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和宝贝一起成长
3034400000007

第7章 早期教育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mimi1109标签:家庭规则底线分类:早期教育家庭教育,规则是惩戒的底线文/微蓝栀子知道我拥有什么、应该对什么负责任,赋予我自由。如果我知道我的院子从何处起始、在何处截止,我就可以在里边自由地活动。对我自己的生活负责任,让我有充分的选择余地。反之,如果我不拥有自己的生活,我的选择就会非常有限。

——摘自小巫《和孩子划清界限》

第一次听说心理疆界,是在小巫的《和孩子划清界限》这本书中。看了这本书后,我才真正明确了,要“训育”小米的“自律”,在生活中和她立下一些规则。

一、教会孩子遵守规则

都说教育孩子要坚持“爱和自由”,这也是我一直主张的,可是在爱和自由的前提下,也必须坚持一些规则。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在我们的生活里、社会中处处都有规则,每个人的行为都必须要遵守一些必要的规则,我觉得这是大人应该教给孩子的道理。人们常说的“家教”、“教养”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孩子的教育,首先是从家庭开始,从父母开始。有的孩子在家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家人总是迁就,觉得这么小的孩子没关系,长大了自然就会懂了。可问题是,如果没有人告诉孩子,这样是不好的行为,孩子又怎么会知道呢?

等到某一天,孩子的行为让你忍受不了:我的孩子小时候明明很懂事,怎么长大了就变成这样了?问题就在这里,你没有教,量变导致了质变,等到你再想教时,已经来不及了。而把这样的结果又怪罪到了孩子身上,怪孩子怎么变成这样了!

所以我会对小米的一些行为进行规范,制订一些必要的规则,小一点的时候诸如饭前便后要洗手、玩具不玩了就要及时收拾好等;到大一些就包括到别人家里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开别人的抽屉,不高兴的时候可以允许把情绪发泄出来,但是绝对不允许打人……诸如此类。

二、规则重在执行

孩子的行为规则不是说说就能建立的,而必须要由我们大人率先规范,给孩子一个良好的行为规则环境。最忌讳的就是只停留在说教,而不执行;又或者大人对于规则的不一致性,这个说不能这样,那个却忙着袒护,说可以这样。因为大人的反应不同,孩子的行为规则自然就无法形成。

所以在制订规则时,首先要在家庭中取得一致。这其中比较难办的是老人对于规则的执行力问题。老人多半都会溺爱孩子,认为孩子还小,不用教太多,不用管太严。所以在制订规则时,要先做好老人的思想工作。当老人看到孩子遵守规则所带来的不同效果后,多半也是会支持的。

除了家人的配合外,也可以指导孩子自己来区分可行的和不可行的行为,通过立规矩的方式对孩子进行规范教育,当孩子确定了某个界限的时候,便能够更好地去做。比如说看电视,和小米约好了每天只能看一集DVD,小米都能做到。

而最近一段时间,小米迷上了看英文版电影《白雪公主》,每天必看,这一个片子看下来都得一个半小时。怕看太久,视力受损,我和小米约定不能每天都看《白雪公主》,小米同学答应了。每次看之前,都会自己和我说好:“今天我看《白雪公主》,明天我就不看了。如果明天我还想看的话,你就提醒我,如果不能说到做到,以后就不能再看《白雪公主》了!”看小米自己制订的规则,连惩罚的措施都有了,她自己执行起来,自然是无须我警告,不用讨价还价,也可以更好地接受和执行。

三、如何看待规则之内的“坏”行为

在制订规则时,应该是着眼于孩子的一些行为规范,而在规则以内的一些“坏”行为,我不会惩戒。比如说我们要求孩子吃饭前要洗手。如果孩子坚持不洗手,那我们就可以宣布拒绝让孩子吃饭,直到孩子洗手为止。这是一条日常行为的规则,孩子不洗手,是触犯了规则,我们以拒绝让他吃饭作为惩戒。

可是在规则之内,孩子的手脏了,是怎么脏的,这就不是我们惩罚的原因了。我主张让孩子在一切可以进行探索的地方摸爬滚打,衣服脏了、手脏了没关系,洗一洗就干净了。所以脏不是惩罚原因,脏了不洗手就想吃东西,这就不对了。

小米每天回家,衣服都是脏兮兮的,尤其是如果穿了白裤子,那就压根看不出是白的,全变黑的了。可是我从不会因为这样而批评她,更不会惩罚她。在我看来,如果只想着保持衣服干净,那肯定就玩不尽兴了。

又比如说睡觉问题。我只和小米约定了一个规则,不想睡、睡不着可以不睡觉,可以去客厅玩,但是不要打扰别人睡觉。我不认为到了平常我们规定的睡觉时间可是仍然不想睡就是一个“坏”行为,也许有的父母会强迫孩子去睡,因为有的时候孩子其实是困了,可就是还想玩,还想坚持着不睡。可是睡不睡还是由孩子自己来决定比较好,前提是他不触犯底线,他没有影响别人的睡眠。

有的周末小米会不愿意午睡,我就会告诉她,你可以不睡,如果不想睡,就去客厅自己玩,或者躺在床上休息一下,但是请不要说话,不要影响爸爸妈妈睡觉。同样的,在幼儿园如果睡不着也可以,但不要影响其他小朋友睡觉。这样的约定,小米很容易就接受了。有时她会自己静静地躺在床上,甚至一躺就是两个小时,没睡着,但是也没吵我们;有时她会自己在客厅玩一会儿,然后自己又跑回小床去睡觉。睡觉不是一件痛苦的事,不是强制性的,只要不影响别人,完全可以不睡。

四、规则是惩戒的底线

如果孩子的行为违反了规则,那就必须承担起责任,承担行为所带来的后果。所谓的“后果自负”,大概就是如此了。让孩子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这就是惩戒。我不赞成打骂孩子,最多严重触犯规则时,就请小米去暂停一下,罚个站。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不听话就要打,认为不打不长记性。可是真的打了就长记性吗?孩子可能是记住了这顿打,但记住的可能仅仅是这顿打,而不是为什么被打。

我一直认为,打孩子的父母是没有学会如何和孩子沟通,没有学会用更好的办法、不打不骂的办法让孩子改正错误的行为。比如吃饭问题,孩子不好好吃饭,你仅仅是训斥或是打骂,有用吗?只会给孩子形成一种思想,那就是不好好吃饭会让父母生气,好好吃饭是为了让父母高兴,为了避免被骂。

而如果你制订了规则,不好好吃饭就不要吃,等到下一顿再吃。如果下一顿还是不好好吃,那就等下下顿吃。这其间不给零食,孩子肚子饿时,婉言拒绝,必须等到吃饭时间才能吃饭。因为在原来的吃饭时间,你没有好好珍惜,那你就要为你的这个行为负责,你只能承担没有饭吃的后果。孩子肚子饿了才会知道,原来吃饭是自己的事,不好好吃饭肚子就会饿。一次两次之后,孩子自然会好好吃了。这是不是比打骂更有效?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jinsong7xiaoxiao标签:打骂幼儿惩罚分类:早期教育不打不骂怎么“惩罚”孩子?

文/一笑心晴

我的育儿理念一直在强调尊重孩子、倾听孩子、理解孩子。有些朋友担心,这样会不会造成溺爱和放纵孩子呢?

到底什么时候应该惩罚?如何惩罚最有效?惩罚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惩罚需要注意什么原则?怎样才能让孩子被罚得心服口服?今天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拿什么来惩罚你,我的孩子?

第一,犯了错,就要罚,首先需要正确判断孩子的“错”。

关于惩罚孩子,首先,判断该不该罚。如果确实该罚,那么就是做了正确的事。其次,想想怎样罚得有技巧、有立场又不伤害孩子、让孩子心服口服、有利于孩子成长,等等,即把事情做正确。

千万不能孩子一调皮捣蛋就想到要怎么去制服他们,先别急着“罚”,我们必须先判断,然后才能执行。“犯了错就要罚”,这个原则或许本身没什么问题,可是,什么是“犯错”呢?以我们大人的眼光,去判断孩子的行为是对还是错,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孩子的“错误”在成长过程中随时可见,我总结主要有以下三类:

(1)出于好奇心和探索欲的破坏、淘气。比如,把遥控器拆了,把冰箱门弄坏了,把电器按钮抠下来,等等。

(2)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能力不够而造成的失误。比如,吃饭时把碗打碎了,想拉小弟弟走路却把人给拽摔跤了,等等。

(3)故意犯错,道德品质或者是非观念存在问题。比如,吐口水,偷东西,虐待他人,不爱护公物,等等。

第一类错误,是我们应该鼓励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是孩子优秀的天性,我们要保护孩子的破坏力和创造力,还可以陪孩子一起享受这个过程。

第二类错误,是我们应该宽容的。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宝贵经历,关键不是罚,而是让孩子自己承担错误行为带来的后果,从而主动想办法避免再一次犯类似的错误。“自食恶果”之后,他会吃一堑,长一智。

第三类错误,就是我们不能让步的原则性问题。除了帮助孩子建立是非观念、培养道德意识,我们家长也要及时反省自己的处世方式和教育方式,有没有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有没有引导孩子遵守社会规范?

第二,我认为惩罚孩子最有效的方式:自作自受、自食恶果。

1.实例:打翻杯子

有一次吃饭时,我们每个人都装了一杯饮料喝,笑笑在餐桌前手舞足蹈,一不小心,咣当一下把饮料杯给撞翻了,哗,饮料洒了一桌一地,幸好我眼疾手快,保全了杯子!

通常这种情况,家长会有两种做法。第一种,孩子又闯祸了,添麻烦了,脾气暴躁的家长顿时开骂:“连个杯子都拿不住?怎么回事啊?你别喝了!”孩子哇哇大哭。这是完全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第二种,理解孩子的行为,孩子年龄小,心有余力不足,打翻饮料不是故意的,所以非常宽容:“没事没事,妈妈再给你倒一杯喝!”这种做法表面上看确实是尊重和理解孩子,实际则是放纵了孩子的错误,孩子没有得到任何失败的经验。

如何让孩子“自作自受”、“自食恶果”呢?我平时的做法如下。

妈妈:“笑笑,你的饮料没了,现在你没有喝的了哦。”笑笑撇撇嘴:“啊?”孩子没有饮料喝,这就是打翻杯子的后果,自己承担。

妈妈:“嗯,而且请你把桌子和地面收拾干净!”笑笑瞪大眼睛:“啊?”把环境弄脏了需要打扫,这就是打翻杯子之后必须承担的责任。

笑笑拿起抹布,仔细地擦桌子和地板。看着其他人杯子里的饮料,无比羡慕。笑笑不喜欢哭,但是能看出来他的委屈,他开始央求:“妈妈,再给我倒一杯饮料好吗?”

妈妈并非不通人情:“嗯,可以,不过你这次要小心一点哦。告诉我,怎样做,才不会把杯子打翻呢?”笑笑想了想,挥舞着手臂说:“不能这样。”他又意识到,杯子放在桌子的边上,也是比较危险的,容易碰到,于是把杯子往里推了一点,说:“放在这里比较好!”

总结:第一,笑笑已经尝到打翻杯子的“后果”是没有饮料喝。第二,笑笑明白了需要自己承担的责任,要打扫卫生。第三,笑笑懂得了下一次如何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如吃饭时不要手舞足蹈,杯子不能放在桌子边。

2.实例:用油乎乎的手,乱抹别人的衣服

笑笑吃饭吃得满手都是油,妈妈本来是拿一块抹布来给笑笑擦擦手,谁知,小淘气包居然故意把油乎乎的双手往妈妈的衣服上抹,抹完之后还哈哈大笑。这属于故意犯错。

妈妈:“脏手不能往别人的衣服上擦,这样不礼貌!”笑笑还是嬉皮笑脸,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妈妈:“看,妈妈的衣服被你弄脏了,怎么办?”

笑笑不以为然:“脏了就洗呗!”

妈妈非常严肃:“好,你去洗!”

笑笑大惊失色:“什么,我洗?你,你洗!”

妈妈坚持原则:“是你弄脏的,你负责洗干净!”

虽然笑笑根本洗不干净衣服,只是随便在清水里搓了几下、揉了几下。但是他明白了,他犯下的“错误”,就要自己去承担责任、自己去补救,而不是一笑而过,别人替他收拾。

3.实例:不肯自己吃饭

笑笑想一边玩,一边吃饭,于是嚷嚷着让妈妈喂饭。妈妈用一根绳子把笑笑的双手绑了起来,笑笑纳闷,妈妈回答:“有手的人,都是自己吃饭的,你不想自己吃饭,就像没有手一样,所以我就把你的手绑起来。”

很快,笑笑就切身感受到没有手实在太不方便了,不能玩玩具,不能骑车……妈妈趁热打铁:“要么,你有手,你就必须自己吃饭,你也可以玩;要么,你没有手,你不用自己吃饭,妈妈喂你,但是你也没有手去玩。两种情况,只能选择一个!”这个过程,笑笑逐渐意识到手的重要作用:“我不想没有手!”在重获自由之后,笑笑主动要求自己吃饭。

为什么要自己吃饭?因为你自己有手,你就要独立地生活。然而,给孩子讲道理,光靠一张嘴去“讲”,好像不起作用。为何不用实际行动让孩子品尝一下“后果”?

