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的现实与超现实
3017900000070

第70章 “文革”三震与汶川之震(2)

7月30日的头版头条竟是与抗震无关的《是毛主席的光辉指示照亮了共大前进道路——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在斗争中成长》。

8月1日,也是第二版才有抗震,但却是《十二级台风刮不倒,七级地震震不垮——小靳庄人民在抗灾斗争中胜利前进!》。标题前半句的“十二级台风”,是指一年前的所谓“右倾翻案风”。报道说,小靳庄人民“正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反击右倾翻案风,搞好抗震救灾工作,大震,大干,促进大变化”!

8月5日,《深入批邓促生产支援灾区多贡献——河北、辽宁广大干部和群众以实际行动支援唐山、丰南地区的抗震救灾斗争》。

8月27日,《抗震救灾现场的一次批邓会》,提出“抗震救灾任务重,工作多,还要不要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强调“地震震倒了房子,但不能震断我们思想上阶级斗争这根弦”。

8月28日,《深入批邓是战胜震灾的强大动力》。

唐山地震造成那么巨大的财产损失,尤其是20多万人失去生命,在“那个年代”却只是“多少一点困难”!

《学习与批判》是当时地位仅次于“两报一刊”的杂志,有“小《红旗》”之称,但比“两报一刊”要多一些“文化味”“文史味”。这次也不例外,9月中旬出版的本年度第七期,发表了颇有“文史味”的《地转实为新地兆——读洪秀全的〈地震诏〉》一文。原来,就在太平军建都天京后的第二个月,江苏突然发生地震,天京震感明显,一时人心惶惶,且不久前发生过叛逃事件,为稳定军心民心,天王洪秀全颁布一道诏旨,内有“地转实为新地兆,天旋永立新天朝。军行速追诰放胆,京守严巡灭叛逃。一统江山图已到,胞们宽草(心)任逍遥”之句。由于太平天国避讳“心”字,此诏以“草”字代之。《学习与批判》此文声称,洪秀全的《地震诏》是旧世界的“声讨书”、新世界的“宣言书”,“庄严地宣布地震是摧毁旧世界,诞生新世界的征兆”,借洪秀全《地震诏》中“地转实为新地兆,天旋永立新天朝”“一统江山图已到”这种“山崩地裂若等闲”的“伟大气魄”,来隐喻“地震”“文革”造就的是一个有天道合法性的新世界、新时代。

对自力更生的宣传也比比皆是。由于长期片面宣传自力更生,宣传“毛泽东思想是威力无比的精神原子弹”“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可以创造任何人间奇迹”,所以当国际社会纷纷伸出援手时,中国却对世界说“不”,拒绝了国际社会提供的任何援助。7月28日,美国驻华联络处主任盖茨表示愿意提供中方所希望的任何援助;29日,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致电中国总理华国锋,表示准备援助灾区;英国外交大臣在下院宣布,愿意向中国提供紧急援助;7月30日,日本内阁会议通过了外相建议,迅速调集大批救灾物资,外相指示驻华大使向中国政府转达一俟中国方面做好接收准备则立即发送……对国际社会这些人道主义救援,中国统统拒绝。7月30日,中国外交部正式谢绝日本政府愿意提供援助的表示,并告知日本驻华大使中国不接受包括日本在内的所有外国的任何援助,以此告知世界:中国不接受任何国家的援助。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散发了《人民日报》社论《英雄的人民不可战胜》,以此方式委婉谢绝了瓦尔德海姆提出的由联合国提供援助的建议。

当时抗震救灾的纲领是“以批邓促抗震”“不能以抗震救灾压革命、压批邓”,要以抗震救灾来证明自力更生。这种观念,是执政者“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必然逻辑。在这种观念和逻辑中,生命被漠视,生命必须从属于“政治”“政权”“斗争”。

弹指一挥间,三十年过去。1979年末,在唐山地震三周年后,死亡人数终于公布了。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使国门初启,开始被动接受国际援助,即不主动提出和要求国际救灾援助,只是有限接受援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对国际救援的认识也更深入。1987年大兴安岭火灾,中国红十字会终于首次向国际社会提出受援请求。此后,在发生重大灾情时接受国际社会的款物援助已成惯例。

2008年,汶川地震

三十年的许多转变、变化,在这次汶川抗震救灾中更明显地表现出来。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媒体、网络的报道之及时之充分,超过以往。以往最为敏感的死亡人数,这次也即时报道;电视、视频传出的那一幅幅或惨烈或动人的画面,更为直观地将真实情况展现在人们面前。从一开始,媒体就对各类救灾物资的发放进行监督,如5月22日《南方都市报》的《救灾帐篷惊现成都市区》报道,及时给人敲响防止腐败的警钟,深获民众好评。这一切,不仅没有像以前的执政理念所担心的那样,会引起人心浮动、社会不稳,甚至会动摇政权基础,反而前所未有地激起了人们对灾民的同情、对救援者的敬佩和感动、对执政者举措的高度赞扬,使人们更加积极地以各种方式参加救援活动。事实证明,以前几乎对所有信息都不公开、都采取保密措施,是对人民的不信任、对公民知情权的无视,更是对生命的不尊重。现在超过以往的信息公开,是对人民的信任、对公民知情权的尊重,更是对生命的尊重。

这次地震,还允许我国台湾地区和一些外国的专业救援队入境救灾;5月19日,又宣布将接受部分外国医疗队来华协助救援。这些,更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意义确实重大。接受包括允许境外专业救援队、医疗队入境在内的国际救灾援助,不仅是国际社会人道主义的体现,更是国内抵御灾害、减轻损失的需要。这表明了政府重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借助一切力量减轻灾害对民众利益的损害,也表明中国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合作、融入国际社会的开放姿态。

这次大地震,大量非政府机构及组织(NGO)积极参与,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表明这三十年间民间社会的从无到有,由小渐大。在今后的社会活动中,民间社会将与国家良性互动,获得社会更大的尊重,得到政府理解,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事实说明,民间社会、NGO等能有效弥补政府公共服务的不足,是国家与个人间的中介和缓冲器、减震器,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那种对民间社会、NGO的防范甚至敌视态度,委实落后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

以前,只有领袖去世才设哀悼日,才降半旗,才汽笛、警报齐鸣。唐山地震时罹难者几十万人,没有哀悼日,没有降国旗。一个多月后,毛泽东病逝,从9月9日到18日为全国哀悼日,全国各地和驻外使领馆及其他驻外机构一律降半旗志哀,同时全国停止一切娱乐活动。这次汶川地震全国哀悼日的设立,人民共和国的国旗第一次为死亡的平民降半旗,汽笛、警报第一次为死亡的平民鸣响,标志着对生命和普通人的尊重。

这次抗震救灾的几项“第一次”,是三十年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标志,更是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具体体现。将“文革”十年的三次抗震救灾与此次汶川抗震救灾略作比较,使人对历史发展的曲折、对时代与社会的巨大变化能有更加直观的感受。

(摘自《历史的进退》,2009年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