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令人费解的谜团(奇妙的大千世界)
3000900000024

第24章 究竟是谁建造了金字塔

在所谓的古代“七大奇迹”中,埃及的金字塔被誉为“七大奇迹”之冠,其中最为壮观的胡夫金字塔建于公元前2600年左右,高约1465米,塔基每边长232米,绕一周约1千米,塔身用平均每块重数吨的230万块巨石相互叠积而成,石块之间没有任何黏着物,锋利的刀片都难以插入石块缝隙之间。巍峨壮观,令人赞叹!进入金字塔的通道倾斜深入地下,石壁光滑、刻以精美华丽的浮雕,令人叹为观止,但谁也弄不清古埃及人何以掌握如此精湛的挖掘雕刻技巧,不知他们运用什么样的工具,建筑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单个人工建筑物。要知道在建筑金字塔时,古埃及人类尚未掌握铁器。

埃及金字塔

金字塔被数不清的谜团围绕着。

谜团之一:用途。胡夫金字塔耸立于开罗以西10千米外的吉萨高原。那儿荒沙遍地、碎石裸露,是一片不毛之地。为什么要在这里修筑这样的建筑,其目的究竟何在?金字塔究竟是法老的陵墓还是别的用途?

谜团之二:多少人参加了建筑工程?据估计,建造金字塔时,埃及当时的居民必须达到5000万人,否则难以维持工程所需的粮食和劳力。但是据考证,在建筑金字塔的年代,全世界的人口只有2000万左右。

进一步研究的情况还表明,众多的劳动力必须在农田上耕耘,以保旷日持久的工地上要有足够的粮食。他们都要吃饭。而地势狭长的尼罗河流域所能提供的耕地,似乎不足以维持施工队伍的需求,这支施工队伍少在几十万人,最多时可达百万人之多,他们之中不仅要有工程人员、工人、石匠,还要有一支监护工程施工的军队、大批僧侣,以及法老们的家族。单靠尼罗河流域的农业收成,不可能满足工程的需求。

谜团之三:古埃及人用什么运载巨大石料?传统的看法认为古埃及人是利用滚木运输的办法,将庞大的石料运抵工地的。尼罗河流域树木稀少。在尼罗河岸分布最广、生长最多的是棕榈树,但因为棕榈树的果实是埃及人不可缺少的粮食来源,棕榈树叶又是炎热的沙漠中唯一可以遮阳的材料。大规模砍伐棕榈树等于是自杀。所以,古埃及人不可能大片砍伐棕榈树,而且质地松软的棕榈树干是无法充当滚木的。

或者埃及人从海外进口木材?如果是这样,古埃及人就要拥有一个庞大的船队,渡海将木材运抵亚里山大港后,再溯尼罗河而上,将木材转运到开罗,从开罗装上马车送到工地。且不说当时古埃及人是否拥有庞大的船队,单说陆途运输的马车,还是在金字塔建成的900年后才出现在埃及。

谜团之四:空无一物的墓室。早在公元9世纪,开罗伊斯兰教总督卡利夫·阿尔玛门就记录了有关胡夫法老的木乃伊遗失的谜团。当时他率领一队石工师傅,从金字塔的北面掘了一条隧道进去挖宝,经过一连串幸运的巧合,找到了这条现代考古学家所称的“玛门穴”的通路。玛门穴可直接衔接金字塔内部几条通路,其中一条为从北面入口进入金字塔以后,便往下行的“下坡道”(入口的位置在古代虽广为人知,但是到玛门时期早已被人遗忘)。更幸运的是,作业时,因石锤、钻岩机等的振动,致使下坡道屋顶上的部分岩石掉落,而暴露出金字塔内部入口处原来便有的“上坡道”。

不过,坡道入口处,也就是坡道中最狭窄的一部分,被几块硕大而坚硬的玄武岩塞住,路被完全堵死。堵塞工程很明显地是在金字塔建造时做的。阿拉伯工人在尝试击碎那块硬石却失败以后,便着手从周围硬度比较低的石灰岩上凿起隧道。经过好几个星期,总算清除掉进入金字塔最大的障碍,而为前进金字塔铺好了路。

清除障碍的工作本身的意义非常明显,它代表过去从来没有盗墓者能够成功地打开过入口。根据古老的传说,金字塔的建造者,在塔内放了很多“坚硬而不会生锈的铁制工具与武器,可以弯曲但不会打破的玻璃器皿,不可思议的符咒……”。

然而,当玛门和他的手下进入房间时,却什么都没有发现,其中一间被错误命名为“王后殿”,里面更是空无一物,只是一间非常朴素,但充满几何趣味设计的房间而已。更令人失望的是王殿(玛门等阿拉伯人显然通过壮丽堂皇的大甬道后才到达此房间)内,也没能找到任何能引起一般人兴趣的东西。房间内唯一的家具,是一具未经任何修饰的大理石石盒,大小正好容一个人躺下,也只因尺寸凑巧的理由,这个箱状石盒后来便被命名为“石棺”。石盒里就如同整个金字塔一般空空如也。如果曾经有宝藏的话,是什么时候,以什么方法消失的?

