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艰苦卓绝: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3011800000013

第13章 闽东游击区

闽东游击区,位于福建省东部与浙江省东南部交界地区,靠山靠海。包括福建省的宁德、福安、霞浦、福鼎、拓荣、寿宁、周宁、屏南、古田、罗源、连江以及闽侯、政和、松溪、建瓯、浦城和浙江省的泰顺、庆元、景宁、平阳、青田、龙泉、云和等23个县境,与闽北和浙南两个游击区毗邻。境内山岭耸峙,白云、太姥、鹫峰等山脉绵亘其间;海域辽阔,岛屿众多,有著名的三都澳、沙埕港。这里居住着畲、汉两族人民,畲族人口占畲族全国总数的一半。

红军长征后,闽东苏区就面临着国民党大规模的“清剿”。

为对付敌军的“清剿”,1935年1月中旬,闽东特委在福安洋面山召开联席会议。会议决定,迅速改变单纯保卫苏区的战略方针,变苏区为游击区;独立师转移到苏区外围,开展游击战争,开辟新的游击区。洋面山会议是闽东游击战争的重要转折点,成功实现了游击战争的战略转变。

1月14日晚,独立师开始向寿宁方向转移,途中屡次遭到敌人的围追堵截,最终突出重围,转战于深山野林中。由于叛徒出卖,闽东特委代理书记詹如柏等领导人遇害牺牲,闽东特委遭重创。5月底,在寿宁含溪村召开会议,决定重建闽东特委,以叶飞为书记;并采取“一面向外发展新区,一面恢复老区”的基本方针。此次会议为闽东恢复和发展游击根据地,坚持长期游击战争奠定了基础。

会后,独立师以纵队为单位,在各个地区积极活动。独立师“吃软不吃硬,不打没有把握的仗”,取得了福鼎桑园伏击战、福寿岗垄伏击战等斗争的胜利。游击战争的胜利开展使福寿根据地、霞鼎根据地得到恢复,政屏游击根据地得以开辟。

1935年10月,闽东特委书记叶飞与挺进师师长粟裕、政委刘英在寿宁郑家坑村会合,召开联席会议。为了能在战略行动上互相协调,互相策应,会议决定成立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和省军区,刘英任省委书记兼军区政委。

闽东根据地的恢复发展和闽浙边临时省委的成立,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恐慌,他们调集重兵大举“清剿”红军。为打破国民党军的“清剿”,粟裕、刘英率部以鼎平地区为依托,在浙西南开展游击战争;叶飞率独立师主力夜行昼伏,采取外围歼敌,化装奇袭等战术,转战宁屏古地区。由于独立师与挺进师的相互配合,在反“清剿”斗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取得了(霞浦县)塔头尾街伏击战、仙宫岗伏击战等许多战斗的胜利。

1936年冬,按照中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示精神,闽东特委适时转变策略。1937年2月10日,特委成立了闽东人民抗日军政委员会,开始了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活动。

西安事变后,国民党军再次对游击区进行“清剿”。面对国民党军的“清剿”,特委一面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一面与敌人展开英勇顽强的斗争。闽东红军游击队依靠畲、汉族人民的支持,采取“狡兔三窟”、“来去无踪”等战术与国民党军周旋,到处袭击敌人公所、联保处、民团,使敌人“清剿”计划一再受挫,直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叶飞 中共闽东特委书记、闽东独立师政委兼师长、闽东军政委员会主席

马立峰 闽东苏维埃政府主席

詹如柏 中共闽东临时特委代理书记

叶秀蕃 闽东苏维埃政府副主席

阮英平 中共闽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

范式人 中共闽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闽东独立师政治部主任

(1934年10月—1938年2月)

1934年6月,中共闽东临时特委在福建省福安县(今福安市)柏柱洋成立。叶飞任特委书记。柏柱洋。

1934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在宁德县支提寺成立,叶飞任独立师政委兼师长。宁德支提寺。

1934年6月,中共闽东临时特委在福建省福安县(今福安市)柏柱洋成立后,即在这座民宅内办公。中共闽东特委旧址。

1935年1月,中共闽东临时特委在福安县洋面山召开紧急会议,作出转变方针、变苏区为游击区、开展游击战争的决定。森林茂密、山势险峻的洋面山。

1935年5月,叶飞、阮英平、范式人等在福建寿宁县含溪村召集坚持各地斗争的负责人参加的会议,重新健全中共闽东特委领导机构。今寿宁县含溪村一角。

在含溪村召开会议期间,叶飞、阮英平、范式人等领导就住在这间木屋的二楼内。

叶飞:《坚持闽东三年游击战争》《南方三年游击战争·闽东游击区》,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版,第85页。

范式人:《回忆闽东三年游击战争》,《南方三年游击战争·闽东游击区》,第108—109页。

1935年5月中旬,闽东红军独立师特务队和红四团在福鼎县枫岔头伏击、全歼浙江保安团1个连。枫岔头战斗遗址。

1935年6月6日,叶飞率独立师特务队化装夜袭福鼎县沙埕港,全歼该地守军。今沙埕港一角。

1935年10月5日,中共闽浙临时省委在寿宁县郑家坑村成立。今郑家坑村。

闽东红军游击队的主要活动地之一 ——福安县的竹洲山区。

阎景堂主编:《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史》,第342—343页。

叶飞:《坚持闽东三年游击战争》,《南方三年游击战争·闽东游击区》,第96—97页。

三年游击战争期间,闽东畲族聚居的竹洲山,是闽东红军游击队的重要基地之一,曾成立贫农团、修械厂、后方医院。畲族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对党无限忠诚,为革命作出重大贡献。今福建省福安县竹洲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