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蔬菜生产技术
3033000000033

第33章 项目多年生蔬菜生产技术(2)

4.黄刺蛾初龄幼虫只取食叶肉,而将叶脉留下,幼虫长大以后,食量大增,可将叶片吃成缺刻,以至只留下叶柄和主脉,严重影响树木生长。

防治方法:

(1)摘除越冬虫茧。冬季落叶后,树上虫茧裸露,结合修枝摘除虫茧。

(2)保护天敌。上海青蜂、黑小蜂,赤眼蜂、小茧蜂和姬蜂均可在刺蛾幼虫体内产卵寄生,尤以上海青蜂寄生率高,幼蜂可将黄刺蛾致死,应予大力保护。

(3)灯光诱杀。利用成虫趋光性,在成虫羽化后,每日19~21时,设黑光灯诱杀成虫。

(4)化学防治。幼虫期可喷20%杀灭菊酯乳油或2.5%功夫乳油3000倍液;?B吨生物杀虫剂(苏云金杆菌)500-1000倍液;或25%灭幼脲3号胶悬剂1500~2000倍液(上述药剂选用一种即可)均匀喷雾。

(5)以菌治虫。以每克含孢子100亿以上的青虫菌粉1000倍液喷洒。感病率可达80%以上。

支撑知识

香椿,别名红椿、椿甜树、香椿头、香椿芽等,原产我国中部,楝科楝属多年生落叶乔木。以嫩芽为食用部分,可鲜食,也可腌制、罐藏、干制、糖渍等,是我国传统的木本蔬菜。中心产区为黄河与长江流域之间,以山东、河南、安徽、河北等省为集中产区,栽培最多。

一、品种类型

1.紫香椿在生产中一般选用香味浓郁、纤维少、品质佳的紫香椿。现在被广泛栽培的品种有红香椿、褐香椿、红叶椿、黑油椿、红油椿等。

2.绿香椿绿香椿树皮绿褐色,香味淡,品质稍差,主要品种有青油椿和薹椿。

二、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

(1)根。根系发达,生根能力强,适宜移栽。根上易萌发根蘖,可用来繁殖。

(2)叶。羽状复叶,小叶8~14对。

(3)花。复总状花序,顶生,下垂,两性花,钟形,白色。

(4)果实、种子。果实为木质蒴果,成熟时呈五角状开裂。种子扁平椭圆形,红褐色,一端具矩形膜质长翅,千粒重8~9g。种子寿命短,发芽率半年后下降到50%以下。

2.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温度。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为20~25摄氏度;茎叶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5~30摄氏度;香椿芽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6~28摄氏度。

(2)光照。喜光,光照足,椿芽品质佳。

(3)水分。喜湿怕涝。

(4)肥。深厚、肥沃、湿润的沙质土壤中。

(5)适宜土壤pH5.5~8.0。

拓展知识。

一、香椿新品种

1.红芽绿香椿红芽绿香椿嫩芽粗壮,鲜嫩,味甜,多汁,渣少,香味淡。

2.红叶椿红叶椿5月初芽薹前端为棕褐色,基部呈圆形。嫩芽脆嫩,多汁,香味略淡于红香椿,味甜。在河南、山东、安徽、河北等地均可栽植。

3.黑油椿黑油椿的芽薹和嫩叶的颜色不如褐香椿深,但比褐香椿色泽亮,生食无苦涩味。嫩芽肥壮,香味特浓,脆嫩,多汁,味甜,无渣,喜肥水,适宜在平原地区及肥沃的梯田栽植。

4.薹椿薹椿嫩芽脆嫩、味甜、渣少,略有苦味,香味淡,外形不美观。

5.红香椿红香椿芽初生时,芽薹及嫩叶为棕红色,长成商品芽需6~10天。红香椿多的芽及叶柄粗壮,脆嫩,多汁,渣少,香味浓郁,味甜,无苦涩味。每100克鲜品中含蛋白质8.17克、脂肪9.03克、维生素C76.3毫克。大树主干通直,树皮为黑褐色,生长快,为采芽、木材兼用品种。

