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个体的繁衍既是一个自然的生殖过程又是一种社会的行为过程。必须把人口和生殖问题纳入到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议题之中,使人口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同时,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可以干预整个生育过程,这些都对传统的人口与生殖观念提出了新的挑战,引发了许多新的伦理问题。
一、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及其伦理评价
(一)我国人口现状
目前,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给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世界人口数量已经从1950年的25亿和1980年的44亿猛增到2013年的72亿。据联合国预测,全球人口到2025年将达到81亿,2050年将达到96亿,预计能稳定在105亿或110亿左右。而未来的几乎所有人口增长均来自于发展中国家。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土地、水资源、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将更加紧张,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可能会引发空前的危机。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认真分析研究我国目前的人口发展现状和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控制人口的高速增长,已经成为我国目前社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2年1月18日的数据显示:
截至2011年12月31日零时,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总人口为134735万人,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成绩巨大,全国少生4亿多人,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由上世纪70年代的5.8下降到目前的1.8,提前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人口形势依然面临严峻挑战。
(1)人口出生数量大,低生育水平面临反弹的现实风险。今后十几年,人口惯性增长势头依然强劲,总人口每年仍将净增800万~1000万。到本世纪上半叶,中国将先后迎来三大人口高峰,即总人口高峰、劳动年龄人口高峰和老年人口高峰。
(2)人口老龄化加速。截止到2011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1.85亿,占总人口的13.7%,世界排名第一,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接近1.23亿,占总人口的9.1%。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34亿。中国老龄化社会提前到来,社会保障面临空前压力。
(3)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庞大且保持增长态势。2011年,中国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10.03亿人,2016年将达到峰值10.1亿人,将给就业带来长期的巨大压力。
(4)出生人口性别比居高不下。2011年10月公布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仍然高达118.06∶100,据此测算,到2020年,20~45岁男性有可能比女性多出3000万人。性别比例的失衡将会对社会稳定造成隐患。
(5)流动迁移人口持续增加。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能力构成巨大压力,流动人口的同等待遇和权利保护仍然相当薄弱。
(6)人口素质总体水平不高,难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要求。
总之,人口总量众多、人均占有资源少,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巨大压力,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紧张的状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二)新时代确保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政策
针对我国人口现状,为了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07年1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正式公布。作为指导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决定》确立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新的人口发展战略理念,对新时期我国人口发展和计划生育工作做出新一轮全面部署。明确了”十一五“时期我国人口发展的主要任务: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保障人口安全,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决定》提出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的人口发展战略,这是中国人口战略的重大转折,标志着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进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2012年4月10日,国务院公布《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指出, ”十二五“时期,中国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保持生育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将更加注重利益引导,更加注重服务关怀,更加注重宣传倡导,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突出做好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人口计生工作。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这是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完善,是国家人口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根据人口形势发展变化,在全国普遍实行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的基础上,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调整完善生育政策顺应群众期盼,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第二,调整完善生育政策有利于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第三,调整完善生育政策有利于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和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口问题始终是影响我国全国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没有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压力将长期存在。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计划生育工作必须常抓不懈。国家卫生计生委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领会《决定》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稳妥扎实有序推进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三)我国人口政策及伦理分析
