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奂与范冉是两个耻于“势交”、“利交”、“贿交”的典范,他们之间的交往,是不含任何功利色彩的贫贱之交。
王奂,字子昌,河内武德(今河南沁阳)人,其家境虽然贫寒,却志存远大。他年轻时曾负笈求学,每当手头拮据、无以为生的时候,总乐意放下书生的架子,从事劳动来解决自己的吃穿问题。他还是一个善于发现人才的人。在他执政期间,听说有个叫仇览的人,能坚持以德化人,他便征仇览为主簿。可以说,王奂在职期间,政绩可嘉,堪称一代清官。
范冉与王奂的思想性格有许多相同之处,他们很早以前就是推心置腹的朋友。在一同学习、一同出访的日子里,由于彼此能敞开心扉交谈,在许多问题上,两人增进了共识,也加深了感情,彼此把美丽的情感深深地印在了各自的心田,作为永久的记忆与牵挂。后来,王奂在担任考城令时没有忘记这位故交。考城距内黄很近,公务之余,王奂总要抽空去拜访范冉,畅谈往昔,探索未来,吟诗作文,情真意切,而且还多次邀请范冉去考城做客,并想邀请他与自己一道治理考城。但范冉总是以各种理由推辞,这常使王奂感到失望。
过了一段时间,王奂要调到汉阳去当太守了。因为临行仓促,没有再来告诉范冉。但范冉还是知道了这个消息,心想:王奂将要远行,什么时候再能相见呢?心里不禁怆然。为了与好友话别,范冉便和弟弟准备好了一些酒菜,在路旁垒起一个土台,准备为王奂饯行。
王奂来了,随行人员挑着担,推着车,前呼后拥。范冉看了,心里并不高兴,也不愿与王奂直接打招呼,而是与弟弟坐在土台上高谈阔论。王奂走近他俩时,听出了范冉的声音,立即滚鞍下马,百般道歉。可是范冉执意拒绝道:“你在考城的时候,本想和你一起做事,但想到自己是贫贱之身,有污好友,所以我始终不敢造访。现在你要高迁远就,再见面就不知在何年某月,所以在这里为你饯行。如果我跟你到驿馆去,就将蒙上攀附权贵的污名了。但愿我们的友谊不会因时空的变换而变化,尽管身处异处,也应该是相应的;无需经常见面,也应该是相亲的……”就这样,范冉起身告辞,始终没有再回头看一下王奂。而王奂望着朋友远去的身影,久久不愿离开,心里泛起无尽的敬意。
这是一个朴实无华的故事。它与那种攀亲附贵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丑恶现象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的真情既不是富庶对贫穷的怜悯,也不是文明对愚昧的嘲弄,不是智慧与狡猾的较量,更不是精神的麻木、道德的沦落,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命形态,也是一种理解、一种觉悟、一片诗意。因此,他俩的友谊,赢得了史家的赞赏,为时人所推崇,为后人所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