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王阳明心学全书
3008500000034

第34章 渴望什么就去争取吧

自从王阳明在滁州任职后,经常与门人遨游、讲学于名山胜水之间,影响日大,以前的学生纷纷闻讯而至,如冀元亨、刘观时、唐俞贤等人,又皆来到滁州与老师相聚,从游于左右。

然而好景不长,仅过了半年,这种神仙般逍遥的游学日子就要结束了。

正德九年四月,王阳明升南京鸿胪寺卿,即将离开滁州,赴南京上任。

消息传来,滁阳的学生们皆依依不舍,这半年来,他们朝夕与老师相处,王阳明那崇高的人格和已高度升华了的内在气质,在他的身心周围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气场”,吸引着他人,并对旁边的人们有意无意地施加着影响。

这半年多来,王阳明与滁州诸生游山观水、讲学论诗、传道授业,整个身心融入其中,心性的灵光自然而然发露于外,早已与大家形成了一种高度的默契,这是一种深层次感情的交流,是心灵和生命的相互融合。

儒家认为修身可以“齐家”,就是说修养可以协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达到一种平和、友好的状态,其原因盖缘于此。

尽管大家舍不得老师离开,但朝廷之命不可违,且这次又没有省亲假可请了,所以王阳明赴任的时间比较仓促。

天下无不散的筵席,人生之中也是如此。该离去的终归会离去,这,也许就是一种宿命。

别离的这一天终于到了。

杨柳依依,阴雨霏霏。送行的学生及友人冒着细雨,把王阳明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乌衣渡,还舍不得告别离去。正所谓“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所不同的是,柳永描写的是男女恋人别离之情,此处却是师生情深,难分难舍。

到了傍晚,一大帮人又送至江浦渡口,一定要留在这里住一晚上,第二天早上好再目送王阳明过江。

面对学生的深情厚谊,王阳明既感动,又有些哭笑不得。他虽也重感情,但他毕竟是已洞悉良知本体的人,心无所滞,光风霁月,自不会如弟子们这般纠缠于别离之情。

无奈之下,王阳明写了一首诗,督促他们回去:

“滁之水,入江流,江潮日复来滁州。相思若潮水,来往何时休?空相思,亦何益?欲慰相思情,不如崇令德。掘地见泉水,随处无弗得;何必驱驰为?千里远相即。君不见尧羹与舜墙,又不见孔与跖对面不相识?逆旅主人多殷勤,出门转盼成路人。”

王阳明指出,江潮奔腾,滔滔不绝,人的相思之情亦如潮水,来来往往不知何时才能休止。但大家修身治学,为的是格物致知,明圣人之道,如此空相思,对学问又有何益呢?

欲安慰这种相思之情,不如切实地培养自己的德行,这样就如自己下功夫掘地为泉,日久功深,自然泉水涌现,这是随时随处都可做的事,又何必劳身远行去求学呢?

如此有志修德治学,虽相隔千里,但是心心相印,也如朝夕见面一般。

有一句古话叫作:“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说的就与这个道理相类似。

在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羡慕别人的成就,在无限钦佩之余,却忘了向内挖掘自己的潜能,以别人为榜样去采取行动,也成就一番自己渴望的事业。

如果我们想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就不能把希望寄托于未来有一天理想会自动实现,而要考虑怎样朝着这个目标,脚踏实地去努力,渴望什么就大胆去追求吧。

然而,这时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我们不敢相信这么好的事情会属于自己,我们不敢担当,害怕自己没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来实现理想。

为了突破这一点,我们不应仅仅把别人当作崇拜的偶像,而应该作为动力的源泉。当自己信心不足时,我们可以在脑子中想一下那些信念强的人,他们在此时会有如何的表现,从中汲取所需的能量,以提升自己的极限。

当你真正地体验到一位你所仰慕之人的内心世界时,你所获得的改变是你想象不到的。试体验一下(不是简单地想一下就应付了事):当你拖拖拉拉时,别人却在奋发图强的情景是怎样的?别人那时的思想、言语、动作是怎样的?体验到了那种把自我都忘掉、每一个细胞都充满积极向上的能量的感觉了吗?进入那种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自己渴望的目标的境界了吗?

在你全副身心都处在一种充满内在渴望的状态中时,你的整个生命就会转过来了,当前的每一件小事都被赋予了意义,你会觉得自己过得特别充实,你也就会有更多的意志力和能量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我们要永远记住,理想的未来只能靠自己去争取,与其总是憧憬未来的明天,不如今天就切切实实地面对挑战,走好脚下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