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温室大棚蔬菜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
3021900000019

第19章 温室大棚绿叶菜蔬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4)

锈病主要危害叶片。最初在表皮上产生黄色小斑点,逐渐扩大成椭圆形或纺锤形隆起的病斑,即夏孢子堆。病斑周围具有黄色晕环,以后病斑破裂,散出橘红色粉末。叶片两面均可发病,病情严重时,病斑密布整个叶片,失掉食用价值。

病原菌:为葱柄锈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侵染韭菜后病部产生夏孢子,借气流传播,夏孢子萌发后从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经10天左右潜伏期发病,又产生夏孢子,进行再侵染,使病势迅速发展。

病菌孢子萌发、侵入适温为10~22摄氏度,并需85%以上的相对湿度。在棚室栽培韭菜,由于灌水多,空气湿度大,容易发病。栽培密度过大,偏施氮肥,管理粗放,生长不良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重病地应停止栽培韭菜,改为茄果类或瓜类生产。

施足农家肥,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合理密植,及时除草,适度灌水,控制湿度。

发病初期及时用药剂防治,药剂可选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20%粉锈宁乳油2000倍液,或95%敌锈钠原粉300倍液,或50%萎锈灵乳油700~800倍液,或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或二硝散可湿性粉剂200倍液,或45%微粒硫黄胶悬剂400倍液喷布。

此外,用沈阳农业大学的烟剂6号,每667平方米400克熏烟,效果也较好。

(六)生菜霜霉病

发生最普遍的病害,严重时叶片枯黄,损失很大。

从幼苗到成株均可发病,以成株期发病最重。主要危害叶片,先在下部或叶球外叶上发病,产生淡黄色,周缘不明显的病斑,扩展后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湿度大时,叶背面出现白色霜霉状霉层。

后期病斑变为黄褐色,叶片上病斑相互连接成片,叶片枯死。

病原菌:为莴苣盘梗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除侵染生菜外,还可侵染其他菊科植物。

病菌以菌丝体在冬季棚室内生产的病株组织内越冬,也可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产生孢子囊,借气流、灌水传播。孢子囊产生游动孢子,萌发芽管,从气孔侵入,也可直接穿透表皮侵入。菌丝在寄主细胞间隙蔓延,产生球状吸器伸入细胞内吸收养料,并在菌丝上产生孢子囊从气孔伸出。孢子囊成熟后脱落传播出去,进行再侵染,反复进行。

病菌喜较低温度和较高湿度,1~19摄氏度范围内菌丝均可发育,6~10摄氏度是孢子囊萌发适温,侵染适温15~17摄氏度。棚室内湿度高容易发病,通风不良,灌水多,通风排湿不及时,偏施氮肥都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增施农家肥,加强管理,调节好空气湿度,减少露水凝结时间。

发现病害及时用药防治,药剂可选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80%大生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2%克霜氰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布,也可用5%百菌清粉尘剂喷撒,667平方米喷药量1000克。

(七)生菜褐斑病

又叫叶斑病,是常见的病害,各地保护地生菜上均有发生,严重时叶片干枯。

褐斑病一般只危害叶片,发病后在叶片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点。

后逐渐扩展成为大小不等的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至暗褐色病斑。湿度大时病斑两面都出现暗灰色霉状物。严重时病斑连片,叶片变褐干枯。

病原菌:为莴苣褐斑尾孢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丛,在病残体上越冬。第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棚膜水滴及灌水溅到叶片上引起发病。发病后,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借气流、棚膜水滴及农事操作传播,进行再侵染。

病菌喜温、湿条件,22~25摄氏度为发病适温,要求90%以上的相对湿度,叶面有水滴存在有利于孢子萌发侵入。栽培密度过大,大水漫灌,偏施氮肥,长势过旺或脱肥早衰,均会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进行两年轮作,合理密植,增施农家肥,调节好温、湿度,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抵抗力。

发现病害时及时用药剂防治,药剂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60%多福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68%倍得利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布。

(八)生菜软磨病

在保护地结球生菜上发病较重,各地均有发生。

主要危害叶片、茎,根部也可受害。叶片发病,多从叶缘先发病,初呈水渍状,后变软腐,叶片腐烂。在干燥条件下,腐烂的病叶失水后呈薄纸状,湿度大时整个叶片甚至叶球全部腐烂。病菌从茎基部或叶柄处侵入,全株萎蔫,病部渗出黏液,散发臭味。