绑起来,不是“暴力”,整个过程,一点语言暴力和行为暴力都没有,没有仗势欺人,也没有强迫和伤害。这种自然的惩罚方式,只是为了让孩子通过实际的感受,理解“没有手”的后果,进一步明白“有手就应该自己吃饭”的道理。

总结:自食恶果、自作自受的惩罚方式。

既然犯了错,那么就要感受一下错的“后果”,让孩子通过自身的经历,去获得教训,获得经验,从而避免再次犯错,这比家长一味地批评和指责要有效得多!

孩子在受到家长的惩罚时,经常会有委屈感和抵触感,甚至会有仇恨感。但是,如果采用自然惩罚法,他品尝到自己酿下的苦果,就会把原因归结为自己的责任,避免和家长起冲突,减少了抵抗情绪。

第三,其他惩罚方式:开罚单,约法三章,暂时剥夺权利。

(1)开罚单。列一张表格,里面填上不好的行为,比如吐口水、骂人、摔东西等,下方对应填上相应的惩罚。只要日常生活出现不好行为,立即“开罚单”。

(2)约法三章。家长和孩子一起制订“惩罚条例”,让孩子自己提出具体的建议,然后双方都要遵守。这样孩子感觉被尊重,会有主动性。

(3)暂时剥夺权利。比如一旦犯错,就不能看动画片、不能玩皮球。

第四,我不赞成的惩罚方式。

1.不赞成:打骂,行为暴力,语言暴力,精神暴力很多家长一听到惩罚,就想到打骂,有的“单打”,还有父母的“混合双打”。惩罚并不等于体罚,我认为打孩子是家长愚昧、无能、偷懒、暴躁的表现。打孩子的结果,要么越打越叛逆,要么越打越懦弱,你希望是哪一种?

“再淘气小心我揍你”,这种方式虽然没有痛下毒手,但这是一种仗势欺人的恐吓、威胁和强迫行为,属于精神暴力。家长的态度会影响孩子的性格,也许当时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孩子被吓住了,终止错误,不过孩子并没有真正明白道理。

2.不赞成:收回妈妈的爱

“你不听话,妈妈就不喜欢你了。”这是很多妈妈经常脱口而出的话,孩子犯了错就要付出爱的代价,妈妈的爱将被收回。虽然我们心里知道我们依然爱孩子,我们有口无心,但是当孩子听到这样的话,他会感到恐慌,他会担心,他会没有“安全感”。在此后的日子里,他会不断地验证“妈妈是否爱我”,如果我怎么怎么样,妈妈是不是就不爱我了?

6岁以前,“安全感”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安全感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基础,是自信和信任他人的基础,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常常感到孤独、受冷落、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容易逃避问题、嫉妒别人,等等。

所以,不要让孩子感觉犯错之后就失去了妈妈的爱,要让孩子知道,即便你没有达到爸爸妈妈的标准和要求,我们依然爱你,这种爱是无条件的,但是,是有原则的。

3.不赞成:罚做家务

好像很多育儿专家和育儿书上都建议,可以惩罚孩子劳动,做一些家务。学校也经常采用这种惩罚方式,让不好好学习的孩子去打扫卫生什么的。

我个人相当反对这种方式。劳动本身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做家务是主动分担家庭责任,说明一个人勤劳、能干,怎么与“惩罚”联系在一起呢?孩子以后会想:我才不做家务呢,我又没有犯错误!

第五,惩罚孩子的目的:规范孩子的行为,建立责任感。

1.规范孩子的行为

孩子生来是无限“自由”的,随着逐渐长大,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规则”。当他不明白这些规则,就会犯错。心理学家帕德里克·特罗布说:“教育是建立在一系列纪律和规范的基础上,这些规定是为了让孩子明白什么行为是被允许的,什么是被禁止的,更广义地说,就是区分好与坏。”

回到本文开头,我曾说:当孩子的所有“行为”都被许可时,就会变成溺爱和放纵。所以,我们应该帮助孩子认识规则,并且遵守规则。运用自作自受、自食恶果的惩罚方式,孩子通过自己不断地实践和尝试,就会慢慢掌握规则。

2.建立责任感

即便是成人,也都会犯错,何况孩子。但是犯了错之后,是不是有勇气和能力去承担责任呢?我想,犯错的过程,应该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过程。比如,打翻了杯子,就要自己打扫卫生;弄脏了衣服,就要自己去清洗;损坏了东西,就要自己去修理;弄乱了房间,就要自己去收拾……“惩罚”本身不是目的,惩罚使人懂得什么是责任,要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第六,惩罚孩子的作用:吃一堑,长一智。

成长,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吃一堑,长一智。

人生最重要的是积累经验,成功中有成功的经验,失败中有失败的教训,错误中有错误的缘由。经验教训总结起来,人生才能不断向前。真正高明的“惩罚”,不是打骂,不是罚站,不是取消零花钱,而是能对孩子的成长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一味地“说教”,并不一定能教给孩子什么,反而让孩子厌烦、麻木,根本起不到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效果。还不如让孩子自己去经历,自己去体验,自己去思考,先“吃一堑”,然后从错误中得到教训,“长一智”,以后不再重蹈覆辙,这才是最重要的。让孩子的每一个错误都和进步一样有价值!

第七,惩罚孩子需要注意的原则。

(1)惩罚孩子必须让他知道为什么,明白原因才能根除错误。

(2)越要惩罚,越要尊重,不能进行赤裸裸的人身攻击。

(3)家长心平气和的时候才能惩罚,如果自己情绪不好,先放一放。

(4)惩罚要坚持一定的标准和原则,不能随心情而定。

(5)给孩子一个解释的机会,以免冤枉或者误解。

“结束语”

想要孩子成长,就要允许孩子犯错。犯错的过程,是亲身体会的过程,是积累经验的过程。让孩子通过“自作自受”、“自食恶果”的方式接受惩罚,有助于规范行为、培养责任感和抗挫折的能力。

没有适当的惩罚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但是惩罚绝不是简单施暴!怎样惩罚得巧妙又合情合理,让孩子心服口服,却是一门技术。惩罚本身不是目的,如何在惩罚中成长和进步,才是最重要的。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mariahui76312

标签:叛逆time out原则

分类:早期教育妙用隔离惩罚的六原则

文/小棒宝(张辉)

一、回顾初次采用Time out(计时隔离惩罚)造成的不良后果儿子大约在2岁时,我知道了美国很流行采用的“Time out”计时隔离方式。让犯了错误的孩子,远离“现场”,暂时隔离,可以达到大人和孩子都冷静下来的目的,这是其一。其二,让孩子可以在安静的环境中,反思自己的错误,应该是个很有效的惩罚手段。

那是在儿子3岁那年的一个冬日早晨,他拒绝吃早饭,还把面前的早饭掀翻。我想也没想,就气得拉起孩子把他“扔”到了房门外面,旋即关上了冰冷的防盗门。他慌乱地拍打着门,叫着我。我隔着门告诉他,要好好想一想自己做得对不对,想好了再叫我。毕竟天冷,过了没两分钟,我就问他想好了没有。他很嘴硬地说:“没有,我没做错,是妈妈错了。”

就这样,居然僵持了十多分钟,他才说自己想好了。我一打开门,他立即给了我一个拥抱。我帮他分析,他哪里做得不对,他应该怎样怎样。接着,看着他吃完了早饭。

问题看似解决了,我认为我用对了这种惩罚方式。此后,我也多次使用此法。但每次他都会在我关上门的同时,使劲拍打门,喊:“妈妈,我想好了,我错了。”不一会儿,我就释放了他。

没想到,他就像跟我玩游戏一般,喜笑颜开地出来了,反省的作用好像并未达到。有时,他还要我出去Time out!

总之,3岁这一年的隔离惩罚,所起的作用并不明显,甚至可以说效果很不好。更加糟糕的是,儿子快4岁的时候,有一次我俩抱着“谈心”,儿子说:“妈妈,我很害怕你生气。你一生气,我这里(捂着胸口)就紧张,跳得厉害。我怕你再把我扔到门外不管我了,就像那次一样。”听闻此言,我的心被狠狠地扎了一下。时隔近一年,儿子居然还记得,可见那件事在孩子的心里留下了多么大的阴影!

二、反思采用Time out出现的4种错误

其实,Time out 本是一种非暴力、平静、温和的处罚方式,但是我却先赋予它粗暴的基调,于是就出现以下4种错误。

(1)实施Time out 前,自己没有正确理解它的要义。这一方法的核心,是将出现问题行为的孩子,暂时关闭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几分钟。通过暂时孤立孩子的方式,来规范其不良行为的简单途径。不是靠一再逼问孩子“你想好了吗?没想好就不能出来”来解决问题。孩子被孤立,就已经是在为自己的不良行为付出代价了,不是非要弄得孩子哭着道歉才算完。

(2)实施“Time out”前,没有跟孩子提前讲清规则,什么是“Time out”,什么样的行为是要被隔离的。孩子突然被“扔出去”,心里自然感到恐慌。为了下次不被扔出去,慌不择言地承认错误,实际上只是在敷衍。

(3)实施的时间过长或过短。由此造成对孩子惩罚力度上的不恰当。

(4)事后,没有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爱。我只是一味地指责他不应该怎样怎样,告诉他应该怎样怎样,却忘了告诉孩子,妈妈一如既往地爱宝宝,只是因为这件事情做得不对,宝宝才被暂时隔离。

三、采用Time out初现成效

每周三,儿子小宝在幼儿园都要上一节国际象棋课。晚上回到家,他最喜欢抓妈妈练象棋。这次,由于妈妈的疏忽大意,小宝比较轻松地赢了。立即,他骄傲的尾巴就翘起来了,对妈妈说话不尊敬,连打台球也不要爸爸指导,还发表了一番独立宣言:“我不需要你的陪伴。进步进步,什么进步?我要自己玩自己的,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我眼看着情况不对,想和他谈谈心,给他指出问题。谁知,他假装没有听见,在我拉他的时候,还反手打我。我立即将他送入了卫生间,实施“Time out”。

他像是接受了“Time out”,在里面不出动静。两分多钟过去了,他爸爸待不住了,走过去隔着门问他想好了没有。他答曰:“还没想好。”爸爸就在外面给他讲道理,一分多钟之后,小家伙就在里面哽咽起来:“妈妈,对不起,我错了,开开门吧。”我打开了门,他立即扑到我怀里,大哭着跟我道歉。

我紧紧地搂着他,亲了亲他,并且简要地告诉他,刚才的自负和傲慢为什么不对,应该如何做才是正确的。谁知,小宝说:“妈妈,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就和我刚才的事情是一样的。”接着,他讲起了《螳臂当车》的故事,说是姥姥以前给他讲过的。他把自己比做螳螂,说明他真正明白了自己的问题所在。

这样的结果真是出乎我们的意料。小宝举一反三主动思考自己的“错误”,看来,Time out发挥了预期的效果。

四、总结妙用Time out的6个原则

(1)不滥用隔离惩罚。只有当他“屡教不改”,或者不良行为比较严重的时候,才使用这个惩罚方法。

(2)告诉宝宝为什么他需要被隔离。隔离惩罚之前,先和宝宝平静地谈一谈,告诉他,因为他始终认识不到问题,所以需要暂时隔离一下。让他冷静下来,规定好他在几分钟后再出来,然后,才把他送进去。

(3)固定隔离地点和时间。将一个绝对安全的地方,比如卫生间拿来作固定隔离室。关于固定隔离时间的长度,一般来说,3岁的宝宝不要超过3分钟。

(4)别打断他的隔离。在隔离的过程中,不再问“想好了吗”之类的话,孩子长大了,也理解了为什么被隔离,他自然会进行反思。事后再问孩子刚才为什么会被隔离,与他简单地讨论一下怎样做是对的,妈妈希望他怎样做。让孩子主动参与到纠正错误的思考之中。

(5)隔离结束,及时转移宝宝的注意力。用他喜爱的游戏,让他从刚才的不快中走出来,重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

(6)将被隔离惩罚的次数,与他喜爱的活动挂钩。比如,累积三次被隔离,就暂停三天看动画片的机会。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doudoudady标签:幼儿不喜爱打招呼分类:早期教育孩子不爱打招呼怎么办?

