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况下,我们把社会感作为评价一个人的途径,与此同时,能够对一个人的行为和思想做出一系列的评估。这样的观念是值得坚持的,因为人类是群居动物,任何处于社会中的个体都需要与社会发生关联。我们需要不同程度地清晰了解,对于我们的同胞的行为,哪些是值得我们感激的。我们生长在同一个空间范围内,都被一种同样的规则所控制。在这些事实下,我们倾向于用我们所掌握的标准来对我们所遇到的人进行评估。对于我们来说,无论在个体发展中的哪一个阶段,都需要以社会感作为衡量个体价值的标准,并且,这样的规则是最具普遍性的。我们一定要接受对于社会感的依赖,而不是用力地加以抗拒。其实,任何人都无法完全与社会感脱离关系。我们找不到任何合理的理由促使我们彻底不理会对同伴的责任。社会会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醒我们。但是,这并不能表示在我们心灵深处,社会感已经拥有稳固的位置。然而,我们一定要明白一点,如果我们想要将社会感彻底抛开,或扭曲成另外一个样子,就一定得拥有某种权力或资格。并且,因为社会感是被普遍承认的,因此,如果个体的行为不能被证实是正当的,那他就无法采取任何行动。想要证实某一种思想或行为是正当的,这一需求的源头存在于社会联合体中,并且整个过程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首先,这作为一个先决条件,决定了以下的事实:我们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随时都要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合理的解释。生活、行动和思维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形成的,这些元素能够确保我们和社会之间保持着和谐融洽的关系,或者说,在一开始,当我们首次接触社会关联性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自欺欺人。总之,通过这些解释,我们可以确定,在我们的意识中,有一种类似于社会感的情感存在,它会对我们的思想产生误导作用,会遮挡我们的视线,让我们无法正确地看清事物的本质。这些因素会导致我们在面对一种行为或一个个体时,做出错误的判断。由于存在此类欺骗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在评估社会感的时候会出现很多困难,我们无法用科学和合理的方式来理解人性的内核。下面,我们举例说明我们在对待社会感这个问题时,会出现怎样的错误。
有一个青年曾经提起,他和几位要好的朋友一起游泳,他们来到了一个海岛上,而且在那里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结果,其中一个人斜着身子在悬崖边张望的时候,不小心失去平衡掉到海里去了。同行的青年也斜着身子好奇地往下张望,眼睁睁地看着同伴慢慢下沉。在他回忆当时的情况时,并不认为这是出于好奇。虽然掉进海中的青年非常幸运,被人救了上来,可是,我们在了解了这件事之后,一定会认为同行的青年是缺失社会感的。就算我们偶然间听说他对自己的朋友很好,并未让任何人觉得受伤害,我们也不会傻到去相信他是具有社会感的。
我们这个结论虽然比较直白,也比较大胆,然而,我们依旧可以从生活中找到各种证据来证明这个观点的正确性。这个青年经常会梦到这样的场景:他被人关起来,那是一座很小却很漂亮的房子,位于一个偏远地区的森林里。而他也非常喜欢将这样的情景作为主题融入到自己的绘画作品中。如果一个人对他之前经历的事情了如指掌,并能够准确地理解他的幻想意味着什么,那他就会发现,这样的梦境恰巧再一次表示他欠缺社会感。如果我们不考虑一切道德因素而做出判断,他性格中的某种元素已经严重地阻碍了他自身社会感的发展,这样的论断对于他而言,也是公平合理的。
下面有一个例子可以充分地说明在虚伪的社会感和真正的社会感之间,存在哪些本质区别。有一个老太太在上公交车的时候身体失衡,不小心摔倒在雪地上。她在地上动弹不了了,而身边的路人却视而不见地从旁边经过,没有人伸出援助之手。最终,一名男子走过来,将老人扶起来。就在这时,一名陌生男子出现了,原来他一直在某个地方藏着,看到有人将老人扶起来之后才走出来。只听他对这名男子说:“谢天谢地,终于出现了一个值得敬佩的人。我站在这里已经有五分钟了,我想看看是否有人愿意对老太太伸出援手。你可是第一个出手帮助她的人啊!”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发现,很多时候,人们对于社会感存在着误解。就像案例中冷眼旁观的男子,却通过一种方式将自己摆放到高高在上的位置上,对他人品头论足,指指点点。