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人性的“新大陆”
3023300000003

第3章 人性探讨(2)

“追求”是人的本性,这一点应该肯定,毋庸置疑。但古代人为什么要说“人性有善有恶,或善恶混”呢?实质上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为统治阶级造舆论的。“性善论”者,“实质上是认为一切统治阶级的伦理道德都是天赋给人的本性”(《辞海》1979年版1982页“人性善”词条),“性三品说”,把人分为“上、下、中”(善、恶、中)三等,有所谓“圣人之性”、“斗筲之性”和“中民之性”的区别。主张名性不以上,不以下,以其中名之。因为“中民之性”是可上可下,可善可恶的,须“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到唐韩愈更提出一种严格的“性三品说“,并把性与情对立起来,各分上、中、下三等,性的内容为仁。义、礼、智、信……”(《辞海》1979年版1982页“性三品说”)。

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应该用“善”的方法,用正当追求即通过正当竞争的方法。而不能采用投机的即“不劳而获”的方法,更不能采用抢劫的方法、掠夺的方法。即绝对不能用“恶”的方法,去追求生存追求利益。这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法则”和“机制”,也是当代人追求生存的最低“底线”和“红线”。任何个人、任何群体都应该认清和认真遵守这一法则和机制,都应该认清和认真遵守这一“底线”和“红线”。

四、生存人性的论述要点

谈人性不能离开生存,谈生存不能离开追求,谈追求不能离开利益。“生存!"追求利益”。这是人的“生存链”,或者说是人的“生态链”。这也是所有动物、所有生物的“生存链”或“生态链”。这种论点或观点,与善恶人性比较,是截然不同的。追求人性可以说这是“人性的新大陆”。

人的“生存链”是跨越从类人猿到现代人约一百多万年时空的;这个“生存链”也是跨越地域、跨越人种、跨越肤色、跨越年龄、跨越性别的。

但是还要说明,其它都能跨越,就是“生存链”中生存的“水平”、追求的“技能”、利益的“内涵~生存的条件)三项,在时空上绝对不能跨越,分分秒秒都不能,永远也不能。因为人们对生存的水平时时刻刻都想提高,对追求的技能时时刻刻都在改进,对利益的追求时时刻刻都想增多。

无论东方或西方,在人性问题上都争论两千多年了,如果拋开人的“生存链”去谈人性,再争论两千多年也统一不了认识。

对“人性”到底如何定义、如何认识呢?我们是唯物主义者,运用辩证的唯物的和发展的观点,应该这样定义,这样认识:

“人性”就是“人的性能”一一“性能”就是“器材、物品等所具有的性质和功能~《辞海》1979年版1982页“性能”词条)。人的性能的核心是:追求利益,确保生存。核心的核心就是生存。

人和人类所有的性能和活动,都是围绕着“生存、追求、利益”这三个词六个字展开的发展的。就是这“三词六字~简称人的“三六性能”或简称人性的“三大要素”——下同),促进了人类的进化————从“兽猿”到“智人”;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从“刀耕火种”到“联合耕种收割机”;促进了科技的进步一从石器到青铜器,到机械化、自动化;促进了文化艺术的提高一一从“语言词汇”到“文牍书籍”,从原生态的“歌舞”到“交响乐、芭蕾舞”等。除了这些以外,还有火车多拉快跑,电力为人类奉献,人类遨游太空,电脑功能展现……这些也都是来源于人的生存性能的。人是高级动物,通过追求获取生存需要的“物”和“事”,达到追求目的以后或同时(实际上是没有阶段的,是渐变的过程)就会进人下一轮的追求。在下一轮的追求中定会进一步增强追求意识,改进追求方式,提高追求能力和效率。人类社会就是在增强、改进、提高,再增强、再改进、再提高……无限循环中日新月异的向前发展的。

人的生存性能具体的来说,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人的本性部分;二是人的特性部分。人的本性部分有动物性、生存性、欲望性和追求性等四项内容;人的特性部分有意识性、创造性、感觉性、感情性、表达性、知悟性、自律性和各异性等八项内容。

“人性”即“人的性能”属性问题,人的本性中的动物性、生存性、欲望性和追求性等四项,原则上应为自然属性;人的特性中的意识性、创造性、感觉性、感情性、表达性、知悟性、自律性和各异性等八项,原则上应为社会属性。

