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你制作生物标本(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小丛书)
3000300000015

第15章 地衣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1)

地衣是多年生植物,全世界共有25000余种,我国约有2000种。每一种地衣都是由1种真菌和1种藻组合的复合有机体。

一、地衣植物的种类和分布

地衣的适应能力极强,特别能耐寒、耐旱,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从南北两极到赤道,从高山、森林到沙漠,从潮湿土壤到干燥岩石和树皮上,都有它们的存在。地衣因生长基物的不同,可分为附生、石生和地上土生等3大类型。

(1)附生地衣

本类型大多附生在森林、灌丛中的树上,各种地衣在树上的分布常有其固定的部位,呈现出规律性分布。附生在树冠上的地衣,主要是枝状地衣,如松萝属、雪花衣属等;在树干上部,由于树皮光滑,大多附生壳状地衣,如文字衣科、茶渍科、鸡皮衣科等;在树干中部和基部,树皮粗糙,多少都贴生着苔藓植物,因此,树干的这两个部位大多附生叶状地衣,如梅衣属、蜈蚣衣属、牛皮叶衣属、地卷属等。

(2)石生地衣

在裸露岩石上主要是壳状地衣,如茶渍科、鸡皮衣科、黑瘤衣科、石耳科、黄枝衣科、橙衣科、梅衣科等;在有苔藓植物的岩石上,主要是叶状地衣,如梅衣科、胶衣科、地卷属、石蕊属等。

(3)地上土生地衣

在本类型中,既有壳状地衣,也有叶状地衣,如石蕊属、皮果衣属和猫耳衣属等。

二、地衣植物标本的采集

(1)采集工具

①采集刀:用于采集树皮上的壳状地衣和叶状地衣。

②锤子和钻子:用于采集石生地衣。

③枝剪:用于剪取树枝上的各种地衣。

④采集袋、放大镜、包装纸(可用旧报纸)、小纸袋、钢卷尺、采集记录册、铅笔、号牌等。

(2)采集方法

①壳状地衣的采集:此类地衣,由于没有下皮层,髓层的菌丝紧紧贴在基质上,很难与基质分离。采集时,必须连同基质一起采;对地上土生的可用刀挖取;对树枝上着生的,可用枝剪连同树枝一起剪取;对在树干上着生的,可用采集刀连同树皮一起切割;对石生的,须用锤和钻将所着生的石块敲打下来。

②叶状和枝状地衣的采集:这两类地衣,前者具有下皮层,后者植物体圆筒形,体表均具皮层。因此,以皮层上的假根和脐固着在基质上,与基质的结合不太紧密,容易剥离。采集时,不能用手抓(注意这是同学们常用的方法),要用刀从基质上轻轻剔剥下来,防止将地衣碰碎。

采集地衣标本,不受季节限制。因为除了有些不产生子囊果的种类外,一般地衣在一年四季都能产生子囊果和子囊孢子。因此,一年四季均可采集。

(3)记录

地衣标本采集后,放入小纸袋中,纸袋上写清采集号数,然后在采集记录册中进行记录。地衣采集记录表的格式见表。

地衣采集记录表

采集号采集日期

采集地点

海拔高度

生境

基质

颜色

地衣体与基质的结合情况

其他

科名

学名

中名

三、地衣植物的标本制作与

保存

地衣标本制作与保存比较容易。一般多用风干的方法,使标本自然干燥,然后放入小纸袋中保存。对于叶状和枝状地衣,也可以按照种子植物腊叶标本压制方法,用标本夹压干,装帧成腊叶标本保存。

大型真菌标本的采集和制作

真菌有10万余种,在植物界中,其种类之多仅次于种子植物。真菌的种类虽多,但大多数的种类体型微小,不易发现。对同学们来说,容易观察和采集的是大型真菌。

大型真菌是指真菌中子实体较大的子囊菌和担子菌,全世界共有10000余种。常见种类有盘菌类、木耳类、银耳类、多孔菌类、伞菌类、腹菌类等。这些大型真菌的子实体,形态多种多样,有盘状、碗状、马鞍状、羊肚状、伞状、球状、扇状、笔状、脑状、耳状、块状、喇叭状等。子实体的质地也不相同,大多为肉质,有的为革质,还有的为木质、木栓质,以及胶质、膜质等。子实体的不同质地,使得采集和标本制作方法各不相同。

一、大型真菌种类和分布

大型真菌分布广泛,山林、草原、田野、庭院等处都能见到它们。根据其生境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地生真菌

大型真菌大多为地生,如各种伞菌、盘菌、腹菌等真菌,都生长在沃土或粪土上,利用土中丰富的有机物形成地下菌丝和子实体。

(2)木生真菌

木生真菌有的寄生在活的树木上,有的腐生在枯立木、倒木或伐木桩上。各种多孔菌、银耳、木耳等都是木生真菌。

(3)共生真菌

伞菌、多孔菌和盘菌中的一些种类,其地下菌丝常与某些种子植物的根结合在一起,形成菌根。共生真菌通过菌根,一方面从种子植物根上吸取自己需要的有机养料,另一方面,又将自己吸收来的水分、无机盐供给种子植物使用,从而增加了种子植物的吸收面积,形成了共生关系。