他将自己定位为局外人,却始终不肯伸出手帮助陷入困境的老人。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更加复杂的案例,通过这个案例,我们无法确认社会感的强弱程度。我们唯一能做的事就是从根源上研究这些实例。从前有一位将军,他在明明知道自己处于战争劣势的情况下还强制性要求手下做出无谓的牺牲。将军当然可以将国家的利益作为借口,并且大多数人会觉得这样的理由是合理的。可是,无论他用什么样的借口为自己开脱,我们必定会认清一个事实,如果想要和他做同伴,那将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为了在评估的时候防止错误的发生,在以上这些案例中,我们要找到一个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结论。在我们看来,或许要从对社会的有利性,对全人类的贡献性及“共同的利益”等概念中来寻找。假如我们可以找到这样的概念,就可以在之后的判断中减少错误的产生。
个体的任何行为都可以暴露他社会感的程度。社会感可以在个体外部行为上非常明显地体现出来,比如说,他在面对他人时的表情,他说话的口气等,他无时无刻不在用这样的方式给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此,我们也可能通过直觉来感受。有时候,通过一个人的某个动作,我们会不自觉地总结出一些比较深奥的道理,而我们似乎也对这些理论产生了依赖性。面对这些讨论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是把来自于直觉的东西放进意识的范围内,同时会以此为标准来做出相应的测评,最终,我们能够防止出现更大的偏差。这种直觉向意识转变的行为是非常有意义的,通过这样的环节,我们不会产生偏见(这样的偏见是属于活动性的,如果我们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对事物做出评价,我们将失去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力,并且不再拥有改正的机会)。
这里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只有在深入地了解周围环境和语境的前提下,我们才可以去评价研究对象的性格特征。假如我们将其生活中单一的一面进行歪曲的解释,比如说片面地只看到一个人的健康情况或是只将焦点放在他所处的环境和受到的教育程度上,就非常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而这样的结论很有可能是不可靠的。这个论题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通过这个议题,我们将人类肩上的压力消除了。如果我们能够加强对自己的认识,并且注重生活方面的技巧,那么,我们一定可以找到一种更加有效的行为模式。最终的情况可能是,我们用正确的方法对他人产生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对孩子而言,我们能够有效地预防可能发生在孩子身上的厄运。所以说,作为人类中的一员,我们不能仅仅关注于先天性的不幸,这些不幸只是来自于周边的环境、家庭或遗传。只要我们可以按照上面的方法去做,我们的社会文明就会得到显著的改善。我们的孩子将会变得越来越勇敢,他们将会很好地把控自己的命运。
(三)性格发展的方向
对于一个人来说,性格中的任何显著特质一定是与其精神层次的发展方向相统一的。这样的方向或许是沿着直线的,也可能会充满曲折和岔道。最开始,儿童追求目标的方向一般是沿着直线前进的,而且会形成一种乐观积极,勇敢自信的特质,这就是性格发展初期的特征。然而,这样的方向是很容易发生变化的。困难是不可避免的,比如说当孩子遇到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时,对手会用强大的力量对儿童发起进攻,使他无法沿着既定的方向前行并达到目标。儿童会试图找寻逃避困难的方法。如果说他采取的是逃避的方式,那么,这将很容易成为他的性格特征。此外,还有一些困难在性格发展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比如说器官残缺,或因为逆境而导致的失败,这些对孩子都会产生类似的影响。另外,比较大的世态和环境及教师对于孩子的作用力也是很明显的。教师对于孩子提出要求、质疑或是在教育过程中带有一定个人情绪,都会影响到儿童的成长,而在我们的文明中存在的责任也会有类似的作用。任何教育形式仿佛都将注意力集中在怎样设计性质和态度,以便让学生可以按照社会的要求和文化的发展方向前进。