文/豆豆爸

带着孩子出门,听到孩子奶声奶气、甜甜地叫着“阿姨、叔叔好”,“奶奶,再见”……再听听大人们的夸赞声,为人父母的我们总是不免一股欣喜、自豪油然而生。然而近两个月来,儿子豆豆不爱与人打招呼了,经常听到外婆告状,我和豆妈也注意到这个问题了。

以前的豆豆总是人前人后阿姨长叔叔短的,小嘴可甜了,小区的大人小孩都很喜欢豆豆,夸他有礼貌、懂事,我们大人听了也很自豪。可是近来豆豆是怎么啦?我们开了家庭会议,基本达成共识:随他去,不强迫他打招呼,更不批评他,但要有引导。豆爸、豆妈结合豆豆和其他小朋友的实践,得出以下三个结论,仅供参考。

第一,对于这个问题不必过度关注。

孩子到了一定阶段不爱打招呼,我想是因为孩子长大了,到了每个孩子必经的“叛逆期”。因为豆豆的性格是外向、大胆的,不存在害羞、胆小,完全是出于叛逆想故意和大人对着干。这个时候我们大人就不必对这个问题过度关注、着急,更不要总是和孩子纠缠这个问题。因为这样孩子会意识到大人很在乎,对着干更有意思,反而会适得其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孩子是一阵一阵的,不必太在乎,随他去。因此大人也要改变观念,不以此作为面子工程,不必当回事。

第二,不可批评孩子,强迫与人打招呼。

相信很多父母遇见孩子不打招呼的第一反应就是“宝宝,快叫爷爷、奶奶”,“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没有礼貌啊”,“没有礼貌的孩子是没有人喜欢的”。此类话是站在大人立场来说,但是可能会有意无意伤害到孩子的幼小心灵,甚至会导致孩子更加叛逆。而且强迫他打招呼,可能表面上是听从大人的话,与别人打了招呼,但这样的强迫并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礼貌待人的目的,还可能导致孩子从心底里抵触与人打招呼。

在此之前,豆豆奶奶也会碍于面子,强迫豆豆与人打招呼,这小子是吃软不吃硬,连看都不看,扭头就跑;有时还会大声回答“我不要”、“干什么呀”。我们多次告诫奶奶:一定不要强迫孩子打招呼。要让孩子明白,打招呼是他自己的事情,是为人处世的第一步,不是替父母长辈打招呼。

第三,家长用自己的潜移默化来影响孩子。

前面两点都说了,家长对于这个问题,不必过于心急,应该放松。但是并不是要家长真的撒手不管,家长所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孩子。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润物细无声。在小区或外出遇到熟人,我们大人总是先热情地与他人招呼、寒暄,对方朋友总不免会和豆豆打招呼:“豆豆你好呀,你要去哪里呀?”遇到他愿意自己说的,他会说;对于他不想说的,我们大人就替他礼貌回答了。

在家里,每次早上起床互相问候“早上好”,晚上问候“晚安”,出门前和孩子“再见”。这样一段时间后,发现豆豆有时候也愿意有模有样地与他喜欢的人打招呼了。因此大人首先应该是个真正懂礼貌的人,那么你的孩子就自然会与人打招呼了。孩子就是我们大人的翻版,其性格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父母的遗传、影响。因为孩子小,生活的主要环境是家庭,接触的主要人群是父母。所以,对于孩子会不会主动打招呼,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个性、他的父母。大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容小觑。

写完这三点建议后,又查阅了一些3岁孩子不爱打招呼、叛逆的理论性文章,接触到了“第一反抗期”,即从心理成长的角度来说,3~4岁是孩子的第一反抗期。3岁前孩子在心理上处于与父母一体的状态;3岁以后,他们能区分自己与环境的不同,产生了独立行动的愿望。当他感到自己受到限制的时候,就会出现反抗倾向,这应该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叛逆期”。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来说,其自我意识开始进一步发展、增强,喜欢有自己的表达方式,不再那么喜欢与人打招呼就是其中表现之一。作为家长应注意尊重孩子,让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不要完全以大人的意志来控制孩子。

看完多篇文章与实例,我更加释怀了,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我们应该用孩子的眼光来看问题,就能理解这个时期的孩子追求独立、自主的特性。我们应该和孩子做朋友,增进沟通与交流,多给孩子爱和自由。有了我们家长积极、正确的引导,相信孩子会很快度过人生的第一反抗期,很快变回那个礼貌、懂事的小绅士。用豆妈的话结尾:对孩子心怀美丽的期待,收获就在不远处向我们微笑招手!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u/2257489454标签:幼儿撒谎原因分类:早期教育孩子撒谎背后的原因分析文/晓舟泛波朋友丁妈给我留言:我家丁丁特别爱编瞎话,就是撒谎。从他很小很小刚会说话时,我就发现了,直到现在还是如此。比如他大概2岁多时,想吃糖,爷爷说:“去问问你妈妈同不同意?”他跑来问我,我说:“不同意。”人家转身就跑到爷爷那里说:“妈妈同意了。”那时这种事情很多,凡事只要有利于他自己的方面,他就转变话的意思说。

现在丁丁已经5岁了,撒谎的毛病还是一直有,比如我有一周让他不要回家玩游戏了,等我下班发现他一个人在电脑前玩得正带劲,一见我马上关机,讨好地说:“妈妈,我看时间一到马上就关了。”我问:“不是这周答应不能玩游戏吗?”他振振有词地说:“是爷爷让我玩的。”结果爷爷在隔壁生气地说:“是你自己开机的,我什么时候让你玩了?”他这才做出恍然大悟的样子:“喔,不对不对,好像不是爷爷。”

我很困扰,其实他拙劣的谎话大多都被我们识破了,每次都让他说实话,说不论你犯多大的错误妈妈都可以原谅你,但是妈妈最讨厌你撒慌,绝不原谅。他每次都保证“我下次再也不这样了”,但是他还是会撒谎。

上周末,我们几个家庭去农村玩,几个爸爸带着孩子在山里面找石头之类的好玩的东西,几个妈妈在旁边看书。过会丁丁非常生气地过来投诉他爸爸:“爸爸把我拣的宝贝都扔了,我本来想送给你的。我拣一个宝贝,爸爸说这个不好,我拣两个宝贝,爸爸还是说不好,都给我扔了,我很伤心。”加上他泪水汪汪,我还真信了。

下去问他爸爸,其实完全是另外一件事情让他生气了。一个爸爸帮孩子拣了一个蜗牛,另一个孩子自己找到一个蜗牛,把丁丁给羡慕得,他自己找又找不到,非拉着爸爸去帮他找。他爸爸正忙着跟别人打电话,让他自己去找,他就生气地找我告状去了,然后编了一通瞎话。丁丁爱撒谎这个毛病长大可不得了,我比较焦虑,现在我该如何干预他才能让他正常地说实话呢?

一般孩子撒谎有下面三个原因。

第一,满足某种需求。

比如上文中丁妈说的丁丁要吃糖的那个例子,就是典型的为了要满足自己的需求而采用“说谎”这个方式来达到。我估计在丁丁2岁多开始使用这个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时,被家长批评为“说谎”,这种比较激烈的反应被强化了,从而被孩子记住。

孩子是在一刻不停地满足自己的需求。面对强大的成人,若孩子的需求受阻时,便探索到了“说谎”这种解决问题的模式。其实这也是孩子智慧的象征,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出现这种现象,就是道德品质出现了问题,必须得在毛病出现的早期严加管教,才能刹住这种不良行为。这么做大多会适得其反。由于此时孩子的撒谎和探索其实处于发展的本能,其发展的力量是巨大的,这时如果成人用严厉的态度强行阻止了这种行为,那“撒谎”就被成人强化成为了孩子的一种强烈的心理需求。

在刚开始发现孩子出于满足某种需求采用“撒谎”这种行为的时候(往往是在孩子2岁左右的时候),首先家长应该反思一下是否对孩子的需求限制得太死。在孩子提出自己需求时,不应该100%拒绝,可以和孩子讨价还价。

比如孩子说现在想吃糖,可以说:“如果吃糖吃多了,妈妈担心你的牙齿会坏,能不能就只吃1颗”,或者“吃了糖之后一定要好好刷牙”,“马上要吃饭了,我们等吃完饭之后再吃吧”,等等。用这种和孩子商量的方式,而不要用一棍子打死、完全不同意的方式来拒绝孩子。经历几次这样商量的方式后,孩子的小脑袋瓜里就知道我可以采用更好的、正当的途径、和妈妈沟通的方式来满足我的需求,我不需要用“撒谎”的方式来满足需求,这样正面的方式就在孩子脑子里强化下来,而“撒谎”的方式就被弱化了。

第二,避免责罚。

文中丁丁妈妈说的丁丁为玩游戏“说谎”的事情,我感觉就是为了避免责罚。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是人类的自然本能,天生的自我保护机制没有被破坏的孩子都会在判断出有危险的时候进行自我保护。所以虽然丁丁妈妈对丁丁说“每次都让他说实话,说不论你犯多大的错误妈妈都可以原谅你。但是如果你撒谎妈妈是最讨厌的,绝不原谅你”这样的话时似乎很宽容,但是连我都能感受到这句话中的压力,所以丁丁已经从妈妈的态度中判断出来了,妈妈对自己刚才玩游戏的行为是持反对态度的。

但生存的本能又使孩子必须取悦养育者,而发展的本能又使孩子一定会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当养育者的需求和孩子自己的发展需求出现冲突时,一个孩子能做的事情大都是欲盖弥彰来保护自己。

在玩游戏的这个例子中,当妈妈看到丁丁没有遵守规则仍在玩游戏,可以平静地关掉电脑说“这周不能玩游戏,我们下周再玩”。这样既可以避免和孩子发生冲突,也让孩子知道了自己什么时候可以再玩。不要用言语和情绪把孩子逼成敌对面,妈妈成为警察,把孩子当成被警察追捕的对象,那孩子当然要想尽方法逃跑了。所以在这样情况下孩子撒谎是情急之下的无奈行为,是妈妈逼的。因为孩子惧怕自己行为的后果,所以才会撒谎。

对于孩子玩电脑游戏的事情,如果实在把握不住孩子玩电脑游戏的时间,不如给电脑加密码,这样便于自己对孩子玩电脑游戏时间的把控。今后在给孩子定规则之前要好好考虑孩子能否做得到,若孩子很难做到,那就要采用其他的方式,所以不要给孩子创造撒谎的环境。

第三,孩子分不清幻想和现实。

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4~6岁的孩子正是俄狄浦斯期,这个时期正是“超我”形成的时候,所以孩子会表现出明确需要的偶像,在他们内心中开始出现对自我的一些想象。这些对自己的想象都是以一种自己认为的某个英雄来自居的,我们会发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描述一些自己根本做不到的某件事情的成功过程,把自己说成自己所想象的英雄的样子。

在上文中,由于种种原因丁丁没有找到自己心仪的宝贝,但同去的孩子找到了,所以在孩子心中,能找到宝贝就成为了理想的自我形象,这个理想的自我形象肯定是会得到妈妈认可的,在孩子无法实现这一愿望时,就用想象实现它了。于是,丁丁在给妈妈讲述的时候,不断要将那个想象出来的完美形象描述出来以博得妈妈的欣赏。这时,妈妈一定不能不解风情,扫孩子的兴,反而应该真诚地祝贺孩子,相信孩子描述出来的那个人是孩子想要达到的那个人,那孩子自然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如果妈妈不相信孩子,就会不顾孩子的这一精神需求,而无情地摧毁孩子的这种精神满足和努力的愿望,使孩子觉得自己很窝囊,是不被信任的人,从而放弃自己的努力。所以孩子的这种撒谎其实不是有意撒谎,而是在表达一种愿望,在成人认可之下,孩子会偷偷朝着这个愿望提升自己。这一点,做父母的一定要理解孩子,给孩子这种心理的自由,不要以撒谎论处!

总之,父母对于孩子的行为一定不要进行道德评判,不要再给孩子贴上“撒谎”这个标签。面对孩子“撒谎”,我们一定要包容,并且予以帮助,使其改正。只要我们成人能够正确地帮助孩子,孩子就不会因为童年撒过谎,成年后就变成了一个不诚实的人!

心理大师李子勋说,一定要让孩子在该犯错误的年纪尽量犯错误,所以在孩子可能会撒谎的年纪就让他撒谎吧!丁妈可以根据上面我分析的孩子会撒谎的原因来区别对待,在孩子玩“撒谎”游戏的时候,父母一定要扮演一个单纯善良的傻子,向好的方面去“误解”孩子,不要扮演警察的角色去侦破孩子的行径,把孩子逼成一个高级的“罪犯”!

最后提醒丁妈,丁丁现在的状态更需要你们忘记孩子撒谎的毛病,孩子撒谎一定是遇到了他无法解决的问题,他需要的是帮助而不是指责,所以重新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试着去信任孩子,不要对孩子指责,不遗余力地去帮助孩子,孩子一定很快就会忘记撒谎了!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qimiaoba标签:批评艺术妙招分类:早期教育批评孩子讲究艺术五大妙招文/安琪我其实是个脾气超差的人,动不动就会有情绪失控的时候。可就是这样一个臭脾气的妈妈,我自问在近四年养育女儿的过程中,对女儿发脾气的次数少而又少,咆哮和体罚更是排不上号(当然也有失控的时候)。

在这几年的光阴里,我对女儿妙妙是能赏识的时候赏识,该批评的时候也决不会姑息她。尤其是随着妙妙一天天长大,她的自主意识日益加强,还真没少惹我生气。可是究竟该怎样批评自己的孩子才能行之有效呢?下面我来总结一下自己用过的小办法,希望给广大妈妈一些参考。

第一,多说“请”,少说“不要”。

这个经验应该是得益于这些年学习英语的经历。我发现,说英语的国家的人往往说“please”比说“dont”的频率要高得多。我常常想,其实这不仅仅是语言的不同,更是思维方式和看问题的观念不同,为什么我们不能从正面解决一个问题,而要首先看到问题的负面影响呢?

