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口才学(历代经典文丛)
2994100000026

第26章 金口才之演讲篇(3)

的演讲谋略。正如英国军事理论家哈利所说:“在战略上,那漫长的迂回道路,常常是达到目的的最短途径。”这种谋略,在演讲中也常运用。明明目标在东而先向西选取一种“抵触情绪”最弱的方式,打开演讲的“突破口”,避其锋芒,迂回诱导。

比如,直接讲“天才是在民众中产生的,没有民众就没有天才”,可以讲得理直气壮,也可以讲得委婉风趣。鲁迅先生在《未有天才之前》的演讲中是这样讲的:有一回,拿破仑过阿尔卑斯山,说:“我比阿尔卑斯山还要高!”这何等英伟,然而不要忘记他后面跟着许多士兵;倘若没有士兵,那只有被山那面的敌人捉住或者赶回,他的举动、言语,若离了英雄的界线,要归入疯子一类了。所以我想,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

他借用一个比喻,不仅从正面说明了民众是天才产生的基础,而且从反面说明天才离开了民众,就要“归入疯子一类”。这种方式,委婉风趣,很有说服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借用比喻来说明道理,本身就是一种迂回手法,曲径通幽。刘勰说:“喻巧而理至。”新奇而含义深刻的比喻,就像寓言一样,意在言外,引人深思。

其实,人们惯常使用的“归谬法”,也可以说是一种以迂为直的手段。想指出对方的错误,不妨先假定对方错误的论题是正确的,然后顺着这个论题引申,推导出更为荒谬的结论,让人一看就明白,毋庸置疑。例如,谚语“如果有胡子就算学识渊博,那样山羊也可以上讲台了”,显然,山羊不能上讲台。可见以胡子来判断学识水平是荒谬的。

楚庄王特别喜欢养马,有匹马因过肥而死了,楚庄王要以“大夫”的葬礼为该马办丧事。大臣们纷纷劝阻,楚庄王不依,并声称“谁敢再劝,杀他的头!”于是谁也不敢开口了。优孟得知此事后,闯入王宫,仰天大哭。楚庄王惊诧不已:“优孟,你为何哭得这样悲伤?”优孟说:“大王心爱的马死了,用‘大夫’的葬礼太不够排场了,应该用国君的葬礼。用玉石做棺,以珍木为椁,让各国使节都来送葬,给它造一个富丽堂皇的祠堂。用金牛金羊祭祀,封它最高的封号。”优孟见楚庄王疑惑不解,便接着说:“这样,人们就都知道了,大王把马看得比任何人都高贵万倍。”楚庄王听出话里有话,问道:“难道我的过错有这么严重,我该怎么办好呢?”优孟笑道:“依我说,用铜锅做棺椁,使炉灶做棺套,用葱姜上供,给它穿上火做的袍子,埋进人的肚里,这是最好的葬礼。”结果,楚庄王同意了。

聪明的优孟,正是巧用了“归谬法”。他开始虚张声势,为死马大哭,撩人眼目,绕着弯子进入正题,然后一步一步引申到了荒唐不过的境地,终于让楚庄王醒悟,应允了把死马烹食。试想,如果优孟一开始直接批评楚庄王的错误,恐怕早就“人头落地”,还谈得上烹马而食吗?

西安事变发生后,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到达西安。当时,东北军内“杀蒋”的呼声甚高,尤其是下级军官更甚,我党提出的不杀蒋、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很多东北军军人不理解,有的还扬言要闹事。

一天上午,周恩来刚回到寓所,一位彪悍的年轻军官闯进来,操着浓重的东北口音,生硬地说:“周代表,我受王曲军官训练团全体军人委托,敬请您去王曲赴会。”

周恩来微笑着接过请帖,欣然同意了这位军官的请求,周恩来说:“非常感谢你们的邀请,届时我一定前往。”见周副主席接受了邀请,大家十分着急。因为王曲军官训练团尽是些血气方刚的青年,鲁莽得很,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去那里太危险,有人因此劝周副主席不要去。周副主席微微一笑:

“同志们不要担心,我没事的,我是去说服他们,不是和他们去吵架的。”

当周副主席单身一人到王曲军官学校时,只见从学校门口到礼堂间的大道旁,挤满了全副武装的军官,一个个横眉竖目,怒气冲冲,摆出一副吵架寻事的架势,周副主席则从容自若地穿过两旁站满愤怒军官的甬道,面带微笑,丝毫不介意。

周恩来登上礼堂讲台,先礼貌地向各位军官表示问候,然后随和地说:

“我今天来贵校,是想要听听诸位的意见的,希望大家不要拘束,畅所欲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何况我们是爱国军人!”

