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功的起跑线(走向成功丛书)
2993800000011

第11章 目标的种子(1)

有了目标,内心的力量才会找到方向。茫无目的地飘荡终会迷路。而你心中那一座无价的金矿,也会因未被开采而与尘土无异。

如果你能怀着一股认清自我目标的冲劲,那么到达成功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收获。除非你积极地为达成目标而努力,否则将与之渐行渐远,其间绝无侥幸。在《艾丽丝梦游仙境》一书中,当艾丽丝来到一个通往各个不同方向的路口时,她向小猫邱舍请教。

“邱舍小猫咪……能否请你告诉我,我应该走哪一条路?”

“那要看你想到哪儿去。”小猫咪回答。

“到哪儿去!我真的无所谓——”艾丽丝说。

“那么,你走哪一条路也就无所谓了。”小猫咪说。

这只可爱的小猫咪说的可真是实话,不是吗?如果我们不知道要前往何处,那么,任何道路都可以带我们到达某个目标——不管我们在生活中做哪一种努力。

据美国劳工部统计,每100个美国人中,只有3个人在活到65岁时,能够实现经济上某种程度的无忧无虑的状况。

每100个65岁(或以上)的美国人中,有97个人一定要依赖他们每月的社会保险支票才能生存。

每100个从事高收入行业——例如律师、医生的美国人当中,只有5个人在活到65岁时,不必依赖社会保险金。

你听到这项统计数字之后,是否大吃一惊呢?不管人们在他们最具生产力的年龄中获得怎样的收入,但是只有如此少数的个人能达到可观的经济成就。对于这个问题,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感到惊讶无比。

大多数人都幻想他们的生命能永恒不朽。他们浪费金钱、时间以及精力,从事所谓的“消除情绪紧张”的活动,而不是去从事“达成目标”的活动。大多数人每周辛勤工作,赚够了钱,却在周末把它们全部花掉。

如果你能怀着一股认清自我目标的冲劲,那么实现成功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收获。正如南丁格尔伯爵所说,你的报偿在于“对一个值得你奋斗的目标或想法产生逐步的了解”,而不在于“成功在握时瞬间的快感”。除非你积极地为达成目标而努力,否则将与之渐行渐远,其间绝无侥幸。

本章会详细介绍使你走向成功的目标。这套计划绝对能在你身上发挥效用,因为你应该相信,确立目标是迈向成功的必要步骤之一。不幸的是,许多人经常规划短程的假期,却忽略了他们的人生旅程。

为何无法达成生活目标

大多数人希望命运之风把他们吹进某个富裕又神秘的港口。他们盼望在遥远未来的“某一天”退休在“某地”的一个美丽的小岛上,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如果问他们将如何达到这个目标,他们会回答说,一定会有“某种”方法的。

实际上,如此多的人无法达成他们的生活目标,其原因在于,他们从来没有真正定下生活的目标。

丹尼斯一直在美国各地及国外主持如何决定生活目标的研讨会,在这些研讨会中,他发现,绝大多数家庭宁愿花很多时间计划一次圣诞宴会,或一次假期旅行,而不愿计划他们的生活。未曾计划,实际上就等于注定要失败。

在其中的一场研讨会中,丹尼斯把到会的200人分成许多小组,每组6个人。他们坐在圆桌前,研究5个问题,然后写下每个人的答案,并加以讨论。丹尼斯所提出的5个问题如下:

1.你个人从事某种职业时最大的能力及缺点是什么?

2.在今年内,你在个人生活及事业上最重要的目标是什么?

3.你明年有什么重大的个人生活及事业目标?

4.在未来5年内,你在事业上将计划达到什么程度,将会获得多少收入?

5.20年后,你将住在什么地方?你将干什么?你将获得什么成就,足可让你的家人或同辈传颂与羡慕?你的健康状况如何?你将有多少金钱或财产?

