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从故事中学会诚实守信(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
3009400000018

第18章 任人以信坚守律则(1)

解阳讲信义智传君命

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礼记·儒行》

公元前595年,楚庄王拜公子侧为大将,申叔时为副将,率领大军包围了宋国都城睢阳,还造了几座跟城墙一般高的兵车,叫楼车,四面攻打。宋文公一面派大将华元率兵守城,一面派大夫乐婴齐到晋国去求援兵。

晋景公接到宋国的求援信后,召集大臣们商议,是否出兵增援。大夫伯宗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他说:“楚国与宋国相距1000多千米,粮草运输困难,楚国军队不能在宋国持久作战。我们不必出兵,派一个使臣去宋国,只说晋国已起大军来救,要宋国坚持抵抗。要不了几个月,楚国就会自己退回的。”晋景公采纳了伯宗的建议,于是派大夫解阳到宋国去。

解阳化装成老百姓来到宋国睢阳城外,被楚国巡逻兵抓获,带到楚庄王面前。楚庄王认识解阳,便问他来干什么,解阳就如实地说了。楚庄王说:“睢阳很快就要打下来了!你如果能对他们说,晋国有事,一时不能发兵,特地叫我来告诉你们一声,这么一来,宋国没有盼头了,一定会投降的,省得两国人民遭殃。我封你为楚国的县公,你看好不好?”解阳低头不语。楚庄王说:“你不答应,就杀了你。”解阳叹了一口气,说:“好吧!”

解阳上了楼车,去同宋将华元对话。解阳提高了嗓子喊道:“我是晋国的使臣解阳,奉了晋侯的命令来传话。”城里头的人一听到晋国派使臣来传话,立刻挤了一大堆人,华元也在内。解阳接着说:“我走到城外,给楚兵抓住了,不能到你们那儿去了。晋侯亲自率领军队来救,很快就到,你们千万不要投降,要守住城。”城里的人高兴得大声欢呼。

楚庄王一听,火冒三丈,立刻叫人把解阳弄下来,怒气冲冲地责问道:“你已经答应了我,怎么又失信?这是你自己找死。”解阳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我没有骗你,我是奉晋侯之命来的,现在我已经把命令传达完了,足见我是守信用的。反之,如果贵国使臣给敌人抓住,违背大王的命令,讨好敌人,你喜欢这样的臣下吗?”楚庄王想利用解阳的这种守信用的精神去教育他们的臣下,就又转过来称赞解阳是个忠义之士,把他放了,还赏给他一些银两。燕昭王以信招才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言。

——《荀子·大略》

燕国是中原诸侯国中最北边的一个国家。燕昭王继任时,燕国已被子之糟蹋得残破不堪。国都蓟几乎成了一片废墟。他决心改革政治,加强军事,发展生产,使燕国强盛起来。燕昭王深知:要强盛没有各方面的人才是不行的。于是他就亲自到各地去访求贤才,对有专长的人都去登门求教,只要他们愿意,就聘请他们来朝廷做事。

有一位名叫郭隗的人,很有见识。他在子之作乱时,不肯与这个野心家合作,隐居深山。燕昭王听说,亲自到深山里去登门求教。燕昭王对郭隗说:“齐国趁我国内乱之际,侵占了我们燕国10座城池。我们燕国被糟蹋得田园荒芜,民生凋敝,至今还站立不起来,令人十分痛心。因此,我诚恳地请求各方面的人士来帮助燕国,使国家迅速强盛起来。如何起步,今天特向先生求教。”

郭隗见燕王有复兴燕国之志,为人又谦虚宽和,礼贤下士,言辞又诚挚恳切,就说:“大王所言极是,要想雪耻,就要使国家强盛起来。要想国家强盛,就要广招人才。要广招人才,就必须使举国上下都知道大王爱惜人才。要是人们都知道大王重视人才,那么天下的贤才就会争着立于大王之朝,来为大王效力了。”燕昭王说:“先生所言深合我的心意,可怎样才能使人们相信我是真正爱惜人才、重用人才呢?我确实是真心实意地求贤,怕是人们不一定理解我的心情。”

