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王阳明心学全书
3008500000011

第11章 不执着思维后会发生什么

银盘高悬,月明星稀,四野俱寂。

对普通人来说,这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夜晚。

对冀元亨来说,这却是一个神秘的夜晚,一个决定了他一生命运的夜晚。

在这个夜晚,在笼罩着一种近乎神秘的气氛中,他接触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学问,一种能解开他以往所有人生困惑的学问。

夜愈深,王阳明兴致愈高。面对两位好学上进、求知欲极强的弟子,他恨不得将自己所知道的学问一股脑儿地传授给他们。

他接着往下讲道:“欲识仁体,即当知止。《大学》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只有达到了定、静、安的境界,才能正确地思考问题,无论想什么都有所收获,这是认识到了‘仁’这个贯彻于万物之中的本源力量。

“唯有如此,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与天地相参。在这个时候,一种源自心性本体的伟大力量,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并将自己的这种聪明才智,用来协助天地宇宙裁成万物,这即是儒家‘参赞化育’的境界。”

我们都知道思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然而,也就是这个重要的思维,由于它的多变善思,也给人类的心灵带来了很大的干扰和困惑。

我们为什么会觉得不幸福,不能拥有快乐、安详的心态?就是因为我们的心静不下来,如果心灵老是在各种外物上面游走,如同钟摆一样摇来晃去,它就失去了本有的洞察力,认为外在的物欲世界是真实不虚的,生活就是尽情地享受这些物质刺激。

然而,向外寻求物质及精神的满足,这是一种充满错觉的认识,这种生活缺乏智慧,它不能解决心灵的最终归宿感,更不能解决人之所以为人的这个问题,必然陷入焦躁不安的冲突之中。

而思维的不确定性,也使得心灵本来具有的智慧和光明受到了抑制。心灵就像池水一样,如果波动不止的话,就无法映照出事物的规律,唯有静止下来,波平浪静,才能看到事物的深处。

所以,要想使心灵达到一个持久快乐、幸福、和谐的境界,让其内在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就需要一颗宁静而不受干扰的心。而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就必须学会让自己外在的思绪停止下来。

所谓的停止思绪,并不是指停止思维。我们的思维是不会停止的,即使你什么也不想,那也是一种“什么也不想”的思维。

停止思绪,指的是不要执着于自己的情绪,有什么要思考的东西当然可以去思考,但不要随着杂念去胡思乱想就行了。

通常我们会想当然地认为,对于一个问题的答案的获得,是我们苦苦思索而得到的。其实恰恰相反,创意和智慧的源泉,正是在于意识的“虚无”之中,我们能获知问题的答案,就是因为我们在思索的过程当中,头脑能处于正确的放松状态,在那静谧的一瞬间,潜意识深处的答案浮现到了显意识中,被我们的头脑感知到了。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静能生慧”的原因。

月光透进窗来,照在王阳明的身上,他一动不动,宛如一尊雕像一般。悠长的话音回响在茅屋内外、天地之间,就像从遥远天际传来的天籁仙音。

这时已近子时,山野薄薄的雾霭袅袅升起,整个世界变得朦胧起来,人和天地似乎已融为一体,更增添了几分神秘、圣洁的气氛。

空寂荒野里的一间简陋茅庐中,一盏闪烁不定的昏黄孤灯下,冀元亨和蒋信听得如痴似醉。

没想到,世上还有这样一种博大精深的神奇学问!

道无为而无不为。

大巧有所不为,大智有所不虑。

光风霁月,性如朗天。

修身齐家,平治天下。

无为与有为,内圣与外王,修身养性与积极进取,心境的恬淡与宏伟的事业……这一切看似对立而又统一的因素,组成了一个有别于世间任何知识的学问系统。

这是怎样的一门学问?

这是怎样的一种人生境界?

这里面隐藏着什么样的生命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