谜团之五:通风道。在金字塔上坡通道的顶端,有一条以26度角往上延伸,最后几乎消失于上方的幽暗大走廊,屋顶的圆顶结构,令人印象深刻。进入大甬道中,有一条往南的平行岔路,12米高,387米长,可通往王后殿。

1993年3月,德国的机器人专家鲁道夫·甘登贝林小心翼翼地操作着一台价值25万美元的高科技遥控迷你机器人“乌普瓦特”,在南侧狭窄的通气孔(因古埃及学者相信那是一个让空气进出的洞穴而得名)附近清除瓦砾。3月22日,“乌普瓦特”发现沿陡峭的通风孔往上行61米左右后,斜坡道的表面突然变得非常光滑。“乌普瓦特”进入的这段通道,表面材质使用了通常只用来装潢教堂、王墓等神圣场所的土鲁石灰岩。仅这一点便已令人感到惊异万分,而当“乌普瓦特”走到这条斜坡道的尽头时意外地发现,在石堆中竟有一道坚硬的石灰岩大门,上面连金属的附件都一应俱全。

王后殿有两条气孔,一条在南侧,一条在北侧,但令人感到奇妙的是,这两条号称为气孔的通道,并没有出口可通往金字塔外。不知道为了什么原因,当时的建造者故意没有将气口的末端凿开,保留下最后127厘米的石头,使得一般的入侵者永远看不见,也无法进入这一条空气的通道中。

从一开始人们便发现,王殿有两个非常明显的通气孔,贯穿金字塔南北的墙壁。直至1872年,才有一位英国工程师伟恩曼·狄克森,开始怀疑“王殿既有通气孔,那么王后殿也应该有才是”。他敲击王后殿的墙壁后,果真发现了两条通道。首先打开的是南面的通气孔,他要手下比尔·格伦迪手持铁锤和锯子跳进洞穴,开始挖掘。起初工作尚称顺利,很快便凿开了前面比较软(石灰岩)的石头。但是,没有敲打几下后,格伦迪连锯子都被卡在石头里,怎么也进不去了。把格伦迪的锯子卡住的是一条“长方、平行、筒状的隧道,仅仅23厘米宽、20厘米高。从墙壁往内伸21米后,便开始以陡峭的角度向上,进入未知、黑暗的远方。

从狄克森探险后的221年,甘登贝森终于用操纵着机器人走进那未知、黑暗的陡坡,利用遥控机器人的照相机捕捉到许多有趣镜头,尤其令人感兴趣的是,在通风口的末端,有一条19世纪制作的长金属棒。这显然是狄克森与他忠心耿耿的部属格伦迪,秘密探测通风口的证据。甘登贝林果然又发现了一扇门,而且还是一扇铁闸吊拉门,不但金属附件俱全,门的下方还有一个令人感到迷惑的沟槽。从乌普瓦特照回来的影像看到一个通向更深、更远、看不到底的黑洞。

谜团之六:大金字塔内的谜团。从21米宽的地板向上测量,墙壁的高度为2~3米。在墙线之上,为7层石块(每块格子向内伸展3寸),使得天顶逐渐合拢,而至最高的屋顶处,通道宽度只剩11米,而高度则升至85米。

假设埃及人选择把大甬道盖在平地上,长度不超过61米,以当时的技术而言,就已够困难的。但埃及人还为自己出难题,将甬道以26度斜角,盖了足足466米之长。还用巨型的平行四边形的磨光石灰岩板,铺陈在墙壁上,且石板接缝之紧密,非一般肉眼可以分辨出来。

更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金字塔建造者在建筑时,使用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对称概念。例如,大甬道的屋顶宽度为11米,地板的宽度则为21米。沿着整个大甬道的地板中线,有一条06米深、11米宽的沟槽,而在沟槽两边,则各为一条055米宽的石板斜坡道。这一条沟槽的作用为何?为什么正好与屋顶同宽,使得上下看起来非常对称?从下往上看,屋顶的两旁覆有石块,看起来就像一条沟渠一般。

理论上讲,埃及人在建造金字塔时,还处于刚从狩猎式生活中脱出不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他们能够成就如此复杂的工程,着实令人难以想象。

沿着06米宽的中央沟槽中,近代人在地上用木头铺设了一个地板,再加上扶手,使得上行已不是什么困难的事。但是在古代,石灰岩的地板经打磨后,非常光滑,而向上的坡度又有26度之陡,平常人几乎无法走在上面。

远方大甬道的尾端,可模糊地看到“王殿”的入口,顶立在昏暗中,对所有前来参谒但心中充满疑问的旅人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