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地球的脸庞:地貌(地理知识知道点)
3005400000021

第21章 千姿百态的地球风貌(11)

格陵兰岛是一个由高耸的山脉、庞大的蓝绿色冰山、壮丽的峡湾和贫瘠裸露的岩石组成的地区。从空中看,它像一片辽阔空旷的荒野,那里参差不齐的黑色山峰偶尔穿透白色眩目并无限延伸的冰原。但从地面看去,格陵兰岛是一个差异很大的岛屿:夏天,海岸附近的草甸盛开紫色的虎耳草和黄色的罂粟花,还有灌木状的山地木岑和桦树。但是,格陵兰岛中部仍然被封闭在巨大冰盖上,在几百千米内既不能找到一块草地,也找不到一朵小花。格陵兰岛是一个无比美丽并存在巨大地理差异的岛屿。东部海岸多年来堵满了难以逾越的冰块,因为那里的自然条件极为恶劣,交通也很困难,所以人迹罕至。这就使这一辽阔的区域成为北极的一些濒危植物、鸟类和兽类的天然避难所。矿产以冰晶石最负盛名。水产丰富,有鲸、海豹等。

在格陵兰岛长而深的峡湾伸入东西两岸腹地,形成复杂的海湾系统;人烟虽然稀少,景色却极为壮观。在沿海岸的许多地方,冰体迳直向海面移动;冰川断裂,滑入水中形成大块冰山。

格陵兰属阴冷的极地气候,仅西南部受湾流影响气温略微提高。该岛冰冷的内地上空有一层持久不变的冷空气,冷空气上方常有低压气团自西向东移动,致使天气瞬息多变,格陵兰岛上的冰山时而阳光普照,时而风雪漫天。冬季(1月)平均气温南部为-6℃,北部为-35℃。西南沿岸夏季(7月)平均气温为7℃。最北部夏季平均气温为36℃。年平均降水量从南部的1900千米递减到北部的约50千米。

格陵兰的植被以苔原植物为主,包括苔草、羊胡子草和地衣。有限的无冰地区除了一些矮小的桦树、柳树和桤树丛勉强存活外,其他树木几乎不见生存。岛上可见7种陆地哺乳动物:北极熊、麝牛、驯鹿、北极狐、雪兔、貂和旅鼠。四周的水域中有海豹和鲸,它们过去是格陵兰人的主要食物来源。主要咸水鱼有鱈、鲑、比目鱼和大比目鱼,河流中则有鲑和鱒。

二、台湾岛

台湾岛是我国第一大岛,位于东海南部,西依台湾海峡(属于东海),距福建省海岸75~220海里;东濒太平洋;东北与日本的琉球群岛为邻,距冲绳岛约335海里;南隔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望,距吕宋岛约195海里。岛形狭长,从最北端富贵角到最南端鹅銮鼻,长约394千米;台湾岛航拍图最宽处在北回归线附近,约144千米。面积约358万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逾99%,为台湾省主岛,在世界大岛中列第38位。人口约2300万(2006年)。其中汉族约占98%,高山族等约占2%。

台湾岛属大陆岛,两亿多年前古生代晚期,地壳运动奠定了台湾岛的地质基底。4000万年前开始的喜马拉雅运动,地壳受挤压褶皱上升,形成最初台湾山系;约250万年前,地壳继续褶皱上升,构成台湾岛的现代地形。第四纪冰期海面下降与大陆相连,间冰期水面回升,复成海岛。

岛上多山,山地和丘陵占全岛面积2/3。分布于东部和中部,自东向西有台东、中央、玉山、雪山和阿里山5条平行山脉,呈北北东—南南西走向,以中央山脉为主分水岭。其中海拔1000米以上山地约占全部山地的一半,海拔3500米以上山峰有30余座。最高峰玉山,海拔3997米,为我国东南部第一高峰。丘陵多围绕5大山脉山麓,主要有北部的基隆、竹南丘陵,中部的丰原、嘉义丘陵和南部的恒春丘陵,海拔约在600米左右。北部有大屯火山群,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是北部的重要屏障。

平原多在西部。台南平原最大,北起彰化,南至高雄,面积达4550平方千米,为岛上农业兴盛、人口密集、城镇较多地区。南部屏东平原和东北部宜兰平原亦为重要农业地区。狭长的台东纵谷平原介于台东山脉与中央山脉之间,是东部南北天然交通孔道。盆地主要有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和中部埔里盆地群。

