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嘉莉妹妹
3015200000072

第72章 译后记

一、一点回顾

30多万字的一本书,不算薄了。当我的译笔走完最后一句话、一个字时,心顿时觉得轻松了许多,这种滋味的确是很美妙的。数月以来,每天数小时地伏在桌前,静静地(但心却是热烈地)架设着语言的桥梁,其中的甘苦难以形容。假如你完成了一个艰巨的工程,一项重大的任务,你一定也会产生这种美妙的感觉。

作为读者,当你读完一本好书的最后一个字时,也一定颇多感受。

我是10多年前第一次读到《嘉莉妹妹》英文原著的(真是光阴似箭!)。那时我刚自学英文几年,英文水平还很有限。但是,原著所传达出的气氛已强烈地感染着我,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嘉莉从一个穷苦的姑娘,经过重重磨难而成为走红的女演员的经历,赫斯特沃从一个显赫富贵的经理而沦为乞丐并自杀身亡的悲惨结局,美国社会当时令人震惊的贫富悬殊现象,等等,都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从第一次读到英文的《嘉莉妹妹》至今,10多年时间虽然象做了一场梦,但其间的确也做了一些事情。不曾记得有一天放下过手中的书和笔。中英文知识,文学翻译知识等等,在不断的学习中不断积累。终于一篇篇译作和随笔在刊物上发表,受到有关出版社和专家的肯定,使我深受鼓舞。于是有了出版社的约稿,至今已出版译著4部约100多万字另在二十多家刊物上发表作品数万字。接着又被四川省翻译文学学会和四川省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两次应邀参加全国性的翻译研讨会,评为四川省青年自学标兵。其中的甘苦实在太多,太多……我深深感到,无论做任何事情,起步的路子总是狭窄而艰难的,但只要你持之以恒,路总会越走越宽广。我将沿着自己热爱的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与出版部门通力合作,力争译出更多更好的书,为社会的文明发展尽一份力。人都有自己的追求,能在自己的追求中为社会做点有意义的事,便是最大的快乐和幸福!

没想到,10多年后的今天,出版社竟约我翻译《嘉莉妹妹》,令我惊喜之至;于是便以极大的热情,认真的态度和更深切的理解,把它译成了中文。

二、何为幸福?

人活一世,都是为了过得幸福快乐一些。搞改革开放,经济建设,不都是为了让人们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吗?社会总是要力求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个人的生活也总是要求不断改善。

但究竟何为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吃喝玩乐、物质享受就是幸福,因此一生追求这些东西,整天围着金钱转。其实这种看法是十分狭窄的、片面的。人除了具备一般的动物属性外,还具有社会属性,他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动物———这正是他不同于一般动物的地方。也正因为如此,人便具有了两种需求:物质和精神。所以只有满足了这两种需求,人生才可能是幸福快乐的。这是一个重大的人生主题。

这就涉及到了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问题。物质在前,当然是第1性的,精神在后,是第2性的。只有正确处理好、把握好这两者的关系,生活才会过得美满。我在《文学翻译与商品经济》一文中曾说道:“人活着不能没有钱,但人活着不能只为了钱,”就表达了我的这一观点。我在生活中也是努力这样去做的,一方面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力求站得住脚,有较好的物质保障,另一方面始终不放弃精神追求,所以感到自己的生活是快乐而充实的。有的人可以得到一时的快乐,但生活要过得充实却不容易。充实的生活难能可贵。

物质第1,因为人首先要解决好吃饭、穿衣、住宿这些再实际不过的问题,否则根本谈不上精神追求的问题,这是众所周知、不言而喻的。《嘉莉妹妹》对此反映十分深刻。

嘉莉向往着大城市美好的生活到了芝加哥,开始了中国当今“打工妹”似的生涯。她先住在姐姐明妮家里。尽管是亲姐妹关系,但由于生活贫困,嘉莉的到来给姐姐一家生活上造成了困难,使双方的关系也紧张起来,显得冷冷的。嘉莉要吃饭,冬天来了缺少衣服,后来又生病,这一切都需要钱,可明妮一家怎么能负担得起呢?为了生存,嘉莉到处求职,好不容易才当上一名女苦工,尽管“周薪4元5”!后来她委身于德鲁特,实际上也是因为生活具体问题所迫,又不愿过女工那种艰苦的日子。她和德鲁特之间毫无感情可言,是一种互相利用的关系。解决了吃饭、穿衣、住宿,生活才有了基本保障。

