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王阳明心学全书
3008500000029

第29章 避免“空想”与“盲动”

这时,徐爱插话说道:“古人将知行说成两个,也是希望人们有个明白的地方。一方面做知的功夫,一方面做行的功夫,这样做功夫才有下手之处。”

此时夜已经深了,阵阵微风吹来,灯光时明时暗,飘忽不定,给人一种变幻无常的迷离之感。

灯光映照在徐爱的脸上,他的情绪显得比较亢奋,没有一丝倦意,眼里闪着探索真理的光芒,坐在王阳明面前的,似乎仍是当年那个求知若渴的年轻人。

王阳明沉吟了一会儿,说道:“这种说法,正是失去了古人强调的宗旨。我曾经说过,真正去了解的过程,就是行的办法,而去实践的过程,又是知的功夫。也可以说,下定决心去了解,只要你一动这个心意,就是行动的开始,而行动呢,就是去了解的结果。如果领会了其中的道理,知行是相融为一的,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里面;同样,只强调‘行’,亦自有‘知’包含在其中。

“世人之所以认为知与行是两回事,就在于他们不能致其知,而要致其知,就要从正心诚意入手。一念真诚之下,知也是行,行也是知。如大家学圣人之道,假如这个念头是非常真挚、纯一不二的话,你去追求了解的过程,也即是修养实践的行动;而修身养性的行动,也是一个去了解致知的功夫。

“古人之所以要既说一个知字,又说一个行字,只因为世上有一种人,他们只知道懵懵懂懂地随便去做,一点都不经过思考琢磨,只是随着自己的性子去胡来妄为罢了。所以必须强调一个‘知’字,才能行得正确。又有另外一种人,他们只是漫无边际地去凭空思索,完全不肯踏踏实实地去实践,如此思来想去,也不过是一个凭自己的主观去臆测而已。所以必须强调一个‘行’字,方能实践出真知。”

这晚的月色很好,说到这里,王阳明停了下来,招呼徐爱来到宽敞的庭院中,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洒下来,周围万籁俱寂,夜空里弥漫着一种空灵而幽静的气氛。

两人在院里的石凳坐下,静静地享受着这空旷寂寥的夜境,只觉心胸坦坦荡荡,一片清明。

过了一会儿,王阳明接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说道:“对于将知行一分为二,这是古人迫不得已的补偏救弊之法。如果能领悟到这个意思,有一句话就够了。如今的人却将知行分作两件事去做,以为一定要了解透彻,然后才能去采取行动。所以许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我现在且去探求讨论求知的功夫,等到真正知道了,方才去做行的功夫。这样拖延下去,也就终身不能行,也就终身不能知了。”

“空想”与“盲动”是我们很容易陷入的弊端。走任何一边的极端,都会导致劳而无果。为什么呢?

因为不经过思考的鲁莽行动,与只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空洞地思索,这种所谓的“行”或“知”,都是与本体意识的智慧脱节的,它们无法触动深层自我的智慧源泉,也就不能获得对天地事物规律的正确认识。

要避免“空想”与“盲动”,就得取“中”道而行,既要积极行动起来,又要在行动中正确把握住思维意识的活动。

如做一件事时,首先应当明白自己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去做它。如果这件事是自己应该且必须做的,就把全部的注意力和焦点集中到它的上面,身心欢畅地去行动。

在做任何事的过程中,既是一个不断向目标前进的努力过程,也是一个提升自己心境的良机。而人生中最重要的事,莫过于让心灵体验到一种真正幸福的境界,这也是一种参透生命、活泼自由的人生境界。

人生有限,学海无涯。人禀天地之灵气而生,所区别于其他万物的地方,就在于人有心头一点灵明——良知,要想获得与万物不同的结果,就要修养自己,将有限的生命激发出无限的智慧和能力,为人类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明白了这个道理,立定决心从自己的心上做起,把心态调整到与天地宇宙相协调的状态。

当发现自己跑神了,心不在焉地胡思乱想时,就马上把心思集中到当前所做的事情上;而当发现自己不愿深思熟虑,只想蛮干时,就要暂时停下来,深呼吸几次,放松一下身心,给心灵一个休息的空隙,然后再心情舒畅地干下去。

这样将当前所生发的正确的念头与所做的事物结合起来,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参悟,让心态逐渐接近道的规律,即进入自然无为的境界。不断努力,不断精进,在这个过程中,新的能力和智慧即可源源不断地产生出来。

王阳明看了看徐爱,说道:“从某个角度来看,知行合一的本体,亦相当于天地间造化万物的生生不息之功,《易经》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地之运行,自遵行一种刚健有力的规律,不管天空是电闪雷鸣,还是风雪交加,天地都一如既往地照常运行,不受一点影响。”

“我们修身治学,乃至做任何事,如果也能这样,不因困难而畏惧,不因挫折而气馁,持之以恒地朝一个方向去努力,这也就是顺着自己的良知行动。那么,即使再困难的事,也有可能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