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每个老师都是故事2
3035500000041

第41章 陈琦:教育温暖人生

作为践行平民教育的学校,我们校园里有一尊晏阳初的雕像。年轻时读到晏阳初骑着毛驴率领博士团下乡搞平民教育的故事,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所以,当初我给雕像设计者提供的构思,就是把当年晏阳初骑着毛驴下乡的神态表现出来。于是,落成后的雕像便是晏阳初骑驴下乡的形象。

一天中午,陈琦老师路过学校花园,远远地看到一群孩子正围在晏阳初骑驴下乡的雕塑前指指点点,并议论着什么。其中一个孩子走到雕塑下面,一只手伸出去,摸着毛驴肚下的生殖器,引得其他同学一阵大笑。

看到这里,陈琦老师非常生气。他想,作为学生,居然有这种下流行为,简直就是在丢学校的脸。这种行为应该好好批评。于是,他向那群学生走去。

哪知那学生的表演还没有结束呢!在周围同学的起哄下,他更加兴奋,行为更加大胆。只见他后退几步,接着加速向雕塑冲去,一个箭步跨上雕塑的基座平台,然后一跃而上,骑到毛驴身上,一只手抱着同样骑在毛驴身上的晏阳初,另一只手做着用鞭子打毛驴的动作,口中不停地吼着“驾!驾!驾!”,身体也做着随毛驴奔跑而起伏的样子,下面的同学更是笑得东倒西歪了。

孩子们很开心,陈琦却看得心惊肉跳,他特别怕那孩子从毛驴背上摔下来。毕竟毛驴雕塑有些高,下面又是大理石地面,万一真的摔下来可能会骨折。陈琦老师想制止他的危险动作,又怕他一惊慌真的就摔下来了。于是陈琦老师不动声色地悄悄走过去,走到雕塑前面时,孩子们才发现了陈老师。

骑在雕塑上的孩子下来了,和其他同学一起站到陈老师面前,低着头不敢正视老师。陈老师压抑着火气,问那孩子:“你为什么要去摸毛驴的那个呢?”陈老师不好意思把“生殖器”三个字说出口,只好用“那个”来代替。

“我不是有意去摸那个的,我不知道那个是什么,我觉得好玩就去摸了。”孩子胆怯而坦然地回答道。

这话让陈老师打消了准备训斥他的念头。是的,他原本是想劈头盖脸地大声训斥那孩子一顿,训斥他的危险行为,以及对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的亵渎,但孩子的回答让陈琦老师猛然意识到,自己可能把孩子想复杂了。

看着那孩子天真的样子,陈老师相信他说“不是有意去摸那个的”并非在找借口。孩子对毛驴的生理结构如此无知,不知道毛驴的生殖器长在肚子下,也许只是产生了好奇心,正是这种好奇心驱使他想一探究竟,才会有如此“下流”的行为。但在他看来也许就是摸摸而已,只是好玩罢了,并非成人眼中的“下流行为”。

陈琦老师不再生气了,又问:“那你为什么要骑到毛驴上去呢?”

“那个人都能骑,为什么我就不能骑呢?”孩子居然有些“理直气壮”地回答。

“那个人‘?你们知道’那个人是谁吗?”陈琦老师又有点儿生气了。

“不知道。”他摇摇头。其他孩子也摇摇头,表示不知道。

他们的回答让陈琦老师觉得既可笑又可悲。他们居然不知道“那个人”就是“世界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啊!由此可见他们对这雕像的含义根本不懂,对晏阳初骑驴下乡的故事更是一无所知。

因为无知,所以“无畏”。孩子刚才的举动,本身并没有多少恶意,更不是我们成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什么“下流行为”啦,什么“对大师的亵渎”啦,他们就是觉得好玩而已。

突然,陈琦老师脑中闪出了一个教育灵感——与其简单地批评和训斥,不如顺势引导孩子们了解学习一些平民教育和关于晏阳初的知识,或许效果更好。于是陈老师说:“老师从你们的回答中知道,你们对平民教育家的知识非常匮乏,而这些知识却是你们应该知道的。晏阳初的事迹应该让你们知道。这样吧,孩子们,这个周末你们就通过上网、看书等方式,去了解一下晏阳初这个人以及他所从事的工作,然后再写写对他的认识。下周一给我交来。”

“至于你,”陈琦老师看着那个摸毛驴雕塑生殖器和骑毛驴的孩子说,“你除了要写对晏阳初的认识外,还要去了解一下有关毛驴的生理结构方面的知识,画一张毛驴的生理结构解剖示意图,一并交给我,知道吗?”

