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用户尖叫”总结起来主要包括三点:吸引眼球的产品定位、疯狂定价策略以及用户可感知体验。
产品是1,营销是0。如果产品的1不存在,后来再多的0都失效。产品的尖叫是要让你的产品自己会说话,这样,自己的产品都会变成自媒体。
雷军将互联网思维成功复制到了手机行业,总结起来,有三大方法值得借鉴:第一,把手机当成电脑做,小米对手机的定位就遵循做电脑的方式:以高性能、高性价比为核心,以接近硬件的成本确定售价;第二,利用互联网手段让用户参与产品研发,一切以用户体验为主;第三,采用电子商务直销模式减掉中间环节,把渠道差价返给消费者。
如果确定一个需求点是用户痛点,就死磕下去。
极致是做到自己能力的极限,极致就是要做到别人想不到、看不到的东西,而且要做得非常好。
第一节雷军的第一身份:小米首席产品经理
作为小米创始人,雷军的第一身份不是董事长或CEO,而是首席产品经理。
在创办小米之前,对于耗费他16年心血艰辛改造并成功上市的金山集团,甚至整个中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状态,雷军都有过刻骨铭心的反思,核心问题就是产品思维。他说:“中国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产品稀缺,粗放经营。做很多,却很累。一周工作7天,一天恨不得用12个小时,结果还是干不好,就认为雇用的员工不够好,就得搞培训。但从来没有考虑把事情做少。互联网时代讲求单点切入,逐点放大。”
众所周知,雷军是程序员出身,他对这个职业有着近乎狂热的痴爱:“我觉得写程序就跟我在初高中时写诗和散文一样,那么畅快淋漓,一个好程序写出来的感觉,就像做了一件艺术品一样!”但随着经验增长,他开始反思:“无论多么高级的程序员都没用,关键是你是否能够出想法、出产品,你的劳动是否能被社会承认,能为社会创造财富。成为高级程序员绝对不是追求的目标。”
这是雷军“产品思维”的启蒙。在金山时期,他主导了中关村启示录、金山影霸、电脑入门、剑侠情缘、WPS97、金山词霸等畅销产品,金山推出的每一款新品他都要亲自试用,并且提出详细具体的意见。1999年,雷军带着王树彤、陈年创办卓越网之后,在一次出差途中,他发现网站有个网页做得不太好,立即发邮件,提出150多条意见。正是20年来创业、管理体悟深刻的痛点,让雷军认准“产品思维”将是小米必定成功的底气之一。
当雷军说创业要做互联网手机时,当时还没人知道互联网手机是什么,雷军也只有个模糊概念:“把手机当电脑做。”但他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让用户尖叫”。雷军总结:“我们做了30年的PC(Personal Computer,电脑的总称),PC最后胜出的招数只有两条——高性能、高性价比。”
沿着这个思路,雷军确定小米的硬件战略为“把未来的智能手机当电脑来做”。第一,小米手机可以装载不同的操作系统,小米的系统能刷在其他手机上,这是PC工业已经很清晰的软、硬件分离模式。第二,就电脑硬件制造而言,够用、适用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提高性能。在别人的高端手机只有512兆内存的时候,小米率先推出1G内存,在别人1G内存的时候小米已经推出2G内存。雷军把电脑行业的游戏规则移植、复制到手机领域,这就是最简单明了的产品思维。
在手机行业产品思维还不够普及时,雷军就把产品经理概念引入,并引发行业震荡,“得产品经理者得天下”已形成共识。作为小米的首席产品经理,雷军经常深入一线紧盯产品,只要发现需求点就会持续不断地改进、修正,直到认为完美才肯罢休。雷军不喜欢开管理会议,他只参加每周一次、每次一小时的全公司层面的管理例会,月度、季度、半年总结会都没有。但是,雷军会花费80%的精力参加各种产品会议,每周会定期和硬件、营销、米聊、MIUI等部门的一线产品经理、工程师座谈、讨论,就产品细节问题反复推敲、打磨。
小米上马手机项目之初,曾经从HTC的G3手机上获得启发和灵感,但是雷军以产品思维剖析后,发现G3手机的工程师色彩太浓重,产品还不够细致。雷军要求包括工程师在内的所有员工“要把用户当朋友,不要当上帝”,当朋友使用小米手机遇到任何问题,无论软件还是硬件,无论方法还是技巧,甚至产品本身存在问题、出现bug,都要以解决问题的思路提供帮助。“朋友”与“上帝”的区别,是亲密度高的携手同行,而不存在仰望崇拜的距离感。