6.青油椿青油椿的芽尖及复叶前端的小叶为褐红色。小叶表面油亮,特别是芽薹附近的小叶。芽脆嫩,多汁,渣少,味甜,香味淡。青油椿适宜在平原地区及肥沃的梯田栽植。

7.褐香椿褐香椿芽薹及嫩叶为褐红色。有白色茸毛,其他小叶及芽薹下部均为绿色。嫩芽脆嫩,多汁,无渣,香味极浓,微有苦涩味。大树分叉早,喜肥水,贫瘠地上的苗木易矮化。

8.水椿牙浅紫色,极易抽薹,薹粗壮肥嫩,含纤维少,多汁,香味较淡,无苦涩味,鲜食最好,清脆可口。

二、香椿栽培新技术

1.播种香椿是1年种植,8~10年受益,故播种时一定要选择土壤肥沃、光照充足、背风向阳、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阳坡地深耕细作,施足基肥。矮化密植采取种子直播育苗,当苗高1米时摘掉顶芽,促发侧枝,采收嫩芽。若移苗栽种,就选择苗圃地的大壮苗秋季带叶移栽。

净种直播矮化密植:行距为50厘米。每亩控制在0.8万~1万株;

间套直播矮化密植:采取宽窄带方式,宽带4~5米,种植粮菜作物,窄带1米,直播香椿,按行距50厘米,株距10~15厘米的密度条播;

净种移栽矮化密植:行距50厘米,穴距30厘米,每穴5株,每亩1600株左右。

2.矮化树型培养矮化树型的培养可分4种:

(1)多台型。即苗高近2米时.摘除顶梢促发侧枝和腰枝,从地面算起,大致各层次分别按40、60、70厘米的距离,留3盘腰枝作为骨干枝采收椿芽,这种树型的特点是树干高,木质化充分,抗寒抗旱性能好,产量稳定。

(2)扫把型。即苗高1米左右时,摘掉顶梢,促发侧部椿头,对新发椿头只采嫩叶不打顶,待这些侧部椿头长至20~30厘米时,再摘掉顶梢,促发新芽进行采收,这类树型,每株要保持4~5个椿头。

(3)矮秆密集型。即直播密植香椿苗长至1米时,就摘除顶梢促发新芽,要不定期的视嫩芽生长情况及时采收。

(4)矮林丛状型。即按山坡地矮林丛植的密度每穴3~5株,苗高1.5米时,摘除顶梢。促发新枝新芽,使每穴保持15个以上的椿头,供采嫩芽。

3.树体管理椿芽的产量取决于椿头数量和分布距离。因此,要结合树型培养,在冬夏适时进行修剪。以控制树势、防止枝干徒长。冬剪在1月份进行,主要对多年生徒长枝条进行短截,促使春季多发椿头。夏剪在7月初进行,主要对当年着生的、过旺过长的干枝进行短截.在基部留12~15厘米长,促使其萌发侧芽,以便到秋后形成2~3个12~15厘米长的充实短枝。

香椿嫩芽以肥嫩无丝为佳,故采收宜早不宜迟,10~15厘米就要及时采收,采收时间最好在早晨和傍晚。矮化密植香椿芽的采收时间每年约持续在6个月左右,采收次数较多,对树体养分和土壤养分消耗很大,要结合采芽及时补充养分,春夏是采收椿芽的主要季节,高峰期的6~8月份10天左右就要采收一次,故须每月混施1次氮磷钾肥,或结合锄草追施农家肥。

生产情境二黄花菜生产技术

任务1黄花菜生产技术

任务分析

本项任务主要包括黄花菜品种的选择、种苗的处理、适时栽植和田间管理等技术。要求学生掌握黄花菜种苗处理和定植技术,熟练掌握田间管理技术。

实践操作

工作任务1.1品种选择

黄花菜生产品种的选用,应本着因地制宜、高产高效的原则。本地可选用猛子花、冲梨花等抗性强、品质优、产量高的品种。

工作任务1.2种苗处理

黄花菜主要采用分株繁殖。种苗宜选用生长旺盛、单株多蘖、苗株健壮、无病虫的多年生株丛。移栽时,选择晴朗天气,挖起株丛一侧30%左右的黄花菜宿根,切去主根上的黑蒂,剪去肉质根上膨大的纺锤根,然后将宿根切割成单株(每芽1片),入穴栽种,保证早发根、多长芽、高产稳产。

