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人性的“新大陆”
3023300000021

第21章 人的制益机制(5)

三是关联性----个团队内个人与个人的利益是相互关联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团队与团队、社团与社团的利益是相互关联的;世界范围内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利益是相互关联的。。

从利益的关系和特性中,可以悟出每个人都具有六种身份、六项权利和责任。

1.对个人来说是自然人,有权生存,毕生追求;

2.对家庭来说是成员,养家糊口,传宗接代;

3.对团队来说是员工,尽职尽责,完成任务;

4.对社团来说是信徒,坚守信仰,遵守团规;

5.对国家来说是公民,国家利益,坚决维护;

6.对人类来说是细胞,活力十足,确保生机。

除了以上六点,人在社会关系中还有很多不同的身份、权利和责任:

1.对配偶来说是夫妻,恩爱终生,白头偕老;

2.对子女来说是父母,养育子女,责无旁贷;

3.对父母来说是子女,尊养老人,义不容辞;

4.对兄弟(姐妹)来说是手足,同血同脉,生死与共;

5.对老师来说是弟子,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6.对学生来说是师傅,严师高徒,诲人不倦;

7.对朋友来说是哥们,同心同德,相互提携;

8.(领导)对群众来说是父母,教育在先,要求在后;

9.对领导来说是群众,服从在先,意见在后;

10.对下级来说是兄弟,团结友爱,共谋大业;

11.对上级来说是领导,全局观念,服从为本;

12.对恩人来说是回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13.在经济生活中,每个人既是商品的生产者(包括管理者、组织者、监督者),又是商品的消费者;既是商品的售卖者,又是商品的购买者;既是市场经济效益、利税的创造者,又是市场效益、利税的享用者。

14.在政治生活中,每个人既是国家的主人,又是国家的“仆人”。

15.在社会管理中,每个人既是法律法规的制定者,又是法律法规的执行者、监督者。

从利益的关系和每个人在追求生存,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中的地位身份、权利责任,可以充分说明,马克思提出的“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全面性、科学性。

§§§第四节利益的分配

(一)分配的重要性

⑴现代社会,任何人的生存和追求行为,是离不开他人,离不开社会的。可以说人是社会的人,行为是社会的行为。要想更好更快的达到追求目的,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必须具有和谐的社会关系;国家与国家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必须具有和平的国际关系。

由于利益是共同追求的产物,一个人不能“独吞”,少数人不能“多占”,参与者应该人人有份。但参与者必须按劳动能量的大小、劳动技能的高低、劳动时间的长短、劳动效果的优劣、劳动责任的轻重等,五个方面的实际情况来合理分配。

(2)生产的广义,应该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四个环节。在这四个环节中分配是关键。生产是为了分配,交换和消费是在分配的基础上进行的。消费完成了才能进人下一轮生产。

(3)利益机制是人类社会一切机制的核心,分配机制(在共产主义社会到来之前,分配实际上是体制)又是利益机制的枢纽。分配合理了,就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进人们对利益的追求,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生产发展了,人们获得的利益更多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更高了,使生产处于“良性”循环状态。如果分配不合理,不但不能促进人们追求的积极性,还会抑制人们对利益的追求,抑制生产的发展,甚至出现对利益的破坏或损害。

(4)“追求!"利益!"分配”,三者是一致的,是相辅相成的。这是追求的最终目的,也是社会的公理。追求就是为了利益,要有利益就要参与分配。所以分配在大生产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二)分配的两种形式

尽管追求的效果和分配的结果千差万别,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归纳总结,实质上只有两种分配形式:一种是按劳分配,一种是不按劳分配。

原始社会,因生产力特别低下,每个人的劳动只能维持自己的需求,没有什么富余。就是生了孩子,母亲也只能领养一段时间,孩子自己能觅食了,也就不管了。这一社会时期,要说分配只能是按劳分配,自己劳动,自己所得,自己消费。

到了原始社会后期,人类的生产能力有了提高,劳动生产有了一定的富余,人类进人奴隶社会。奴隶主成为生产的剥削者和统治者,坐享其成,奴隶成为会说话的工具。这一时期的分配形式,是不按劳分配。

奴隶社会后期的生产力,比奴隶社会的初期提高了一大步。加之奴隶的反抗,人类进人了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初期,绝大部分土地掌握在封建主手里,农奴只能租种封建主的土地,收人按约定的比例分成。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很多农民有了土地。但这一时期仍然存在租地耕种的农奴。分配形式仍然是不按劳分配和封建统治者强行收取高额地税(纳粮)的现象。

资本主义社会早期,生产不文明,分配无章法,竞争无秩序。不但不按劳分配,而且存在着严重的压榨、抢夺行为。资本主义的国家机器,对内支持资产阶级的所作所为一压榨无产阶级;对外掠夺他国的资源、财产,为大资产阶级筹集发展资金;甚至强买强卖,为大资产阶级推销伪劣产品,甚至推销毒品。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出现,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觉醒,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现。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竞争、发展也就有所变化。

(三)社会主义社会应有的分配原则

社会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是共产主义社会,是生产资料“共有”的社会,也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模式是按劳分配,“……即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对社会总产品做了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以后,按照各人提供给社会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但是按劳分配所体现的“平等的权利仍然是是资产阶级的权利……”(辞海1979年版1589页“按劳分配”词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比较长的阶段。为了促进分配逐渐趋于合理,在社会主义比较长的阶段里,建议实行“按投分配”(具体方案附后)。这种分配模式,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模式和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分配模式,都有所区别。虽然还达不到完全合理的程度,但优于按劳分配和资本主义不按劳分配的模式。

§§§第五节刺益的运用

经过对利益的组成、关系、作用、追求和分配的研究探讨,使我们清楚的认识到,利益贯穿于人和人类进化发展的全过程、全方位和全时空,也贯穿于每个群体产生发展的全过程、全方位和全时空。