赫斯特沃是本书一个非常悲惨的人物,恐怕每个读者都会为他的命运所震惊,所叹息。从一个富贵显赫,扬扬得意的酒馆经理而一落千丈,沦为乞丐乃至自杀身亡,其间的变化是震撼人心的。他之所以落得如此可悲的结局,主观上在于他喜新厌旧——而他和嘉莉之间也同样毫无感情可言,因此最后才被嘉莉抛弃——弃家出走,以至客观上物质条件出乎意料地每况愈下,生活问题日益严重。以前他是那么自豪得意,生活在有钱人中间,一切都讲求舒适、快乐;如今缺少了金钱,吃、穿、住都受到威胁,怎么也得意不起来了,连当乞丐也在所不惜!可见物质条件在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有了基本的物质保障,人就会过得安稳,无忧无虑,社会也得以安定;物质条件改善了,人们就会过得舒适一些,而舒适也的确能带给人以快乐。这些都是不可否认的。

但物质第1,决不能说物质条件是人生唯一的东西,这就有个精神第2的问题了。物质条件满足了,如果精神空虚,生活并不能真正幸福快乐,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有的人很富裕,吃的是美味佳肴,穿的是高级衣服,住的是豪华房子,但生活中仍充满忧郁——因为他们虽然物质富有了,但精神却是贫穷的。俗话说:“人活精神,”的确如此。也正因为如此,很多物质上并不富裕的人,却能快快乐乐地过一辈子。我以为一个人最可贵的在于他的精神状态始终充满朝气。

嘉莉的故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她从一个缺吃少穿的姑娘,从做苦工开始,凭着美丽的外表、天生的伶俐和幸运的机会这些主要因素,终于成了一名女明星,爬上了上层社会,过上豪华奢侈的生活,过去梦寐以求的东西都如愿以偿了。应该说她觉得幸福快乐了吧,但“嘉莉置身于浮华与光辉的境界,却并不幸福,”“她现在感到了孤独寂寞。”其原因,就在于她只追求了、获得了物质上的享受,而精神上却是一片空白,非常空虚。读罢此书,我们应该从中得到一点生活的启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从而让自己生活过得更快乐、更有意义一些。

以上是《嘉莉妹妹》给我——作为一个读者和译者——的一点感受。此外,赫斯特沃一家和万斯夫妇的虚荣势利,贫富之间惊人的差别悬殊,人际关系的冷酷无情,罢工工人为生存而开展的斗争场面,最后表现出的对生活前途的茫然无着,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家西奥多.德莱塞(1871-1945),生于印第安纳州特雷霍特镇一个贫苦的家庭,父亲是笃信天主教的德国移民。德莱塞中学未毕业即辍学,前往芝加哥谋生,干过各种杂活。1889年在一位中学教师资助下,在印第安纳大学读了一年书。1892年起在芝加哥、纽约等地当记者和编辑。1899年开始小说创作。1927年应邀访问苏联,回国后一边创作一边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逝世前不久加入美国共产党。

德莱塞是位多产作家,一生写下了7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还有剧本、政论和自传等。《嘉莉妹妹》是他的第一部长篇。之后以同样的主题创作了《珍妮姑娘》。接着他开始创作巨著《欲望》3部曲。该书以美国百万富翁耶克斯为原型,塑造了金融资本家柯帕乌的形象,并通过他的起落浮沉,把垄断资产阶级的贪婪、冷酷和残忍刻划得淋漓尽致。《美国的悲剧》是德莱塞的代表作,描述青年克莱德在纸醉金迷生活的腐蚀下走上犯罪道路的经过。在作者笔下,克莱德的结局并非是他个人的过错,而是他所处的那个社会的产物。出版后反响甚大,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小说”。