一直以来,雷军都以实际行动传递“把用户当朋友”的产品思维:与记者交流发现手机录音的痛点,他就主动担任MIUI录音机的产品经理;经常被朋友问及“如何给手机屏幕截屏存成图片”,他就找来MIUI产品经理研究一键截屏功能;发现用户在小米论坛和MIUI经常交流讨论,他就发起“100万征集手机壁纸”活动。
潜移默化中,“产品思维”已成为小米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米采取许多颠覆性创新的办法,逆反常规,帮助工程师认知并形成产品思维。时至今日,产品思维依然是中国企业最缺乏的管理思想,在互联网时代,这种弊病的影响会被无限放大。有些迷途中的人已经觉醒,比如凡客的陈年,经历沉浮跌宕之后,潜心向曾经的合伙人、现在的投资人雷军学习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产品经理,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研究衬衫、帆布鞋。
这种风气,应该在企业界蓬勃发展。
第二节提供让用户尖叫的产品
互联网看似浮华喧嚣,实际上是追求返璞归真。一些曾经被奉为圭臬的经典理论,也因为世易时移,正逐渐失去魅力。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4P”营销理论长盛不衰。自从1967年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首次在其著作《营销管理:分析、规划与控制》中提出以来,长期引领营销学的理论研究和市场实践。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渠道(place)慢慢成为独立的第三方力量,越来越不可控;市场日趋成熟,暴利再难持续,价格(price)的竞争力越来越弱;因为新媒体的出现,传统媒体的传播(promotion)套路几乎全面失效。至此,“4P”只剩下产品(product)可控了。当“4P”营销理论土崩瓦解时,产品为王的时代已经回归。
雷军无疑看到了这一点,而且,“产品为王”其实是企业最难实现的目标。雷军说:“我们最大的挑战是如何不断地做出让用户尖叫的产品。”只有“让用户尖叫”才能形成口碑。雷军说:“好的东西不一定有口碑,便宜的东西不一定有口碑,又好又便宜的东西也不一定有口碑。我去过海底捞,只有一个小地方打动了我,就是那里的服务员是真的在笑,是真笑而不是假笑。海底捞的服务肯定不会比五星级的酒店服务好,但为什么有这么强的口碑呢?这个口碑的真谛是超预期,只有超越预期的东西大家才会形成口碑。”
小米开发第一代手机时,就花费大力气打造“让用户尖叫”的产品:国内首家双核1.5G手机,4英寸屏幕,待机时间450小时,800万像素镜头。当时这种配置规格的手机定价都在三四千元以上,小米确定高配低价策略,但是价格低到什么程度才能实现超预期,形成口碑呢?据说小米在发布会前一周还在讨论,最终定价1999元,一下子引爆市场。
但是,没过多久,小米被质疑为“山寨货”,批评产品质量不过关。面对愈演愈烈的传言,尤其是众多“米粉”犹疑不决的态度,小米对外宣称:小米有一流的设计团队、供应商、真材实料的加工厂和代工厂,并且有严格的性能测试,因此绝对是货真价实的好手机。2011年8月18日,雷军在做客腾讯微论坛时,直接将自己的小米手机从1.6米空中摔落,当着众多媒体的面自信满满地进行现场测试。
当时在场的小米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周光平被雷军的“草率”行为吓出一身冷汗:尽管小米“身经百战”,经过工作人员测试无数次才问世,但是从未尝试过高空坠落水泥地的试验,一旦失败,小米就会“身败名裂”。然而,雷军赢了,尽管小米手机砸在水泥地上,电池飞出,但手机仍然能正常开机,没有任何问题。周光平长舒了一口气,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雷军面色沉静,淡淡地说:“我示范一下,只是表达一种态度:我对小米手机的品质非常在意,我们非常努力地在做好手机。”
“让用户尖叫”总结起来主要包括三点:吸引眼球的产品定位、疯狂定价策略以及用户可感知体验。
仔细分析小米团队的宣传内容,有两个词最为耀眼:顶配、首发。这两个关键词就是小米的产品定位,如同双子星,让小米新品概念深深植入用户脑海当中,始终闪耀光芒。以2013年小米3的新品发布会为例,现场气氛热烈,看点颇多,不过小米团队全场一直强调两句含金量最高的话:Tegra4是目前全球最快的四核处理器;小米3选择Tegra4平台首发。