在呻吟及抱怨声消失之后,这些小组开始讨论他们这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一些问题。表面上这些问题可能很难回答,而且不合情理,但你必须知道,这200人都是花了50美元来参加这个制订生活目标的讨论会的。当他们发现,某人实际上在向他们挑战,要他们以明确的词句去思考自己的生活。坐下来听听某些人诉说他们怎样从贫民窟奋斗出来,成为伟人,那是很有趣的。但如果要你自己去考虑应该如何做,那就一点也不好玩了,有点像又回到学校了。

在这些6人小组展开讨论之后,丹尼斯注意到有个叫艾利克的小男孩。他有一头红发,看起来大约10岁左右。丹尼斯当时心想,他的父亲能够带他来参加这个讨论会,看看成人世界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倒是个好主意。在丹尼斯说话的时候,艾利克一直很用心地听。现在,他走上前来问丹尼斯,这些人坐在圆桌前面干什么。丹尼斯说:“我给他们出了一道题目,是关于他们的生活目标的问题,要他们分成小组讨论这些问题,稍后,再和全体参加者一起讨论这些问题。”

艾利克说,他们之中很多人似乎在谈论其他事情,有的人只是在聊天或说笑。丹尼斯说,我们不能期望每个人都对这个决定生活目标的活动表现得很认真,因为很多人认为,决定生活目标并不是难事,就像决定看电视或看电影那般容易。艾利克又问丹尼斯为什么丹尼斯不坐到其中的一张桌子上去与他们一起探讨生活目标,丹尼斯回答说,他的生活目标早已决定好了,而如果艾利克有兴趣的话,也可以把这些问题抄下来,然后自己试着去回答生活目标的问题。艾利克拿了一张纸和一支笔,很认真地开始写了起来。在丹尼斯规定的45分钟结束后,他把所有的小组召集起来,大家进行讨论。

第一个问题很简单。也正如他所预料的,最多的答案是“善于交际”、“善于照顾他人”、“有奉献热忱”、“诚实”等。在缺点方面,像是“不会利用时间”、“希望花更多的时间进修,以及多陪陪家人”等。这些都是每一小组的标准答案。

不过,大约90%的人似乎都觉得第二到第五个问题的确很难。例如,今年内的目标(即第二个问题)是“要比去年更好”、“做更多的事情、赚更多的钱、存更多的钱”,还有“要做一个更好的人”。同样普遍没有固定的答案的状况,也出现在第三个问题“明年的生活目标”上。

真正的问题出现在第四和第五个问题上。当被问到未来5年内他们将在事业上获得什么成就以及什么收入时,几乎所有的人全都采取了保守态度,提出同样的借口如“在这种不安定的时代中,谁能预测未来的发展?”“这要看通货膨胀率而定。”“这要看我的老板及公司的决定了。”不过,他们大多数人倒是承认,他们预料在5年后,职位可以获得晋升,也会有更多的收入。

第五个问题是真正需要花脑筋思考的。在20年后你住在哪儿?干什么?有何成就?是否健康?有多少财产?这些问题令他们感到痛苦、好笑、不知如何回答。一位中年人很坦白地回答说,到那时候,他可能已经死了。参加者全都哈哈大笑,笑声冲淡了紧张的气氛。他们大多数人以前都未曾考虑过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一些愚蠢、无意义的答案。他们说,他们将成为百万富翁,他们的游艇将停留在一个地中海的小岛上,或写成著名的小说,或是制作电视电影。每一个组里,答案几乎相同。没有人愿意预测他(她)自己的前途,他们跟丹尼斯以前所教过的几个研讨会的参加者的表现相同,但只有一个例外——就是这位名叫艾利克的小男孩。

艾利克主动表示要登上讲台,把他对这5个生活目标的答案念给大家听。研讨会的所有参加者全都很高兴,他们希望听到更多的笑话和新鲜事。丹尼斯当时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指望,他猜想,艾利克不可能会比这些成年人好到哪儿去。

“你最大的才能是什么,你最希望改进的是什么,艾利克?”丹尼斯开始发问。艾利克立即回答说:“制作模型飞机;打电动游戏得到高分,这是我最拿手的。整理我自己的房间,是我最需要改进的。”

丹尼斯很快又问他今年的个人生活目标与事业目标。他说,他的事业目标是完成一架哥伦比亚太空飞船的模型;他的个人生活目标就是从事剪草以及在冬天铲雪,希望能从这些工作中赚到450美元。听众们轻声低语,大表嘉许。丹尼斯自己也在心里想到,现在,大家总算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答案了。

丹尼斯又问他,他明年的个人与事业目标是什么。他回答说,他的个人目标是要到夏威夷旅行,他的事业目标是要赚到700美元,用来担负这次的旅行费用。丹尼斯请他稍微说明一下这次旅行的一些细节。艾利克回答,这次旅行将利用暑假前往檀香山或毛利岛,可能搭乘西方航空公司或联合航空公司,哪一家的票价最低,就搭乘那家航空公司的飞机。丹尼斯问他,想要达到这次旅行的目标,最大的困难在哪里?他说,最大的困难是要他的父母存下足够的钱买他们的机票,那样,他们就可以带他同行。

