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你制作生物标本(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小丛书)
3000300000027

第27章 海洋无脊椎动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2)

锈凹螺锈凹螺生活在潮间带中下区,退潮后常隐藏在石块下或石缝中,以海藻为食,是海带、紫菜等经济养殖业的敌害。贝壳圆锥形,壳质坚厚;壳口呈马蹄形,外唇薄内唇厚。

朝鲜花冠小月螺——腹足纲,前鳃亚纲,原始腹足目,蝾螺科。

朝鲜花冠小月螺生活在潮间带中区的岩石间,贝壳近似球形,壳质坚固而厚,过去称这种螺为蝾螺。

皱纹盘鲍——腹足纲,前鳃亚纲,原始腹足目,鲍科。

皱纹盘鲍栖息于潮下带水深2~10米左右的地方,用肥大的足吸附在岩礁上。贝壳扁而宽大,椭圆形,较坚厚。这种动物以褐藻、红藻为食,也吞食小动物,常昼伏夜出,肉肥味美,是海产中的珍品。贝壳(又称石决明)可以入药,也可以做工艺品。

皱纹盘鲍短滨螺——腹足纲,前鳃亚纲,中腹足目,滨螺科。

短滨螺常在高潮线附近的岩石上营群居生活,成群地栖息在藤壶空壳或石缝中,而它自己的空壳又往往为小型寄居蟹所栖息。贝壳小型,呈球状,壳质坚厚,壳顶尖小,常为紫褐色。这种动物能用肺室呼吸,有半陆生和半水生性质。

短滨螺古氏滩栖螺——腹足纲,前鳃亚纲,中腹足目,江螺科。

古氏滩栖螺生活于潮间带高潮线附近的泥沙滩中,退潮后在沿岸有水处爬行。贝壳呈长锥形,壳质坚硬,可供烧石灰用。

扁玉螺——腹足纲,前鳃亚纲,中腹足目,玉螺科。

扁玉螺生活在潮间带到浅海的沙或泥沙滩上,以发达的足在沙面上爬行,爬过的地方留下一道浅沟。能潜于沙内7~8厘米处,捕食竹蛏或其他贝类。贝壳为扁椭圆形,壳宽大干壳高。肉可食用,壳为贝雕工艺的原料。

脉红螺——腹足纲,前鳃亚纲,狭舌目,骨螺科。

脉红螺生活在潮下带数米或十余米深的浅海泥沙底,能钻入泥沙中,捕食双壳贝类。贝壳大,略呈梨形,壳质坚厚,壳表面呈黄褐色,具棕褐色斑带。肉味鲜美,可做罐头,但它是肉食性动物,为贝类养殖业的大敌。

香螺——腹足纲,前鳃亚纲,狭舌目,蛾螺科。

香螺生活于潮下带至78米深的泥沙质海底,在潮间带内很少发现。贝壳大,近似菱形,壳质坚厚,壳表面为黄褐色并被有褐色壳皮。贝壳表面常附着苔藓虫、龙介虫、海绵、牡蛎等动物。因其体大而肉肥味美,故有香螺之美称。

双贝壳类(瓣鳃类)。

毛蚶——瓣鳃纲,列齿目,蚶科。

毛蚶生活于低潮线以下的浅海,水深为4~20米的泥沙质海底并稍有淡水流入的环境中。贝壳呈卵圆形,两壳不等,右壳稍小,壳质坚厚而膨胀,壳表面白色,被有棕色带茸毛的壳皮,故名毛蚶。

魁蚶——瓣鳃纲,列齿目,蚶科。

魁蚶魁蚶生活于潮下带5米至数十米浅海的软泥或泥沙质海底,退潮后在沙面上有2个似向日葵种子形的孔,长约1厘米,尖端相对。贝壳大型,斜卵形,左右两壳相等。壳表面白色,被有棕色壳皮及细毛,极易脱落,魁蚶是经济贝类。