因此当我发现女儿有什么问题的时候,我尽可能地做到避免说“不要”。比如当她把碗落在桌上忘记收拾的时候,我不说“不要把碗落桌上”,却说“妙妙,请你把碗放到厨房去好吗”?换位思考一下,我肯定是听到后者心情更舒服。

第二,多暗示,少指示。

孩子虽然年龄小点,但是思想却很大。有些事情我们并不需要用命令和指示的口气去表达自己的不满。还记得有一次陪妙妙跳舞的时候,她的小脚的动作有点让老师不太满意。老师并没有直接说“妙妙,你的脚的动作错了”,或者“妙妙你的脚应该这样放”之类的话,而是很委婉地说:“我刚才就说过,我最喜欢妙妙的小脚了,笔直笔直的像一支铅笔一样。”妙妙一听,马上把自己的小脚伸得比开始还笔直。

不难看出,这位老师就很有批评的艺术,明明是在说我们的小妙妙脚下动作错了,可是却让小姑娘听起来像在表扬她一样。后来回家的路上她都很高兴,到家里就告诉家里人说杨老师很喜欢她的小脚。

第三,尽量就事论事,避免感情色彩。

很多时候当孩子犯错了,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冒出一句话:“你怎么又这样?”“我不是说了要你小心点吗?”“你再这样的话妈妈不喜欢你了。”……这些话我们常常是不经大脑思考就从嘴巴里蹦出来了。不过扪心自问,这些感情色彩很浓的话我的确很少很少说。

比如,当妙妙回家的时候因为急着要玩而不愿意洗手,我会说:“妙妙,你看看你自己的小手。”她就会看看自己的小手,我就问她:“感觉脏吗?”她就说:“脏。”然后我就说:“是啊,妈妈仿佛看到小虫子要爬到你嘴巴里,然后到你的肚子里去了。”她就走到洗手盆前乖乖洗手去了。

第四,宁愿让孩子去面壁,也决不打骂孩子。

其实这点我做得也不够好了,印象中我应该打过一两次妙妙的小手的。还记得那次晨妈问我有没有打过妙妙,我就是这么说的:“有过一两次吧。”紧接着晨妈又问我:“打后有用吗?”我傻了,回忆一下好像还真没啥用吧。反正不管有用没用,事后我自己挺后悔的,就觉得自己挺没用的。我记得在加拿大的时候,房东太太有时会被她儿子气得大吵一通,是一种没法形容的生气,但是我从没看她动过孩子一下。每次她歇斯底里的时候都会说:“Go back to your room(回你的房间)。”我觉得这的确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反正至少比打骂强。孩子到房间里去反思,即便孩子还没能力进行反思这一项活动,但是这个时候对妈妈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自我冷静的机会。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做出一些过激的反应,无非就是自己当时热血冲头,无法自制。

第五,多一些客观描述,少一些主观评价。

尽管妙妙的习惯还算得上不错啦,但是她毕竟只是个小孩子。想想我们成年人有时候都会有管不住自己的时候,更何况一个三四岁的小孩?比如,她也会因为玩了玩具不去收拾,她也会因为回家脱了鞋子不去摆放整齐,她也会因为想要偷懒而直接把垃圾丢在桌子上……回忆一下这样的情形真的有不少。

这个时候,我不会选择去正面批评她,只是叫住她:“妙妙,看看玩具是不是要回家了?”“妙妙,看看你心爱的鞋子怎么这样东倒西歪了?”“妙妙,你看到桌子上的垃圾了吗?”尽管不是每次都有效,但是十有八九她还是合作的。其实我也真的试过强制性的措施,可人家就是不买我的账。

总之,批评有如赏识,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精髓,往往就在生活的每个角落。我希望自己用心去观察,用心去感受,体会出教育中更真、更美的艺术之花。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childrensoul标签:外面评说策略分类:早期教育如何当着外人面评说孩子文/琪琪心思在日常生活中,每位父母都会免不了当着外人的面评说自己的孩子,但一定要讲究策略。下面我就来分述一下。

策略一:夸奖重于批评。

要多夸奖自己的孩子,千万不要当着外人的面陈列孩子的旧账,点评孩子的缺点,从而来平息心中的牢骚。

如果父母不太注意这些细节,甚至产生错位,老是在外人面前数落自己的孩子,极容易造成孩子的自尊心受损。不但会强化孩子的缺点,还会使孩子产生反感和逆反心理。同时也容易使孩子模仿这样一种消极的思维习惯,喜欢用一种挑剔的目光去看待周围的一切,从而影响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也容易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

策略二:多夸孩子的努力行为,强化其积极向上的思维习惯。

说到这儿,我不由得想到下面这则由作家毕淑敏讲述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位中国女士到北欧的一个国家去做访问学者,周末到当地教授家中做客。一进屋,问候之后,看到了教授5岁的小女儿。这孩子满头金发,极其美丽。这位女士送给她礼物,小女孩很有礼貌地微笑道谢。女士情不自禁地抚摸着小女孩的头发说,你长得这么漂亮,真是可爱极了!

可是,这位女士的赞美却没有得到教授的肯定。等女儿走后,教授严肃地对她说:“你伤害了我的女儿,你要向她道歉。”女士非常吃惊。教授于是向她解释:“你是因为她的漂亮而夸奖她的,而漂亮不是她的功劳,这取决于我和她父亲的遗传基因,与她个人没有什么关系。可你夸奖了她。孩子很小,不会分辨,由此她就会认为这是她的本领。而一旦认为天生的美丽是值得骄傲的资本,她就会看不起长相平平甚至丑陋的孩子,这就进入了误区。不过你也不要这样沮丧,你还有机会可以弥补。你可以夸奖她的微笑和有礼貌,因为这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

“请你为你刚才的夸奖道歉。”教授这样结束了她的解释。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如果评说孩子的方法不当,就会让孩子获得不正确的审美价值观,甚至会从小养成虚荣或骄横的坏习气,比如小女孩就会变得十分在意别人评说自己是否漂亮,从而过分注重打扮,而忽视其他更具内涵的素质和气质方面的培养。

我很欣赏那位教授的教育理念,多多夸奖孩子的微笑和礼貌行为,使孩子得到精神上的鼓舞,从而强化这种美德和自身的努力,因为每一次夸奖都是一堂生动的品德教育课,比在课堂上由老师枯燥地讲解真的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小结:

当着外人面夸奖孩子的时候,一定要针对孩子的努力行为进行夸奖,要说得具体,让孩子真正认识到自身的闪光点在哪儿,即使是很微小的成绩,都能使孩子涌现出无比的骄傲和自信。

策略三:把孩子的缺点用可以预期的优点来评说。

邱吉尔曾经说过:“你要别人具有怎样的优点,你就要怎样去赞美他。”这句话同时告诉我们一条帮助孩子克服缺点得以成长的捷径。

我记得女儿琪琪小时候不喜欢吃西红柿,主要是有一次炒得不好,吃起来很酸,自此以后,她就一直不肯吃。后来有位亲戚来家里做客,到午餐的时候,正好做了一盘西红柿炒鸡蛋,琪妈有意在烹调的时候放了一点白糖,这样口味就变得甜里带酸了。

吃饭的时候,我故意说我们全家人都喜欢吃西红柿炒鸡蛋,尤其是琪琪最爱吃了,虽说那顿饭琪琪并没有吃几口,但奇怪的是西红柿炒鸡蛋逐渐变成琪琪最爱吃的一道家常菜了。而且琪琪对酸酸的味道还特喜欢。像醋泡制的蒜和姜都是味道酸酸的,很多小朋友可能都不爱吃,可是琪琪却特爱吃,真是没有亲身体会感触不深呀。

还有另外一件事,琪琪在3岁的时候,虽说已经基本上可以自己用勺子吃饭,但由于吃得太慢,基本上还是由琪妈喂着吃。这样她就更不老实了,在吃饭的时候一双手总也不闲着,有时还拿着不只一个玩具,甚至还满屋子乱跑。

琪妈担心这样的吃饭习惯不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就决心治治琪琪,但每次都收效甚微。有一次却有了意外收获,从而彻底改变了她吃饭乱跑的坏习惯。那是在我父亲那儿吃午餐,正好,我哥哥的女儿惠惠也在那儿,她更是调皮的那种,而且还特挑食。那天,我父亲大力地夸奖琪琪说:“你看琪琪吃饭多认真,不但自己动手吃,还闷头坐在那儿吃了一大碗。”通过那次父亲的一句话,琪琪改掉了这个坏习惯,回家后也总是坐着吃饭不乱跑了。

小结:

当着外人面夸奖孩子的时候,要充分运用教育艺术。把孩子存在的缺点用可以预期的优点来激励孩子,有时会起到出乎意料的收获。要求就是孩子克服这个缺点的难度不大,只要稍加努力就可以达成,大人完全可以相信孩子能主动改正,进而提前透支一点孩子努力的信用。

策略四:夸奖孩子缺点中隐藏的优点。

有一则经典小故事:长跑比赛中,一个少年落在了最后,他几次都觉得坚持不下来,想打退堂鼓,但是回头往观众那边一看,他就获得了自信与力量。因为观众中站着他的母亲,虽然多数观众对他面露讥笑,但是母亲却一直用鼓励的目光注视着他。

在关键的时候,一个人不需要全世界的喝彩,仅仅这么一道鼓励的目光注视着就足够了。最终,这位少年比其他人晚了十几分钟到达终点。

虽然在十几名选手中,少年只跑了个倒数第一,但母亲还是送给他一束鲜花:“好儿子,祝贺你,你成功地穿越了人们的冷眼!”母亲这样说的时候,脸上还洋溢着天使一样的光辉。她不但在儿子面前这样由衷地表露,遇到亲戚邻居们,她依然如此夸奖自己的儿子。

这位母亲做得真是棒极了!

这又让我想起前不久发生在琪琪身上的小故事。

那天下班后,我随机翻看了琪琪当天写的汉字,顺便夸奖了一下她:“今天的字写得不错呀。”

谁知琪琪鼓起小嘴遗憾地说:“可是妈妈说,写得不好呀。”

我一听这话就知道怎么回事了,因为琪妈的要求比我严格,而我只是把大目标分割成更小的目标,我赶紧解释道:“妈妈的要求虽然没有达到,但今天写的字确实比昨天有进步呀。”同时我指着几个写得比较好的字对琪琪说:“你看这个字,再看这个字,都写得蛮好的呀!只要每天能这样进步一点点,很快就能达到妈妈说的那个要求啦。”由于我说得很具体,而且确实如此,琪琪一下子心中释然,对写字就更充满信心了。

小结:

不管是否当着外人面夸奖自己的孩子,都要善于发掘孩子缺点中隐藏的小优点,把大目标切割成小目标或者改变思考角度都是一项技巧。

总之,当着外人面评说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充分运用各项策略,把教育的内容巧妙地揉合到评说当中,使孩子真正变得自信却不骄傲。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tianshizhengzheng标签:幼儿情绪流动分类:早期教育“情绪流动”让孩子更快乐文/天使筝筝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们有时会觉得孩子越来越难对付了,比如会与父母对抗,越来越胆小,越来越懦弱……我们常常想通过各种方式来改变孩子,但却收效甚微。其实,“改变”孩子不一定是最好的方式,因为在很多时候,问题的原因并不在孩子身上,而在我们父母身上。是我们妨碍了孩子的“情绪流动”,让孩子觉得压抑,出现了各种的“问题”。

一、为什么孩子一点不“勇敢”,越来越“娇气”

记得前几天女儿筝阳生病,我带着她去医院打吊瓶,看到一个和筝阳差不多大的孩子在父母等几个人的强行控制下打针,那个场面可谓壮观。后来断断续续地听孩子妈妈抱怨:“这个孩子越大越不听话,小时候哄哄就好了,现在不行,打个针都能哭成这样,一点不勇敢。都是个男子汉了,还这样不听话,哎。”就听到孩子妈妈不停地当着孩子的面唠叨着。

小筝阳看到这个场面,也惊呆了,告诉我:“妈妈,打针很疼的,我也不想打针了。看那个小朋友,我害怕。”没想到刚才的一幕影响到孩子的情绪了,我赶紧安抚说:“是的,宝贝,打针是有点疼,就是在扎针的那一瞬间。妈妈知道你很疼,但是打针能帮助你杀死那些细菌。如果你疼,可以哭出来,行吗?”虽然我这么说了,但是看到护士拿着吊瓶过来了,小筝阳还是本能地表示出了抗拒。

护士阿姨给她扎针的时候,孩子还是配合地伸出了小手,哭了一阵。第二次我上班没有陪着孩子去,是筝阳姥姥陪着去的。在出发之前,我还是先跟孩子进行了沟通:“宝贝,妈妈知道你打针很疼,上次也是因为看到一个小朋友哭,所以你也跟着害怕和哭泣了。这次咱们能不能比上次哭的时间短一点啊,因为你打过一次针了,哭也不能缓解疼痛,是吗?如果能做到哭的时间短点,就和妈妈拉钩吧。”