工作任务1.3适时栽植

在采摘后至冬苗前的9~11月间,根据品种生育特性适期栽植。为便于采摘和管理,黄花菜宜采用宽窄行种植。要求宽行90厘米,窄行60厘米,穴距40厘米,每亩栽植2200丛,每丛栽3~4片。栽植深度以10~15厘米为宜。

工作任务1.4田间管理

步骤1中耕培土

黄花菜是肉质根,需在肥沃疏松的土壤环境下,才有利于生长发育。中耕具有疏松土壤、增强透性、提温保墒、消灭杂草、促进植株健壮的作用。生育期间应中耕3~5次,第一次在幼苗出土时进行;第二次在抽薹期进行,结合培土;秋采后枯叶期离地6厘米割去老叶残株后深中耕一次。

步骤2科学施肥

黄花菜要求施足基肥,早施苗肥,重施薹肥,补施蕾肥。基肥每亩施腐熟有机肥2000千克,复合肥50千克。为促进黄花菜的早生快发,苗肥应适当早施,在春苗萌发时,每亩追施腐熟人粪尿200~300千克和氯化钾5千克。黄花菜抽薹期是从营养生长期转入生殖生长期的重要时期,此期需肥较多,应重施薹肥,可在黄花菜抽薹前7~10天,结合中耕每亩施尿素20~30千克和氯化钾5千克:为防止黄花菜脱肥早衰,提高成蕾率,延长采摘期,增加产量,在采摘前7~10天补施蕾肥,每亩施尿素5千克。

步骤3园水管理

干旱或渍水对黄花菜植株的生长和花蕾形成都十分不利,要经常保持园土湿润。尤其在抽薹期和蕾期对水分敏感,此期缺水会造成严重落蕾,应根据土壤墒情及时浇水防旱,保持土壤持水量70%~75%,避免因干旱而减产。同时,如遇长期降雨,应做好沟渠的疏浚工作,及时排明水、降暗渍,避免因涝渍而减产。

工作任务1.5采收及干制技术

干制黄花菜应在花蕾发育饱满、含苞未放、花蕾中部色泽金黄、两端呈绿色、顶端紫点褪去时采摘最好。鲜食黄花菜应适当提早采收(开花前1~2天采收)。

步骤1 蒸制

采收的花蕾要及时蒸制。将采收的花蕾立即装筛,每平方米装鲜蕾10千克,要保持疏松状态。蒸笼内温度上升到70~80摄氏度后,保持7~10分钟即可。最初5分钟大火猛烧,以后用文火,以便将黄花菜全部蒸熟。一般以颜色由原来的鲜黄绿色变为黄色,手捏略带绵软,呈半熟状态,体积减小1/2时出锅为适度。

步骤2干燥

蒸好后摊凉,待自然散热后,取出摊在席上暴晒。当晒到表面稍白结皮时,及时进行翻晒。在天气良好的情况下,需晒3~4天。

工作任务1.6黄花菜常见病害及防治

步骤1黄花菜炭疽病

1.症状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花薹。叶片染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半圆形或椭圆形,褐色,边缘色深褐,发病与健康部位分界较明晰,有的病斑外围出现黄晕。病斑扩展并连合为条斑,致叶片变灰褐至灰白色干枯。后期病部出现小黑点病征。

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的刺盘孢属,两菌均以菌丝体及分孢盘在病株上或随病残体遗落在土中越冬。病菌分孢盘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可借助风雨或小昆虫活动辗转传播侵染致病。温暖潮湿的天气或植地环境有利于发病。过施氮肥、植株生势过旺易发病。低洼潮湿、排水不良或叶螨危害重的地块也易发病。

2.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品种。

(2)加强肥水管理。适时喷施叶面肥。适时适度浇灌,注意清沟排渍,提高根系活力

(3)及早喷药控病。发病前最迟于见病后,喷施70%托布津1000倍液,2~3次或更多,隔10~15天1次,交替施用。

步骤2黄花菜褐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