德莱塞是20世纪美国文学杰出的代表,继承和发展了马克.吐温和杰克.伦敦的进步传统。他自称是美国自然主义的奠基者,用以区别于豪威尔斯式的现实主义,实际上坚持了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

三、名著重译必要

近些年由于版权等原因,我国出现了恐怕是历史上空前的名著重译现象,对此人们众说纷纭。我个人认为名著重译是十分必要的,但必须以认真负责的态度,精益求精,力争拿出质量较好的新译,切忌不要泛滥。

名著是全人类、全世界宝贵的精神财富,由于它们思想深刻,内涵丰富,艺术性强,耐人寻味等,而深受一代又一代人的喜爱,为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名著是社会发展的艺术结晶,其价值无法估量。不知有多少人就是在名著的精神感染下,为人类社会作出了杰出贡献。广泛阅读名著,我们的思想便会不断提高,不断充实。正因为名著含有丰富的营养,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因此值得人们去吸取,一代代地翻译,一代代地出版,从而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名著重译可以使旧译的错误得到纠正。重译有一个优势,就是有旧译作借鉴。并且各种参考书、工具书又更加丰富和完善,这些都是旧译所不具备的,因此难免在翻译上出现错误。我译过一点名著,译完后总要找旧译来对照,力求取长补短——我以为这是重译必须采取的一步。多一种借鉴总会有帮助的,尤其是在对原著的理解上。要翻译好首先必须理解透彻、准确。如果一概不管旧译,只管译自己的,看不到旧译的长处和短处,不作借鉴,怎么能让自己的译文更加完善呢?你完善了哪些地方呢?自己也说不清楚。有比较才有鉴别。

就本书而言,我在翻译中通过借鉴旧译,一方面对一些难句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另一方面确实纠正了不少旧译明显的错误。不明显的、认识不统一的姑且不谈。这里要说明的是,旧译有不少种,我所借鉴的是一种,下面从第47章中选出两个误译的例子:

例1原文:“Miserablefood,ill—timedandgreedily

eaten,hadplayedhavocwithboneandmuscle.”其中“playhavocwith”是“对………造成严重破坏”的意思,旧译理解错误,译为“恶劣的食物,不按时候就狼吞虎咽,这么胡乱大嚼一顿。”我译为“由于食物粗劣,吃饭不准时,狼吞虎咽,他们的身体受到严重摧残。”

例2,原文“Sheonlylookedanorder.”其中“look”在这里是“用眼色表示出”的意思,旧译没理解到这一点,译为“她只看一看秩序。”我译为“她只用眼色表示排好队。”这是穷人们在门外等着慈善机构施舍时的情景,那个慈母般的修女走出来,也不说话,在开饭前做了这么一个动作。

语言更新是名著重译一个重要的方面。社会在不断发展,语言也在不断发展。旧译的语言在旧的时代是适应的,但今天的人读来就觉得没有那么顺畅。一种译文适宜为一个时代服务。今天的译文适宜今天的读者,但若干年后又不适宜为那时的读者服务了,所以又需要有新的译文。新旧译文并存不是很好吗?正如每个时代都产生每个时代的作家一样,每个时代也产生每个时代的译家。

语言的更新有时是一个词,一个句子,但更多的时候是一部作品的整个氛围,给人的整个感受。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有较深的外文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中文知识,文学修养,百科知识,还要有精益求精的态度。所以文学翻译是一个崇高而艰巨的事业,绝不是一般人理解的查查词典就行了——如果我们的译家们都这样去工作,那些优秀的名著不知会以多么苍白的面容出现在读者面前。这就是文学翻译为何称为“再创作”的原因。但尽管艰巨,这项事业仍值得我们去为之奋斗一生。艰苦的奋斗中确也充满了欢乐!

虽然自己努了力,但仍不敢说对自己的译文满意了。我想只有不满意才会有更高的追求,这是一个辩证法。学海无涯,译海亦无涯。我愿不断进取,以期译出更优秀的作品。诚望专家、同仁、读者们不吝指正!

1998年10月于四川简阳神游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