听到我这么说,小筝阳不好意思地点点头,和我拉了钩,跟着姥姥出发了。晚上回到家,孩子高兴地跑到我的面前告诉我:“妈妈,我今天就哭了一点点,只掉了两颗泪珠,护士阿姨还表扬我比昨天有进步呢。明天再去打针的时候,我就会忍住不哭的,你放心吧!”看着孩子天真的笑脸,我很庆幸,前天去医院看到的情景没有在孩子的脑海中留下坏印象,也没有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影响。

二、孩子“娇气”背后的原因

从上面的事例中可以看出,孩子生病了本身情绪就不好,而且还要打针,所以孩子感到疼。这种感觉很真实,不会因为妈妈说他是男子汉就不疼。孩子的疼痛感得不到妈妈的认可和理解,所以孩子只能通过原始的哭泣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希望引起妈妈的安慰和关注。

妈妈只有认可了孩子的感觉,给予孩子精神和肉体上的安慰和体贴,才会消除孩子内心的恐惧,孩子才会真正强大和坚强起来,而不仅仅是一句“你是男子汉”,就能让孩子勇敢起来。其实我在帮助筝阳克服害怕打针的过程中,也仅仅是因为认可了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感受到我的关心而已。

让孩子的“情绪流动”起来,让孩子学会更好地认识和对待自己的情绪,学会化解恶劣的情绪是需要技巧和方法的,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

1.教孩子认识各种情绪

情绪本身无所谓好坏,任何情绪都是正常的。比如孩子害怕和不熟悉陌生人而产生的认生情绪,这实际上是孩子安全意识萌芽的表现。因为害怕,因为认生,孩子才可以有效地抵御一些危险因素。

再比如因为受到表扬而高兴,这种情绪可以给孩子提供成长的动力,帮助他更好的发展。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让孩子明白无论产生什么样的情绪都是正常的,爸爸妈妈都会接纳他。不要让孩子害怕情绪,对不好的情绪产生抵触,要引导孩子将自己的情绪发泄和告诉家人,这样会得到家人的帮助,更好地化解这些情绪。

2.父母要认可孩子的各种情绪

不管孩子有怎样的情绪,不管我们认为这种情绪是好还是坏,都要坦然地接受孩子的这些情绪,不要急切地试图去消除这些情绪。

共情是认可孩子情绪的一种绝佳方式。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认可他们的这种情绪,这是正常的,爸爸妈妈小时候也犯过同样的错误。比如有一次筝阳还小的时候尿床了,因为害怕用被子盖起来试图不让我看到。我看穿她的小心思后,不但没有批评筝阳,而且还表扬筝阳很有创意,因为她尿出了一个很好看的小鹿呢,还指给孩子看哪个是鹿头,哪个是鹿脚,并且告诉筝阳,尿床不是什么错误,妈妈小时候也有过这种经历。以后睡觉后想要小便告诉妈妈,妈妈会帮助她,即使尿床了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因为小孩子都会这样,不用掩盖起来。

小筝阳听到我这么说,开心地笑了。这样消除了孩子的尿床恐惧,筝阳尿床的次数越来越少了,而且也慢慢适应了自己下床到小马桶小便。对于孩子夜晚的小便问题,我真是不费吹灰之力就解决了。

3.帮孩子疏导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

虽然情绪无所谓好坏,但是高兴的情绪带给人愉悦,负面的情绪让人烦躁,我们要教给孩子正确应对情绪的方法,防止负面情绪的伤害。

(1)神奇魔镜让我开心一笑。

有时对于一些很小的事情,我们试着用使用魔镜的方法,给孩子找来一面神奇的魔镜,让孩子看到镜子中的自己。如果你想让魔镜也开心一笑,那么就对着魔镜笑一笑吧,笑一笑刚才的小烦恼就会不好意思再来了。试试看,镜子中的你是不是很开心、很漂亮呢?

(2)情绪小人当裁判。

有时孩子有情绪了,我们可以采取间接的形式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开心起来。可以做两个情绪小人,一个是笑脸,一个是哭脸,让孩子自己来选择是喜欢笑脸还是哭脸呢?孩子当然都会选择笑脸。但是当孩子遇到不高兴的事的时候,我们就让哭脸的小人跳出来,孩子看到哭脸出来了,就对她是一个提醒,如果孩子恢复了笑容,那么笑脸的小人就会来报道了。

(3)情绪垃圾箱帮我倒掉负面情绪。

我们可以在家中设置一个情绪垃圾箱,告诉孩子不良的情绪就像垃圾一样会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我们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可以通过绘画或是写信的方式表达出来,写出来或是画出来之后,我们就将这些垃圾丢进情绪垃圾箱,这些垃圾就会被清除。我们要学着自己调节情绪,开心起来。

通过这些疏导情绪的方法,可以削减孩子的负面情绪,让孩子变得更加合作、开朗和大方。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zhangwork

标签:幼儿死亡教育

分类:早期教育不谈死亡的“死亡教育”

文/井中月

井中月

工程管理硕士,国家心理咨询师。

曾为资深互联网从业人士,现专注于家庭教育和儿童教育的研究。作者最擅长将看似枯燥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深入浅出、融会贯通地用生活中的常见事例进行表达。巧妙地利用生活细节作为教育机会,让家庭教育变得更加轻松和令人享受,令广大家长从中受益匪浅。

在学龄前教育方面,作者不仅发表了大量文章,还为网友提供了诸多既有深度又有实效的案例咨询,其亲子教育著作也即将面市。

不久前的富士康跳楼事件,大家都归罪于富士康企业。确实,不能否认,富士康是有很大的责任的,但是作为跳楼的主体——那些打工者自己也是有许多问题的。如果往前追溯,这与儿时的“死亡教育”不足有关。在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中,从来都是很忌讳“死亡”这两个字眼的,也很少跟孩子谈论这个话题。

从心理学上讲,孩子3岁时,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其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主要在于争取自我主张,以及活动和行为的自主性、自由权,使自己感觉到“我能行”。在思维上,2~6岁属于前运算阶段,常常表现出笼统的、不准确的分析特点,最典型的是泛灵论,即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心理学研究也发现,3~5岁的孩子觉得死亡就像睡觉或旅行一样,是一个可逆的过程;5~9岁的孩子已经能够接受死亡的观念,但不知道死亡会发生在每一个人或自己的身上;9岁以上的孩子已经知道死亡无法避免,甚至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所以在对幼儿的死亡教育上要特别注意该年龄幼儿的心理特征。

所以,当你有一个6岁以下的孩子时,和他们直接描述死亡,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有时候反而可能把孩子吓住,失去了本来的意义。但是,什么是幼儿的“死亡教育”?我个人认为,“死亡教育”有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克服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当我们明白这点,孩子的勇敢、坚韧、探索都将得到极大的发展;二是“爱”的教育。

从教育上讲,“死亡教育”最好延伸为对生命的珍视。任何有生命的东西都有其生命周期,让孩子们知道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的,甚至是很应该的事情。虽然我们要告诉孩子,死是一切生物不可避免的自然结局,但是我们更应该告诉孩子的是生命的意义。这样才能不让孩子对死亡产生恐惧、产生心理阴影。

但是生死教育不用刻意为之。作为家长,需要知道下面的做法是非常禁忌的:

(1)5岁前亲眼看到真实的血腥场面。

(2)当着孩子说“死”可怕。

(3)将“死”跟鬼魂联系在一起,和孩子说毛骨悚然的鬼故事。

(4)平时用鬼、可怕的东西吓唬孩子。

(5)看暴力、凶杀、恐怖片。

(6)参观“阴曹地府”、“幻宫”展览。

从另外一个方面讲,如果你没有让孩子接触上面的情形,当孩子没有恐惧的时候,孩子对死亡的理解就不会是消极的。例如,当孩子看见了一只死去的麻雀,孩子不仅不会害怕和产生恶心的感觉,还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并由此产生有趣的生命科学探索活动。

当我们让孩子自幼接受“死亡教育”的第一步,也就是尽可能消除他们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后,我们就可以开始“爱”的教育。这就是让孩子真正理解生命的终结和存在,即明白生命是从哪里来,去往哪里。同时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让孩子明白,这个世界是美好的,有许多东西是值得留恋的。

第二步,我们要让孩子明白,每个人的生命都不仅仅属于自己,大家都有自己的亲人、好友。孩子虽然是家中的宝贝,但更是家庭中的一员。这样,孩子从小就能感觉到家的温暖,有困难的时候,会第一时间向家里寻求帮助。要知道,在没有爱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多数叛逆,而这样的叛逆行为让孩子感到前所未有的刺激和新鲜。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爱,不是溺爱,也不是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进行的粗暴管理。当家庭中过分溺爱孩子的时候,孩子会以“欺负”家人为乐;而当孩子反抗“粗暴”父母的时候,会以残忍或虐待狂的方式来对付其他人。所以,一个人不爱自己,就无法懂得该怎样去爱别人,真正的爱是学会我们能给别人什么。

第三步,让孩子接触到非人类的“死亡”。对这方面,要让孩子明白死亡是很自然的,并不是可怕的,这样他们才能以平常心面对自己生活中出现的非人类“死亡”。家长可以采用的小技巧有:

(1)玩具、书、日常用品等坏了、修不好了。

(2)从大自然知生死,察觉四季转换,如种植花草,观察其一生。

(3)观察腐烂植物“尸体”变化,如腐烂的蔬菜或者水果。

(4)打死蚊子类害虫。

(5)拿宠物当媒介,宠物的寿命短,极易成为孩子第一次接触的真实动物死亡,但最好5岁以上。

当我们让孩子尽可能地克服恐惧后,又具备爱心、自信心,对自己的东西珍惜,你想,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依恋,还敢于面对、探索世界,遇到了挫折也知道如何面对,他们长大后,会轻视生命吗?

需要注意的是,当生活中的某个至亲离开我们时,孩子必须面对,而孩子又小的情况,家长行事、说话需要注意。孩子小于3岁,建议说“某某不见了”,同时不建议参加葬礼;小于6岁的孩子,和他说“就像自然界中树叶由绿变黄再凋零一样,某某离开我们了,不会再走路、呼吸、说话和吃东西了,但我们依然爱着他,他也还爱着我们”,同时也不建议参加葬礼;6岁以上,可以实说。

有几点需要注意:

(1)不欺骗孩子,坦诚地给孩子们最简单明了的回答。

(2)家长和孩子都不宜压抑自己的感情,可以和孩子一起思念,但家长需要尽快走出悲伤。

(3)不宜过度禁忌。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iloveduoduo标签:美国儿童理财分类:早期教育美国父母如何教育孩子理财文/福多多如今做个新世纪新新人类的父母真是不容易,除了要关心孩子的智力开发,培养孩子的情商外,还要从小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

前几天看到美国《父母》杂志一篇有关培养孩子财商的小文章挺受启发,结合我自身的体验和方法,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如何学习美国父母教孩子理财的小妙招。

第一,教会孩子认识钱币和价值。

在美国,教孩子认钱从三四岁就开始了。儿子多多上Preschool的时候,幼儿园就开始教他们认美分和它们对应的价值了。上了学前班,钱币的学习就和数学融合起来。除了硬币,平常买东西的时候也可以给孩子介绍一下纸币,比如1元钱相当于多少硬币,50元钱怎么用10元和20元的钞票组合起来。不仅让孩子认识钱的价值,也可以同时学习数学,一举两得。

第二,让孩子知道钱从哪里来。

孩子小的时候,经常天真地认为没钱就去银行,去提款机取,或者是爸爸妈妈手中的信用卡刷一刷就搞定了。所以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让孩子知道钱是赚来的。

第三,让孩子了解赚钱的办法。

有空的时候带孩子去你工作的地方,这样的机会可以让孩子把爸爸妈妈的工作和赚钱联系在一起。慢慢地孩子就知道爸爸妈妈白天上班是为了赚钱来供给家中的生活需要。我们公司以前每年都有一天“带孩子上班日”(Bring your kids to work day),给孩子安排了各种活动,让他们了解爸爸妈妈做什么样的工作。可惜现在没有了。

当孩子做了额外的家务活,付给他们报酬。注意这里指的是额外的家务活,而不是日常孩子本应该帮忙的家务。比如上周末多多帮我洗车,这就不属于擦桌子收碗筷之类的日常家务,所以我给了他50美分作为报酬。

第四,让孩子学习储蓄。

以前我写过一篇《4岁小人理财初体验》,多多4岁多我给了他三个存钱罐,一个用来Save(储蓄),一个用来Spend(零花),另外一个用来Share(捐献)。一开始实行得不错,后来没有坚持,有一搭没一搭。现在我觉得是应该重新拾起来的时机了。

第五,零花钱是孩子学理财的第一步。

多多现在5岁了,懂得钱和它的用途。我觉得是开始给他零用钱的时候了,让他从中学习储蓄、管理、花销。看了一些文章,给孩子零用钱大概有两个基本原则。

一是不要把零用钱和日常家务挂钩。家务活是孩子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除非像我上面提到的,孩子做了额外的家务活,可以给予报酬。