二、大型真菌标本的采集

(1)采集工具

①平底背筐或塑料桶:用于盛放各种真菌标本。

②掘铲和小镐:用于挖掘地生真菌标本。

③采集刀、枝剪和手锯:用于采集木生真菌标本。

④硬纸盒若干个:用于存放珍贵或容易破碎的标本。

⑤漏斗形白纸袋(用光滑洁白的纸临时制作):用于包装肉质标本。

⑥采集袋、采集记录册、铅笔、号牌等。

(2)采集时间

采集大型真菌,首先要了解它们子实体的发生时间。子实体在春季发生的比较少,仅羊肚菌属、马鞍菌属等发生于春末,多数真菌发生于夏秋两季,尤其是多雨的7~8月份出现最多;多年生的多孔菌如灵芝属,一年四季均可采到,但以春季和晚秋采集最为适宜。

(3)采集方法

①地生和共生真菌的采集:同学们遇到各种地生真菌时,常常用手去拔,这样做,既容易损伤地上的子实体,也很难将子实体菌柄下端的地下菌丝拔出土外。正确的做法是用掘铲和小镐小心挖取,如果没带掘铲和手镐,可用手轻轻捏住子实体的菌柄基部,缓慢地将菌柄转一周,然后拔出,这样就能将地下菌丝带出土外。在整个采集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子实体的完整,对各部分都不要损伤,如菌环、菌托、盖面、柄上的绒毛和鳞片,以及菌幕残片等,都要注意保护。共生真菌的采集方法与地生真菌的采集相同。

②木生真菌的采集。应将标本连同一部分基物一起采集,可用采集刀、枝剪、手锯等工具采集。

(4)标本的临时保存

标本采集后,要立即分别包装,以免损坏和丢失。不同质地的标本,包装方法不同。

①对肉质、胶质、蜡质和软骨质的标本,可用光滑洁白的纸作成漏斗形的纸袋包装(现用现作,其容积随标本大小而定)。包装时,菌柄向下,菌盖在上,放入牌号,包好上口。然后将包好的标本放入筐或桶内。如采到稀有、珍贵或容易破碎的标本,可放入硬纸盒内,周围充填洁净的植物茎叶,并在盒壁上穿些孔洞,以利通风。

②对木质、木栓质、草质和膜质的标本,采集后,先拴上号牌,再用白纸分别包装即可。

(5)野外记录

标本采到后,根据标本特征,在采集记录册中逐项填写。大型真菌采集记录表的格式见表。

大型真菌采集记录表

采集号采集时间

采集地点

生境

寄主名称海拔高度

标本采集部位

子实体形态特征

学名

中名

采集人

其他填表时注意,标本采集部位是指木生菌类的标本在树上的着生部位。如果是蘑菇属标本,可如表进行记录。

蘑菇类采集记录表

采集号采集时间

采集地点

采集人

生境海拔高度

基物

生态

菌盖

菌肉

菌裙

菌管

菌环

菌柄

菌托

孢子印

学名

中名土名

附记填表时要注意:

生境:生物生活地域的环境。

基物:指地上、腐木、立木、粪上等。

生态:指单生、散生、群生、丛生、簇生、叠生等。菌盖包括直径、颜色、黏度、形状等,均需记录。

菌肉:包括颜色、气味、伤后变色等。

菌褶:包括宽度、颜色、密度、是否等长和分叉等。

菌管:包括管口大小和形状、管面颜色、管里颜色、排列状态等。

菌环:包括质地、颜色等。

菌柄:包括长度、直径、颜色、基部形态、有无鳞片和腺点、质地、是否空心等。

菌托:包括颜色、形状等。

孢子印:包括颜色等。

附记:包括用途、是否有毒、产量等。

(6)采集中应注意的问题

大型真菌中,有不少有毒种类。在采集中,同学们对采到的真菌标本鉴定时绝不能口尝,更不能随便把一些不认识的种类,当做食用菌带回食用。

三、大型真菌标本的制作和保存

(1)浸制标本

凡是白色、灰色、淡黄色、淡褐色的标本,可选用下列浸制液配方中的一种:

配方1——甲醛10毫升、硫酸锌25克、水1000毫升。

配方2——50%酒精300毫升、水2000毫升。

凡是颜色深的标本,为保持颜色,可用下列配方保存:

A液——2%~10%硫酸铜水溶液;

B液——无水亚硫酸钠21克,浓硫酸1克,溶于10毫升水中,再加水至1000毫升。

保存时,先将标本放入A液中浸泡24小时,取出用清水浸洗24小时,然后转浸入B液中长期保存。

(2)风干标本

对木质、木栓质、革质、半肉质和其他含水分少不易腐烂的标本,可作干制标本。其做法:先将标本放在通风处风干或放在日光下晒干。如果阳光充足,肉质标本也可晒干做成干制标本。标本干后,放入标本盒,并加樟脑粉和干燥剂,盒外贴上标本签,即可长期保存。