郭隗没有立即回答燕昭王提出的问题,却讲了一个故事。他说:古代有个国王,他一心想得到一匹千里马。他出了好多钱,派了好多大臣到各地去给他购求。可是一连物色了三年,连一匹千里马也没买到。国王非常着急。有个给国王打扫宫廷的人,自我推荐说:“大王给我千两黄金,我能去给大王买到千里马。”国王求千里马的心情很迫切,就给他千两黄金,让他去买千里马。这人去了三个月后,一天返回朝廷,背回一颗马头来。他向国王回报说:“我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可惜去晚了,等见到那匹千里马时,那马已经死了。我想,马虽死了,也还是千里马,就用大王的千金把它买来了。您看,这就是千里马的马头”。国王一听,十分恼火,说道:“我要你去买活的千里马,你却买了一颗死马的马头来,这有什么用?白白花去我千两黄金!”买死马头的人说:“大王息怒,这颗死马头不会白买。这里有个道理:大家若都知道一匹死的千里马大王都肯出千金购买,对活的千里马,自然会更重视的。天下的人都知道大王诚心诚意地要买千里马,那么要不了多久,千里马就会到大王这里来了。”果然,不到一年的工夫,这位国王就得到好几匹千里马。

燕昭王听完郭隗讲的故事,问道:“先生您讲这故事的意思是……”没等燕昭王再往下说,郭隗就接着说道:“天下的事各不相同,但道理有些是相通的。大王如果真心实意地访求贤才,不妨从我郭隗开始,让我来给您当这马头吧。要是天下人都知道,像我郭隗这样的人都受到大王的器重,那些比我才能更高的人,自然就会不远千里来投奔大王了。”

从此,燕昭王郑重地把郭隗请到朝廷来,拜他为老师,日夜和他商量复兴国家的大计。为了表示对郭隗特别尊敬,给郭隗以优厚的待遇。当时燕国的宫殿被战火烧了,燕王自己没有像样的宫室居住,和大臣们一起办事也是在临时搭的简陋草房内,却单独给郭隗筑起一座高台。在台上给他建筑了华丽的馆舍,又举行了隆重的仪式,恭恭敬敬地请郭隗到里面居住。还在这高台上放置许多黄金,任从郭隗花用。因此,人们都称这高台为“黄金台”。

这件事很快传遍四方。人们都知道燕昭王是真心实意地敬重人才,礼贤下士,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都先后聚集到燕国来。著名的军事家乐毅从魏国来到燕国,善于带兵打仗的剧辛从赵国来到燕国,精通天文地理的阴阳家邹衍从齐国来到燕国……这样许多豪士云集燕国,经过几十年的共同努力,燕国又强盛起来。

蔺相如冒死完成重托

君子诚以为贵。

——《礼记·中庸》

蔺相如,战国时赵人,原是宦官令缪贤的门客,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

他不仅是国家的重臣,而且是大智大勇、忠义守信之士。这件事还要从秦昭王想要赵国的和氏璧事件说起。

战国时期(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得到一块价值连城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以后,非常想得到这块宝玉,就派使者去见赵王,说秦王情愿让出15座城来换取和氏璧,希望赵王答应。其实秦昭王并不是真心要用15座城换和氏璧,主要是想借机试探一下赵国对秦国的态度和力量。

赵王觉得这件事很棘手,弄不好不仅要丢面子,白白失掉和氏璧,甚至于会和秦王翻脸,以至于让秦国乘虚而入。所以十分为难,就和大臣们商量,一时间也没有想出妥善的办法,又找不到合适的人出使秦国办这件事情。这时,宦官令缪贤向赵王推荐自己的门客蔺相如,说他是个有胆有识的人。赵王就把蔺相如召来,商量对策。

蔺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答应不行。”

赵王说:“要是把和氏璧给了秦国,而秦国却不给赵国城,怎么办?”

蔺相如说:“秦国答应用15座城来交换一块璧玉,这个价值已是高出许多倍了。如果我们不答应,别人就会认为赵国理亏了;如果赵国同意把和氏璧送去交换,而秦王却不给赵国15座城,那么秦王就理亏了,别人就都会认为错在秦国。请大王考虑这件事的得失。”

赵王说:“那么就请先生带着和氏璧去秦国一趟吧。可是万一秦王不守信用,怎么办?”

蔺相如说:“如果秦国把城给了赵国,我就把和氏璧留给秦国,否则,我一定再把这块玉完好地送回赵国来。”

于是,蔺相如就带着和氏璧到了秦国,把它献给秦王。秦王得到玉,十分高兴,并把璧递给左右侍女,让大伙儿传着观赏,就是不提换城的事。

蔺相如站在殿堂上等了很久,心想:秦王果然有诈!可是璧已经落在他们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急中生智,上前对秦王说:“这块璧虽好,但也有点小毛病,极不容易瞧出来,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信以为真,就吩咐把璧递给蔺相如。

璧一到手,蔺相如立即退到一根大柱子旁边,瞪着眼睛,怒气冲冲地说:“大王派使者,说情愿用15座城来换这块璧。赵王本不愿交换,但考虑到两国的关系,所以诚心诚意派我把璧送来了。可是,我已看出大王并没有交换的诚意,现在璧在我的手里,大王要是强行夺取,我就宁可让自己的脑袋和这块璧一同碰碎在这柱子上!”说完,好像就要行动似的。