台下立刻有人问:“蒋介石丧权辱国,罪大恶极,为什么不杀他?”“不杀蒋介石,为什么又要捉他?”“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不杀蒋介石,后患无穷”……直到大家把话几乎说尽时,周恩来才大声说:“要杀,这又有什么困难?

一句话就行了。”

出乎意料的回答,一下子就把全场的人都怔住了。然后,周恩来给他们简要分析了西安事变以后国内外的政治、军事形势,接着就谈为什么不主张杀蒋的问题,周恩来说:“诸位,在这种形势下,是杀好呢,还是不杀好呢?

杀了一个蒋介石,就会出来一个何介石、李介石。这个何介石呀,他一上台,他就会公开与日本人勾结在一起,来攻打西安,内战就会继续,中国就会灭亡。如果不杀呢,现在蒋介石在我们手里,我们就可以逼他抗日。前一回何应钦不是派飞机轰炸西安么?我们逼蒋介石写了个条子,这几天不是就安宁了吗?看来蒋介石多少还有点儿用处,所以还是不杀的好!”

周副主席把道理讲得明明白白,广大青年军官心中的疑团,终于解开了。

但还有少数人没有解开心中的疑团。那位邀请周副主席的青年军官问道:

“你们共产党一向是主张反蒋抗日的,为什么现在变了。”

“你的意思是说,我们和蒋介石打了10年仗,势不两立,为什么这次不趁机报仇,杀了他,是吗?”周副主席温和地反问道。

“对,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那位军官回答说。

周副主席用深沉的语调说:“我们红军有位将军,叫徐海东。他全家36口人哪,除了他,35口全叫蒋介石给杀害了。很惨啊!这个仇够深了吧?可是,这次他还是主张不杀蒋介石。为什么呢?因为他是共产党员,对共产党员来说,民族和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

这时全场的军人都感动了,随之爆发一阵热烈的、经久不息的掌声,那位青年军官拨开人群,奔上前来,给周副主席行了一个军礼,并说道:“周代表,你们共产党不念旧仇,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兄弟我打心眼里佩服!”

军官们心里彻底明亮了,由衷地高呼“赞成中共的主张!”“拥护张、杨的决定!”等口号。按说要说服这些年轻军官实在太难,因为他们的话也不是一点儿道理都没有,如果不抓住事物的根本,不击中事物的要害,话不谈到点子上,那是难于说服那帮血气方刚、怒气冲冲的东北军年轻军官的,我们敬爱的周副主席的一句“民族和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就点明了“不杀蒋”

的实质所在,使得那些没有看清大局的年轻军官们猛然醒悟,自动放弃其不看形势而要求“杀蒋”的错误主张,转而赞成我党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主张。

要打动对方的心,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演讲策略,避直就曲,点到对方的痛处。至于如何点到对方的痛处,则因人而异,可以点名声信誉,点心理良心,也可点利益得失。

竞选演讲中要选准切入点

先请看一个故事:在美国南北战争后的第一次国会议员选举中,士兵约翰与将军陶克在同一个选区中竞争一个议员席位。这是一个非等量级间的竞争。前者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后者却是连任三次议员的政治家:一个是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士兵,一个是声名显赫的将领。从地位、功勋、知名度来说,不需竞争已见胜负了。所以有人劝说约翰退出竞选,但约翰偏偏不肯放弃。

在约定的时间里,两位竞选者向公众发表竞选演说。陶克将军志得意满地先讲话。他的演说不无感情:“同胞们,记得17年前那晚,我带兵与敌人鏖战,在荒山野岭中露宿了一个晚上,如果大家没有忘记那次艰苦卓绝的斗争,请在选举中,也不要忘记那个吃尽苦头而屡建战功的人。”人们当然没有忘记那关键性的战斗中的军事统帅陶克将军。于是,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时轮到约翰发表演说,他从容不迫地说:“从大家的掌声中可以看出,诸位对那次战斗仍记忆犹新。我有幸参加了那次战斗,不过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士兵,我和伙伴们坚守阵地,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很多弟兄都壮烈牺牲了,我是那场残酷战争中的幸存者,当陶克将军在树林中安睡时,我却还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在站岗放哨,保卫他的安全。今天我能够站在这里讲话,我充分相信诸位的判断力,你们会作出明智的选择。”约翰的话被公众雷鸣般的掌声打断了。

约翰的功绩虽然不如陶克大,但他巧妙地避开了这个话题,只就战后在山上露宿这一点来讲,要使选民们明白:将军虽然很辛苦,但毕竟还可以在丛林中安睡,而战士则要站岗保卫他。约翰的演讲说出了普通士兵的心声。

