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渐渐地,在他们性格中就会发展出一些与其他人明显不同的性格特征,使周围的人不得不关注他们。在这里,我们必须要特别注意一些看似与理论相悖的情况,那就是,个体一般都不希望自己是最小的,因为他们不希望自己受到他人的怀疑,不希望自己做最没信心的孩子。在这些思想的驱使下,他们通常会想要证明自己是无所不能的,他会特别在意权力的占有,而且,我们在最小的孩子身上总能发现一种试图赢得一切胜利的感觉。他们的努力目标是要做最好的一个。
这样的人是很常见的。据了解,有一组被调查者全部在家中排行老小,他们是家中最有才干的人,其他成员都无法超越他们的成就。可是,对比之下,另外一组同样类型的孩子的境遇却没那么好。虽然他们也希望自己可以比其他人强大,然而,在处理与兄弟姐妹关系的过程中,他们却显得比较被动和自卑。一旦他们不能比兄弟姐妹更加优秀,他们就会逃避责任,渐渐变得怯懦、胆小,他们会发展为只会找借口来推诿责任的人。他们并没有减少自己的欲望,然而,他们却找到一种方式让自己暂时脱离各种欲望,并且在这些问题之外寻找平衡点来满足自己的愿望。他们的终极目标是千方百计地避免外界对他们的能力进行检测。
毋庸置疑,很多读者都会认为,从这些孩子的表现来看,似乎他们是认为自己受到他人的冷落,所以才感觉到自卑的。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总是能看到类似的自卑情结,也经常可以从一个人遭遇的苦难中判断他的精神生活将发展为什么样。从某种程度上讲,家中最小的孩子像是具有先天性不足的孩童。在他们的世界中,他们可以判断出哪些事情对他们来说没有意义,而事实究竟如何是无关紧要的,他们不关注自己的优缺点,而只关心自己所处的境遇。我们都明白,童年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最容易犯错的时期。在童年时期,孩童必须面对更多的麻烦及各种可能性。
那么,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怎样做呢?难道我们应该不断刺激孩子的虚荣心,让孩子渴望受到周围人的关注,让他们树立争夺第一名的目标吗?这样的行为对于儿童来说,并不是很有意义。事实证明,一个人是不是最棒的,并不是关键。相反,假如我们让学生认为获得第一名或获得胜利并不是最重要的,这对于儿童来说反而更有利。对于周围只存在一些“第一名”或“最棒的人”这样的情况,我们着实感到厌倦。经验证明,总是名列榜首的人并不一定是最幸福的。如果我们反复强调胜利的重要性,会让孩子的思维受到局限,会让孩子失去作为一个好伙伴的机会。
如果我们采取这样的教育方式,那么,将会产生不良后果。首先,孩子们会变得自私,整日所关注的事都仅仅是自己能不能守住第一名的位置。他们会因为同伴获得了好成绩而变得焦虑不堪,嫉妒心和憎恨感也会与日俱增,并且深刻地存在于他的灵魂中。如此一来,这在孩子的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无非是一个加速器,会使他试图超越所有的人。在灵魂深处,他会成为一个竞赛者,就像是随时会进行一场马拉松赛跑一样,而这样的特征会表现在他生活的各种细节当中。而这些小小的细节对于一个不具备从个体的行为来判断其精神层面状况的人来说并不是非常明显的。比如说,这样的孩子走路的时候都希望自己走在别人前面,如果有人超过他,他就会非常不舒服。大多数这样的儿童都有想要走在前面的竞争心态。
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在这些孩子中间有一种很明显的特质,虽然我们认为这是正常范畴内的。在这类孩童中,常常能发现一些孩子非常乐观积极,并且很能干,对于其他孩子来说,他们是优秀的,是榜样。比如《圣经》中的一个人物——约瑟。他就是家中排行最小的孩子,他的案例是非常精彩和典型的。仿佛历史想要通过经验给我们一些启示,所以,在这些事件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证据。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手中很多有意义的资料都不见了,我们一定要通过各种方式将它们找回来。