二是给多少零用钱。专家建议根据孩子年龄,每星期的零用钱是孩子年龄的一半。比如多多5岁,那我每星期给他2.5美元,1个月10美元。

多多现在买玩具只买乐高的积木,能不能买是要根据每个月的积分表而定的,达到了一定的积分才能买。除了靠积分表买的玩具以外,我规定再想买别的就要用他自己存的钱。周六的时候,他买了一小盒星球大战的积木,买的时候我就跟他说了,这个我先替他付钱,回家要用他存钱罐中的钱还给我。

周日我们把他存钱罐里的钱清点了一下,他的Spend(零花)存钱罐有将近10美元,我全部拿走了。小人一看我把他钱都拿走了,马上嘴一瘪,眼泪就下来了,那个委屈呀。不过原则还是要坚持,为了缓解小人的情绪,我跟他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周给他零用钱,于是递过2.5美元,小人仍然感觉不公平,但现实如此,不想接受也只能接受了。我感觉一但动了真格的,孩子才会懂得珍惜,买什么东西之前都要三思了。

以后我们还计划每月一结账,对每个月存的钱、花的钱有个概念。

第六,怎么让孩子有计划地花钱。

给孩子钱不如教孩子如何有计划地花钱。

(1)去超市购物的时候,给他们一点钱,让他们学习自由支配。比如给他3元钱,他可以买任何他想要的东西,但不能超过3元钱。这样给孩子自由支配钱的权利,把用钱的主导权交给孩子,当孩子有机会支配钱的时候,他们反而会更加珍惜。

(2)当孩子想要某样东西又不能买的时候,告诉孩子这样东西的价钱,并且帮着孩子一起计划怎样存钱来购买。这样可以让孩子学会有计划地消费,而且要通过努力和等待才能得到的东西会让他们更加懂得珍惜。

(3)跟孩子一起制订购物清单。

(4)在买大件东西的时候,跟孩子分享你的购物策略和计划。是否要货比三家,要不要等到减价的时候,等等。

从小就养成不会冲动消费的习惯,长大自然就没有变身成为“月光族”的问题。

第七,教孩子如何投资。

我觉得目前孩子小了点,等孩子大一点的时候,可以给孩子引入利息、股票等的投资概念。现在有很多网站都有让孩子模拟投资的软件,也有很多类似大富豪之类的投资游戏。比如有的存钱罐有四个分区,除了上面我说的存、花、捐献,还有一个区域就是用来投资的钱。设计的很是巧妙。

对小孩子来说,家长的教育重在理财的基础,比如,比较价格,提前计划,存钱的重要性,等等。财商的教育和培养是和平日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在生活中寻找机会,把孩子的理财教育落实于生活中。希望我们一起坚持。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xulihong标签:儿童经典国学分类:早期教育为什么让孩子读经典文/小乔流水人家先来说说读经典的好处:

首先,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财富,接触一下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孩子受到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的熏陶,有助于孩子的精神健康和心理健康。

第二,读国学可以促进识字阅读能力,如果说上面那一条是潜移默化的熏染,十年八年可能都看不出明显的好处,那么这条的作用则最为明显,可以说是立竿见影,两三天就可见效。

第三,提高孩子的记忆力,久读成诵。

……

如果只是为了上面这几条,似乎没有必要让不到4岁的孩子正襟危坐,一字一句地读《论语》。如果只是想被古典文化熏陶一下,滋润一下,只要听听录音即可,孩子和父母都很轻松,时间长了,也能达到滋润的作用,孩子甚至能背诵下来,也就是达到第三条的效果。

如果是为了第二个作用,就更没有必要了。想要识字阅读,方法多了,何况女儿小乔在读《论语》之前已经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了。所以我决定让孩子读《论语》,原因不在于《论语》本身,而在《论语》之外。

前段时间,小乔特别执迷于舞蹈,于是给她报了个舞蹈班。刚开始一个月她跳得很认真,每次上舞蹈课都像过节似的,欢欣雀跃。可是一个半月之后,她就厌倦了每天千篇一律的基本功,觉得没意思,而且有时会感觉疼,不想再上舞蹈课了。有时她就站在教室门口,说什么也不进去。让她走,她还不同意,说想跳后面那段(就是跟随音乐跳舞,不练基本功的时间段),弄得我左右为难。说实话,这是我在陪伴小乔近四年来第一次遇到挫折,第一次有了不知所措的感觉。本来我对她跳舞这件事情是无所谓的,也根本不在乎她跳得好不好,放弃了也无所谓。可是转念一想,这根本算不上什么挫折,她就卡在这儿,跨不过去了,那以后呢?面对人生中接踵而至的挫折和打击,她该如何克服?每次都放弃,每次都逃避吗?

于是我又开始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快乐。我们总是说,只要孩子健康快乐就好,其他的别无所求。健康还好,平衡饮食,锻炼身体,基本就能达到了。那么快乐呢,怎样才能让孩子快乐?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就一定会快乐吗?今天她想做这个,就让她做,明天她说没意思,就放弃?即便真正做到了,真的是想做什么做什么,想要什么给什么,孩子也不会快乐,他会把这一切当做是理所当然,而且欲望也水涨船高。终于等到有一天,我们无法给予了,到那一天,孩子从哪里获取快乐?

现在流行赏识教育,不管孩子做得怎么样,父母都给予鼓励。我们也一直都是这样做,所以孩子那是相当有“自信”。她真的觉得自己做的一切都是最棒的,这种盲目的自信在小时候或许无所谓,但如果持续下去,我不知道会不会演变成自大和自恋,或者因为受到打击而走向相反的方向——自卑,这一切都不得而知。我不是盲目地担忧,因为她这种自信来得比较虚无,与她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没有丝毫关系,完全是父母的爱和天分使然,所以她的自信是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

我希望我的孩子拥有真正的自信,这种自信来自于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努力,来自于日复一日的辛苦耕耘。我希望她真正的快乐,这种快乐来自于克服困难、战胜挫折之后的满足,来自于一次次对自我的超越。

或许是到了挫折教育的时候?或许我应该想个办法,把她的自信从盲目变为有目标?

正好那段时间网络上关于要不要读经典的争论铺天盖地,于是我也就跟着关注了一下。这一关注不要紧,发现很多孩子都在“读经”,尤其是接触了儿教论坛的读经专栏以后……其实以前我也注意过这个论坛,也打开看过,但每次我都“管中窥豹”,看里面的一些关于教育的争论和碰撞,当时对这个读经专栏不屑一顾,觉得有点儿小题大做。但是这次我仔细地看了几个帖子,看得我心潮澎湃,恨不得马上加入其中。心动不如行动,从现在开始!

小乔3岁半以后就很喜欢自己看书,什么书都翻,《论语》也不例外。我让她读出来,她也没有拒绝。刚开始只是几句,后来越读越多,现在除非家里来客人或者外出,每天都能通读一遍了。我们也就顺理成章地走上了这条“读经”路。

现在的状态我很欣慰,让她多读一篇少读一篇,她也不是很在乎。因为读一篇对她来说并不难,只要静下心来,就是几分钟的事儿。即使通读一遍,只要她不三心二意,也就一小时出头。

大概是开始读《论语》10天左右的一天,小乔对我说,“妈妈我觉得《论语》不难了,你说对了。”这话源于她第一次产生畏难情绪的时候,我对她说,你现在觉得难,是因为你还没有读过,如果你读过10遍之后还觉得难,我们就再也不读了。她同意我的意见,结果才读了两遍,她就说《论语》很简单,喜欢上《论语》了。尽管她的这句话很可能是一时心血来潮说的,但还是给我吃了一粒定心丸。至少我可以确定,我的想法并非痴心妄想。

在论语读到40遍左右的时候,她有点儿厌倦了,觉得每天重复读挺没意思的。她自己选择了《易经》,其实我和乔爸都觉得更应该读《老子》,但难得孩子自己对《易经》有兴趣。何况我心里还有一个想法,从《易经》这种比较晦涩难懂的经典开始,也未尝不可。可能初始阶段会遇到困难,但一旦克服后,再读什么书就是一马平川了。

而事实超乎我的想象。小乔读《易经》,没有遇到任何挫折。大概是《论语》的40遍的工夫发挥了作用,拿起书就读,很多我不认识的生僻字,她都猜出来了,偶尔读错,我看着拼音提醒一次,她就记住不忘了。最让我欣慰的是,拿起一本厚厚的《易经》,她没有一点儿畏难情绪,想的都是怎么能快点儿把整本书读完,像读《论语》那样读上40遍甚至100遍。

我让孩子读《论语》的更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里,我希望她把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变成喜欢的事情,把困难的事情变成简单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能力。遇到困难的时候,如果你选择逃避,那么这困难就永远是困难,永远是你无法跨越的高山。但是如果勇敢地闯过去,回头看的时候,就会觉得这困难根本不算什么,原来心目中的高山也不过是一个小土丘,甚至觉得自己当初想要退缩,想要逃避的念头是多么可笑。这些是我想要通过读《论语》告诉她,或者说是想让她自己通过读《论语》的过程领悟的东西,也是我匀出大把工作时间,陪她(或者说监督她,这么说似乎更恰当)读《论语》的最根本的原因。

我陪孩子读经典,最重要的不在于读经典会带给我们什么结果,而在于读的过程。从这个过程中体会一次次超越自我、证明自我的喜悦,从而认识到努力和不努力是多么不一样。

当然我也知道,读经典不过是教育的一部分而已,不能指望经典带给我们太多。对孩子影响最大的还是父母的言行举止,以及父母在陪伴和养育孩子过程中的心态。

读不读经典本就无须争论,不读经典不会损失什么,读经典也不是灵丹妙药。只是,我意识到了读经典的好处,就没有理由不去做。如果不做,我会觉得自己对不住孩子,亏欠了孩子,也过不了自己这一关。同理,如果父母认为经典弊大于利,或者内心就反感经典,那当然还是不读为好。就像有人觉得冬天或者晚上带孩子户外活动是对孩子好,有人却觉得是折腾孩子一样。

没办法,每个父母都只能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给孩子,到底是不是最好,谁也无法断言……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doudoudady标签:幼儿学习国学分类:早期教育幼儿该怎样学习《三字经》文/豆豆爸“幼儿是否应该学习《三字经》”,这个问题一直在各大网站论坛、报刊杂志等传媒上有过深度的讨论,双方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记得前些日子在某育儿杂志的博客上看到过相关的讨论,结果不得而知。

本人认为,其实幼儿学《三字经》与学识字或其他学习是一回事,大家大可不必把精力与焦点放在要不要与该不该的问题上,争论不休,这没有多大意义,更应该讨论、研究的是针对幼儿的特殊方法与把握尺度。

因为学与不学是相对的,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不同、学习兴趣不同、资质潜能不同,不能让专家的理论来左右自己的行为,一切应以孩子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量力而行,因此没有绝对的对和错、行与不行。

豆豆就是我最好的试验对象,结合儿子豆豆学习《三字经》的经历,谈谈个人的心得感受。

第一,《三字经》的内容是值得肯定的。

它浓缩中国几千年文化精髓,从南宋开始成为历代儿童的启蒙读本,对后世影响深远持久。《三字经》采用三字一句,句子短小,形式整齐,隔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而且内容丰富,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是一本微型的百科全书。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英文版《三字经》选入《儿童道德丛书》予以推广。

第二,幼儿学《三字经》不应有明确的目标与计划。

不要为了教而教,更不能一味灌输,一切要以孩子的兴趣为中心,今天孩子高兴就多学点,明天爱看哪一段就跳跃到哪一段,不可拘泥于学习时间和顺序。因为我认真阅读《三字经》后,知道全文可分为五个部分,每个部分没有密切关联。

年轻父母要借助《三字经》,为孩子营造一个学习氛围,让孩子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喜欢学习、喜欢阅读,终身受益,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的。

第三,幼儿学《三字经》要讲究方法,把握尺度。

幼儿的思维、心智处于发育阶段,不可能像少儿、成人那样先学汉字,了解释义,再来背诵。

从豆豆的学习经历总结三点,一是营造氛围,二是印刻教育,三是循序渐进。

在豆豆1岁甚至更早时,我们就有意识在他玩的时候放《三字经》的CD给他听,他边玩边无意识地听,播放的次数与时间也没有固定,依其兴趣和精神状态而定。如此反复听了近一年,豆豆2岁的时候,我们开始让他有意识地听CD的内容。这些内容其实早就印刻在他的脑海里了,经过刻意地听和记,很快就一段一段地攻克了。此时还是没有刻意让他去诵读,只是在他2岁半时发现他基本可以全文背诵了(某些地方需要提示)。

特别提醒一下,如此小的孩子,让其一下子背出全文是不实际的,过于苛求,很容易把小孩培养成书呆子。我们一般是让他分段背诵,一次一大段或两大段。2岁开始给他看撕不烂的口袋书《三字经》,开始比比划划,有了书本,他读《三字经》的兴趣更浓了,因为这些内容他都很熟悉了。

2岁半之后开始给他看动画版《三字经》VCD(豆爸自己剪辑的),配合图文动画,更加引人入胜,保持他的这一兴趣,等于是在复习。因为有专家说过,3岁之前小孩的记忆会有断层,3岁之后会把之前学的东西都忘记(大意是这样的)。但是我不相信这种说法,我坚信“温故而知新”。直到现在我们还是书和VCD在交替使用,隔三差五拿出来让他温习。

所有的这些学习,很多都是在游戏中进行的,如豆妈自编舞蹈,配上诵读《三字经》,豆豆很是喜欢,边跟着跳边读。到现在豆豆3岁了,儿子已经开始会问:“这段什么意思啊?”只有他问我才回答,其他的现在还不教。因为现阶段主要还是要其“不求甚解”,等到四五岁,再开始告诉他其中的意思、典故等,那时候是升华教学。

第四,幼儿学《三字经》到底能学到什么?