他们接着谈到艾利克的5年目标。当丹尼斯问到他5年后的事业及收入时,他毫不迟疑地回答:“我到那时候就是15岁了,将升入十年级。”他很清楚地对着麦克风说:“我计划选修电脑课程——如果学校里有这方面的课程的话,还有科学课程。到那时候,我半工半读,每个月应该至少有200元的收入。”他很有信心地这样说,台下的学员们不再发出笑声了,甚至连艾利克的父亲也很感兴趣地听着这个10岁的小孩子诉说他的生活及事业目标。

问到20年后的计划时,艾利克必须考虑一会儿。然后他说:“到了那时候,我已经30岁了,不是吗?”丹尼斯点点头,他继续说:“我将居住在休斯敦或佛罗里达州的卡纳维尔角,我将成为一位太空人,不是在太空总署服务,就是替某家大公司做事。我将负责把新的电视卫星送入轨道,或是运送零件给太空中一个新发射的太空站。我的身体状况将很好,想要当太空人,身体一定要很好。”他很骄傲地做出这个结论。

艾利克谈得十分具体,而班上所有的成年学员都不切实际。艾利克的谈话,真是令人高兴。他的影响力,正缓缓地进入全体学员心中。他们每个人都是花了50美元来参加这个研讨会的,希望加强制订生活目标技巧,最后却由一个10岁的小孩来实际上台来示范应该怎么做。艾利克最大的不同点就是,他还没开始认为无法达到目标,也尚未有足够的因素来破坏他的旅游兴趣;他所看的晚间新闻,或所阅读的报纸,都还不够多;他尚未遭遇足够的个人挫折;他未被宠坏,也未开始怀疑。他这种缺乏经验的“弱点”,反而成为他最大的力量。

艾利克这些引人深思的答案,成了那次研讨会中的最佳结论。这位红头发的小孩在10分钟内的成就,超过丹尼斯5个小时的演说。他已经教导我们:我们可以使用更为明确、更为具体的词句来谈我们的梦想,只要不让怀疑的心理阻挡我们的去路。艾利克这个10岁的小男孩已经向我们展示了应该如何制订生活目标并尽力追求的最佳例子。

你的内在力量

艾利克这位10岁小孩的一番话,正好证明了,人类追求目标是要经过设计的。关于这一点,最恰当的一项比喻是已故的斯威尔·马尔兹博士所做的,他是个医生,也是畅销书《成功的新观念》的作者。马尔兹博士把人脑比作鱼雷的导引系统,或是自动导航设备。你一旦定好了目标,这个自我调整的系统就不断监视着来自目标区的回馈信号。它利用这些回馈资料来调整它自己的导航系统,从而指引电脑中的行进路线,能够自行修正,针对目标保持前进方向。如果输入的程序不完全或不明确,或是所定的目标超出射程,那么,已经射出的鱼雷将会绕着圆圈打转,直到其推进动力消耗完毕,或是自我炸毁为止。

个人的行为和鱼雷导引系统十分相似。你一旦定好了目标,你的头脑就会不停地监督这项目标的自我设定和环境回馈。我们的头脑沿途利用各种消极与积极的回馈来调整我们的决定,于是,你就会在潜意识中从事调整工作,以实现目标。如果所制定的计划模糊不清,思想散漫,或目标不切实际,那么它将无法达成,这个人就会漫无目标地徘徊,到最后,将因沮丧而放弃目标。

你是否认识那些只知要达到目标,本身却未做积极充分的准备的人?结果,他们是否错过了很多的机会?他们是否受不了挫折,而沮丧地宣布放弃?他们其中是否有人走上自我毁灭之途?你会发现在这个社会里,这种行为模式越来越多,因为他们所追求的只是暂时的肉体满足,但是在我们这个世界里,只有努力工作的人,才能获取永恒的报酬。当人们发现通往成功的捷径只有很少的几条,或甚至没有时,许多人因此感到十分失望。因为,他们的父母并未教导他们如何忍受这种挫折。

驱使我们向着生活主要目标前进的那种内在力量——驱动力究竟是什么?我们已经知道,潜意识的自我心像存在于头脑的右半部,而且它无法分辨真正发生的事实和存在于想象中的事情。似乎是这样子的:自我心像一旦接收到充分的信息,这个信息就会成为一种习惯,而为我们所接受并成为我们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