病原菌:为胡萝卜软腐欧氏杆菌,属细菌,可侵染多种蔬菜。

可遗留在田间植物病残体上越冬,也可随寄主越冬,或混入粪肥中越冬。病菌借雨水、灌溉水、带菌粪肥、昆虫传播,从伤口侵入,机械损伤、虫伤都是入侵途径。田间有病菌存在,条件适宜就会发病,迅速扩展。

在2~40摄氏度范围内都可发病,高温、多湿情况下发病严重,扩展也快。遭受虫害,施肥烧根均会引起发病,大水漫灌,病情更容易加重。

防治方法:尽量避免重茬,最好不与芹菜、油菜接茬。施农家肥要腐熟。避免田间忽干忽湿。

发现病害及时用药剂防治,药剂可用农用链霉素150毫克/千克,或新植霉素200毫克/千克,或14%络氨铜水剂300~35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剂5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0%百菌通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布。

(九)油菜黑斑病

各地普遍发生,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叶片发病,产生2~4毫米的圆形病斑,病斑褐色或深褐色,中间常有同心轮纹,周缘常有黄色晕圈。叶柄上病斑纵条状,暗褐色,潮湿时,发病部位均可产生黑色霉状物。叶片发病严重时,病斑连片,叶片枯死。

病原菌:为芸苔链格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除油菜外,还可侵染多种十字花科蔬菜。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第二年产生分生孢子侵染引起发病。发病部位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分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从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进行再侵染,潜伏期17天左右。

病菌分生孢子萌发适温为17~20摄氏度,最适温度17摄氏度,在高湿、温度偏低时容易发病。管理粗放,肥水不足,长势衰弱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使用无病种子,或用50摄氏度温水浸种25分钟,也可用种子重量0.4%的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拌种。进行两年轮作,施足农家肥,增施磷、钾肥,科学灌水,控制湿度。

发现病害及时用药剂防治,药剂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4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用得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2%农抗120水剂200倍液喷布。

(十)油菜白斑病

各地均有发生,近年有加重趋势。

白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后,开始叶面上产生灰褐色圆形斑点,扩展后成为圆形、近圆形、卵圆形病斑。病斑5~10毫米,浅灰色至灰白色,斑上隐约可见轮纹,边缘有时可见污绿色晕圈或呈湿润状,潮湿时病斑背面生有稀疏的淡灰色霉状物。发病严重时叶片布满病斑,或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使叶片干枯。

病原菌:为白斑小尾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病菌以菌丝体、菌丝块随病残体在地面越冬,病叶深埋后病菌很快死亡,分生孢子也可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带菌种子可使幼苗发病,土壤的病菌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灌溉水传播。

病菌在5~28摄氏度范围内均可发病,以11~23摄氏度为最适宜,适宜相对湿度60%以上。在棚室栽培,昼夜温差大,凝结露水多,通风排湿不及时,病害加重。

防治方法:使用无病种子,或用50摄氏度温水浸种20分钟,或用种子重量0.4%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实行2~3年轮作,施足农家肥,不偏施氮肥。加强管理,控制好温、湿度。

发现病害及时用药剂防治,药剂可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80%大生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混杀硫悬浮剂600倍液喷布。

二、虫害防治

(一)韭蛆

又称迟眼蕈蚊,属双翅目尖眼蕈蚊科,是韭菜根部重要害虫。

在国内各蔬菜区、花房、花盆内都有发生,危害韭菜较重,寄主植物种类很多,有韭菜、大葱、大蒜、圆葱、芹菜及多种花卉。

对韭菜的危害,以幼虫群集在韭菜地下鳞茎和茎盘部,造成腐烂。韭菜被害后轻者韭叶枯黄,严重时整墩韭菜枯死。

害虫特征:迟眼蕈蚊成虫为小型蚊子,体长2~5.5毫米,黑褐色。触角丝状,16节,前翅前缘及亚前缘脉较粗,足细长褐色。

腹部细长8~9节,雄蚊腹部末端具有一对铗状抱握器。幼虫体细长,6~7毫米,头黑色有光泽,体白色无足。卵长椭圆形,白色,幼虫体长8~9毫米。蛹为裸蛹,体长7~8毫米,长椭圆形,初期黄白色,羽化前灰白色。