议员作为民众的代言人,谁的心更贴近民众,谁就能获得拥戴。约翰迎合了选民们的这种心理,于是他战胜了陶克,当选为国会议员。

将军和士兵的竞选演说,其共同的特点都在各自展示自己的“亮点”。陶克将军展示的亮点是:17年前那个晚上,他带兵与敌人鏖战,艰苦卓绝,吃尽苦头而屡建奇功。而士兵约翰展示的亮点是:自己在那次战斗中虽是普通一兵,但与敌人殊死搏斗坚守阵地,并特别点示出陶克将军在树下安睡时,自己还在极端困倦的情况下为将军站岗放哨,保卫将军的安全。从他们各自不同的演讲中,我们可以归纳出竞选演讲展示亮点的五种方法:

1.选准切入亮点的最佳角度。士兵约翰避重就轻,避实击虚,选准了有利于自己的两个最佳切入角度:一是与敌人短兵相接进行殊死搏斗的是士兵,作出最大牺牲的也是士兵;二是将军虽苦,但还能安睡,而站岗放哨保卫将军安全的还是士兵。结论是显而易见的:普通士兵比将军更苦!“亮点”

的切入角度选准了,“亮点”也就更容易闪耀出夺目的光辉。

2.选好表达“亮点”的最佳时机。假如士兵约翰先上台演说,也是选的最佳角度来论证士兵比将军更辛苦,而将军等士兵演说完了再从容不迫地上场去说他原先要说的那番话,谁胜谁负就不好说了。由此可见,有些时候要争取主动先发制人;有些时候又要让对方先出手,自己以退为进,后发制人。

3.选出突出“亮点”的最佳表现手法。士兵约翰首先“自抑”,“不过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士兵”,在“自抑”基础上能更好地展开论述:“我和伙伴们坚守阵地,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这就把作为士兵的“亮点”显示出来了。他还用“很多弟兄都壮烈牺牲了”来对比说明将军的功劳是建立在士兵白骨堆上的,来突出“我是那场残酷战争的幸存者”,突出自己能侥幸活下来是十分不容易的;并进一步对比,说自己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在站岗放哨——保卫将军睡大觉。正是这些有力的对比,突出了自己的“亮点”。

4.选准渲染“亮点”的最能打动人心的感情基调。约翰以从容不迫来奠定自己的感情基调,以冷静沉重的心情来述说那场战争的残酷与惨烈,以悲痛的心情来述说战友们的牺牲,这更能调动听众的情绪,投合许多听众的心。

5.选择最能揭示“亮点”的演说语言。士兵约翰选择叙述性语言,将要叙述的事件娓娓道来,描摹情态绘声绘色,既把听众带入那短兵相接的激烈战斗场景中,又把听众引入那尸横遍野的荒原之上,还把听众携去“看”

他那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站岗放哨,又诱使听众自然而然地想到将军当时呼呼大睡,鼾声如雷的情状……这些语言,真是恰到好处地揭示了士兵的“亮点”:地位虽然低微而作出的牺牲却是最大的。

自问自答在演讲中的应用

在演讲过程中,如果遇到听众注意力分散,如打瞌睡、交头接耳等现象,演讲者应该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扭转局面。吸引听众注意力的办法很多,可采用在适当的地方骤然提高音量或骤然停顿的办法,引起听众惊奇注意,或以突然的奇异举动引起听众的兴趣,或运用自问自答的设问方式,激发听众积极思考,活跃现场气氛。

1966年10月的一天,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一次重要的会议,我国第一流的核科学家都参加了。周总理作了简要的开场白,他说,我国核爆炸成功以后,有人攻击我们有弹无枪,无非是要解决枪、弹结合的问题。说完,总理和科学家们进行了详尽的讨论。然后,总理电话请示毛泽东,带回了毛泽东的指示,说:“毛主席同意这一方案,赠给大家十六个字: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

听完总理的话,在场的科学家们觉得肩上的担子非同寻常,有人下意识地吸了口气。目光敏锐的周总理已经觉察到科学家们的心思,立即解释说,“什么叫万无一失?把想到的、发现的都认真解决了,就叫万无一失。没发现的、解决不了的,是吃一堑长一智的问题。打枪还有卡壳的时候呢,别说导弹了。放心吧,只要认真做了,出了问题,领导来负责,我周恩来负责!”

周总理一席话,说得科学家们思想负担完全消失了。这段话一开始就抓住了要害,即对科学家担心的“万无一失”的问题进行设问,以问题引路,自问自答,引出一段解释,清楚明白,使人疑团顿消。

所谓设问,就是自提自问,明知故问。可以自问自答,也可只问不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