海岸较为平直,岸线长1139千米,东部从三貂角至旭海为断层海岸,雪山山脉北端、中央山脉北端和南端,台东山脉直逼岸边,峻峭耸立,海底急剧倾斜,离岸数千米,水深即达一二千米;除北部有较大的宜兰平原外,仅在花莲、台东等地有小块冲积平原。北部从三貂角至淡水河口为峡湾海岸,多岬角湾澳。西部从淡水河口至枋寮为沙质海岸,岸线平直,沙滩绵长,较多地段便于登陆;滩涂宽广,多沙洲、尤以大肚溪口至曾文溪口一带海埔新生地增长迅速。南部从枋寮至旭海为珊瑚礁海岸,多陡峭崖岸,前有裙礁,南端鹅銮鼻与猫鼻头间有较低平的南湾。

全岛河流共151条,以中央山脉为分水岭,分别向东、西流入海洋,大都流程短、落差大、多险滩瀑布,富水力资源,不宜通航。台湾岛最高峰——玉山以中部浊水溪最长,发源于合欢山,西流入海,长186千米,流域面积3155平方千米。河长大于100千米的还有高屏溪、淡水河、曾文溪、大甲溪、大肚溪,皆西流入海。天然湖泊很少,著名的有日月潭。

日月潭地跨北回归线南北,终年受黑潮影响,属南亚热带和北热带湿润气候,高温、多雨、多风。年平均气温由北而南为21℃~25℃,7月平均约28℃,1月为14℃~20℃;山地气温随高度而递减,3000米以上山地冬季有积雪。年平均降水量东、中部在2000毫米以上,东北部的火烧寮多达6300毫米以上;西部沿海一带较少,多在1500毫米左右。降水量与季风有关,北部冬季多于夏季,南部适相反。冬季盛行东北风,夏季盛行南风和西南风。夏、秋季常受热带气旋影响,以7~9月最盛,平均每年有35次8级以上热带气旋登陆本岛。正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发生频率较高,以花莲及其附近海底最多。东岸属不正规半日潮,大潮差12米。西岸北港溪口以北属正规半日潮,潮差中部最大达42米,两端为26米。北港溪口以南大部为不正规半日潮,潮差1~2米。其中冈山至枋寮段为不正规全日潮,潮差较小,约为06米。

本岛西南有澎湖列岛,东北有钓鱼列岛,周围尚有彭佳屿、棉花屿、花瓶屿、基隆岛、和平岛、龟山岛、绿岛、兰屿、七星岩、琉球屿等,连本岛共86座岛屿。

三、海南岛

海南岛为我国一个省级行政区——海南省的主岛,位于我国最南端,雷州半岛的南部,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省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相对,东北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从平面上看,海南岛就像一只雪梨,横卧在碧波万顷的南海之上。

美丽的海南岛海南岛的长轴呈东北—西南向,长约300余千米,西北—东南向为短轴,长约180千米,面积339万平方千米,是我国仅次于台湾岛的第二大岛。海南岛北隔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相望。琼州海峡宽约20千米,是海南岛和大陆间的海上“走廊”,又是北部湾和南海之间的海运通道。由于邻近大陆,加之岛内山势磅礴,五指参天,所以每当天气晴朗、万里无云之时,站在雷州半岛的南部海岸遥望,海南岛便隐约可见。

海南岛是一个美丽富饶,历史悠久的海岛。在地质时期,海南岛原与华夏大陆相连,生断陷形成的岛屿。

早古生代时(距今57亿年前~距今44亿年前),雷州半岛与海南岛地区是一个沉降带。加里东造山运动使雷琼地区上升成陆,形成以北东方向为主的一系列断裂褶皱带,使早古生代沉积的地层发生了质变。到晚古生代(距今44亿年前~距今23亿年前),海南岛陆块相对稳定。但印支运动又促使岩浆活动强烈,形成现在海南岛广泛分布的花岗岩体,构成了山地,也筑成了海南岛的基础。后来的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又使这个花岗岩穹窿发生强烈的断裂,形成几条大的东西向断裂带,使断裂以南大约2/3的区域抬升,称为海南构造隆起,且1亿多年以来一直在上升;断裂以北发生下陷,称为雷琼凹陷。然而,在第四纪以前(250万年前),海南岛和雷州半岛还连在一起,在地质构造上属华夏地块的延伸部分。到了大约更新世(距今250万年前~距今15万年前)中期,由于火山活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发生了断陷,变成了琼州海峡,才使海南岛与大陆分开。以后海平面多次升降又使海南岛与大陆多次分离和相连,到第四纪冰期结束,海平面大幅度上升,才形成琼州海峡和海南岛现在的形态。

地质构造运动引起的海南构造隆起是海南岛中部不断抬升,逐渐形成了现在海南岛的地貌特征;山地位于中央,丘陵、台地、平原依次环绕四周。海南岛平均海拔20米。500米以上的山地占全岛的25%,100米以上的平原、台地占2/3。

