事情,不要杀无辜之人。舍身取义,大义灭亲,是大家所推荐的,为了义,又怎么能够不忍住自己的私情呢?

【点评】

其实道义就是维护正道的精神,中国古代社会之所以有那么长时间的繁荣,可以说正是道义的力量使然。东汉灵帝时,正直而遭诬陷的张俭到孔家避难,孔融替哥哥孔褒做主,收留了他。事发后孔融说他该负责,孔褒说“彼来求我,非弟之过”。他们的母亲说她是家长,她该负责。“一门争死”,侠义感人。孔融、李笃、祁奚、吕蒙、孔明、叔向、石等这些人让人钦佩的正是他们自觉维护道义的精神。其实,无论在什么时代,遵守道义都应该是个人修身处世的行为准则。一个人如果心中没有了道义,那他必然没有归属感;一个社会不重道义,人们必将互相欺诈,社会终会走向没落。一个人、一个社会都应具备一点精神。当我们面对“义”时,自己的私情又算得了什么呢?

【原文】

天理之节文,人心之检制。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当以敬为主,非一朝之可废。

钼麂屈于宣子之恭敬,汉兵弭于鲁城之守礼。

郭泰识茅容于避雨之时,晋臣知冀缺于耕之际。

季路结缨于垂死,曾子易箦于将毙。噫,可不忍欤!

【译文】

礼是根据上天的意志拟制的一些行为规范,也是对人们行为一种制约束缚。出门时就要像迎接地位高的长者,用民时就要像亲临重要的祭祀。一定要以恭敬作为基本准则,这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废除的。

钮麂因宣子的恭敬而叹服他;汉军因鲁城守礼而停止攻打。

郭泰在躲雨的时候结识了有德的茅容,臼季途经冀地在田间发现了冀缺的道德。

子路在临死的时候都不忘系好帽带,曾子将身下的席子抽掉才安心地辞世。他们都是没有忘记礼教啊!他们对礼的恪守足以垂教后世!

【点评】

在封建社会,礼义廉耻是人们要遵守的道德标准,而其中对于一个人“礼”的要求又居于首位。“礼”,说白了就是一种规规矩矩的态度。现代社会中,我们也依然将“文明礼貌、讲究礼仪”作为对公民的基本要求。“礼”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可以使得社会变得有序而和谐;对于一个人来说,“礼”最大的作用就是可以使我们把事情办得更顺利。对他人能做到彬彬有礼,到什么场合说什么话,这反映的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和道德水平。试想,如果在老板、客户面前,你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甚至态度粗鲁,有谁愿意重用你,愿意和你打交道呢?

【原文】

樗里、晁错俱称智囊,一以滑稽而全,一以直义而亡。盖人之不可智用之,过则怨集而祸至。故宁武之智,仲尼称美;智不如葵,鲍庄断趾。

士会以三掩人于朝,而杖其子;闻一知十之颜回,隐于如愚而不试。噫,可不忍欤!

【译文】

樗里、晁错都被人称誉为“智囊”,前者因善于掩饰自己的聪明才智,而得以保全性命并得到善终;后者因性情耿直、仗义直言而被腰斩于市。

人不能没有智谋,但凡事都施用智谋,则会引起很多人的抱怨,而招致灾祸。所以孔子称赞宁俞善用智谋,而认为被砍断了脚的鲍庄智慧还不如秋葵。

士会用杖打儿子,是因为他才疏学浅却炫耀于朝廷;颜回能闻一知十、举一反三,可是表面上看起来却很拙笨。有智慧的人还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做到大智若愚,才能不断地增长智慧。

【点评】

生活复杂多变,我们要学会一套生存的本领。任何人都希望保持自己的个性、任性而为,但很多情况下,这样做的结果是让事情越来越糟,反而离自己的意愿更远。《红楼梦》中,林妹妹性情耿直、眼里不揉沙子,最终只落得个抑郁而死,没能和宝玉有情人成眷属。假如她能学宝钗一分的“愚”,贾母也会将心偏向自己的外孙女吧。由此看来,做人要有原则,但做事不可不讲究方法。有一句名言说:取相于钱,外圆内方。古钱币的圆形方孔,大家都是知道的。为人处事,就要像钱币一样,“边缘”要圆活,要能随机而变,但“内心”要守得住,有自己的原则。处世不必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这样既可以保全气节,也可以保护自己。

【原文】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而不立。尾生以死信而得名,解杨以承信而释劫。

范张不爽约于鸡黍,魏侯不失信于田猎。

世有薄俗,口是心非。颊舌自动,肝膈不知。取怨之道,种祸之基。诳楚六里,勿效张仪;朝济夕版,曲在晋师。噫,可不忍欤!

【译文】

自古以来,人都会死,这是一个自然规律,如果失信于民,就不能保全统治。尾生因守信的行为而使他扬名后世,解杨也因为履行承诺而获得释放。

范式、张邵没有违背告别时的欢饮之约,魏文侯不因为行酒和下雨的缘故而失信于虞人的狩猎之约。

世间有轻薄的风俗,也有一些口是心非、说话不算数的人;言不由衷,不守信用,往往是招致怨恨的原因,因此这些人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厌恶甚至招致祸害。不要学张仪,诳骗楚国,把割地六百里的诺言改口为六里。晋国早上还受到秦国的惠顾,晚上即遭其攻击,是咎由自取。唉!有信方能立身,有信才能立国,怎能不克制对“信”的动摇之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