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艰苦卓绝: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3011800000011

第11章 皖浙赣边游击区(1)

皖浙赣边游击区位于安徽、浙江、江西3省边界地区,是由闽浙赣苏区演变而成的。1936年4月,闽浙赣省领导中心由赣东北转至皖赣边境的鄣公山地区,省委遂易名为皖浙省委,游击区的名称随之改称皖浙赣边游击区。包括赣东北、皖赣、浙皖、上浙皖和下浙皖等5个游击区。红军游击队以边区内的鄣公山、磨盘山、怀玉山和黄山等山区为依托,鼎盛时期活动范围包括江西省的弋阳、横峰、德兴、婺源、上饶、万年、余干、乐平、余江、贵溪、浮梁(今景德镇)、玉山、鄱阳、湖口、都昌、彭泽;安徽省的休宁、歙县、祁门、黟县、太平(今黄山市)、石埭(今石台)、绩溪、广德、青阳、贵池、至德(秋浦)、东流(今为东至)、泾县、旌德、宁国、宣城、郎溪;浙江省的开化、淳安、遂安、于潜(今属临安)、孝丰(今安吉)、衢县、寿昌(今属建德)、昌化(今属临安)、江山、常山等43个县。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闽浙赣苏区开始进入游击战争阶段。11月18日,中央军区电令***、刘畴西、乐少华、聂洪钧、刘英等5人组成军政委员会,***任主席,率红十军团出击皖浙边,以保卫闽浙赣苏区,调动敌人,创造新苏区。根据上级指示,11月24日,红十军团军团部率红二十师北上皖南。同日,闽浙赣省党政军机关也撤出葛源,向磨盘山转移。

12月14日,红十军团在黄山东麓的谭家桥地区遇敌,因“战术错误未解决战斗”,寻淮州因伤牺牲。部队决定返回赣东北,以摆脱被动局面。1935年1月中旬,红十军团转移到浙赣边怀玉山区时,遭国民党军的重重包围。转移中,***为了等候后面的部队,结果被俘,后英勇就义。***是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的牺牲是闽浙赣根据地和党的重大损失。红十军团除粟裕、刘英带领800余人先期到达磨盘山外,其余部队伤亡惨重归于失败。

1935年2月上旬,中央分局指示闽浙赣省委以粟裕、刘英率领的红十军团一部为基础组建挺进师,赴浙西南开展游击战争。挺进师在粟裕、刘英的率领下,迅速向浙江挺进。此时,红十军团完全被敌碉堡网罩,唯一的根据地只有磨盘山至广才山一线,形势非常严峻。

2月中旬,中共闽浙赣省委在横峰槎源坞召开会议。会议遵照中央关于改变组织方式和斗争方式的指示精神,进行了游击战争的战略部署。并撤销了曾洪易省委书记的职务,由关英接任。

槎源坞会议在党中央的指示下,确定了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由此打开了闽浙赣地区游击战争的新局面。

为加强游击战争的领导,省委于4月中旬在德兴苏家村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信河、乐河、(开)化婺(源)德(兴)特委;省委主要领导分散活动,各自负责指导1个游击区。会后,关英率部开赴化婺德地区;唐在刚等率部赴信河区;余金德率部赴乐河区。他们在各自的领导区域发展游击战争,打击敌人。

7月,国民党军在信河、乐河、(开)化婺(源)德(兴)游击区进行残酷“搜剿”,以团为单位活动的红三十师受到很大损失。7月20日,唐在刚领导的军区独立团在横峰槎源坞遭敌伏击,唐在刚牺牲,部队被打散,信河特委被破坏。7月下旬,关英在德兴毛家坂主持召开了省委扩大会议。为保存有生力量,统一闽浙赣地区的领导,会议决定省委活动中心向皖南转移;留下余金德等人坚持赣东北斗争,组建赣东北特委。

会后,关英率部向皖南转移。途径鄣公山游击区时,关英得知皖南局势恶化,于是改变计划,决定以鄣公山为中心统一领导各游击区的战争。在此期间,赣东北、泾旌宁宣、江南等游击区形势恶化,各游击区领导人和游击队历经曲折,于1936年春,先后到达鄣公山,与省委成功会合。

鄣公山会合,是促进皖浙赣地区斗争形势好转的契机。省委于1936年4月间在鄣公山召开了扩大会议。

会议提出,游击区的行动方针和基本任务是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巩固与扩大以鄣公山为中心的皖浙赣边根据地。会议决定以游击斗争为中心,推行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领导一体化的重要原则,并将闽浙赣省委易名为皖浙赣省委,关英仍为书记,同时组建皖浙赣独立团。

鄣公山会议实现了皖浙赣游击区的统一领导,结束了各游击区互相隔绝,各自为战的孤立局面。

6月初,“两广事变”发生后,蒋介石将皖浙赣边国民党军大部分调走。皖浙赣独立团利用时机,在团长熊刚、政委刘毓标的领导下成功攻克开化县城,取得月岭伏击战、平鼻岭伏击战、奇袭昌化城等重大胜利。到1936年底,游击区扩大到43个县,红军游击队发展到3000余人。

1937年1月中旬,国民党军兵分3路,向皖浙赣游击区实施“清剿”。蒋介石发布命令,限五月底“肃清”边区红军游击队,“否则各主管长官轻则革职,重则严惩”。

1月下旬,皖浙赣省委在鄣公山召集会议,认为在西安事变未彻底解决之前,必须立即与党中央取得联系,接受党的指示,避免政治上犯错。由于消息闭塞,省委此时并不知道西安事变已和平解决,错误地决定由关英率独立团主力去浙南找刘英、粟裕,通过他们的电台获悉党中央指示。