紫贻贝——瓣鳃纲,异柱目,贻贝科。

紫贻贝生活在潮间带中下区以及数米深的浅海,常营群居生活,大量黑紫色的贻贝成群地以足丝固着于岩石缝隙以及其他物体上。贝壳楔形,壳质较薄,壳顶决,壳表面呈黑紫色或黑褐色并有珍珠光泽。有时大量紫贻贝附生干工厂冷却水管内和船底下,能造成堵塞管道和影响生产的后果。肉味鲜美,经济价值很高,俗称“海红”。

栉孔扇贝——瓣鳃纲,异柱目,扇贝科。

栉孔扇贝也称“干贝蛤”,栖息在浅海水流较急的清水中,自低潮线附近至20余米深处的海底。以足丝附着在海底岩石或贝壳上,移动时足丝脱落,借两扇贝壳的急剧闭合击水前进。停留后,足丝又很快生出,附着在外物上。扇贝的上壳即左壳表面,常附着一些藤壶、苔藓虫、螺旋虫等小型管栖环虫。贝壳扇形,两壳大小几乎相等。壳面颜色差异较大,有紫褐色、橙红色、杏黄色或灰白色,有的色泽鲜艳,十分美丽。贝壳可作为工艺品观赏,肉可供食用。

褶牡蛎——瓣鳃纲,异柱目,牡蛎科。

在潮间带中上区岩石上,褶牡蛎分布最多。贝壳小,多为长三角形。左壳较大,较凹;右壳较平,稍小。壳表面多为淡黄色,杂有紫黑色或黑色条纹。左壳表面突起,顶部附着在岩石上,附着面很大。肉味美,可食用。

中国蛤蜊——瓣鳃纲,真瓣鲤目,异齿亚目,蛤蜊科。

中国蛤蜊中国蛤蝌生活在潮间带中下区及浅海海底,海水盐度较高、潮流通畅、底质沙清洁的地区。贝壳近似三角形,腹缘椭圆,壳质坚厚,两壳侧扁。壳表面光滑,有黄褐色壳皮,壳顶处常剥蚀成白色。肉可食用,贝壳可做烧石灰的原料。

长竹蛏——瓣鳃纲,贫齿亚目,竹蛏科。

长竹蛏在潮间带的泥沙滩中穴居,能潜入沙内约20~40厘米深处。贝壳狭长,如竹筒形,壳长约为壳高的6~7倍。壳薄脆,表面光滑,壳皮黄褐色,壳顶周围常剥落成白色。肉味鲜美,产量也大,沿海居民常用竹蛏肉包饺子。长竹蛏是我国主要经济海产动物之一。

b.采集要点。

石鳖:由于石鳖以发达的足部紧紧吸附于岩石上,并且越触及动物本体其附着力越强,因而很不易采下。采集时,要乘其不备,猛地从一侧推动,便可使石鳖与岩石脱离,捉下放入盛有新鲜海水的容器中。

螺类和双贝壳类:在退潮后的石块下、岩石缝里、泥沙滩中仔细寻找,便可以采到螺类和双贝壳类动物。

长竹蛏:退潮后,在泥沙岸上寻找2个紧密相连、大小相等、长约1厘米、呈哑铃形的小孔,受震动后两个小孔下陷成一个较大的椭圆孔,即为竹蛏的穴孔。沿海居民常用40~50厘米长的铁丝钩钓取,效果既快又好。也可以用铁锹迅速挖取,注意不要惊动竹蛏,挖深在30~50厘米之间。然后将采到的标本放入塑料袋中。

⑥节肢动物。

a.生活环境及主要形态特点。

白脊藤壶:甲壳纲,蔓足亚纲,围胸目,藤在科。

白脊藤壶栖息予潮间带并常附着于岩石、贝壳、码头、浮木和船底上。在我国北方,因其能耐受长期干燥,适于低盐度地区,故与小藤壶一起成为潮间带岩岸的优势种,数量十分可观。壳呈圆锥形或圆筒形,壳板有许多粗细不等的白色纵肋,因壳表面常被藻类侵蚀,因此纵肋有时模糊不清。