为什么说原则上,因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不能截然分开的,社会属性的基础是自然属性,自然属性产生发展社会属性。可以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本文所阐述的自然属性中,很多地方都有社会属性,如欲望性中的“美欲”,“追求”性中的“竞争”性等,都有社会属性方面的内容。因此探讨人性,对两种属性都要研究和叙述。

人性探讨不研究人的生理构造。“人性”不是“人体”,“本性”不是“本体”,“特性”不是物质。人性论述不是生理解剖学,不是人体构造学,而是人的本性和特性的“解剖学”,人的本性和特性的“构造学”。但人的性能又与人的生理结构有密切关系和联系。人的性能来源于人的生理结构和人体构造。人的性能不仅仅是物质一一身体外在活动的“现象”,也是物质一身体内在活动的“表现”。因此,为了探讨研究的需要,人体构造和功能又要适当作些介绍,以便阐述人的性能的产生和发展。

人性探讨的主要内容,除了阐明“善恶人性与生存人性的区别”以外,还对人的本性、特性和人的生存、追求、利益、竞争等机制,作了比较详细的探讨,对与人性追求密切相关的阶级斗争、市场经济、工作态度、身体素质、为人与为己等问题也作了简述。一并呈献给对人性感兴趣的读者浏览,以达到共同探讨人性的目的。

§§§第二节人的市性

一、动物性

在自然界,人类作为生物生存着;在生物界,人类作为动物生存着;在动物界,人类作为脊索动物生存着;在脊索动物界,人类作为脊椎动物生存着;在脊椎动物界,人类作为哺乳动物生存着,在哺乳动物界,人类作为灵长目动物生存着……人类还主宰着作为微生物、植物、动物生存、发展、活动的舞台一地球,并时时刻刻协调地球上一切生物,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以求更好的共同生存、共同发展和延续。

哺乳动物是脊椎动物亚门中最高级一纲,身体一般分头、颈、躯干、尾和四肢五个部分;体腔以肌肉性横膈为线,分为胸腔和腹腔两部分;体表一般有毛;齿有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有的齿已经退化;体温多较恒定;心脏分两个心房或两个心室(两个心房各有一耳形突出,叫心耳)。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心脏通过动脉将血液输送到各个部位,又通过静脉将血液送回心脏,这叫做血液循环。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血细胞又由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类。红细胞形如圆盘,中间较薄,边缘较厚。循环在血液中的红细胞(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柱,细胞内充满血红蛋白;白细胞呈球形有细胞核,一般较红细胞大;血小板不是完整的细胞,而是巨核细胞脱落下来的小块胞质,体质很小。

哺乳动物除单孔目外,均为胎生,都以乳汁哺育幼崽。动物一般不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只能直接以植物、动物或微生物作为营养。因此,具有与植物不同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以进行摄食、消化、吸收、呼吸、循环、排泄、感觉、运动和繁殖等一系列的生命和生理活动。

人类发展到现在,完全属于高级动物,可以说主宰和掌握着地球上的一切。现在暂时不能掌握和不能主宰的,如雷电、地震等,将来可能会主宰和掌握。但人类并没有脱离动物界,而成为一个别的什么“界”。人类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而且永远也不会脱离动物界。

人是生物,是动物,是脊索动物,是脊椎动物,是灵长目动物。在生理结构方面,凡动物所具有的人类都具有,所以说人类是动物。

除了体形结构(请注意这里说的是体形结构)完全具有哺乳动物的特征外,在生理结构方面也完全具有动物的特征,或者说完全具有哺乳动物的特征。

下面就人和动物的活动性、呼吸性、循环性、代谢性、繁衍性、诱惑性等七个方面,分别加以叙述。

(一)活动性动物就是“能动之物”。所谓“动”是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完全靠自身的力量,来改变自身的位置和方向。人有腿有脚,能走能跑,能到达想要到达的地方。

为了生存,人要觅食要劳动,要与大自然斗,要向自然界索取;同时还要与其它动物斗,甚至人与人之间也要斗,所以必须要活动。当然,人的活动不仅仅指身体移动,还要动脑,以智索取,以智取胜。

“活动性”是人的动物性的主要标志,也是一切动物区别于其它不动之物的主要标志;用脑活动(即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类区别与其它动物的主要标志。

