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人性的“新大陆”
3023300000010

第10章 人性探讨(9)

按“附件4”计算,人类中具有五的五次方的欲望性差别。也就是说,人类中有3125种欲望性不同的人,而这3125种欲望性不同的人,又会随着年龄、性别、时间、地域、环境、风俗、情绪、健康、社会地位等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例如五大欲望相同的人,一个在农村,一个在城市,表现形式也不会一样。甚至同一个人,也会因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上面所说的不同欲望的人有3125种,因客观或主观原因的影响,欲望性在3125种的基础上肯定还会有变化,按逻辑推理,肯定比3125种还要多。

人与人之间相比,追求性也不会完全一样。按“附件5”追求性共有7项,按7项内容来推算人的追求性,应该是7的5次方,等于16807种。如果加上人的欲望性中3125种,再加上人与人之间其它方面的差异,数字会更大!

上述分析,说明了人的性能中的个性,除了性格、脾气、秉性、习惯外,在追求生存的意识、思路、手段、方式、方法等方面,都是千差万别的。人的性能中的个性就像人的面孔,谁和谁的也不一样,人的面孔天天在变化,人的性能中的个性也是天天在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人的脸再变也是“人脸”;人的性能中的个性再变也是人的性能。

由人的“个项差异”和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形成了人的性能中个性的“各异性”。按照马克思主义辩证的观点,个性的“各异性”也是人的共性,也是人的特性。因此人的性能内涵,应有四大本性和八大特性(包括各异性),都是人的共性。

除了人与人的个体差异和个人的个项差异以外,在追求生存追求利益的各类人群中,一般情况下都会有“先进、中间、后进”三种人群。

一是“先进”人群,这部分人的特点是:意识超前,目标明确,尤其在历史大变革时期,在追求生存的关键或危险时刻,敢于挺身而出,勇于牺牲。这部分人是人群中的“佼佼”者,是改朝换代的“先驱”,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中坚力量。

在当代这部分人群的杰出代表,在中国就是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者。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个人有马本斋、董振堂等;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个人有刘胡兰、董存瑞等等;在朝鲜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个人有黄继光、邱少云等。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时期,先后出现了孟泰、张秉贵、王进喜、焦裕禄、雷锋、邢燕子、张海迪等很多先进人物。1978年在中央提出改革开放初期,曾出现安徽凤翔县小岗村18位农民带头包产到户,拉开了农村改革开放的序幕;在城市和工商业改革方面,出现了中国的联想集团、移动通信集团、山东的海尔集团,以及中国的石化、石油集团等。

除了以上一些先进人物以外,在解放后还有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航天事业的群体和个人,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农业科技群体和个人,以姚明、刘翔、李娜、郭晶晶等为代表的体育界的先进群体和个人,等等。

二是“中间”人群,运用本身具有的能力,在历史大变革中为了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利益,积极参与各种运动和斗争。这部分人的人性是正常的,是人群中的大多数。

三是“后进”人群,“后进”人群的表现,就是在大是大非面前,没有立场,没有主义。在小是小非面前先替自己打算,“沾光”不止。经过事实影响和教育,这部分人也会逐渐改变的。

先进的人群,应该戒骄戒躁,继续保持意识超前,行为超前,永远作为社会发展的促进派;人群中的大多数一中间人群,应该向“先进”看齐,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正常的人性,积极的正当的追求生存追求利益。对“后进”的个别人,对其错误的思想行为,应该坚决批判,促其纠正,引导其积极的正当的去追求。

根据当代社会的生产技术状况和生产力的发展,一个人要创造价值,要追求利益,必须以群体为主,并且与其它群体(包括地区和国家)和谐相处,友好竞争,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力,才能充分发挥人的性能的潜力,采用更科学的管理模式和更科学的生产方式,向自然界索取,实现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附件1

人性的“误区

经过多年研究,笔者认为,人性不能简单的用“善恶”两个字来论述。

“人性”就是人的性能。人的性能的核心,就是“追求利益确保生存”。核心的核心,就是“生存”。“追求利益确保生存”,这就是对人性的新发现,也可以说是“人性的新大陆”。

过去,在“人性”问题上已经争论两千多年了。对“人性”,有人认为是“善”,有人认为是“恶”,有人认为是“善恶混”,有人认为“无所谓善无所谓恶”,还有“性三品”(上、下、中)的说法,等等。

