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口才学(历代经典文丛)
2994100000008

第8章 金口才是一堂人生必修课(7)

在白宫一次讨论削减预算经费的会议上,里根总统风趣地对大家说:

“有人告诉我,紫色的软糖是有毒的。”说着,他随手拿起一粒紫色的软糖塞进嘴里,以此表明不管别人怎样反对,他将要大大削减政府开支的态度和决心。本来确有不少与会者是不同意压缩政府经费开支的,经总统这种警告式暗示之后,原来的想法便开始动摇了。

借暗示提出要求

熟人、朋友之间有些要求觉得不便明说,或者觉得暗示更有人情味的话,不妨借暗示的办法帮助你达到目的。

曹雪芹是个文学巨匠,同时又是个烹调好手。一天,他邀好友郭敏和于叔度到家里做客,笑呵呵地问道:“你们两位喜欢吃什么莱?”郭敏张口说:

“你就来个‘身体白又胖,常在泥中藏,浑身是蜂窝,生熟均可尝’吧!”曹雪芹点了点头,转身又问于叔度:“你想吃什么?”于叔度慢条斯理地说:

“听说你做的‘有头没有颈,有气冷冰冰,有翅不能飞,没脚千里行’很是拿手,做一盘咱尝尝,如何?”曹雪芹频频点头说:“好!好!我去做来!”不大功夫,两盘佳肴端上桌来。那真是香味四溢,令人垂涎。于是三人围桌而坐,畅饮起来。原来郭敏和于叔度喜爱的两样菜,一个是藕,一个是鱼。由于是文人聚首,郭敏和于叙度便用灯谜形式将自己的要求暗示给主人,显得文雅脱俗。

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们不但经常研究文章诗词,而且有时也互相暗示取乐。有一次,苏东坡叫使女头戴一项草帽,脚穿一双木屐,去佛印寺中取一件物品。使女问:“取何物品?”苏东坡说:“你不必多问,法师一看你这身打扮就知道了。”使女来到寺中见到佛印和尚,说家主让她来取一件物品。佛印问:“学士要取何物?”使女答道:“家主未明言,只说法师见我这一身装束,就会明白。”佛印将使女上下打量了一番,略加思忖,不禁哈哈大笑,转身到房内取出一包东西交给使女。使女回来后将东西交给苏东坡,苏东坡打开一看,也哈哈大笑,频频点头说道:“果然不错。”苏东坡向佛印和尚要茶叶,不是明说,而是叫一个使女头项草帽,脚穿木屐,叫佛印猜谜,既含蓄风趣,又不失体面。

借暗示提供帮助

德国电视剧《维特库格尔诊所》中有这样一件趣事,一位候诊的小伙子看中了同来看病的姑娘,但他俩素不相识,而且姑娘看完病以后随即走了,等小伙子看完病,姑娘早已不知去向。

怎样才能找到那位姑娘呢?小伙子万般无奈向医生助理海普欣小姐打听姑娘姓名、住址。然而出于职业道德,她绝对不能透露姑娘的真实情况。但是海普欣小姐也很同情那位痴情的小伙子,于是她便递给他一张下一次预约就诊的卡片,说道:“这是你下一次就诊的时间。”小伙子感到纳闷:“我是来拔牙的,并不需要复诊啊!”海普欣小姐笑着重复道:“这是下次就诊时间。”她将“就诊”说得特别重,并补充说:“请提前半小时来。”小伙子这才恍然大悟,接受了她的暗示,欢天喜地走了。

海普欣小姐是医生助理,她与病人之间的谈话只能限于就医范围,但为了帮助那位小伙子,她仍巧妙地将下次能遇见姑娘的时间、地点暗示给小伙子,热情而机智,婉转而明白,既自然坦荡,又不失隐蔽。

借暗示提示对方

有一个这样的故事,在南方有家小理发店。有一天,有位高个姑娘走进店来,要女店员给她理一个像日本电影《生死恋》中的女主人公夏子那样的发式。

女店员发现这位姑娘长得俊俏,只是脖子长了些,要像夏子那样把头发盘上去,势必把脖子全暴露出来,不一定好看。但要直说,又怕伤害对方的自尊心。

她想了一下,温和地说:“小姐,听你口音不是本地人人吧?”

