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的现实与超现实
3017900000043

第43章 深圳进入“迷茫期”

深圳是个令人惊奇、向往的城市,深圳速度、深圳精神……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许许多多的新生事物都由深圳首创,而后推向全国。然而,深圳不久就渐渐沉寂,以致有人心痛地发出“深圳,你被谁抛弃”的呼声。难道一座如此年轻、曾经那样充满活力的城市真的这么快就要被时代抛弃,成为“历史”?

或许是真不愿被时代抛弃,深圳突然再次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对“被谁抛弃”的疑问做出回答。2002年深秋,一篇来自民间,对这些年进入“迷惘期”的深圳,确切说是对深圳市政府作了严厉分析、批评的网文《深圳,你被谁抛弃》激起“千层浪”。2003年1月19日,这位名不见经传的作者与当时的深圳市市长在广州平等对话,开创了省部级高官与网民对话的先河,引发了深圳民间与官方共同参与的城市命运大讨论,而三个在深圳网络论坛上声威赫赫的年轻人成为这一“事件”的主角,其中二人还作为特邀“民间人士”参加了国务院专员调研深圳定位与发展的咨询会。近日,这三位来自民间的年轻人撰写的《十字路口的深圳》(因特虎深圳报告2004)的蓝皮书,第一次从民间视角总结了过去一年里深圳发生的一系列重大时政、经济事件,并对深圳的未来走向进行了展望,对时任政府也作了大胆的点评,充分显示了其民间化的独立立场及中立性。这种独立性和中立性恰恰是政府的研究、咨询部门所缺乏的,因为政府有关部门当然更多地体现政府的意志,更多地从政府的角度看问题。其实,对大家居住地方应当如何管理、发展,公众本应最有发言权。

在公民社会成熟的国度,这本是平常之举,但在正处社会转型、重建公民社会的当代中国,此举却极为罕见,具有重大意义。根据哈贝马斯的理论,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是政治民主的重要基石,即一个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市民们假定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言论、交流信息和观点,不受政府侵扰,形成“公共意见”。也是在这种“对话”中,作为个人的人们来到一起形成“公众”。换句话说,指政治权力之外,作为民主政治基本条件的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在理想的民主政治下,国家在法律制约下只能承担公共领域的担保人角色,是保障自由的权力机关,而不能干预,公共领域则是制约滥用权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哈贝马斯的研究中,这种公共领域最早在沙龙、咖啡馆、图书馆、阅报室、广场、大学及博物馆等公共场所形成。那么现在,互联网使公共领域进一步扩大、深化成为可能。而公共领域是不断扩展还是备受挤压,是社会是否成熟的标志,当然也是一个城市是否“健康”的标志。如果一个城市的媒体、互联网上的公共意见得不到政府的重视,甚至很难看到公众对政府的意见和批评,那么不论这个城市怎样地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五光十色,表面的似锦繁华终掩盖不住虚弱的病态实质。

(发表于《新京报》,2004年10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