还有一类孩子是从前一种儿童发展而来的,他们的情况也非常普遍。我们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设想一下一个参与马拉松比赛的人,遇到了一个怎样都无法逾越的困难时会有怎样的事情发生。他一定会千方百计绕过去,跨越障碍。如果一个孩子是属于这样的类型,并且渐渐丧失了一切勇气,他就会完完全全变成一个懦弱的人。我们可以发现,他几乎背离了生活,所有该做的努力在他看来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所以,他渐渐变成一个善于找借口的人,不再想要努力克服困难,并且他的行为会变得毫无意义。在遇到现实问题的时候,他很容易失败。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个现象,一般来说,他会不停地寻找各种不存在竞争关系的活动区域,对于失败的现实,他会找到各种说辞,比如说自己受到了太多的溺爱,比如说自己的力量不够强大,甚至是受到了兄弟姐妹的制约。如果他的身体出现了残缺,那么,他会显得更加痛苦。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他一定会以自己力量不足作为逃避的借口。
这两种类型的人一般不容易成为他人的同伴。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一般来说,前一种人比起后一种人来说处境要好一些,这种人通常是牺牲他人利益来寻找心理平衡的。后者则是生活在自卑的阴影下,并且会因为无法与生活保持一致的步调而感到痛苦。
如果一个孩子在家中排行老大,那么,在他的性格中也会有一些比较突出的特征。第一,因为他具有一定程度的优越感,因此在精神层面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从古至今,长子一般都能够占据家中最有利的位置。这样的传统在很多民族和阶级中是很常见的。比如说,对于一个农夫来讲,如果他是长子,他一定是在很小的时候就明白自己的处境,而且可以预料到自己在未来会成为农场的主人。所以,他会发现相对于家庭中的其他孩子,他的处境是很好的,因为其他的成员明白农场并不会归他所有。对于社会中的其他阶层来说,长子一般会发展为家庭的主力。甚至在一些并未形成这样规则的家庭中,比如普通的无产阶级或资产阶级家庭,大家都会认为长子具有作为父母帮手的权力和能力,而且,他们可以控制其他的兄弟姐妹。我们能够理解,当一个孩子在一个环境中不断被认可、被信任、被委以重任,这对他来讲意味着什么。在他的思想深处,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我比其他人更加有能力,我更高更壮、更加成熟,所以,我一定要比他们优秀。”
如果在这个层面上,他发展得比较顺利,那么,我们就可以发现,他会渐渐习惯于维护法律和规则的权威。在他心中,权力是非常重要的,不仅仅囊括他作为个体的权力,并且还会让他对权力本身产生更进一步的认知。在长子看来,权力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因此,不要惊讶于这样的人会具有保守的特点。
在家中排行第二的孩子在追求权力方面也会出现一些有别于其他人的特征。他希望凭借自己的能力来战胜压力和困难,最终占据优势地位,于是,在他的行为中会存在着一种强烈的竞争态度。他能够看清一个事实,那就是在他之前,曾经有一个人获得了至高无上的权力。这对于他来说无异于一种强烈的刺激。如果说他能够争取到想要的权力,与老大进行竞争,那么,他会以最饱满的热情来面对。在这样的情况下,一直处于安全境地的长子就会感受到一种来自于兄弟的危机感。
在《圣经》中关于以扫(Esau)和雅各(Jacob)的传说中,我们能够看到类似的情景。在整个故事中,充斥着兄弟间的各种残酷竞争,这样的竞争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权力,更多的是为了一种威信和权力的象征。在一些类似的案例中,就像是有一股强制性的力量不断地引发各种竞争,最终次子推翻了长子的地位,达到了自己的目标;抑或是次子未能获得胜利,渐渐隐退,在隐退之前一般都会找到一些借口,比如说患上了精神性疾病。次子的心态与存在于贫穷家庭的嫉妒感是很相似的。二者之间的主要共同点是,他们都害怕受到冷落和轻视。次子经常为自己订立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因此,他会在痛苦中度过一生。他们之所以会感到内心失衡,是因为他们所追求的并不是切实可行的目标,而是毫无意义的幻想。
独生子女一般都会发觉自己所处的环境有些非同寻常。他很容易受到所处环境中的教育方式的影响,或者可以说,他的父母对此也感到无可奈何。父母一般会将所有对于未来的期望和教育的浓厚兴趣都放在这个孩子身上。他会过分依靠别人,依靠他人的扶持和指点。他将一直处于溺爱的环境之中,无法独立地处理各种问题,因为在他的发展道路上,所有的沟壑都已经被他人给填平了。作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他很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同时他会感觉自己很有价值。因为他处于一个不恰当的位置上,因此,他的思想观念很容易出现偏差。假如说父母能够发觉,孩子所处的位置是不利的,并且采取一些具体的行为,就可以避免危险的发生,然而,这毕竟没那么容易。