孩子们点点头,答应了陈老师。几天后,他们都交上了各自的作业。

我是在一次和陈琦老师聊天时,偶然听他说起这件事的。当时,他还在琢磨这件事的处理:“我一直都在反思自己。面对孩子,我们往往习惯于站在成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往往会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将复杂的事情歪曲化。对一些原本简单的问题,上纲上线、简单粗暴地训斥,并不一定就能教育得了学生,我们应该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他们在做某些事情的时候,可能不过就是出自天生的好奇心理,他们的动机原本就简单,我们不必用成人的思维去妖魔化孩子的行为。正如他们所说的,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就是觉得好玩。”

我说:“陈琦,这事你处理得非常棒!棒就棒在你不仅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了孩子,而且把一件突发的小事转化成了一次教育良机,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是教育艺术,更是教育智慧!”

陈琦老师生性腼腆,平时不善言辞,同事们几乎没见过他高声谈笑,那双眼睛似乎随时都隐含着一丝淡淡的忧郁。可是只要一走进教室踏上讲台讲起语文课,陈琦就立马动感十足、激情飞扬,忧郁的眼睛陡然变得明亮异常,说话的声音也变得激越高亢。孩子们常惊叹陈老师课里课外的巨大反差,开始在背后喊他“神奇哥”——后来渐渐变成“奇哥”,而且越叫越顺口,到后来连老师们也这么喊起来了。

看似性格柔弱的奇哥,其实也有刚毅的一面。作为学校德育处干事,他常常主动参加校园周边的治安环境巡逻。每次一戴上巡逻的红袖套,他的背就挺直了许多,目光也格外坚毅。一次在学校旁的一条小巷内,十几个小流氓企图敲诈学生的钱财。奇哥闻讯立马冲上前去,一声怒喝当即吓退这伙小流氓,赢得周围群众一片掌声。同事们也说:“看不出外表儒雅的奇哥,竟有这等威力和勇气!”

陈琦天性善良,心思细腻,这从他管理住校生的工作中可以看得出来。本来他多次在我面前提出要求,希望能够当班主任,但因为学校工作需要,我没有答应他的要求,反而让他承担了管理住校生的重担。说是“重担”,一点儿都不夸张。几百个住校生,都是十二到十五岁的孩子,随时都得关注他们的冷暖安危,而奇哥却管理得井井有条,并且还有许多创新。

奇哥常常对住校的孩子嘘寒问暖,关爱有加。深夜送生病的孩子去医院也是常事。他还常常把远离家乡的孩子们接到家中做客。有一个叫张耀的住校生,他的家离学校有几百公里远,他因此周末经常难以回家,只能形单影只地住在学校。这对年仅十二岁的张耀来说,是件很残酷的事情。于是奇哥周末便多了一件事,那就是带张耀回他自己家。他还笑呵呵地对同事说:“每到周末,我就多了一个儿子!”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张耀在一篇作文中这样写道——

我有幸来到了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读书,我喜爱这所学校,但一到周末我就有些孤独。

第一次远离父母,我成了这所学校几个全托生之一。每当星期五下午放学后,望着空旷的校园,抚摸着冰凉的青石板,想起远方的父母,我心里总会发出一声声悲伤的叹息。

可是这叹息很快便没有了,因为我遇到了陈琦老师。他是我们整个住校生的主管老师,当他得知我们是全托生后,特别关心我们这些全托生。他经常在周末来到学校陪我们一起玩,一起聊天,一起打球。为了不让我们感到孤独,他在每周住校生大会上还给我们放动画片。陈老师经常对我们说:“住校生活,虽然让你们离开了父母,但依然要过得开心,过得愉快,过得轻松。”所以,新年前夕陈老师还给住校生组织了一场精彩的迎春晚会,我们简直开心死了。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陈老师带我去他家。

那是去年冬天的一个周末,陈老师带我到他家去玩。一走进那个温暖的地方,我就仿佛回到自己家中一样。我毫无拘束地在沙发上坐下来,拿起遥控器就打开电视看了起来。陈老师端来洗干净的水果,招呼我吃水果。起先,我推辞不吃,但陈老师硬是往我手里塞,我也就不再客气,接过来开吃。就这样,我们一边看电视一边聊天。

过了一会儿,陈老师说:“饿了吧,你喜欢吃饺子吗?我给你煮饺子吃。”我高兴地说:“好啊,我最喜欢吃饺子了。在家里妈妈也经常给我煮饺子吃。”陈老师笑着说:“这里就是你的家,今天我家有现成的饺子。以后你来我这里,我们一起亲手包饺子,怎么样?”我高兴地拍手叫好。陈老师去厨房了,不久就端出热气腾腾的饺子,我赶紧接过来开始“进攻”。

我和陈老师的故事还很多,我相信,有陈老师的陪伴和帮助,我的初中全托生活不会寂寞不会孤单的。

被“陪伴和帮助”的当然不仅仅只有张耀一个,而是还有许多孩子。很多同事,包括我,都曾以为陈琦老师很普通很不起眼。其实,正是在看似“普通”而“不起眼”的举动中,陈琦老师默默无闻地温暖了许多孩子,也温暖了他自己的教育人生。

2013年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