(二)呼吸性一切“生命(长)”活动都离不开氧气。动物通过自身的某些器官摄取空气、水和土壤中的氧气,来维持生命中的基本活动一新陈代谢。单细胞动物可以直接从环境中吸取氧,并把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而高级动物和人则是用呼吸器官将氧气吸人肺脏,再由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将氧气运送到全身的各个器官,并把组织器官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送到肺脏,然后经肺脏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人从母体坐胎(胎儿是通过与母体相连的胎盘,来进行血液循环完成呼吸运动的)到亡故,时时刻刻都在呼吸。呼吸停止了,生命也就结束了。

(三)摄养性凡是生物都需要赖以生存的营养,动物更需要营养。有些动物的食物,不经过任何加工直接用嘴食人,然后消化吸收。如长颈鹿吃树叶,牛吃野草,老虎吃野生动物,鸡吃虫子,等等。大象和别的动物又不大相同,大象是用鼻子将食物送至口腔后,再咀嚼吸收。而猴子和猩猩比前面所说的动物要进化很多,它们大都用前爪来抓取食物,然后再送至口中。人工驯养的家畜家禽,由人加工好的饲料来喂养。人不同于这些动物,为了更好更多的追求,人每天必须从大自然中摄取充足的营养,吃法比那些家畜、家禽、野兽要高级得多,科学得多。人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加工成各种各样的有滋有味的食品以后再食用,以促进消化,增强食欲,美化生活。但原始人吃东西(茹毛饮血时期)也是不经过加工直接送到嘴里的。

(四)循环性凡是高级动物都有血液,人也有血液,也有血液循环。通过血液循环,将氧气、营养物质和激素运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并将各个组织器官产生的二氧化碳以及其它代谢产物,运送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以保证新陈代谢和其它功能的正常运行。

(五)代谢性就是“新陈代谢”,动物都具有新陈代谢的功能,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维持动物体的生长、繁殖、运动等生命活动过程中化学变化的总称。通过新陈代谢,生物体不断的通过循环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其方向和速度受到各种因素的调节,以适应生物体内外环境的变化。生物体将在食物中摄取的养料转换成自身的组成物质,称为同化作用。反之生物体将自身的组成物质分解,以释放能量,并把新陈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称为异化作用。代谢是酶所催化的,具有复杂的中间过程。例如葡萄糖在生物体内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要经过许多化学变化,这些过程总称为“中间代谢”。新陈代谢失调疾病就会产生,新陈代谢停止生命就会终止。

(六)繁殖性孕育繁殖是生物的一大“天性”,更是动物的一大“天性”,人类更具有这种“天性”。繁殖是一切生物物种生存的关键,没有繁殖就没有生存。不繁殖就不是生物,更不是动物。细菌类是通过分裂进行繁殖的;植物类繁殖的方法很多很多。归纳起来大概有三大类,一是根系繁殖,如芦苇、莲藕;另外还有麻山药、红薯、土豆等的繁殖,也可归到“根系繁殖”这一类;二是枝干繁殖,如葡萄树、垂柳、白杨等:三是子粒繁殖,如粮食类的麦子、玉米、稻谷等;还有瓜类的西瓜、甜瓜、北瓜等。

动物类繁殖的方法很多,但大体可分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大类。在动物里面无性繁殖的较少,有性繁殖的很多。在高级动物中全部是有性繁殖,区别仅仅在于卵生或胎生,人类的繁殖全部是有性、胎生。

(七)诱惑性诱惑性是动物界尤其是高级动物的又一大功能。因为高级动物为了繁衍、生育、生存,雌雄均有诱惑对方的天性。很多动物的皮毛、长相、鸣叫等,都带有诱惑性。如公鸡的羽毛美丽花哨,经常引逗母鸡,在吃食时更是要引逗,以便交配。雄孔雀的尾巴特别漂亮,开屏时美丽动“鸟”,以便吸引雌性孔雀。很多动物不单单在皮毛上产生诱惑,还在气味、动作上表现出诱惑,尤其在发情期表现得更为突出。

诱惑性在人类中间更有所表现。因为人类为了繁衍、生育、生存,男女均具有强烈的诱惑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理发育的成熟,要结婚、要生育、要养老,不论男子或女子,尤其女子都尽量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一些,甚至说话、走路、办事等,都要表现自己,以便引起别人尤其异性的好感、爱慕。男子也不例外,都愿意多一份潇洒,多一些魅力。这些都是诱惑性的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