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每个老师都是故事2
3035500000003

第3章 刘鸿川:富有个性的教育歌者

刚到武侯实验中学当校长不久,在关于新教育实验的座谈会上,音乐教师刘鸿川第一个发言。他连连叹息道:“新教育如果早点来我校就好了!”言语中,有相见恨晚之意。他认为,新教育是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平台,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他说,他的一个新课题“新美育实践研究”与新教育实验的理念不谋而合,应该是新教育的一个分支。他正在寻找志同道合者,希望科任教师和班主任积极参与。

不一会儿,他果真写了一个“新美育”设想。他说他打算以“新美育”的角度切入新教育实验。

刘鸿川对美育情有独钟,不仅仅因为他是音乐老师,更因为他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科研情结”。早在学校成立之初,他组织一帮艺术教师开始了名为“城郊农村学校构建艺术特色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实验,由于他搞真科研,不久便在市里区里小有口碑,后来该课题还荣获了武侯区首届政府科研成果奖。

我甚至觉得鸿川搞美育研究“上瘾”了。有一年暑假,他居然自费到北京、广州、深圳、汕头等城市的中学和四川省内农村学校等地考察艺术特色之道。每到一地,他便与有关教师交流座谈,回到成都后写出一篇《初级中学美育现代化策略》……

因此,当新教育的种子撒到武侯实验中学后,鸿川自然欣喜万分。

胸有鸿鹄之志的刘鸿川,打算把新教育的种子播撒到更多的地方,尤其是边远地区。于是他发起了一个艺术支教活动,招募一批志同道合的音乐老师和美术老师作为志愿者,成立了“童心志愿者艺术支教中心”,奔赴边远地区的学校为孩子们上艺术课。我应邀参加了他们的成立仪式。

那次成立仪式并不隆重,人也不多,但非常热烈,大家情绪高昂,因为那也是他们第一次出征的启动仪式。本来我已经答应和他们一起去的,可临时有重要安排实在难以脱身。但我特意给刘鸿川一行写了几句——

童心志愿者艺术支教中心的同志们:

我非常敬佩你们有一颗童心!

童心,首先是一颗赤子之心,对事业、对祖国、对孩子永远充满赤诚的情感。

唯有这种情感,能够使一个人的生活热情和创造精神永不枯竭。

现在,凭着这种情感,你们踏上了支教的征途。

那里的孩子们需要你们,你们将在他们的心中撒下艺术的种子,点燃创造的火焰!

我本来是要和你们一起去的,但因故不能同行,非常遗憾。

但我的目光将一直追寻着你们执着的脚步和崇高的背影。

我期盼着在不远的将来,能够和你们一起行进在支教的路上……

为你们祝福!盼你们凯旋!

我当时对刘鸿川说:“放心,我一定另外抽时间专门陪你去最边远的地方支教!”

其实,鸿川和他的同伴们去边远山区支教,在这之前已经搞了好几年了。鸿川出生在四川渠县山区,虽然他已经是大都市的音乐教师了,但儿时的农村生活让他一直心怀大山里的孩子。有一年他回老家,看见家乡的学生娃娃们站在刚刚收割了的稻田里做体操,一阵心酸涌上他的心头。“凭啥子农村的娃儿就不能享受哪怕是最起码的艺术教育呢?我能走出山区,离不开家乡土地的养育之恩,我应该做点事情回报他们。”这就是鸿川朴素的愿望。

在支教的第一周,鸿川感觉到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们都特别喜欢上音乐课,语数外老师总是齐刷刷地来听音乐课。第一个周末要回成都了,那里的学生误以为老师要走了,有的女学生甚至哭了……当地校长对鸿川说:“这里有六七年没有开音乐课了,孩子们谁不想唱唱歌啊?可是谁来教啊!”正是校长的这番话,让鸿川有了一个新的想法:我一个人支教毕竟不是一种常态的机制,应该建立一个常态的大型艺术支教平台,让更多的人走进大山,走近山里的孩子。

于是,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刘鸿川组织了一批志同道合者,成立了“童心志愿者艺术支教中心”。他们的行为感动了有良知的记者,成都许多媒体都纷纷报道了刘鸿川他们的艺术支教行动,并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团队。

我也被鸿川的精神感动了,不久,我就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和鸿川一起驱车去大山里的南宝小学支教。南宝小学是成都最偏远的学校,位于邛崃天台山半山腰。虽然山清水秀,空气清新,但学校的确很简陋。学生家分散在附近的大山里,上学要翻山越岭走四五个小时,因此学生们都住校。老师们很纯朴,很敬业,让我感动。这次支教我收获不小。

这里说的“收获不小”,主要是指我和鸿川在路上的交流。他不但直率地给我提了很多意见,还诚恳地给了我许多建议,比如他说:“李校长,最好早日把你以前提出的学术委员会建立起来!”我说:“现在没有合适的人呀!”他说:“就现在学校的情况而言,潘玉婷、郭继红、唐安全、唐文、孙明槐、张清珍等老师都比较合适,可以先把架子搭起来。”我说可以考虑。

我也跟他说,我打算下学期当一个班的班主任并教语文课。鸿川非常赞成,并提议选一个副班主任,这样可以在我外出开会的时候管理班级。

正是那次支教后回校,我正式启动了学校学术委员会成立的运作,并向学校行政班子说了我决定当班主任的事。这两件事当然不是刘鸿川的提议,但是他坚定了我的信心,促使我把想法变成了实际行动。

学校里有不少老师很敬佩刘鸿川。有老师对我说:“不管教学还是班级管理都可以看出刘鸿川务实的工作风格。这种务实首先表现在不跟风、不轻易随波逐流,自己认为对的东西、对学生有利的事情就会顶住压力去做,哪怕其他人不理解、不支持。”

我完全赞成这位老师的话。一般来说,音乐老师是不当班主任的,但刘鸿川不但当了,还当得有声有色。这里说的“有声有色”是指他在带班的过程中总会有些创意,比如,训练学生的队列素质操,别的老师最多会寻求体育老师的帮助,但他硬是把自己认识的士官朋友带到了学校,请士官给孩子们当教练;又如,他把一些社会成功人士请到班上来,请他们和孩子们畅谈人生,互动交流,让孩子们吸取榜样的力量。他转化“后进生”也很有一套,我看过他写的班主任工作随笔,有些篇章真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

音乐课在一些人眼里是“豆芽科”,有的音乐老师也“自暴自弃”,但刘鸿川老师从来不把自己当教育事业的配角,反而突出地表现他过人的进取心。他把学校的艺术活动搞得有声有色。每年一度的校园艺术节是学生们的盛大节日,而在台前幕后的他走了多少路、磨破了多少双鞋,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今年暑假,为了录制校歌,他带着一群孩子一遍遍地练习,然后又多次冒着烈日去城里录音棚录制,其间的辛苦也只有他自己最知道。他还负责组织学校飞翔艺术团到成都市很有影响的锦城艺术宫表演的工作,任务非常繁重,但却使学校的艺术特色在成都中学教育界有了一定的口碑。

鸿川当然并非完人,但我发自内心地欣赏他。从某种意义上说,刘鸿川身上有着我年轻时的影子:有想法,有激情,也有行动,同时还有点儿急躁,有点儿脾气,时不时和校长争论。他不是那种只会对校长说好话的人,相反经常当面或者通过短信给我说点儿刺耳的话。但透过这些“情绪化”的语言,我能从中读到一些合理的东西。

刘鸿川真的是一位富有个性的歌者,在中学的课堂上唱着属于自己的歌。

2012年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