(3)腊叶标本

肉质标本还可以制作腊叶标本。其方法是取一张薄的白磅纸,在纸上涂一层15%的动物胶或蛋清,使其干燥。同时,将肉质标本纵切成均等的两半,将其中一半的菌伞和菌柄内的菌肉挖空,只剩下一层薄壳;另一半沿纵轴切下一层薄片,这薄片应完整地表示出子实体的各部分。然后将上述薄壳和薄片两个标本贴在涂有动物胶的纸上(薄壳的空腔朝向动物胶),再在上面放一层纱布,放入标本夹中压制,这样压干的标本不会卷缩。压干后,再贴在台纸上,按照腊叶标本装帧的方法做成腊叶标本。

(4)制作孢子印

能作孢子印的真菌,大多属于担子菌。当担子菌的子实体成熟时,菌伞张开,大量的孢子就从菌褶上散落下来。此时,用特别准备的纸接取,被黏在纸上的孢子就叫做孢子印。各种担子菌的孢子形态、颜色、菌褶大小、菌褶和菌管形态不同,彼此的孢子印也就不一样。这样,孢子印就成为鉴定真菌标本时不可缺少的一个根据。

用来制作孢子印的标本,应该是菌伞已经张开,但不过熟,而且菌伞必须完整。把标本选好后,取一张稍厚的纸,涂上15%的动物胶或蛋清,干燥后待用。纸的颜色视孢子的颜色而定。如果是黑色孢子,则用白纸;反之,则用黑纸;如果不知道孢子颜色,则把一半白纸一半黑纸拼接使用。在准备纸的同时,用铁丝做一个比菌盖稍大的圆圈,铁丝的一端弯向圆圈中央,使其末端向上弯曲成短柱状。

上述准备工作完成后,用刀片将标本的菌柄齐菌盖处切掉,用铁丝短柱插在菌盖中央的菌柄切断处。然后将这套装置放在涂有动物胶的纸上,为了防止风吹孢子或落上灰尘,应罩上玻璃罩或纸套,静置4~24小时,成熟的孢子就会落到纸上,形成了一张与菌褶或菌孔排列方式完全相同的孢子印。

孢子印制作好后,要及时记录新鲜孢子的颜色,并将其编上与其他同种标本相同的号数,一起保存,以备鉴定时查用。注意不要用手抚摸孢子印,以免造成损坏。

藻类标本的采集和制作

采集藻类要以各种藻类的生态环境、生活习性为基础。藻类主要分布在水中,如湖、河、海洋,可分为固着、漂浮、浮游3类。在陆地潮湿处也有分布。从气候条件看,一般在温暖季节,藻类的种类和数量较多。有一些种类如蓝藻在气温较高时生长特别繁盛,也有些种类如硅藻、甲藻在气温凉爽时较多。

一、藻类的种类和分布

藻类在自然界分布很广,江河、湖泊、水库、小溪、池塘、积水坑、沼泽、冰雪、温泉、土壤、岩石、树皮、墙壁乃至花盆外壁上,都有它们的踪迹。根据各种淡水藻类生境中水的多少和有无以及藻类本身的生活方式,将它们分为以下几种生态类型:

(1)水生藻类

水生藻类是生活在各种淡水水域中的藻类植物,根据它们在水中的生活方式,又分为浮游藻类、附生藻类等。

①浮游藻类是淡水藻类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它们自由浮游在水中,身体大多由单细胞组成,体型微小,肉眼无法观察。在它们当中,有的种类具有鞭毛,能自由运动;有的不具有鞭毛,只能随水漂浮。裸藻门、绿藻门、金藻门、甲藻门、黄藻门、硅藻门、蓝藻门中,都有淡水浮游藻类的存在。

正因为淡水浮游藻类由不同类群的藻类组成,它们对水质要求和生长季节常不相同。例如各种裸藻喜在温暖夏季有机物丰富的水中生活;各种绿藻在春、秋两季生长旺盛,其中的鼓藻喜微酸性水质;各种金藻多在寒凉的秋末至次年早春出现;各种甲藻喜在温暖夏季碱性水中生活;各种硅藻喜在冷水中生活,春、秋两季出现较多;各种蓝藻在夏季生长旺盛,喜在营养丰富的水中生活,常集聚水面,形成“水花”。因此,采集浮游藻类前,应先了解它们的生态习性,否则不易采到所需的标本。

②附生藻类附生在水生各种物体上,如石块、木桩、水底高等植物及其他藻类植物体上。它们多数是分枝或不分枝的丝状体,少数为群体和单细胞类型。

(2)亚气生藻类

亚气生藻类大多生长在潮湿土壤表面、潮湿岩石表面、树干基部和水花飞溅处等处。生境潮湿,藻体有一半沉浸在水中。

(3)气生藻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