“人性”到底是什么?是善?是恶?是追求生存?还是其它?至今没有一个比较一致的定论。

据说,地球上人类的出现,已有1500多万年,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也有5000——7000多年(中国、印度、埃及和巴比伦)。蒸汽机发明和电能利用的历史已经200多年,前苏联的加加林1961年就飞上了天,中国的杨利伟从天上飞了回来,“蚊龙”人海了,电脑替代了人脑,每秒运算千亿次的高速计算机诞生了,高速列车开通了……可是人到底是“何物”?“什么性能”?可以说人对自身还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和了解!就好像二十来岁的人,还不知道自己是男是女。说起来是可笑,实际上是可悲!

侵略者为了掠夺财富,制造武器杀人。反侵略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制造武器抵抗杀人(见注释)。

据报道,从2003年3月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开始,到2011年3月止,八年间美国士兵死亡4000多,伊拉克人死亡10万多,真是“杀人不眨眼”呀!

随着人类社会现代文明进程的迅速推进,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已是法制国家。在法治社会,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人,未经法律判决,随便杀死一个人是要偿命的。可是打起仗来,杀的人再多也合理合法!而且杀人的人有功!杀人越多功劳越大!指使制造武器侵略杀人的人还能当政要!当总统!!

在动物界,人是最高尚、最理智、最文明、最有理性的“物种”,尤其各国政要都是所谓的“人上人”,即人类的“精英”。但为什么残杀起来,有的人、有的政要,却如此不高尚、不理智、不文明、不理性、不“精英”了呢?在动物界其它动物种类内部之间很少相互残杀,而作为最高级动物一人类的内部,却出现杀同类不眨眼的惨象,难道这不是对人性极大地讽刺和人类自身莫大的悲哀吗?

“利益”一词,按《辞海》中的解释,就是“好处”。

生存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根本性能、核心性能,更是人类的根本性能、核心性能。“利益”是人类和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存、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利益”的范围是太极型的,大到无外,小到无内。

“没有利益就没有人类,失去利益就失去一切”。这句话应该作为人和人类的座右铭。时时、事事、处处想到自己、想到家庭、想到团队、想到国家的利益,使利益的追求达到最佳化和最大化,还应作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三观的显微镜、放大镜、望远镜和灯塔,观察、分析和规范人性的一切、社会的一切和自己的一切。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人认为这句话是绝对不对的,是极端自私的表现,应该批判,应该革除。

“人若为己,天诛地灭”,有人认为这句话是对的,这是大公无私的表现,应该提倡,应该宣扬。

这两句话的初衷是想表述什么意思,不清楚。但要从利益和人的生存关系上来分析、判定“两句话”正确与否,首先要确定是什么情况下的“己”。“己”有两种情况:一是“小己”,二是“大己t就是过去说的“小我”、“大我”)。“小己”就是只管自己,不要父母,不要家庭,不要孩子,不要亲戚朋友,更不关心群体。“大己”就是除了自己,还要父母,还要家庭,还要孩子,还要亲戚朋友和群体。能做到这些,也就维护了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

如果是“小己”“两句话”都适用,但不是“天诛地灭”,而是“自诛自灭”;因为具有“小己”思想意识和行为的人,只为自己活着,谁也不管,谁也不要,这样的人能生存下去吗?有人会说“小己”的人是没有的。如果有这样的人,也是“自诛自灭”,绝对生存不下去。

如果是“大己”只适用第一句,不适用第二句。因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只有通过追求,通过竞争,得到了利益,才能生存下去,才能实现“人若为己,天保地留”的夙愿。这是人人都明白,人人都清楚,人人都会这样做,人人都在这样做。这是不争的事实。

利益对人和人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追求利益应该是光明的行为,正大的行为。但为什么还会出现“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和“人若为己,天诛地灭”两种利益观的争论呢?人活于世,却认不清人性的真诗,把人和人类光明正大追求的行为,视为最可耻的行为,视为天诛地灭、大逆不道的行为,这不是人类的悲哀又是什么呢?

附件2:

社会科学的“渺小

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哲学,是当代人类社会的三大学科;人类社会的形成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变化和科技的创造发明,是当代人类社会的“三大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