蛤氏美人虾:甲壳纲,蔓足亚纲,十足目,爬行亚目,歪尾派,美人虾科。

蛤氏美人虾常穴居在沙底或泥沙底的浅海或河口附近,一般生活在潮间带的中潮区。体长约25~50毫米,头胸部圆形,稍侧扁。体无色透明,甲壳较厚处呈白色,它的消化腺(黄色)和生殖腺(雌者为粉红色)均可从体外看到。因看上去很美,故有美人虾之称。肉较少,无大的经济价值,一般作为观赏动物。

蛤氏美人虾

日本寄居蟹:甲壳纲,蔓足亚纲,十足目,爬行亚目,歪尾派,寄居蟹科。

这种动物寄居在空的螺壳中,头胸部较扁,柄眼长,腹部柔软。躯体与螺壳的腔一样,呈螺旋状。腹足不发达,用尾足及尾节固持身体在壳内。体色多为绿褐色。小型寄居蟹在沿海沙滩上数量极大,也很好采到,所以是中学生物教学理想的生物标本。

豆形拳蟹:甲壳纲,蔓足亚纲,十足目,爬行亚目,短尾派,玉蟹科。

豆形拳蟹生活于浅水或泥质的浅海底,潮间带的平滩上也常能见到。退潮后,多停留于沙岸有水处。爬行迟缓,遇到刺激时螯足张开竖起,用以御敌。头胸甲呈圆球形,十分坚厚,表面隆起,有颗粒,长度稍大于宽度。体背面呈浅褐色或绿褐色,腹面为黄白色。

三疣梭子蟹:甲壳纲,蔓足亚纲,十足目,爬行亚目,短尾派,梭子蟹科。

三疣梭子蟹生活在沙质或泥沙底质的浅海,常隐蔽在一些障碍物边或潜伏在沙下,仅以两眼外露观察情况,在海水中的游泳能力很强。退潮时,在沙滩上留有许多幼小者,一遇刺激即钻入泥沙表层。头胸甲呈梭形,雌性个体比雄性个体大,螯足发达。生活状态时呈草绿色,头胸甲及步足表面有紫色或白色云状斑纹。肉肥厚,味鲜美,产量高,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蟹类。

绒毛近方蟹:甲壳纲,蔓足亚纲,十足目,爬行亚目,短尾派,方蟹科。

这种动物生活在海边的岩石下或石缝中,有时在河口泥滩上栖息。在潮间带中,以上中区为多。甲壳略呈方形,宽身大眼蟹前半部较后半部宽;螯足内外面近两指的基部有一丛绒毛,尤以内面较多而且密,故得名为绒毛近方蟹。

宽身大眼蟹:甲壳纲,蔓足亚纲,十足目,爬行亚目,短尾派,沙蟹科。

宽身大眼蟹居于泥滩上,喜欢栖息在潮间带接近低潮线的地方。退潮后,常出穴爬行,速度很快,眼柄竖立,眼向各方瞭望,遇敌时急速入穴,穴口长方形。头胸甲也呈长方形,宽度约为长度的25倍,前半部明显宽于后半部。生活时,体呈棕绿色,腹面及螯足呈棕黄色。经济价值不大。

b.采集要点。

藤壶:藤壶紧紧地与岩石、贝壳等长在一起,为保证动物体完整,采集时要连同附着物一起采下。

美人虾:退潮后,在泥沙表面常可见到2个圆形小孔,外观比长竹蛏的孔径略大,穴孔间距大于1厘米,这便是美人虾的穴口。采集时,可用铁锹挖至深约25厘米,翻动被挖掘的泥沙,便可找到美人虾,通常是成对(一雌一雄)被挖出。然后将美人虾放入盛有新鲜海水的容器内。

小型虾:用小水网迅速捞取,将捞取到的虾放进盛有新鲜海水的容器里。

蟹类:退潮后,蟹类常常躲藏在石块下或石缝内,采集时需不断地翻动石块,观察石缝,适时采集。注意:一般不用手捉拿,因为蟹类的蟹肢夹持力很大,会夹伤人的手指,所以最好用大竹镊子迅速夹取,放入坚固的容器中。