无论是什么样的困难,都会让性格的直线发展变成一件危险的事情。困难的出现会让儿童所决定的用来追求权力的直线线路发生不同程度的偏差。在最开始,孩子是不会受到影响的,并且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难,但是,渐渐地,孩子会变得与之前有所不同,他会发现火可以燃烧,并且知道哪些对手是需要自己谨慎对待的。他会开始试图选择一条蜿蜒曲折的路,而摒弃之前的直线道路,他的目标依然是取得别人的认可及获得权力,可是,他开始懂得使用技巧。他的发展进程与路线所发生的偏差程度是相统一的。他是不是显得太过小心翼翼,他是不是发觉自己需要去配合生活,与生活协调起来,他是不是也试着避免这类情况的发生,这些问题都是以之前的因素为基础的。假如他不去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假如他越来越胆怯,不敢直接接触一个人的目光,或不再有说真话的勇气,那么,他会变成另外一个样子,虽然他树立的目标是与其他孩子一样的,就像是两个行为方式不同的个体却拥有同一个目标。
在某种程度上讲,一个人可能会遭遇到以上两种发展特征。尤其是在最开始的时候,孩子的性格特征还没有完全形成,他们所坚持的规则还有可以改变的机会。当孩子们并没有选择同一条路,当他们遭受失败于是主动转向另外一条路的时候,就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适应社会要求的前提条件是并没有受到来自外界的干扰。如果我们可以轻松地让孩子学会如何适应社会,并让孩子不再用一种敌对的态度去看待周围的环境,就可以实现这种适应。只有在一种情况下,家庭内部才会达到完全的和谐,那就是:教育者通过某种手段不断缩小自己对于权力的欲望,同时不再让孩子感到来自他们的压力。另外,如果父母能够掌握孩子是按照怎样的规律发展的,那么,他们就可以阻止这种过于夸大的直线性格特点的转变,就像是勇敢的态度突然转变成不知羞耻的观念,独立自主的价值观转变为自私自利的自我主义。同样的道理,父母一定要避免将强大的权威压制在孩子身上,让孩子变得像奴隶一样,只懂得如何顺从大人的安排。这样的训练对于儿童来说,是非常有害的,可能会导致孩子在其他场合始终保持沉默,他们对于真相或真实的结果,具有一种恐惧心理。压力在教育中有时可以发挥正面作用,有时也会产生负面影响。通常情况下,表面的适应并非是真实的,被强迫的服从并不是真的服从。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灵魂深处感受到他与周围的环境拥有怎样的关系。同时,从儿童的个性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切可能发生的困难是不是可以对儿童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作用。通常,孩子是无法对外在作用产生自己的想法的,而与他们生活在一起的成年人对他们也知之甚少,缺乏了解。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构成儿童个性的因素包含他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及他们对困难所做出的反应。
在这里,还存在其他的系统,我们可以以这些系统作为基础来对人类进行分类。而分类的标准就是个体面对困难时所做出的反应。首先,有一类人的态度是乐观的,通常来说,这种个体的性格是直向发展的。在面临困难的时候,他们会采取积极的态度,勇敢地去面对,并不会把困难看得太重。他们总是非常自信,在对待生活上也是比较轻松愉悦、乐观向上的。对于生活,他们没有太多的奢求,因为他们可以正确地判断自己的力量到底有多大,而且他们从来不妄自菲薄。所以,与那些面对困难时只会退缩或对自己产生不信任感的人,他们能够更好地处理遇到的问题。每当陷入困境的时候,乐观的人总会显得非常从容,并且深信自己可以克服一切障碍。
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上看出他是不是一个乐观的人。他们从来不畏畏缩缩,他们会侃侃而谈,既不会谦虚过头也不会畏首畏尾。假如我们用一句很有诗意的话来对他们做一个描述,可能会是这样:他们用宽广的胸怀时刻准备好拥抱自己的同伴。他们态度谦和,富有亲和力,很容易和他人成为朋友,因为他们从不会疑神疑鬼。他们说话非常直率,他们的举止、动作、节奏是从容淡定的。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很难遇到,除非追溯到童年时期。可是,只要在现实生活中可以与一定程度上的乐观者接触,我们就心满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