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高难度谈话的艺术
3020200000034

第34章

审题的目的是弄清辩题的含义,认识辩题对双方的利弊,把握双方争辩的焦点,以便确立对自己有利的论点和策略。为此,双方应对辩题进行全面、深入、透彻地审视、分析和研究。

具体说来,审题可运用以下方法和技巧:

1.分析题型,把握基调

任何一个辩题都包含着特定的论争范围。审题首先要从宏观上分析了解辩题涵盖的领域及与之相关的诸多因素,认识辩题类型、色彩,明析辩题的利弊难易之点,把握双方可能交火的战场等问题,做到知己知彼。需要剖析的内容有:

(1)析辩题类型。就是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分析辩题性质,弄清其特点。通常要从两个角度分析:从性质上看,辩题分为三类:一是价值性命题,即辩论某件事情是否较好;二是事实性命题,即辩论某件事是否真实;三是政策性命题,即辩论某事该不该做。从辩题内部的逻辑关系来看,又可分三种形式:一是从属型,即辩题提出的两种事物彼此是从属关系;二是条件型,即辩题提出一类事物是另一类事物出现的前提;三是比较型,即对同时出现的两种事物比较其优劣。不同性质、不同形式的辩题必然导致辩论方向、逻辑要求、立论角度、论证方式、引用论据有所不同。因此,分析辩题首先要为其“定性”,看它属于哪类性质的辩题;而后为其“定位”,看它包含着哪一类逻辑关系。

比如,剖析辩题“大学毕业生当基层军官是大材小用”,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价值性命题,是讨论这件事情好不好的问题,我们应从不同价值观念入手展开探讨和论争;从辩题的逻辑关系看,这个肯定判断句属于从属型命题,我们应着力探讨两者之间的从属关系是否成立,掌握了辩题的属性,便可由此引申,进一步探讨立论的方向。

(2)看辩题倾向。即分析辩题所包含的理性意义是否与社会的普遍看法、时代思想倾向合拍。一般说来,辩题含义与社会思想倾向相一致的一方,会占有客观优势,辩论起来顺理成章,易于造成有利态势。相反,当所持观点与现时情况不符,或与之所涉及的政策条文相悖,或明显的消极片面时,该方就会处于不利地位,维护这样的论点困难较大。

比如,辩题:“中学生异性交往利大于弊”,正方观点明显与社会观念和现实情况相背离,论证起来必然如同为一个垂死者打针输血,要把他救活,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持背时、背向观点的一方必须别出心裁,或在立论角度,或在背景材料上,精心谋划,找出“理”来,才有可能胜算。

(3)察辩题色彩。就是分析辩题的感情色彩与语境人情、辩场情绪是否相容。有的辩题包含的某种感情倾向很可能与语境人情不协调。审题时就要细细体察,看它在哪些问题上可能触犯“众怒”,引起反感,从而及早进行策划,以绕开“雷区”;同时看在哪些感情上可以与观众共鸣,赢得同情,就要充分利用。

比如,在某大学一次辩论中,辩题是:“大学生谈恋爱弊大于利”。从理性角度看,辩题有利于正方,但是从现场气氛和大学生的普遍情绪来看,又有利于反方。这样,作为正方就必须考虑到这种感情色彩的影响,在立场和感情倾向上有通盘考虑,处理好维护本方观点与照顾观众感情色彩的关系,小心翼翼地开辟前进的道路。

2.由宽到窄,探求焦点

在认清辩题性质、倾向、色彩之后,就要从微观角度,把目光投到辩题本身,进行剖析研究,一层一层地探求双方的分歧,捕捉辩论的要害之点,触及辩论的实质性问题,全面把握辩题内涵。

辩题通常表达一定的判断,由一组概念组成。这些概念本身包含着一定的内涵和外延,同时概念之间还存在着某种相互制约和彼此影响的关系。分析辩题就要把这些概念及其彼此间的逻辑关系和相互影响搞清楚,以便有效地限制对方,为自己突破辩题的局限,建构优势,创造自由。一般情况下,分解辩题可分为三步进行:

第一步,逐一明析概念。即把辩题分解成最小的意义单位,对每一个小单位进行研究,确定其含义和作用。可以通过定义概念的方法,把每个概念的内涵及所指对象搞清楚。

第二步,分析辩题范围。就是搞清辩题所包含或所涉及的实际内容。通常是通过分析辩题中每一概念的范围来勾画辩题的范围。

第三步,由宽到窄逐步“聚焦”。很多情况下,双方辩论的并不一定是整个辩题,而往往是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成为必争之点。因此,在分解辩题的基础上,还要找出辩题中最关键、最要害的词、词组,确定辩题核心,明确辩论的焦点。有些辩题的分歧、对立点比较明显、单一,其异认点就是争论的焦点;也有些辩题的分歧点较多、较杂,难以识别,这时就应反复比较,区分其中心论点与从属论点,分清主次,抓住“题魂”。

3.拓展思路,优选角度

在分析辩题过程中,必须打开思路,把问题想得更宽更远更深更透些。为此,就要多设疑,多提问,尽量把触角伸到更广泛的未知领域,从辩题的内外联系,从历史的和现实的状况中进行总结,还要从对方的立场进行思考,提出问题,才可能找到于己有利的最佳立论角度。

南京大学队在就辩题“愚公移山还是搬家”进行审题时,为了打开大家的视野,拓展思路,深入思考,教练周安华提出了一系列问题:①愚公面对的主要困难是什么?②愚公移山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带来什么样的影响?③愚公为什么应该搬家?④移山精神是否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本体?⑤移山行动与文明发展规律是否一致?⑥愚公应该搬家的主、客观依据是什么?⑦愚公搬家的文化支持何在?⑧愚公应当搬家的价值体现在哪里?⑨应如何估价愚公搬家之“智”、搬家之“勇”,“勇”在何处?

这样提出问题,就把大家的思索范围大大地扩展开来,辐射到历史、文化、价值与文明发展等方面,从过去和现在、主观和客观、智与勇等多重比较中全面思索,寻求可以强化本方立场的理论和事实,大大加深了对辩题的理解和把握,有助于最大限度地获得场上的自由。

随着认识的拓展和深化,人们会发现一系列可比较因素,主要是:辩对双方的利弊;双方可能立论的角度、攻击点、防守线;主要理论和材料的利弊;与辩题相关的辩场观众情绪、思想倾向的利弊等。这时,我们应将上述诸因素综合起来思考,通盘比较,权衡利弊,从中选择出最佳的立论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