⑦腕足动物。

a.生活环境及主要形态特点。

海豆芽:腕足动物门,无铰纲,海豆芽科。

海豆芽常栖息于潮间带中区低洼处,外形似豆芽,故名。贝壳扁长方形,壳较薄且略透明,同心生长线明显。壳呈绿褐色,壳周围有由外套膜边缘伸出的刚毛。柄为细长圆柱形,直径越向后端越细,后端部分能分泌黏液,以固着在泥沙中。

海豆芽b.采集要点。

退潮后,在集有浅水的沙滩表面可见有并列的3个小孔,孔间距约为5毫米,每孔中由里往外伸出一束刚毛,一经触动即下缩而陷入泥沙中,此时3个小孔变成1条裂缝。这就是海豆芽的穴洞。

采集时,可在距三个小孔10厘米远处用铁锹挖至30厘米深,然后扒开挖出的沙土,便可找到海豆芽。也可将一只手的拇指与食指张开,轻轻伸入三孔两侧的泥沙中约2~3厘米,迅速捏住海豆芽背腹的两片壳,进而向上拔,用另一只手沿海豆芽柄部掘挖泥沙20~30厘米深,即可得到海豆芽。注意:不论采用什么方法,都不要折断柄部,破坏标本的完整性。

⑧棘皮动物。

a.生活环境及主要形态特点。

沙海星:海星纲,显带目,沙海星科。

沙海星栖息在水深4~50米的沙、沙泥和沙砾底,体形较大,呈五角星状。腕5个,脆而易断。生活状态时,反口面为黄色到灰绿色,有纵行的灰色带;口面为橘黄色。

海燕:海星纲,有棘目,海燕科。

海燕常栖息在潮间带的岩礁底,有时生活在沙底。体呈五角星形,腕很短,通常5个,也有4或6~8个的。体盘很大,体色美丽,反口面为深蓝色或红色,或者两色交错排列;口面为橘黄色。晒干后,可用做肥料或饵蝌。

陶氏太阳海星:海星纲,有棘目,太阳海星科。

多棘海盘车生活于25米以下深水中的泥沙底,渔民出海作业时。常随网捕捞上来。体为多角星形,体盘大而圆。腕基部宽,末端尖,有10~15条,多数为11条。体色鲜艳,反口面为红褐色,口面为橙黄色或灰黄色。

多棘海盘车:海星纲,钳棘目,海盘车科。

这种动物多生活在潮间带到水深40米的沙或岩石底。体扁平,反口面稍隆起;口面很平。体盘宽,腕5个,基部较宽,末端逐渐变细,边缘很薄,体黄褐色。

马粪海胆:海星纲,拱齿目,球海胆科。

马粪海胆生活在潮间带到水深4米的沙砾底和海藻繁茂的岩礁间,常藏身在石块下和石缝中,以藻类为食,可损害海带幼苗,是养殖藻类的敌害。壳低半球形,很坚固,壳表面密生有短而尖的棘。壳呈暗绿色或灰绿色;棘的颜色变化很大,最普通的是暗绿色,有的带紫色、灰红、灰白或褐色。

刺参:海参纲,楯手目,刺参科。

刺参生活在波流静稳、无淡水注入、海藻繁茂的岩礁底或细泥沙底。夏天,当水温超过20℃时,便开始夏眠而潜伏在水深处的石块下。刺参的身体呈圆筒形。体长一般约20厘米,背面隆起有4~6行大小不等、排列不规则的肉刺。体色一般为栗褐色或黄褐色,还有绿色或灰白色;腹面颜色较浅。因刺参含有大量蛋白质,所以是营养价值很高的海味,也可以入药。

海棒槌:海参纲,芋参目,芋参科。

刺参海棒槌生活在低潮线附近,在沙内穴居,穴道U形,身体横卧于沙内。体呈纺锤形,后端伸长成尾状,外观似老鼠,所以俗名海老鼠。体柔软,表面光滑,呈肉色或带灰紫色;尾状部分带横皱纹。

b.采集要点。

沙海星:在退潮后泥沙滩的积水处常可采到。沙海星的腕易断,采取时应轻拿轻放,可放入容器中,也可用纱布或棉花包裹好后放进袋里。

海燕:在清澈见底的有海水浸泡的岩石壁上,常常有很多海燕。用手采取时,应注意安全并及时将标本放入容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