“我原籍吉林,到这里好几年了。”

“怪不得,你长得比较高,其实高才好看,身材苗条,穿裙子也漂亮。”

几句话,把对方说得心里甜丝丝的,双方一下子拉近了距离。对方还没开口,女店员又说:“现在冬天到了,头发盘上去,会冻坏脖子的。”

女店员一句话,点醒了对方。可能对方原来也知道自己脖子较长,连忙说:“等等,让我再考虑考虑。”

女店员忙说:“我也正想和你商量,不如理个波浪式,发脚刚好披在肩上,下部卷曲,中间起伏,上面收拢,配上你这身段,保证好看。”

姑娘听后满意地点了点头。

如果直接说:“你的脖子长,理这种发式太难看。”对方一定会羞得满脸通红,一气走之。要使对方明白长脖子不宜理盘头发式这个道理,又不能伤害对方的自尊心,那就应该采取间接规劝的办法。女店员以拉家常的方式闲谈,先从籍贯谈起,毫不涉及到脖子长的问题。当对方说出是吉林人时,女店员立即联想到北方人个子高,于是抓住这个契机,将话题引到身材上去,几句话把对方说美了,双方已有进一步谈话的感情基础。然后,不失时机地点到“脖子”这个要害,但又不像是故意挑对方的短。所以并没有引起对方的反感,却提醒了对方要注意脖子长的问题。女店员这里采用的,就是间接提示法。这种方法,在一些不便直言的情形下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注意社交语言中的禁忌

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应注意有些情形下语言的禁忌。常言道:“当着矬人,不说矮话。”朋友中间有一个“秃顶”,就不能对着人家说什么“秃头”或“光头”的;如果家里来了个客人,体型又矮又胖,就不能说“矮子”、“胖子”,否则会挫伤人家的自尊心。言谈中,淫词秽语、不健康的口头禅更应禁忌。见到青年女子,一般不应问对方年龄、婚否。径直询问别人的履历、工资收入、家庭财产等私生活方面的问题,易使人反感。切莫对心情惆怅的人说得意话、得意事。若对方曾犯过错误或有某种缺陷,言谈时要避免刺激性的话语。对别人不愿回答的问题不要追问,不要刨根问底,如果一旦触及,应立即表示歉意,巧妙地转移话题。

探望病人,是每个人都要碰到的事,这完全是出于对病人的关怀,这时更要注意病人的忌讳,否则会好心人办坏事。有个女青年去探望久病的姨妈,她关切地询问:“您饭量可好?”不想这一句问候话,却使病人的脸上立即堆满愁容,她忧心忡忡地说:“唉,不要谈它了!”接着就没词了,结果造成了很尴尬的局面。原来,病人病情严重,最苦恼的就是吃不下饭。探视病人时,当看到病人面容憔悴时,切不可吃惊地问“你的脸色怎么这么难看?”之类的话,否则除加重病人的思想负担外,没有其他任何用处。

平时同人交谈,一般不要涉及疾病、死亡等事情。在喜庆场合,更要避免不吉祥的词语。

为使交谈顺畅、融洽,还要注意对方的禁忌,否则就会给社交增添周折。

某大公司一位男士热心为另一同事结婚谋划赠送礼品,他笑嘻嘻地向本单位一位40多岁的女同志请求,要她“合伙”,没想到这位女同志竟伤心地哭了起来。这位男士一时不知所措,愣住了。原来,她至今未结婚,而且她在恋爱上受过很大的刺激,别人的喜庆容易勾起她辛酸的往事。而那个经办人未注意避讳,触动了她伤感的神经,使得大家都很尴尬。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我们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人的交往已经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然而不同地域也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禁忌,这是我们在交往中特别需要注意的。

