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散步·路上:我与学生聊哲学
3024300000018

第18章 谈“使人成为人”

你们是博士,同时是人。男博士、女博士都是人。因此,如何做人是你们的必修课。博士都是成年人,受教育多年,自然懂这个道理。如果不懂如何做人,光做博士,最终仍然是失败的。我曾经见过,苦读多年成为博士,但由于做人不地道而身败名裂的事例。

你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博士,既要懂中国哲学也要懂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中都有做人的道理。中国哲学立足教化,追求道德完善,使人成为道德的人。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变革,追求人的解放,使人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这是两种不同的哲学,各有其用,不是相互对立的。

中国哲学使人成为人有两个不同层次。一个是理想层次,这就是儒家追求的圣人、贤人,老庄哲学追求的至人、真人。这可不是人人都能达到的。虽说人人皆可为尧舜,可真正成为尧舜者,自古以来有几人?满街都是圣人的说法,无非是人性本善的另一种说法。中国历史上圣人、贤人,少之又少。至于至人、真人,更是渺茫难求。按照庄子的说法,“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他还说,“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我不知哪位哲学家达到了这个境界,不知如何使人达到这个境界?我们不必追求这个境界,也不可能有这个境界。如果追求这个境界,我们就走火入魔了。

我认为真正有作用的是现实层次,即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如何做人的规范和如何处理人生问题的哲学原则。例如,儒家倡导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以及做人要讲诚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倡导的人要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乃至“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些都不像圣人、贤人那样高不可及,而是现实社会中做人的样板。庄子之安时处顺、淡泊名利,也不失为一种处世做人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另一种哲学,它不是专注人的道德修养,在道德和境界意义上使人成为人,而是在实际生活中追求人的解放,使处于异化的人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是革命哲学,而不是道德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道德修养无论修养到何种超凡入圣、炉火纯青的地步,终究是个人的道德修养。对广大受压迫的群众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追求个人道德的完善,而是追求解放。统治者最乐意看到的是道德完善的人,而不是追求解放具有强烈反抗意识的人。

当然不能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不重视做人。在人压迫人的社会斗争中,需要有革命情操的人,需要有为理想、为人民而顽强不屈,甚至牺牲自己生命的志士仁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摆脱了利己主义低级趣味的道德,应该说是人间最高尚的道德。你只要看看多少革命者在刑场上、在监狱中、在战场上表现出的那种视死如归、感人至深的情操道德,还能说马克思主义者是非道德论者吗?不能。在革命胜利前,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视革命者自身的道德情操和革命的坚定性;在革命胜利后,重视群众性的道德建设,重视核心价值建设。但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以道德批判取代社会批判。道德问题是社会问题的道德表征,它是一种症状,而不是原因。不正常的道德状况是社会中存在不正常的社会原因的道德表征。正如发热不是病,而是病的症状一样。通过教育使人成为人,涉及的是个人,一个个现实的个人。任何一个社会,永远不可能通过每个人个人道德的提高而变为合理的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改革社会,为人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成为有共产主义道德的人创造社会条件。这是唯一现实的可行道路。

你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博士,首先应该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变为自己的一种道德情操;观察问题、处理问题,应该讲立场、讲原则,应该有理想、有信仰。同时,应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学习做人的基本原则,懂得孝敬父母、和睦家庭、讲信义、重友情。这样,你们的哲学才算没有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