作为独生子女的父母,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总是会非常小心,因为他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很多困难,所以对于孩子总会产生过多的担忧。可是,他们过度的关注和教育对于孩子来说,却会成为巨大的压力。如果说父母太过关心他们的安全和健康,他们会误以为自己所处的环境是充满危险的。他们会变得怯懦,不敢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并且会用一些非常不科学的、笨拙的办法来处理问题,这正是因为他们没有相关的生活经验,他们的生活中一向是顺利愉悦的。这样的孩子在独立面对生活的时候,都会感到痛苦,他们会渐渐发展为对社会毫无用处的人,而他们的人生也无法取得成功。他们就像寄生虫一样游手好闲,一直依赖着其他人的关怀。
我们可以发现,在不同类别的组合中,比如说不同性别或同性别的兄弟姐妹之间,都是存在竞争现象的。如果我们想要针对以上情况一一做出评价,那是不现实的,在这些例子中间,有一个例子是存在于姐妹之间的“独子”的状况。在这样的情形中,因为女孩是家庭关注的核心,于是,男孩会受到冷落,尤其是当男孩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的时候。他会感觉到周围的女生对他都有强烈的敌意和排斥感。这些都会成为他成功路上的阻碍。他感受不到正在渐渐发展着的存在于文明社会的男性权力,相反,他会感觉到处都是威胁。在他身上,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最明显的现象:他会一直没有安全感,会失去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因为家中女人很多,并且对他造成很大威胁,所以,他会认为虽然自己是男人,却没有占据有利的地位。一方面,他会渐渐变得自卑,不再相信自己;另一方面,他可能在受到刺激的情况下确定更大的目标。这样的两种结果都是来自相同的状况。至于这样的孩子会发展成什么样,取决于其他相关的因素和境况。
所以我们发现,一个孩子在家中所处的位置对于他的本能、天赋及奋斗方向会造成极大的影响。这样的事实推翻了性格来自遗传的理论,而之前的理论对于教育工作来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毋庸置疑,在所有的情境中,来自于遗传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说,如果一个孩子一直不在父母的身边,在他的性格中可能会产生一种“家族成员所独有的”特点。假如我们还能回忆起儿童的遗传性缺陷是如何与其错误发展方向密切相关的,那么,这个问题就更加容易解释了。如果一个孩子在出生的时候身体就是孱弱的,那么,对于所处的环境和生活,他会感到非常紧张。如果说他父亲的身体也有残缺,并且在生活中也有紧张的感觉,那么,这也很好理解,这个孩子的性格中会出现一些类似的偏差和负面的性格特点。从这样的观念来看,这种遗传因素导致性格问题的论断似乎并没有充分的证据。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做出以下判断:一个儿童,无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偏差,在最终所导致的结果中,最严重的莫过于这样一种欲望:用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面对所有的同伴。这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并不少见,实际上他是在遵循一种稳固不变的发展模式。假如我们想要避免此类状况的发生,就需要了解他必定会遇到的困难,并对此做充分的了解。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有一个观点是至关重要的,那就是社会感的建立和发展。如果社会感发展良好,所有的问题就不再是问题。然而,有利于社会感发展的时机在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中毕竟是不多见的。如果我们可以意识到这一点,就不难理解我们所看到的现象:很多人一辈子都是为了生活而生活,而对于另一部分人来讲,生活就像地狱一样。我们一定要认识到,他们其实是一种错误观念发展出的牺牲品,这种情况会导致一些不良后果,比如说他们会用错误的态度来面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