1.我国人口政策
人口政策作为社会政策的一部分,是在人类对人口变化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目的在于影响人口数量、结构、分布、发展等人口因素。人口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价的主体是一国政府,人口政策通过对人们生活目标的重新引导与规范,合法地干预个人生活,以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
我 国人口政策是对我国人口现状与我国疆域、自然资源的拥有数量、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通盘考虑后制定的。”限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作为中国基本的人口政策,20多年来对改善中国人口状况,实现人口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发挥了重大作用,产生了积极的政策效应。
”控制人口数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实行”计划生育“。所谓计划生育就是有计划地控制生育的时机、数量、密度。计划生育政策包括了生育政策、避孕节育政策、奖励与限制政策和优质服务政策四部分。生育政策中又分生育数量政策(调节生育政策),调整结婚年龄、生育年龄和生育间隔政策,优生政策三项内容。
避孕节育政策包含了知情选择政策、人工流产政策和避孕药具发放政策。奖励和限制政策包括利益导向、优惠奖励政策,少生快富政策,”三结合“与扶贫政策,以及对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者采取必要的经济限制政策等。服务政策包括避孕节育技术的优质服务,生产、生活、生育的优质服务,以及生殖保健的全程服务等内容。
按 照中央”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部署,今后将进一步强化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利益导向原则,完善政府为主、社会补充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加大实施奖励扶助等经济与社会政策力度。国家将全面推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落实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计划生育免费基本技术服务制度,兑现政府关于”计划生育家庭为国家作出贡献,国家也要使计划生育家庭优先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的最新承诺。
2.有关中国人口政策的主要伦理争论
第一,计划生育违反人权吗? 一种观点认为,政府有意识地控制人口出生的政策违背了基本的人权和伦理法则。因为生育是个人的事,生育的多少和时间间隔应当是个人或家庭的权利,国家不应以法律、法规或政策的形式加以干涉。其中一种女权主义的观点认为,计划生育造成的代价在性别之间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妇女几乎担负了计划生育的全部代价;生育是妇女的权利,妇女有权自主决定,而不应受国家的控制。
计划生育的确与人权问题有关,因为它将个人生育行为置于政府的直接干预下,使个人生殖权的选择自由从属于政府政策。
但这一点也恰恰说明了人类生育行为所具有的双重属性——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生育行为是个体行为,但其行为结果具有社会意义,必然地会受到社会制度的规范。生育规范在任何社会都是存在的,只是规范的内容和强制程度有所差别。一方面,个体要对自己的生育行为负责,国家的人口控制计划应在人权框架下进行;另一方面,一国政府有权制定和执行有利于社会整体发展和人民福利水平提高的人口政策,因为人口政策的实施结果将有利于整个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制定和实施人口政策是一国的主权。恰当的人口政策会有利于人权的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之快为世人瞩目,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快,经济的发展很大一部分被人口的增长所抵消,这样,实际上严重地影响和制约了社会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人口过多不仅影响人均收入的提高,而且粮食、住宅、教育、交通、就业、医疗、环境等都成了严重问题,导致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难以大幅提高。在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是符合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公众利益的。
第二,”西方发展模式“是解决人口问题的最好途径吗? 一直以来,一些西方国家极力反对人工流产合法化等人口控制政策,主张发展中国家走西方自由市场经济的道路,以此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现状的转变。这种观点源自西方的经验和人口转变理论,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人口会自然地降下来,根本就不用搞计划生育,实现了现代化就可以完成人口转变。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是巨大的人口压力,在这种人口压力下不可能自然地实现现代化,发展中国家必然要走一条与发达国家不同的适合于本国实际的发展道路。计划生育是发展中国家为了摆脱贫困,提高人民整体的生活水平的一种明智和负责任的选择。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迅速增长已成为制约发展的因素,甚至构成现代化发展的”瓶颈“。如果不控制人口,现代化导致的人口转变的条件就根本无法出现。如果政府只是等待人口转变的到来,那么很有可能错失发展的重要机会。
计划生育的本质不仅仅是要少生,更重要的是要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优良的人口环境和人口条件,这一切不仅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世界。
二、计划生育主要措施的伦理分析
(一)避孕的伦理分析
避孕是指为满足社会人口数量和质量控制需要以及医学和非医学理由,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防止怀孕的一系列措施。避孕是计划生育的主要手段。
尽管避孕在今天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成为不少国家控制人口过度增长的有效手段,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避孕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并被认为是不道德的。一些宗教人士认为,婚姻与生育是牢固不可分的,而避孕切断了性交与生育之间自然而神圣的联系。随着高效、安全、无痛苦的避孕技术和方法问世以及人们对人口与自然、社会的关系认识上的进步,很多人已改变了这种看法。事实上,今天已有越来越多的宗教流派改变了对避孕的态度,并承认避孕的合理性。在我国,避孕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把避孕看成是遵守国家计划生育和优生政策的自觉要求和公民的义务,是理性社会、理性人的合理选择。
此外,避孕还涉及到以下伦理争论:第一,日趋先进的避孕术的推广使用会不会引起性关系的混乱? 这种可能性在一定范围内是存在的,婚前性关系和非婚性关系会有所增加。显然这不是放弃避孕技术的理由,需要以道德规范和法律制裁约束和控制。
第二,避孕在一定意义上把结婚与生育分离开了,人们担心这种分离会不会发展到这样的程度:使人们放弃了生育的义务,从而影响到社会和国家的利益与人种的生存和连续。这种担忧过分夸大了避孕可能出现的副作用,避孕措施的采用只是使人们能够获得更有计划、更理性的家庭结构。避孕与生育的内在统一性在于:避孕是为了有节制的生育,更合理的生育。
(二)人工流产的伦理分析
人工流产是采用人工方法,把已经发育但还没有成熟的胚胎和胎盘从子宫里取出来,达到结束妊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