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王阳明心学全书
3008500000003

第3章 王阳明之谜

在徐爱(字曰仁)的眼中,王阳明是一个神秘得近于邪乎的人,自打从出世起,他的奇闻逸事就数不胜数。

传说王阳明出生的时候,祖母梦见仙人驾着一片瑞云降于楼前,送了一个婴儿给她。就因这个缘故,祖父为这个带着瑞兆降临人世的孙儿取名叫“王云”。

名字是好名字。但是,王云长到五岁多时,却还不会说话,家人都很紧张,莫不是这个看上去聪明伶俐的孩子是个傻子?

直到有一天,一位修为高深,能洞悉天地玄机的僧人看到他,摇摇头,叹了口气道:“好个孩儿,可惜道破。”他的祖父由此而醒悟,改其名为“守仁”。

奇怪的是一改名,王阳明就像解除了一种神秘力量的束缚,马上能说话了,而且聪颖异常。

如果这个传说不是传说,而是实有其事的话,那么大自然之中隐藏着一种什么样的神奇力量?这种神奇的力量是怎样掌控一个人的思想、言行的?一个人能够认识甚至掌握这种力量吗?

孝宗元年,王阳明十七岁时,到江西迎娶妻子,在新婚之夜竟然玩“失踪”,逛到一道观与人谈玄论道,打坐通宵,直到第二天才被岳父家的人找到。

那时的王阳明究竟接触到了一种什么样的学说,使得他在如此重要的时刻乐而忘返?

婚后,王阳明住在岳父的官署中,闲暇之余便练练书法。没想到,本来书法平平的他,等到回去的时候,竟然把一手毛笔字练得遒劲有力,出神入化,如得神授。

王阳明到底悟到了什么奥秘,使得他的书法在短时间内突飞猛进?

十八岁时,王阳明携妻子返回家乡,途中遇见了一个人,据说是这个人改变了他的性格乃至一生。

王阳明生性豪放不羁,平时很喜欢与人开些无原则的玩笑,而且仗着自己聪明,读书也不怎么认真。

但他自从江西回来后,读起书来却异常玩命,时常读到半夜还舍不得收工,而且一反往常大大咧咧、行事随便的风格,整个人变得严肃端庄起来。旁人都惊叹不已。

从此他学业大进,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同他一起读书的众人皆自愧不如。

归途中遇到的那个人,究竟是何方神圣?他向王阳明传授了一种什么样的学问?王阳明又是怎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使自己发生一个脱胎换骨的改变的?

二十二岁时,王阳明参加会试,接连两次落榜。他却丝毫不为此动心,反安慰那些因落榜而羞愧不已的考生:“世人以不登第为耻辱,我以因为不登第而动心为耻辱。”

古人云,“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可称为人生最快乐的时候,但王阳明对这两件世人梦寐以求的事情都不怎么感兴趣,那他的人生追求是什么?他要达到一种什么样的境界?

二十六岁时,王阳明以如此“高龄”半路出家,开始学习兵法,精研各家兵法秘书。后来经事实检验,证实他的兵法谋略思想已达到了“神而化之”的境界,决不同于那些迂腐书生搞的“纸上谈兵”,而是上得了战场,经受得了真刀真枪考验的。

王阳明采用了一种什么样的学习方法,使得自己迅速掌握了兵法这门极讲究实践的军事艺术?

……

总之,在王阳明的身上,有太多太多难以解释的谜,这些谜像磁铁一样吸引着他的同乡徐爱。徐爱渴望有朝一日能系统地向他学习,揭开这一切秘密。但可惜王阳明远在京城为官,徐爱一直找不到拜师的机会。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机会来了,然而这个机会却是以王阳明仕途受挫,并饱受身心折磨为代价的。

在王阳明三十五岁那年,身任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因为上疏言事,触怒了当时权倾一时的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下到大狱,最后被发配到贵州龙场充当驿丞。

在流放的过程中,王阳明回了一趟家乡,徐爱便趁这个难得的机会,正式拜王阳明为师,成为首席大弟子,与后来诸多学弟一起,开始探寻那门如天地宇宙一般深遂、神奇的学问——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