海南岛的地形,以南渡江中游为界,南北景色迥然不同,南渡江中游以北地区,和雷州半岛相仿,具有同样广宽的台地和壮丽的火山风光。在南渡江中游以南地区,五指山横空出世,周围丘陵、台地和平原围绕着山地,环环相套,南部沿海,山地直逼海岸,气势十分雄伟。

海南岛气候属于海南性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在22℃~26℃,一月份,大部分地区平均温度仍在19℃以上;最热的七月平均温度在28℃~32℃。年均降水1600毫米以上,其中以八九月份降雨量最为充沛,时见暴雨出现,也常有台风侵袭。终年常绿,四时花开,一年四季皆宜旅游。海南岛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有“东方夏威夷”之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冬都”。

四、阿拉伯半岛

在1000多万年前,地中海和印度洋之间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以后发生了地壳大变动,形成了东非大裂谷,陆地中间陷落成为红海。红海把亚非大陆截然分开。红海东边的一块土地成了一个略呈长方形的半岛——阿拉伯半岛。

阿拉伯半岛示意图具体说阿拉伯半岛位于亚洲和非洲之间,它从中东向东南方伸入印度洋。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向西它与非洲的边界是苏伊士运河、红海和曼德海峡。向南它伸入阿拉伯海和印度洋。向东它与伊朗隔波斯湾和阿曼湾相望。沙特阿拉伯、也门、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和科威特、约旦、伊拉克位于阿拉伯半岛上。其中以沙特阿拉伯为最大。半岛南靠阿拉伯海,东临波斯湾、阿曼湾,北面以阿拉伯河口——亚喀巴湾顶端为界,与亚洲大陆主体部分相连。半岛南北长约2240千米,东西宽1200~1900千米,总面积达322万平方千米。

阿拉伯半岛常年受副高压及信风带控制,非常干燥,几乎整个半岛都是热带沙漠气候区并有面积较大的无流区,该区有7个无流国。农耕时只能用地下水。炎热干燥的气候形成了大片沙漠,沙漠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3。半岛南部的鲁卜哈里沙漠达65万平方千米。

半岛上农产品很少,人民主要以牧业为生,多数放养骆驼。当地出产的阿拉伯马和阿拉伯骆驼在世界上很有名。阿拉伯半岛及附近的海湾中蕴藏着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岛上许多国家都以此为经济支柱。沙特阿拉伯是世界上生产石油最多的国家,石油工业的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80%以上,被称为“石油王国”。

阿拉伯半岛西部较高,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呈阶梯状。西部为希贾兹——阿西尔高原;南段的希贾兹山脉海拔3000米左右;中部为纳季德(内志)高原;东部是平原。半岛西南角土地肥沃,宜于耕种。

五、大陆的桥梁——地峡

地峡就像一座土桥,有的把两块大陆连接起来,如巴拿马地峡将南美洲和北美洲连接起来;有的把半岛和大陆连接起来,如克拉地峡是联系马来半岛和亚欧大陆的桥梁。

地峡的成因很复杂,有的是大陆板块漂移造成的,有的则是陆地部分下沉到海中造成的。在地球上,地峡分布很少,比较重要的有南、北美洲之间的巴拿马地峡,亚洲和非洲之间的苏伊士地峡,马来半岛和亚洲大陆之间的克拉地峡。

地峡的地理位置特别重要,它是沟通大陆和大陆、大陆和半岛的中间桥梁,也是交通的咽喉要道。地峡比较狭窄,两边邻水,是开凿运河的良好地段。如巴拿马运河通过中关地峡,联系大西洋和太平洋;苏伊士运河穿过苏伊士地峡,沟通地中海和红海、印度洋。在地峡处开凿运河,沟通洋或海,能节约海上航程。例如轮船从美国西部海港向南航行,穿过巴拿马运河到南美洲东部港口,要比绕道南美洲南端缩短1万千米。

六、巴拿马地峡

巴拿马地峡

巴拿马地峡就是自哥斯达黎加边界至哥伦比亚边界之间的、东西走向的陆地。约长640千米。连接南、北美洲,分隔加勒比海(大西洋)和巴拿马湾(太平洋)。为南、北美洲最窄处(50~200千米),巴拿马共和国国土。最狭处为达连地峡(东)和奇里基地峡(西)。山脉、雨林和平原交错其间。最初由印第安人定居。19世纪初巴拿马独立前始终由西班牙统治。1849年修筑了横贯地峡铁路。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很多人到运河区定居,战略地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