这应该是很多父母和社会的疑问。我自己认为,其实诵读古文、经书,并不是一定要孩子会背诵、会理解,这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开发孩子的记忆潜能与智力。幼儿正处于记忆力和直觉力的飞速发展阶段,读《三字经》可以很好地训练提升这些能力。幼儿学《三字经》还可以陶冶性情,从小培养其爱读书、爱学习的良好习惯。

更为重要的一点,孩子可以通过读《三字经》,爱上我们的汉字,有了认字的兴趣。豆豆就是从《三字经》里学到了不少汉字,因为这些内容是他最熟悉的,经过大人的指读,他也注意到了那一个个图形,很容易印刻在脑海里。虽说有些字他是靠上下文猜出来的,单独拿出来他不一定认识,但是至少培养了孩子爱认字的兴趣和习惯。

在幼儿学《三字经》或其他古经文方面,作为家长的你不可人云亦云、盲目跟从、拔苗助长,而应该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了解、认清自己孩子的兴趣、性格、能力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peterhl标签:幼儿快速识字分类:早期教育如何让孩子轻轻松松快速识字文/黄豆豆的一家养育孩子,我并不认为让他多认一些字,会做些加减法,他将来就会怎样的优秀,达不到就会差到哪去;一切还是顺其自然的比较好,让其过一个快快乐乐的童年。

秉承这一观点,对于豆豆这方面的教育更是顺其自然,如果他喜欢就让他去学,否则也强求。但是在一起玩的几个孩子中,豆豆在这方面表现非常不错。据老师和小朋友讲,豆豆是他们班上识字最多的,估计会有300~500字,能自己进行独立自主阅读,还能带着小朋友们一起看书、讲故事;对于10以内的加减法也不成问题。

豆豆能够有这样的能力,应该是平日游戏、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慢慢积累起来的。培养孩子的兴趣或者促进学习应当是一种无意识的教育,让他们在玩中学习和积累。

知道豆豆能认识很多字,有好几位妈妈向我咨询过多次,采用什么方法才能达到如此效果。说实在的,豆妈也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只是尽可能培养孩子的兴趣,外加不断积累而成的,具体讲来有如下几点。

第一,培养孩子的兴趣要放在首位。

记得豆豆1岁半左右时,豆爸买回了一套1~10数字的磁铁玩具给豆豆玩。因为是磁铁,有吸引力,孩子可以随手拿起来贴在他想贴的地方,贴到不同地方时,效果也会有所不同。如果是带有磁性的家具上就能粘住,比如:洗衣机、冰箱等;如果是贴在不带磁性的物品上,磁铁会迅速掉下。

豆豆在玩的过程中就会感受到这些不同的变化,觉得非常好玩,没事就拿着贴。于是,在豆豆拿着贴的过程中,豆爸或豆妈就会告诉豆豆,他手上拿的是数字几,慢慢这些数字就被他记在脑海中,从而简简单单认识了1~10这10个数字。

2岁过后,豆豆开始上幼儿园了,刚入园那段时间姥爷心疼豆豆就过来帮着接送一段时间。豆爸知道姥爷喜欢下象棋,就给买了一副回家。没事时,豆姥爷就跟豆豆一起玩象棋,玩的过程中就会告诉他,象棋里有哪些字,他拿到的是什么字。拿着象棋还能在地上滚来滚去,就跟滚球一样,变着花样玩那副象棋,最后还没等豆姥爷回家,象棋里的字豆豆就全部认识了。

3岁左右时,豆爸和豆妈喜欢跟豆豆玩词语接龙的游戏,豆豆也非常乐意玩,开始几次是豆爸和豆妈带领着他玩,到后来每次都是他主动要求玩。玩的时候他出题目,大家跟着接,慢慢玩的次数越来越多,接触的词汇量也就越来越多,孩子高兴了,家长也开心。

通过以上几个生活实例证实,家长并没有刻意去教孩子东西,只是在陪他玩,在玩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学习到知识,所以说孩子的兴趣最为重要。

第二,公共交通识字法。

身为职场妈妈,在工作之余就会想尽办法多陪孩子。周末豆妈喜欢带着豆豆出去玩,有时是单独行动,有时是参加一些活动。娘俩外出的主要交通工具是公共汽车。

每当外出时,豆妈基本上都会提前告诉豆豆当天的行程安排,比如:要去什么地方,该坐多少路公交车,到达哪站下车等信息。提前做了准备工作,到达公交车站后,一般都会有一个等车过程,利用这个空档豆妈就会指着公交站牌上的标识告诉豆豆,哪趟车是我们今天要坐的,我们坐的是从哪儿开往哪儿的。慢慢日积月累,这些字无形之中就印在他的脑海里了。

第三,家庭生活用品识字法。

家庭生活离不开形形色色的各种用品,80%以上的生活用品都会有文字标注。每当豆豆使用这些东西时,就可以告诉他,这是什么,是用来做什么的,用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事项等,偶尔也会指着物品上的名称告诉豆豆一些更详细的信息。

第四,超市购物识字法。

家里没有老人帮着看孩子,当妈的走到哪儿,孩子就跟到哪儿。豆妈定期会安排时间去超市搞大采购,添置一些生活必需品。去超市前列个购物清单,到达超市后,大部分时间都是直接奔向需要购买的物品选购区,选择所需物品后结账走人。

偶尔,时间充裕就会带着豆豆在超市多逛逛,这里看看,那里瞧瞧。在看和瞧的过程中,会邀请豆豆一起参与,看物品上的包装信息,比如:产品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质量安全等信息。这个参与的过程也是识字的积累。

第五,亲子阅读识字法。

大约从豆豆2岁左右开始,我坚持天天陪他一起阅读。刚开始主要以讲故事为主,多半是妈妈讲,豆豆听,或者是爸爸讲,豆豆听。亲子阅读进行一段时间后,方式就有所改变,不再是完全以讲为主,在讲的过程中,配合着看图画,通过图画让孩子发挥想象力。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供他选择的书的品种也越来越多,不再是单一的绘本,就这样,孩子慢慢开始接触书中的文字。

豆豆3岁半左右时,开始对书中的文字感兴趣。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他会时不时打断你的讲解,指着书本上的字问,妈妈,这个是什么?豆妈会马上回答他的提问。就这样,豆豆不到4岁就能独立自主阅读了。

第六,就地取材,随时随地识字法。

只要有心,走到哪儿都能跟孩子一起轻松识字。豆妈认为这点是最有效又非常简单的方法,贵在持之以恒。平时没事带着孩子玩,小区、路边、街道上到处都是指示牌或广告牌,汉字随处可见,随便顺手指一两个给小朋友,就能加深他对汉字的印象,长此以往,孩子想不识字都很难。

所以说,在孩子识字的问题上,不是非要正儿八经地教,孩子才会掌握。作为家长要从自家孩子的性格特点出发,找出适合他的方法。豆妈整理这些方法仅供大家参考。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mariahui76312标签:幼儿学科学方法分类:早期教育为宝宝打开科学之门的四块敲门砖文/小棒宝(张辉)

“妈妈,地球转呀转的,不会掉下来吗?”“灯为什么会亮?”“为什么没有司机,汽车就跑不了呢?”“走在立交桥上,为什么我们的车掉不下去呢?”“为什么所有的东西不都是圆形的?”“为什么圆形的瓶子放头上会滚下来?”“血为什么非要在血管里流?”

……

3岁左右,宝宝开始了“十万个为什么”的提问。引领宝宝踏入科学之门的法宝如下。

第一块砖:幼儿对世界的好奇心

我们思想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常常来源于好奇心。

——爱因斯坦

伴随着宝宝降生到这个世界的,就是他对世界无穷尽的探索欲望。每个孩子都会对周围的环境充满着好奇。他们会用眼睛去发现,用感官去感知,用提问去思考……而我们父母要做的,就是尽可能让宝宝的生活环境丰富多彩,多带宝宝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多带宝宝走进科技馆之类的地方,近距离感受科学殿堂的丰富与美妙。同时我们要有发现的眼睛,能发现宝宝的发现,并及时跟进,多方位帮助宝宝感知科学。

儿子小宝发现了饮料中的冰块,拿出一块仔细端详。我赶紧让他握在手中,尝一尝味道,感受一下温度,观察一下结果。于是,宝宝知道了冰遇热会化成水。和他一起把化了的水放到冰箱,第二天再去看,宝宝又知道了水遇冷会结成冰的科学道理。遇到孩子观察蚂蚁,可以告诉他蚂蚁的生活习性;可以给他找来放大镜让他自己观察蚂蚁的身体;可以给他找来大蒜,看看蚂蚁遇到大蒜会不会搬家。我们会一起数数年轮,大树的年龄秘密就在此……

走在路上,我们会和宝宝一起观察汽车和车轮多少的关系。宝宝会问我:“公共汽车有几个轮子?”“4个。”我毫不犹豫地回答。“不对,妈妈,公共汽车前面有两个轮子,可后面每边都有两个轮子。因为它要装很多的乘客,还有汽车大大的身体,轮子少了怎么能承受这么重的重量呢?”孩子的观察能力总是会带给我们惊喜!

总之,科学现象随处可见,好奇心盛的宝宝善于观察,会主动思考、探索、求知,我们要追随着宝宝的眼睛和脚步,保护好孩子宝贵的好奇心,协助他敲开科学殿堂的大门。对于一些主动探索意识差的宝宝,我们则要经常“设问”,积极地引领他发现“奇妙的事情”,想办法激发他的好奇心,手把手地教给他探索的方法,做好宝宝敲开科学殿堂大门的引路人。

第二块砖:书籍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列夫·托尔斯泰

晚上,妈妈问宝宝:“小宝,刚才你在雨中走,雨打在小伞上是什么声音?”“噼里啪啦地响。”小宝答道。“那雨打在你身上,你有什么感觉?”“Cold(冷),凉凉的。”又补充道,“把我的衣服和脚都打湿了。”“那雨是从哪里来的呢?雨水又要去哪儿呢?”“不知道。”“那妈妈给小宝讲一讲《雨从哪里来》这本书吧!”“太好了!”小宝快乐地回答。于是,我们一起把这本科学绘本读完,然后又表演。我们约好,等到白天,准备做雨的实验呢。

科普书是宝宝了解世界奥秘的一种工具和窗口。从2岁起至今,儿子已经有了8套科学绘本。宝宝每次拿到科学绘本,都如获至宝,反复读,好几本都翻烂了、记熟了。“地球上的生命起源”、“动物的食物链”、“动物的隐藏术”,以及“火山”、“恐龙的灭绝”等都是他极其感兴趣的。这些科普类的图书生动有趣、深入浅出、题材丰富,大大地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为孩子展示了精彩的世界,揭示了神秘的科学奥秘……多阅读科普书籍,的确丰富了孩子的眼界,激发了他的联想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从书上读到“食物链”,他会自己设计出新的食物链;从书上知道了“运动和力”,某日,他“教育”妈妈,“妈妈,你打我的时候,我很疼,可是你的手也疼呀,力是相互作用的”;读完《阳光是什么颜色》,爸爸拿来三棱镜,带着小宝一起观察阳光;在户外,我想摘掉“满天星”上的一个“枯叶”,结果它突然蜷缩起来,居然是个和枯叶一样颜色的虫子。小宝告诉我,“妈妈,只有和枯叶长成一样颜色,它才能不被敌人发现才能不被吃掉,这是它的隐藏术”;小宝在床上蹦来蹦去,然后说,“妈妈,你看我蹦的时候,发现屋子是在动的,其实不是屋子在动,是我在动”(这得益于爸爸传授的相对论)……

总之,科普书籍在宝宝的科学启蒙教育中至关重要,不仅能开拓眼界,还可以让孩子学会用看到的知识解释身边的科学现象。因此,选对了时机、选对了读物,就会为宝宝的智慧插上翅膀,让宝宝如虎添翼。

第三块砖:想象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肃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爱因斯坦

我为了哄儿子睡觉,说:“刚才月亮婆婆打电话给我了,她问小宝睡了吗?我说还没呢。她说她在看着你呢,让你快点睡,赶快做个美梦。在梦里她想和你做游戏,所以你快睡吧!”“噢,妈妈,太阳公公也给我打电话了,他说明天早上,月亮婆婆下班的时候,他就带着他的孩子们等着我起床!早上,是太阳公公值班,月亮婆婆到地球那边值班去了。现在是月亮婆婆带着她的孩子值班呢。太阳公公带着孩子回家了。有小孩醒的地方,太阳公公就过去看看他。”

在孩子有趣的想象中,也蕴含着他了解的科学知识。当然想象还可以将宝宝不了解的科学知识,更加直观地展示在他面前。

有一阶段,小宝对“白血球”很感兴趣,于是我们让他扮演“细菌”,我们来扮演“白血球”,一起表演了“白血球抓细菌”的场景。后来每次生病,宝宝都会乖乖吃药,因为他知道这是在帮助白血球与病毒做斗争呢。小宝很关心营养问题,每次吃饭他都要问,这个里面含有什么营养成分?干什么用呢?我们的身体怎么能得到它们呢?