会后,关英率独立团3个连出发,在向浙南前进的途中接连遭敌围攻、袭击,刘毓标等人被俘,关英被打散,流落在玉山的白石桥一带。皖浙赣独立团主力几乎丧失殆尽。此后,皖浙赣省委因关英的失落而停止活动。与此同时,各游击区由于国民党的严酷“清剿”和军事斗争决策上的失误也遭到严重挫折,损失惨重。

在红军游击队最为困难的时候,皖浙赣人民冒着生命危险,想尽一切办法支援和帮助他们。正是有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无论国民党如何封锁、“清剿”,红军游击队最终还是顽强地坚持下来。

*** 闽浙赣苏维埃政府主席、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

刘畴西 闽浙赣军区司令员、红十军团军团长

皖浙赣边游击区

关英 中共闽浙赣、皖浙赣省委书记

乐少华 红七军团、红十军团政治委员

寻淮洲 红七军团军团长、红十军团第十九师师长

唐在刚 闽浙赣军区司令员

(1935年2月—1938年2月)

在横峰县境内的磨盘山,是红军游击队主要活动山区之一,***等曾在这一带领导红十军开展游击战争。

红军游击队煮饭用过的吊锅。

在横峰县姚家乡楼底兰家不远的山坡旁,有个煤窑采煤留下的窑洞,红军游击队战士遇到险情时,常躲入这个山洞。如今,这个窑洞的洞口,已被枯草落叶所覆盖。

《涂振农给中共中央关于闽浙赣苏区反抗敌人五次围剿的报告》(1936年8月21日),《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第803页。

1935年2月,中共闽浙赣省委会议在横峰县槎源坞召开。会议确定了闽浙赣苏区由正规战争转向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

中共赣东北特委所在地江西省德兴县(今德兴市)上杨家湾村。中共浙皖特委所在地浙江省开化县福岭山。

皖浙赣边红军游击队的主要活动地之一江西婺源县大鄣山。皖浙赣边的婺源县大鄣山(又称鄣公山),海拔1800余米,在海拔1300米处有座村落(山头村)。从山头村直泄而下长达300余米的大瀑布,气势十分壮观。这险峻的地方却是红军游击队出没的地方。

1936年4月,中共皖浙赣省委在婺源县大鄣山(又称鄣公山)山头村召开第一次扩大会议,并成立皖浙赣省委,关英为书记。

李步新、江天辉、刘毓标、许登寿:《忆皖浙赣边三年游击战争》,《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皖浙赣边游击区》,第127页。

为纪念中共皖浙赣省委第一次扩大会议的召开,村民们在原会议遗址处建立了此纪念碑。

赣东北游击大队在德兴县三都坞伏击国民党德兴县保安大队的战斗旧址。

1936年9月,浙皖独立营一举攻克浙江省衢县上方镇。

1936年7月,皖浙赣独立团在团长熊刚、政委刘毓标的率领下,一举攻克浙江省开化县城。第1章 闽西游击区

闽西游击区,又称闽西南游击区,位于福建西南部。基本区域为龙岩、漳平、宁洋、永定、上杭、长汀、连城、武平、清流、平和、宁化、归化(今明溪)、南靖及广东省的大埔、饶平等县广大地区,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闽西地理环境优越,有山有水,东靠博平岭,南与粤东毗邻,西与赣南接壤,北与泰宁建宁相连,属于汀江流域和九龙江流域。境内山脉纵横,连绵起伏,林密壑深,大河小溪交错,地形错综复杂,极有利于开展游击战争。闽西游击区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主要区域之一。

1.确定统一领导,实现战略转变

红军主力转移后,闽西遭到国民党军的疯狂进攻,苏区逐步失陷,福建省委机关率部退守到四都。1935年4月上旬,省委机关及余部开始分散突围。在突围中,省委书记万永诚、省军区司令员龙腾云、毛泽覃等领导同志与大部分的红军指战员都光荣牺牲,福建省的党政军最高领导机关全部损失。

同一时期,挺进到敌后的红八团和红九团,由于逐步克服“左倾”思想的影响,在龙岩、永定、上杭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开始站稳脚跟。

原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张鼎丞于1935年2月初回到福建永定,先后与红九团、红八团取得联系。3月间,红八团和红九团先后到达永定,在下洋的月流胜利会师。张鼎丞随即以中共福建省委代表的名义在月流主持召开了红八团、红九团的领导干部会议。会上,张鼎丞强调红八团和红九团要转变战略思想,避免与强大的敌人硬碰硬,以保存革命力量。鉴于与中共中央及福建省委失去联系,会议决定成立闽西军政委员会,作为闽西党政军统一的领导机关,推举张鼎丞为主席。这次会议为改变红军的作战方式,进入到全面游击战争阶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35年2月中旬,陈潭秋与谭震林率领红二十四师1个营由赣南向闽西突围,与先行从赣南突围的邓子恢,先后到达永定大阜,4月上旬与张鼎丞会合。突围部队仅剩下100余人,加上红八团和红九团、明光独立营等部队,共有1200人左右,成为闽西三年游击战争最基本的革命武装。

陈潭秋、邓子恢、谭震林的到来,大大增强了闽西的领导力量。1935年4月10日,陈潭秋以中央分局代表名义,在永定溪南的赤寨村召开了闽西南党和军队领导干部的联席会议,即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第一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