小米有一套成熟的新产品的定价策略。首先由雷军提出一个价格,然后仔细观察与会者的脸色变化。例如,小米电视最初定价为3999元,大部分员工觉得很满意,这个价位既显得有诚意,又足够吸引人,但雷军觉得这样还难以“让用户尖叫”,最终又降了1000元。
这是一种把自己“逼疯”的态度。众所周知,智能手机市场对价格高度敏感,低价能刺激人们的消费需求,而单位成本也会随着生产经验的积累而下降。小米在新产品上市之初将价格定得较低,优势非常明显。首先,低价可以使新产品尽快被人们所接受,小米手机每次网上开放购买都被一抢而空,充分说明高性价比对消费者的极致诱惑。其次,薄利多销形成的高销量可以摊薄成本,进而获得长期稳定的市场地位。而且,微利空间可以形成竞争门槛,有力阻隔竞争者进入。
“可感知体验”是小米让人尖叫的第三个秘密。以往手机厂商对用户只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我跟着用户走,一种是让用户跟着我走。低价的国产手机大多属于第一种,而苹果模式属于第二种。小米在这两种道路之外另辟蹊径:“和用户一起走。”小米公司副总裁黎万强曾说,小米成功的秘密在于参与感。参与感的背后完全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新理念。忘掉过去的4C、4P,要拥抱产品经理。小米公司认为,产品是1,营销是0。如果产品的1不存在,后来再多的0都失效。产品的尖叫是要让你的产品自己会说话,这样,自己的产品都会变成自媒体。
随着人们购物方式的多样化、个性化,传统的广告方式已经逐渐没落,而社交体验决定产品的影响力。小米公司认为,给用户亲身的、可以感知的体验,宣传效果远远高于花哨的广告语,用户的体验感受含金量是不可估量的。
小米花费许多功夫,以提供最好的应用体验。为确保测试小米3触摸屏的高灵敏度,小米团队四处寻找市场上能见到的各种厚度和材质的手套,然后逐一在屏幕上试验。为凸显小米电视外观的色彩特征,对摄影颇有研究的黎万强想出一个办法:精心装饰新品发布会的体验区,根据8种色调设计8个不同的使用场景,让用户置身其中,体会“家”一般的温馨……
用心才能贴心、暖心,感动人心。
第三节好产品要“真材实料”
在微博上,雷军公开宣称:“我每天都在论坛和微博里面,时时刻刻感受‘米粉’的声音,我会始终关注小米手机的质量。质量主要由四个方面决定:设计质量,供应商质量,生产质量和出厂质量检验,我一直在关注!”
2012年9月,小米公司首度针对普通用户举办“开放日”活动,30多名小米用户和微博草根大号参观南京代工厂英华达、上海仓储物流中心、杭州“小米之家”等地,全方位了解小米手机从采购、生产,到配送、收货的整个过程,从而形成更直观的认识。短短半年时间,小米举办过十多次类似的活动,让用户相信小米把产品做好的决心,宣扬小米是一家对产品质量负责任的企业。
毕竟,小米是一家从零开始的小公司,而且直接从高质低价的手机起步,公众对小米营销推广和发烧友用户所说的话半信半疑。雷军的做法是把手机这个黑盒子打开,向每位用户讲清楚盒子里面装的是什么。比如小米经常宣传的夏普显示屏以及引以为傲的全球首款高通8260手机,还有德赛和飞毛腿终端的最先进的锂离子聚合物电池。以往手机厂商打广告,都是曲高和寡地打广告,强调自我品牌,很少公开剖析手机的设计构造、零部件和生产流程。
公开透明需要质量保证,雷军一直要求团队遵守四个字——“真材实料”。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用了真材实料的手机,用户迟早会接受、认同,并自发进行口碑传播。小米的第一批用户都是热爱手机的人,雷军就是要让这些发烧友真正了解小米。
尽管雷军反复强调质量意识,但小米面市之后,还是引发出了质量问题,并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
2011年8月16日,小米手机正式发布,但正式量产需要等到10月。为了让用户尽快拿到手机,雷军将小米开发过程中用以测试的工程机以1699元的价格推向市场,这样一方面可以满足“米粉”的热切期盼之情,另一方面可以让用户提前试用,以便及时了解小米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不料,意外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