于是,我们告诉他食物里面都有哪些营养成分,同时,把我们的内脏想象成工厂的流水线,胃“生产”出了营养,其他内脏相当于各个车间,血液传输营养到各个车间……宝宝饶有兴致地听着,“科学”不再枯燥!

总之,想象力就是创新的源泉。孩子天生就有丰富的想象力,将枯燥的科学知识用充满想象力的语言、形式传递给孩子,那么孩子对科学的喜爱应该是无以复加的。

第四块砖:实验

我不知道世上的人对我怎样评价。我却这样认为:我好像是在海上玩耍,时而发现了一个光滑的石子儿,时而发现一个美丽的贝壳而为之高兴的孩子。尽管如此,那真理的海洋还是神秘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牛顿

带着孩子动手做实验,是最佳的体验形式,它可以将身边有趣的科学现象直观地呈现在孩子面前,牢牢地吸引住孩子,引发孩子探究科学的兴趣!但是,带领孩子做实验,也要注意符合他的年龄特点,最好能契合孩子某一阶段的爱好,并且循序渐进地引领孩子由浅入深地观察和思考问题!比如小宝喜欢玩水、喜欢往水里扔东西的那个阶段,爸爸引导他体验浮力,分三个层次做实验。

第一阶段,在一盆水中放入不同材质的东西,让孩子明白哪些材质的东西可以浮起来,哪些会沉下去。

第二阶段,让孩子动脑筋,将沉下去的东西转换形式使其浮起来。

第三阶段,体验“潜水艇”原理。爸爸为宝宝制作了一个潜在“大海中”的“潜水艇”——一个眼药瓶(不带盖),里面灌入适量水,头上绑着铁丝,头朝下放在大大的饮料瓶中。这时,小艇是浮在水面上的。当宝宝双手使劲给饮料瓶施力,神奇的事情发生了——里面的眼药瓶下沉了!但是宝宝一撒手,天哪,眼药瓶又浮起来了。要“潜水艇”停在哪里,它就能停在哪里,是可以控制的!科学真奇妙!我们不要求孩子必须通过实验明白这些对他们而言还很高深的理论,只是让他们体验“探究科学”的乐趣,从而爱上科学!当然,孩子能理解那是最棒的,说不定孩子在某一天用实验得到的知识解释身边的科学呢!

又比如,某日走在路上,小宝在踩影子。“妈妈,你看,我的影子总是跟着我。”他说,“妈妈,你说影子有没有五颜六色的?”“没有。影子不是黑色吗?”我回答。小宝接着说道:“对,就像我的皮鞋那么黑!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因为呀,光被挡住了,而且呀,影子又不会发光,就成黑色了(自问自答)!”这是拿台灯做太阳,小篮球做地球的实验结论,被孩子正确使用了。在此实验中,“太阳”照着“地球”的那一面,就是白天,而对面就是黑夜,宝宝知道了白天和黑夜的缘由。

就这样通过实验发现“真理”海洋中某颗闪光的小石子或是小贝壳的孩子,怎能不会为之欢呼雀跃,从而积累成就感,热爱起探索科学呢?

那么,科学对学龄前的儿童来讲,到底是什么?我感觉它就是孩子对周围世界的一种认知,一种体验,一种想象,也可以是一种实践,更应该是一种思维习惯。皮亚杰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和掌握抽象复杂概念能力的人。教学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儿童学会如何思维。”相信只要我们利用好这几块敲门砖,选择好适合自家宝宝的形式,保护好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一定会顺利地引领宝宝走进科学的殿堂。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tiantian2005标签:幼儿放手电脑分类:早期教育大胆放手让孩子玩电脑文/天天妈妈如今这个年代,要想让孩子完全不接触电脑几乎是不可能的。可是电脑这玩意儿,接触多了就容易上瘾,有些孩子甚至因此而患上生理或心理的疾病,到了需要求医治疗的地步。因此,电脑成了令父母们烦恼、抓狂的洪水猛兽,一看到孩子玩电脑就恨不得把他们拽开。

电脑真的那么可怕吗?

就我本人的体验,这玩电脑的事儿还是得靠父母们把握方向,方向正确了,就不会偏离轨道,孩子可以尽情地、健康地享受电脑带给他们的乐趣。

儿子臭蛋从1岁半就开始接触电脑了,最开始是给他在电脑上放一些教汉字的有意思的动画片,再后来让他在Word里乱玩儿,改改字的颜色、字体大小,敲敲英文字母,然后用Paint来画画儿。他觉得很有意思。电脑经常会被小同志弄得不是找不到垃圾箱了,就是桌面变了样子了。这属于新奇乱玩儿的阶段,不会上瘾。

上了幼儿园,3岁半的孩子在幼儿园里每周有一次一个小时的电脑课,教孩子们一些基本的电脑操作技能;再大些了开始用一些画图的软件,结合班里的Topic来自己设计一些图画,再自己打印出来。臭蛋因为接触电脑早,在幼儿园的班里属于“电脑高手”,老师总会给他一些高难度的挑战,小伙子为此不知道有多自豪。

再大些,4岁的样子吧,开始玩儿游戏了,游戏这东西对小孩子而言那真的是魅力无穷啊,臭蛋小朋友也毫无例外地着迷。植物大战僵尸、ZUMA、ZUMA REVENGE,还有不计其数的网上小游戏,打过了一关还要攻克下一关,没完没了,每天想着的就是那还没打过关的游戏。我们一度被他折磨得有点儿抓狂,于是跟小伙子立了玩儿游戏的约法三章,规定只能在周末才可以玩儿游戏,每次不能超过半个小时,然后让小伙子签字画押。刚开始他自然不习惯,每天吃了晚饭就想着玩儿游戏了,这瘾还的确很难戒掉。

慢慢地逐渐减少他玩游戏的时间,多些其他的活动来占据他的时间,找些更好玩儿的事情做,比如Wii Sports,跟他一起做运动,或者跟他一起玩儿好玩儿的玩具。反正一个目的就是远离电脑,让他对电脑游戏的依恋越来越少。等到只有周末才可以玩儿电脑成了习惯,如果哪天平常的时间想玩儿电脑了,连他自己都觉得很不好意思,觉得是罪过。至此,这瘾就算是戒掉了。

什么事情一定要让孩子自觉自愿,这种效果远远好过强迫和限制。这个过程,需要父母的坚持和耐心,多花些心思和时间。

臭蛋5岁左右,我们开始教他用Photoshop来处理图片,自己动手做喜欢的Ben10的卡片;如今他喜欢LEGO(乐高),爸爸又开始教他用Google的Sketchup来自己设计LEGO的拼装图;教他用Youtube去找自己喜欢的歌曲;给他注册了E-mail地址,教他用E-mail来给朋友写信;用Google来查自己喜欢的玩具在哪个商店里有的卖,还要货比三家;学中文,可以在电脑里练习用拼音来打汉字……

如此这般,臭蛋知道了,电脑更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好工具,而不仅仅是个玩游戏的东西。

现在,臭蛋基本上平常的时间很少玩儿电脑游戏,周末会玩儿,但绝对不会上瘾。上学以后,每间教室里都有电脑,也有专门的电脑室开放给不同年级的孩子们。随着年级的增长,电脑会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他们的学习:网上的数学比赛,做Research,写Report,高年级的孩子们还自己办班级的网上论坛来做Peer-Project。电脑成了不可缺少的学习工具。

从思想上大胆放手让孩子玩儿电脑,带他们更广泛地了解电脑,电脑不再是洪水猛兽,而可以成为孩子们学习的助手和开拓视野的好工具。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yimanerkan标签:儿童地理方法分类:早期教育幼儿学地理的六个方法文/李一慢李一慢网名一慢二看,两个孩子的爸爸、新浪育儿达人、阅读推广公益机构“爱阅团”发起人。曾为新浪育儿博客热点评论员、新浪幼儿教育圈管理员,现为《开心学慧乐》主编。不仅带领自己的孩子读书,也到处给孩子们讲读故事,在儿童图书馆、幼教机构、金鹰卡通台给孩子们读绘本,在学校、在幼儿园给孩子们上阅读课,给家长推广“每天给孩子读书一刻钟、游戏一刻钟,做合格的好爸爸”的理念。

地理是儿童真实生活的重要部分,是儿童与乡土、国家和世界联系的重要智力纽带,也是发展环保教育,从而进行生命教育的基础。

地理就是儿童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也是儿童应该学习与掌握的常识。地理是儿童感性生活的一部分,儿童通过地理知识来建立自身的空间感。人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背景中的,儿童也不例外。

从根本上说,学习地理是为了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并在利用环境和改造环境的同时,协调环境与“我”的关系,达到“天人合一”。幼儿学地理的六个方法如下。

第一,地图先行。

地图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小孩子天生又是个读图家,只要让他觉得这个地图别出心裁、特有意思,估计孩子们都会喜欢。

我自己有搜集地图的嗜好,但是也要合适的点给合适的图。最近我们家里才陆续将大开本的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和北京地图挂上了墙,看图成了葫芦兄妹很乐意做的事。

第二,游戏跟上。

大概儿子葫芦2岁多我们就买了块数较少的中国地图的模板拼图。3岁多买的是按省分块、边界不清晰的木拼图。5岁时买的是按每个省分块、边界清晰的磁性拼图。

反正拼图是孩子2岁后开发智力的一类玩具,有意识地选择地理玩具可以诱发孩子对地理的兴趣。

对孩子来说,什么东西都可以当玩具,同样是球,扔给他一个地球仪也是球;我们还经常用地球仪来做一个指点国家猜国名的游戏。

第三,家庭课堂。

一般上了幼儿园的孩子,因为对老师的崇拜日益增加,比较喜欢模仿老师。所以,我们在家里设立了地理课,隔三差五地上地理课。课堂所学的有的是我们觉得有必要跟孩子介绍的基本知识,更多的是根据孩子的提问来教学。

葫芦不仅喜欢上课、提问,还喜欢教学,来我们家的小朋友都“被上过课”,而妹妹是他最忠实的学生。

第四,动手动脚。

男孩喜欢公交车好像是普遍现象。我儿子从1岁多就开始喜欢公交车,后来特别喜欢一条运通104的公交线路。我经常带着他从起点坐到终点,这样他就会对线路、走向等概念有所了解。我们还坐过北京的包括环线公交车、电车等不同类型车,进一步激发他的兴趣。以至于后来非得要我安装一个公交线路手机软件,有空他就查查各种不同线路的有趣地方。

地铁本来只是葫芦喜爱的一个出行方式,2010年去上海世博会玩儿,请他一起研究地铁路线好坐车,他就开始迷恋上了地铁。在上海的日子里就把上海的线路摸索了一遍,回来后对北京的线路也是兴趣渐浓。我也投其所好,给他提供一些地铁图。现在他经常随手画画,就把地铁图给画出来了。在游玩中,注意地理知识的非特定性的教授。比如我们带葫芦去过黄河口,让他感受海天不一色的直观景象,回到家再跟他说黄土高原对于黄河的作用。比如,我们去汉石桥湿地公园种树、观鸟等,很容易了解到湿地的地貌。

第五,应用为王。

要在实际中鼓励孩子对地理知识进行应用。比如我们去森林公园,去比如世界等场所游玩,都会让葫芦去研读地图和标识,找出合理的路线。

我们周末出行除非较远,基本上都是公交出行,他们知道这样是为了环保。同时,我们请葫芦来设计公交车线路,他都可以给出一个便捷的路线。

第六,综合学习。

阅读是我家共同的生活密码,我们会选择有地理知识的阅读材料。比如,葫芦4岁多、妹妹2岁,我们就买了一整套的《威利的世界》,现在开始了《希利尔讲世界地理》的阅读。

在绘本里,有些地理概念的书我们也买来,比如“世界风光绘本”三本、《环游世界做苹果派》、《班班的梦》、《北纬36°》等。

在英语启蒙学习中,我们也会选择一些带有地理知识的读物来学习。

小贴士:

(1)在我家的大中国地图上,我们一起找出葫芦去过的城市,然后给标出来。可以一个一个介绍这些城市。

(2)大人出差可以给孩子写明信片,最好是当地风光明信片,并且写上大人的观感。不过,现在各地邮局很少有卖明信片的了,看样子这种方法将来可以让孩子搜集到很多绝版的实寄明信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