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王阳明心学全书
3008500000058

第58章 用兵之道在于心定

接下来的行动,便按预先制定的方案进行。

《孙子兵法》曰:“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

强调用计向敌方佯动,示以假象来迷惑敌人时,以达到不着痕迹的“无形”境界为最;臻于“无形”之境,虚虚实实,阴阳转化,即使深藏的间谍亦不能窥破其中的奥妙,智谋高深的敌人也想不出正确的应对方法。

王阳明早年精研《孙子兵法》,用心参悟,早已融会贯通,烂熟于心,此时信手拈出,加以灵活运用,毫不费功夫。

首先发布命令,放出话去,告谕广大官兵,佯言最近打仗遭受了严重挫败,近日即将退师返回,犒劳众军,等待调来湖广“狼兵”,进入秋季再大举进剿贼巢,希望大家做好准备,在撤退途中注意警戒,不要被盗贼乘机偷袭,等等。

为了将戏演得更真,达到“无形”的境界,还特地挑出几个比较重要的首犯,让十几个兵士看押着他们,似紧实松。

然后,在白天时,故意让一队又一队的官兵从被俘的盗贼首犯前沿原路返回,说是班师回营休息享乐了。到了晚上,这些官兵又奉命秘密潜回原地布防。

等各道诸军均进入潜伏点,蓄势待发时,便密令看押那几个盗贼首犯的士兵故意放松警惕,给他们一个看似很合理的“逃脱”机会,让首犯们得以跑回贼巢,好让他们现身说法,证实官兵确已退兵班师。

做了这一切后,又密切督促所率诸军,一定要做好战斗准备,一旦敌人松懈下来出现漏洞时,则趁机奋勇出击,戴罪立功,一雪前耻。

接着,依计密派义官(朝廷所授予的一种荣誉官员称号)曾崇秀乔装打扮,深入贼穴打探虚实。

二月十九日,入暮时分,作为临时指挥部的县衙内点着蜡烛,静谧庄严,一派临战前的肃穆气氛,王阳明端身而坐,与龙光等幕僚谈些兵法谋略。

王阳明抚须说道:“《孙子》曰:‘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混混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乱生于洽,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这是说用兵之道,须心定而神明,在战局纷乱,人马混杂之时,仍能保持部队整齐而不乱,有一种主心骨。”

“如果内心有一种定见,天地万物视为一体,混混沌沌,而内心圆融清明,洞察一切战场形势,随机应变,则不可败也。

“如我方纪律严明,则可向敌人诈示混乱;我方士兵具备勇敢的素质,则可向敌人诈示怯懦;如我方能在某一方面集中强大的兵力,则可以向敌人示以弱小以迷惑他们。”

“军队的严整或混乱,决定着这支军队的命运;而士兵的勇敢或怯懦,决定着军队的士气,也影响着战场的态势;军队的强弱大小,就是表面的‘形’,它决定着战场局面如何走向。

“所以,要善于调动敌人,就必须示之以形,诈以假象来迷惑敌人,敌军便会听从调动;摸透敌人的心理,在某一方面投以小利,敌人必趋向之。就这样以利来打动、调动敌人,再掩藏奇兵伺机偷袭之,则成功可待矣!”

正说到这里,曾崇秀派手下回来禀报,漳南诸盗贼获知官兵班师,正大设酒宴,弹冠相庆,现今防备极为松弛懈怠。

王阳明站起,目光如炬,直视龙光:“速命各部,统领诸军兵分三路,直捣象湖山!”

当即选精兵一千五百名当先,重兵四千二百名继后,三路同时并进。而王阳明亲率龙光等幕僚,带着精锐卫队抵近前线督战,伺机而动。

夜半,月亮被一层薄云遮蔽,在逶迤崎岖的漳南山道上,一支约一百骑的队伍,趁着淡淡的月色,正疾速前进。

王阳明骑马奔于前面,劲风拂面,周遭模模糊糊的景物快速向后退去。

虽然纵马疾驰,他的心却依然澄静如水,波澜不起,跃马扬鞭,控纵自如。

紧随在后的众将士均暗暗惊叹:真是人不可貌相,不是亲眼所见,哪敢相信平日文质彬彬的巡抚大人居然有这般精纯的骑术!

凌晨卯时左右,战斗正式打响。

四省诸军同时突出奇兵,出其不意,一战而夺下象湖山前十分险要的隘口。

盗贼虽已失去扼守要道的隘口,但南、赣、汀、漳一带民风强悍,这伙落草的盗贼又久经战阵,皆是骁勇凶悍之徒,处此劣势,犹能凌堑绝谷,超跃如飞。

诸贼且战且退,复据象湖山最上层险峻的悬崖绝壁,四面飞打滚木礌石,拼死顽抗。

而官兵眼看王阳明以巡抚的身份亲临战场,无不受到振奋,个个奋勇鏖战,从早上辰时一直厮杀至午时,呼声震天,撼摇山谷。

时至中午,王阳明立于一块巨石旁,凝视遥望众贼所据顶峰。

龙光见此处离战场太近,过于危险,几次劝他退到后方督战,但王阳明不肯,道:“若主帅怕死,将士何以用命?”遂不听劝告,仍坚持战斗在第一线。

忽然一块大石凌空而下,砸在离王阳明不远的地方,旁边众人皆大惊失色,但王阳明却神色如常,连眼皮都不眨一下,似乎这一切与他毫不相关。

悬崖上,不断有盗贼被官兵发射的劲弩射中,跌落下来,惨烈异常。

终于,王阳明脸色凝重,下了一道声音虽轻,但却有千钧之重的命令:“开始行动!”

随着王阳明一声令下,龙光率一百多敢死队员,从后山一处隐蔽的小路向上攀登。一千余精兵紧随其后。

间道所出奇兵快至崖顶时,突发大喊,鼓噪而登,众贼惊慌失措,心理防线被一举突破,终于全面崩溃,大败而逃。

四月戊午,盗贼大部都已剿灭,征剿漳南盗贼的四省诸军班师,返回原驻地。

这时,又有一件非常巧合的事情发生了。

在王阳明亲率诸军进驻上杭时,漳南干旱无雨,王阳明便祈雨于临时官署前,结果下了一天一夜的雨。

但由于旱得太久,当地群众认为雨量还远远不够。等到了班师这一天,却又下起大雨来,且一连下了三天,群众皆大悦。

王阳明闻讯,亦与当地官员一起登上城南之楼以观之。

端的是一场好雨!只见倾盆大雨从天而降,狂风怒号,雷声阵阵,卷起漫天雨雾,整个天地都是雨的世界。

众官员皆看得喜笑颜开,纷纷提议要将王阳明住过的临时官署改为“时雨堂”。

上杭知县趁机命人捧来文房四宝,恭请巡抚大人题名,道:“民苦于盗久,又重以旱,将谓靡遗。今始去兵革之役,而大雨适降,所谓‘王师若时雨’,今皆有焉。请以志其实。”

王阳明正在兴头上,亦不推辞,接过笔来,“时雨堂”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一挥而就,并作《时雨堂记》以志之。

题名作记毕,意犹未尽,又吟诵出《喜雨》三首诗,其一曰:

吹角峰头晓散军,横空万骑下氤氲。

前旌已带洗兵雨,飞鸟犹惊卷阵云。

南亩渐忻农事动,东山休共凯歌闻。

正思锋镝堪挥泪,一战功成未足云。

此诗气势磅礴,抱负远大,情、景、事融为一体。众人闻听之下,尽皆称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