地域指的是接受对象所处的地理位置,包括国别、省别、族别等。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彼此在认识、观念、习惯、风俗上都有区别,对说话者言辞的接受,就会有所不同。说话者在进行言辞表达时,应当认清接受对象的地域性,才会产生良好的交际效果。

《尹文子·大道上》讲了这么一件事。郑国人把未经加工处理的玉叫做“璞”,东周人把腌制成干的老鼠肉叫做“璞”。郑国的一个商人在东周做买卖,一个东周人问他:“你要不要买璞?”郑国商人说:“我正想买。”于是东周人从怀里掏出一只老鼠递上。郑国商人赶快辞谢不要。东周人在言辞表达时,没有认清其接受对象是郑国人,所以买卖没有成功。

地域不同而对言辞接受也有不同的要求,在世界上的表现大体有:

欧洲人不喜欢听涉及自己的政治倾向、宗教信仰、年龄状况(特别是女性)、家庭私事、行动去向等问题的话,忌讳“13”和“星期五”;朝鲜、韩国、日本人忌讳别人说“4”;阿拉伯人喜欢听“星期五”;泰国人喜欢听“9”;菲律宾人不愿谈论政治、宗教及腐化问题;赞比亚人爱听尊称,最好加上职务和头衔;

新加坡人不爱听“7”,反感别人对自己说“恭喜发财”,忌讳谈论关于猪的话题;扎伊尔人喜欢听随和、爽快、恭维的话;俄罗斯人喜欢听尊称、敬语、谦辞,倾心于“女士优先”的话题;突尼斯人喜欢别人在各种场合同自己打招呼,而且问候得越长、越久、越具体越好。

在中国各地的表现大体有;

香港人爱听吉祥话,涉及福、禄、寿的都很喜欢,乐于别人随时随地对他说“恭喜发财”。喜欢“3”,“6”,“8”等数字。忌讳别人打听自己的家庭住址、工资收入、年龄状况。忌讳语也较多,如“炒饭”、“炒菜”,有解雇、开除之嫌,听着不吉利;“猪舌”有蚀本之嫌,改叫“猪利”;“丝瓜”

有输光之嫌,改叫“胜瓜”。

澳门人喜欢听别人说话干脆,直截了当,不爱听转弯抹角、吞吞吐吐的话语。

锡伯族人崇拜保佑家室、人丁的神灵“喜利妈妈”和保佑牲畜的神灵“海尔堪”;忌讳直呼长辈的名字,忌讳在家说不吉利的话。

蒙古族人喜爱白色,爱谈与白色有关的话题,高兴别人以白来祝福;最厌恶黑色,忌讳别人谈论黑的话题。

彝族人忌讳背后议论别人的短处,特别是别人的生理缺陷。

赫哲族人崇拜火神,不准别人说不利于火的话,若需用水浇灭火时,要说:“请火神爷把脚挪一挪。”

维吾尔族人谈话以长为先,亲友见面互道问好语。

因地域不同而产生的表达差别,甚至在同一个民族、同一个省区的不同位置,也有表现。比如都是汉族,居于大陆者与居于台湾者对同一个概念的表达与接受就不一样:接班人——传人,计划生育——家庭计划,大学新生——新鲜人,好莱坞——荷里活,撒切尔——柴契尔,新西兰——纽西兰,立体声——身历声,表演——作秀,渔民——讨海人……又如同是贵州人,对西红柿,贵阳人叫毛辣角,遵义人叫番茄,兴义人叫酸角,独山人叫毛秀才。说话者如果不区分这些地域上的差别,说话目的就难以实现。有些严重的差异,如不分清,甚至还会对说话者产生严重的后果。

“禁忌”反映在待人接物上,也可以说它是“礼仪”的补充。在社交中,注意语言的禁忌,是尊重别人和有修养的表现,同时也会提高社交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