韭蛆在山东省济南地区一年发生4~5代,在北京市室内饲养可超过10代。

迟眼蕈蚊以幼虫或蛹在韭墩及其周围土中越冬,但无滞育特性。早春韭菜萌发即开始活动,利用棚室扣韭菜,韭蛆活动随之提早。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出现成虫,集中在韭菜墩附近飞舞,在土缝里产卵。卵数粒至十余粒集中在韭菜根际,也有分散的,卵期约1周。幼虫在鳞茎部为害,并能向上钻到土中柔嫩假茎部为害,致使叶片断落。

幼虫喜湿怕干,在土壤湿润时,幼虫可在韭根附近活动,转移为害,幼虫期可达10~15天。老熟幼虫将化蛹时,爬离韭根,在附近土里化蛹,少数在鳞茎里化蛹,蛹期1周。羽化后成虫钻出地面,在地上活动。春秋两季是韭蛆为害盛期,冬季在温室中为害的韭蛆是在养根期间遗留的幼虫和蛹。

防治方法:春秋成虫盛发期,喷布40%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或50%敌敌畏乳油2000倍液。

在幼虫为害期,可用40%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90%晶体美曲膦酯(敌百虫)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灌根。

灌根时最好先把韭菜墩附近的土扒开,用压缩喷雾器卸下喷头喷灌,然后盖土,效果好且省药。

(二)菠菜潜叶蝇

属双翅目花蝇科害虫,我国南北均有分布。

菠菜潜叶蝇主要危害藜科、蓼科植物,除危害菠菜外,还危害甜菜。以幼虫为害,幼虫潜入叶片内,食害叶肉留下表皮,形成块状隧道,并在隧道内残留很多虫粪,对菠菜的食用价值影响很大。

害虫特征:成虫体长5~6毫米,雄虫复眼间距很窄,但不接触。胸部背面灰黄色而稍带绿色,腹部灰黄色至灰褐色。足的颜色个体间变异很大,通常跗节黑色,胫节黄色,腿节黄色至红褐色。

雌虫复眼间距约占头宽1/3,胸部颜色显著地比雄虫浅,且带灰色,足的颜色也比雄虫浅。卵长椭圆形,长约0.87毫米,白色,表面有不正的六角形刻纹。幼虫蛆形,前细后粗。老熟幼虫长约7.5毫米,初孵时透明,老熟后污黄色,腹部末端有7对肉质突起。蛹为围蛹,椭圆形,长约5毫米,红褐色。

菠菜潜叶蝇在华北一年发生3~4代,以蛹在土里越冬。成虫性活泼,卵产在菠菜叶背面,通常4~5粒散产呈扇形排列,每头雌虫产卵40~100粒,卵期2~6天。幼虫孵化出来到钻进叶肉约需1天时间,这一特性有利于用药剂防治。

幼虫也能以腐烂的有机质或粪肥为食,并能完成发育。幼虫共3龄,幼虫期约为10天。非越冬幼虫老熟后,一部分在寄主体内化蛹,另一部分从叶内脱出入土化蛹,蛹期15~21天,入土化蛹的深度5厘米左右。

菠菜潜叶蝇在一年中的数量高峰在春季第一代,夏季高温、干旱对潜叶蝇发育不利。

防治方法:清除杂草,减少虫源。利用成虫飞翔习性,用3%糖液加少量美曲膦酯(敌百虫)诱杀。成虫盛期后2~3天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40%乐果乳油1500倍液,或10%二氯苯醚、50%马拉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21%灭杀毙乳油8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10%菊·马乳油1500倍液,或25%喹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90%晶体美曲膦酯(敌百虫)1000倍液喷布。

菠菜的叶片是食用部分,所以必须及早防治成虫,以免产卵后孵化幼虫为害。

§§§第一节菜豆、豇豆

一、菜豆、豇豆品种

(一)菜豆品种

适合日光温室及塑料大棚栽培的蔓生菜豆品种主要有:芸丰623、丰收1号、九粒白、锦州双季豆、851-923、特嫩1号、特嫩4号、特嫩5号、春丰5号、851、83-A、83-B、冠军架豆等;适合春早熟栽培的矮生菜豆品种主要有:法国芸豆、优胜者菜豆、美国供给者、冀芸2号、火烧云、沙克沙、济南黑粒、丰裕菜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