为了生存,“人猿”、“猿人”和“智人”对利益的追求,促进了人类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社会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科技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发展……进一步来说,这些促进,应归功于利益和利益的追求等自然机制。

没有任何人号召,没有任何人动员,更没有任何人组织领导,“人猿”、“猿人”和“智人”为什么会如此执着的追求利益呢?其动机就是为了生存。这种“动机”是“自然”的,“天生”的。换句话说,这就是机制,这就是自然机制。

对这一行为和现象的认识,即使有了国家,有了阶级,有了知识之后,仍然是朦朦胧胧,迷迷糊糊。在学术界,对人性“善恶”的争论,从春秋战国直到现在,两千多年了都没有结果。足以说明,人们并没有认识到,追求利益与人性的关系,并没有认识到机制的巨大作用和能量。

我们是唯物主义者,对任何问题都要唯物的、辩证的去看待、去认识、去分析。关系到人和人类一切的生存、追求、利益的“三六性能”,在人性的根本问题上更应认识到机制的巨大作用和能量。

我们又是改造世界的革命人,我们应该利用这一自然机制,树立并赋予新的内涵的“三大观点”一一人生观一终生追求利益、世界观一一人人追求利益和价值观一一拼命追求利益。促使自己同其它人一起正当的积极的去追求。促进“三大实践”的变革和发展,促进“三大述具”的完善和发展,促进“三大生存”(人类生存环境、人类生存能力、人类生存水平的简称一一下同)的提高和发展,促进“三小生存”(个人生存环境、个人生存能力、个人生存水平)的改进和变化。

(一)利益与理想

我们经常讲理想,讲奉献;要求年轻人要有高尚的理想和奉献精神。那么什么是理想?什么是奉献?什么是高尚的理想和奉献精神呢?从追求生存追求利益的角度来说,不管是理想还是奉献,也不管是高尚的理想还是一般的理想,都离不开利益两个字。在中国的当代社会,只要从事正当的追求,在平凡的工作中积极努力,尽职尽责,认劳认怨,就是高尚的理想和精神。为了革命利益,牺牲个人部分利益甚至全部利益,在所不辞,这就是奉献精神。

(二)利益与行为

(1)利益欲望产生追求意识,追求意识产生追求行为。利益欲望是追求行为的动力,追求行为是利益欲望的实践。

(2)—般情况下,追求欲望、追求行为、追求效果,三者是相辅相成的,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欲望性愈高,积极性愈高,效果愈高(三高现象);反之,欲望性越低,积极性越低,效果越低(三低现象)。

(3)通过正当的劳动、工作和合法的手段,获得的利益是正当的,光明的,合法的。反之是不正当的,不光明、不合法的——其结果会适得其反。

(4)追求行为决定追求性质,追求性质决定所获取利益的性质一合法与否。

(5)追求利益除了需要有形资产(吃、穿、用、财、资)的投人外,更需要无形资产(体能、技能、智能)和感情(心态)的投人。

(三)利益与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除了对人及人群进行正常的宣讲教育外,还应当利用利益这一自然机制,实事求是的、理直气壮的引导人们用正当的手段去谋取利益,追求生存。

(1)应该肯定人们对利益的追求是人的本性。对正当的追求,应该予以鼓励、支持和协助。

(2)关心群众生活,就是要关心人的切身利益,及时解决群众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具体来说就是“148-32”。

(3)“利益分配”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应该作为“上层建筑”——政治问题的一项主要内容。

(四)利益与法规政策

国家根据利益的机制、性质、作用等,制定各项政策、法规、方针,以充分体现利益这一人类生存的基础。凡是有利于人们对利益追求的,有利于维护群体及其成员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就是好的法规、好的政策和好的方针;就能促进生产发展,就能促进流通和交换;就会有利于国家的繁荣,民族的振兴,社会的发展。

(五)利益与团队管理

很多团队尤其是党政军团队的工作与追求,是代表党和国家的利益的,这些团队及其成员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党和国家的信誉,都会影响到党和国家的利益。因此团队管理只能加强,不能放松。

(1)高层团队,从维护国家、社团利益和群众利益出发,制定全国性的法律、法规。

(2)中层团队,在职责权力范围之内,根据全国性的法律法规,制定本团队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及地方法规。

(3)基层团队,在认真执行各项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前提下,做好群众工作,达到维护群众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的目的,并激发个人和群体追求利益的积极性。

(4)各层次所有成员都要以身作则,模范执行各项法律法规和各项方针政策,勤俭持“政”,满负荷工作。

(5)各层次团队的领导,要维护和关心员工的个人利益,工资报酬定得合理,各项补贴应有尽有。

(6)经营团队,也可以把团队办成“全员股份制”的集体所有制单位,可以充分体现团队与员工利益的一致性,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通过对利益的组成、利益的关系、利益的作用、利益的追求、利益的分配、利益的运用等,来分析和探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人们从生存出发,永不停息的追求利益,达到更好的生存、“生存一追求一生存”,无限循环、发展、提高,并且形成“三永”一一永不停滞,永不满足,永不下坡的机制。据说,世界上的机制没有绝对的,但人类的“三永”应该是个例外吧!

利益之歌

利益就是生存保障,决定人的生死存亡。“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为财(利)死,鸟为食(利)亡”。一句古训一条谚语,道出人类追求现象。

经过多年研究考量,人的利益三十二项,人人都是追求至上。有了利益走遍天下,离开利益寸步难往。人的一切行为理想,皆为利行皆为利想。

为了利益敢于提倡,追求利益理直气壮。追求行为必须正当,任何事由不能阻挡。竞争行为必须适当,诚信竞争不可虚张,劳动追求完全正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