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艰苦卓绝: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3011800000019

第19章 鄂豫边游击区

鄂豫边游击区位于豫南、鄂北交界的桐柏山主脉以北地区,包括确山、信阳、桐柏4县边界和唐河、新野县一部分,面积约2700平方公里。这里桐柏山支脉纵横交错,地势险要,物产丰富,游击战争有广阔的回旋余地;处在远离中心城市的“三不管”地区,有利于红军游击队开展革命斗争。

红军主力长征后,河南和豫鄂边的党组织,相继遭到大破坏。为了统一领导鄂豫边的斗争,1935年8月,王国华、张星江决定将河南和豫鄂边两地的党组织合并,成立鄂豫边省委,张星江任书记。1936年1月4日,省委在信阳县正式组建了鄂豫边红军游击队,周骏鸣任队长。此时的游击队仅有7个人、3条枪,但它标志着鄂豫边游击战争的开始。

游击队成立后,积极活跃在信阳、确山一带。他们昼伏夜出、隐蔽活动,避免与国民党正规军及保安团交战,并采取“多交朋友,少树敌人”的斗争策略,斗争局面逐步打开。2月,游击队发展到30多人。

1936年5月,国民党开始对鄂豫边游击区进行“清剿”。红军游击队化整为零,缩小目标,避敌锋芒。8月,敌人的“清剿”计划破产,把主力部队陆续调离游击区。游击队渡过了最艰苦的岁月,迎来了不断发展的新阶段。

1936年12月,根据北方局的指示,鄂豫边省委在沁阳县玉和寨召开扩大会议。会议决定加强抗日宣传工作,同时把开展游击战争的重点,放在全力发动群众和武装群众上。在游击队的领导下,农民抗日自卫会和自卫队建立起来。到1937年初,红军游击队发展到130多人,游击区进一步扩大。

1937年4月以后,蒋介石调东北军第一二九师“清剿”鄂豫边游击区。鄂豫边省委一面让游击队转移至深山密林中,一面派仝中玉等同一二九师谈判,达成了互不侵犯协议。但是,刘峙得知这一统战协议后,严令一二九师突袭鄂豫边省委驻地王店,逮捕了省委宣传部长邓一飞等人,使省委在该地区的活动一度陷入停顿。游击队也面临严重困难,7月初,游击队减少至五六十人。但是,游击队在红二十八军及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最终打破了敌人的“清剿”。

仝中玉 中共鄂豫边省委书记、红军游击队指导员

王国华 中共鄂豫边省委书记、独立团政委

鄂豫边游击区

张星江 中共鄂豫边省委书记、红军游击队指导员

周骏鸣 鄂豫边红军游击队队长、独立团团长

陈香斋 鄂豫边红军游击队副队长、队长

(1936年1月—1938年3月)

1935年7月13日,鄂豫边工委在河南省桐柏县白莲洼召开扩大会议,研究建立游击队、发动游击战争等事宜。15日凌晨,与会人员遭桐柏县第5区反动民团袭击,11人被捕,张星江、仝中玉等脱险。桐柏县白莲洼会议旧址。

中共鄂豫边红军游击队的活动地之一,河南省桐柏县平氏镇,中共鄂豫边区机关旧址。

1936年3月27日,鄂豫边省委领导红军游击队和群众,利用桐柏县平氏镇孤峰山举办庙会的时机,夺取当地反动民团的枪支弹药,取得不小收获。举办庙会的平氏镇孤峰山的孤峰寺大殿。

王国华:《豫鄂边的红旗》,《星火燎原》第4辑,第321页。

周骏鸣:《鄂豫边区红军游击队的诞生和发展》,《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湘南游击区·鄂豫边游击区》,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版,第384页。

1936年12月下旬,中共鄂豫边省委在河南省泌阳县义和寨召开扩大会议,着重解决游击根据地的建设、组织群众防匪抗日自卫和扩大游击队问题。会议调整了省委和红军游击队的领导成员。王国华任省委书记,周骏鸣任组织部长,邓一飞任宣传部长,仝中玉任游击队政治指导员,陈香斋任游击队长。鄂豫边省委和游击队使用过的文件箱和公文包。

1937年9月下旬,鄂豫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将团部设在泌阳县焦竹园。泌阳县焦竹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