秦上见此情景,连忙向他赔不是,又立即命令拿上地图来说:“请先生别误会,我哪能说话不算呢?”并把准备划给赵国的15座城指给蔺相如看。

蔺相如暗想,决不能再上他的当了。就说:“赵王派我送璧之前,为了表示诚意,斋戒了五天,还举行了很隆重的送璧仪式。大王如果诚意换璧,也应当斋戒五天,再举行一个接受璧的仪式,到时我再把璧奉上。”

秦王想:反正你是跑不掉的,就同意了。他吩咐人把蔺相如送回馆驿安歇,并派人把他监视起来。蔺相如回到馆驿后,暗中派一个随从的人,改扮成商人模样,带着和氏璧,偷偷地从小道送回赵国去了。

等到五天后,秦王举行了接受璧的仪式,让蔺相如上朝献璧的时候,蔺相如不慌不忙地向秦王行了礼,义正词严地说道:“秦国自秦穆公以来,前后二十几位君主,没有一个是讲信用的。我怕再受欺骗,丢了和氏璧,对不起赵王,所以我早已把璧送回赵国去了。请大王治我的罪吧。”

秦王一听,大发雷霆,气势汹汹地说:“是我欺骗了你,还是你欺骗了我?”

蔺相如镇静地说:“请大王别发怒,让我把话说完。天下诸侯都知道秦强赵弱,所以只有强国欺压弱国,而决没有弱国欺负强国的道理。大王要是真心要那块璧,就请先把15座城割让给赵国,然后派使者随我同到赵国取璧,到时候赵国绝不敢不把璧交给秦国。”秦王听蔺相如说得义正词严,又有别国使者在场,不好翻脸,只好说道:“不过是为了一块璧罢了,不要为这件事伤了两国的和气。”

结果,秦王只好让他回赵国去了。蔺相如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以弱胜强,终于完璧归赵,实现了自己对赵王的承诺,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使命。孔僖敢做敢当巧伪不如拙诚。

——《颜氏家训·名实篇》

孔僖,东汉鲁国郡(属今山东省)人,精通《古文观止》、《毛诗》。崔驷,东汉涿郡(属今河北)人,博学多才,当时与《汉书》的作者班固齐名。

孔僖和崔驷曾同在太学读书,二人情投意合,常常一起谈天说地,谈古论今。这一天,又说起了先王汉武帝,认为:“他开始做天子,尊崇圣人的治国之道,五六年间,名誉已超过了汉文帝和汉景帝。可后来放任了自己,丢弃了先前的优点。真是‘谦受益、满招损’啊!”

没想到,这些话被隔壁的书生梁郁听见了,上书皇帝,说:“崔驷、孔僖诽谤先帝,讽刺当今皇帝。”消息一传开,大家都为他们担忧。

有人悄悄地出主意,说:“你们必须否认这件事。不然,罪可不轻啊!凭梁郁一口之辞,怎么可以服众呢?就说梁生想要假公济私吧!”孔僖摇头道:“我既然说了,又怎能不承认呢?况且我说的又没什么错误。”

皇上把这件事交给刑部处理。崔驷决定去接受刑部的审讯。而孔僖上书辩护,道:“那些话我确实说过,并不想否认。所谓诽谤,是说实际没有而凭空捏造的。先王的政绩明确记载在汉史上,清如日月。我们的谈论,是直说史书上的记载,不是凭空诽谤。陛下做皇帝以来,并没有什么过失,我们为什么要讽刺呢?况且,陛下所做之事,天下人皆知,怎么能不让别人谈论呢?我以为,为人应胸襟磊落。假如我们批评得对,那就应该诚心改正。倘若说得不妥,也应该包涵宽容。如果陛下一意孤行,纵情于个人的恩怨,来大快自己的心意的话,就请杀了我们吧!可是,天下人会怎么看呢?他们会从这件事中窥测出您的心思,再也不敢直言您的过失了。我怕刑部轻易治罪,被屈含冤而死,那时再也不能为自己辩护了。可是,天下人会怎么评论呢?会把您看成怎样的君主呢?您又如何掩盖事实呢?现在,我已经小心郑重地来到宫门前,恭敬地等候着严厉的处罚。”

汉章帝接到奏书后,说:“他说的没有错呀!孔僖为人诚实,表里如一,敢做敢当。这些品格都是不可多得的啊!”于是,立即下令不再追究,并任命孔僖为兰台令史。宋弘教人诚实守信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

——《物理论》

宋弘,字仲子,东汉长安(今西安西北)人。汉光武帝时,他被提拔为负责监察、执法的中央高级长官。宋弘为官清正,尤其以诚实守信著称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