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哈佛大学第一堂心理课
3038900000039

第39章 为什么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有句谚语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里的本性指的就是人格。这句谚语充分地揭示了人格的一项特质:稳定性。

人格的稳定性

人格是稳定的吗?还是说人格能够轻易地改变呢?心理学家们对此进行过不少实验。

心理学家哈维赫斯特和泰伯在194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研究对象来自美国伊利诺伊州普莱利城所有年龄位于10~16岁的少年。

通过把一个人的道德声誉分解为诚实、负责、义勇、忠诚和友谊五项主要指标,哈维赫斯特和泰伯搜集了实验参与者的教师、家长、邻居和同伴对他们道德的评价,在研究中发现,随着年龄的变化,实验参与者的人格的确有改变,但在青少年的整个成熟过程中仍然可以发现行为上的一贯模式。根据这种模式,他们把青少年的性格分为五种类型:能够自我管理的人;能够适应环境和周围人的人;顺从的人;违抗的人;不能适应的人。

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佩克和哈维赫斯特参考了哈维赫斯特和泰伯的研究材料和结果,对10年前曾经研究过的对象进行追踪研究,以考察其一贯的道德态度和作风。佩克和哈维赫斯特得出的结论是:人的性格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就是说,一个人外表的举止行为变了,人格的基本结构却是不变的。人的性格发展中有动和静两种因素,性格发展的各个连续阶段就是动的因素,性格类型始终保持相对稳定就是静的因素。这两种因素是相互依存的。

如今,人格的稳定性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在学者们看来,人格的稳定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格的跨时间的持续性。在人生的不同时期,人格持续性表现为自我的持久性。每个人的自我都有其稳定性,不会存在于其他地方,也不会变成其他东西。昨天的我是今天的我,也将是明天的我。过去的我透过现在的我,影响着我的现在和将来。虽然未来不能决定现在,但自我对未来的洞察力能决定现在的我。这就是自我的持续性。另一方面是人格的跨情境一致性。人格是指一个人不论在什么情境下都能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征,那些暂时的、偶尔表现出来的行为则不属于人格。例如,一个外向的学生不仅在学校里善于交往,喜欢结识朋友,在校外也喜欢交际,喜欢聚会,虽然他偶尔也会表现出安静,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

当然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是完全排除其发展和变化。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人格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指较为持久的东西。人格也会变化,有两种情况。第一,人格特征随着年龄增长,其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如同特质是焦虑,在少年时代表现为对即将参加的考试或即将考入的新学校心神不定,忧心忡忡;在成年时表现为对即将从事的一项新工作忧虑烦恼,缺乏信心;在老年时则表现为对死亡的极度恐惧。也就是说,人格特性以不同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内在秉性的持续性是有其年龄特点的。第二,对个人有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和机体因素,如移民、严重疾病、丧亲、离婚等,都有可能造成人格的某些特征,如自我观念、价值观、信仰等的改变。不过要注意,人格改变与行为改变是有区别的。行为改变往往是表面的变化,是由不同情境引起的,不一定都是人格改变的表现。人格的改变则是比行为更深层的内在特质的改变。

人格的成因

在了解了人格的特点之后,我们再来看看人格是如何形成的。在以前,人们存在着人格的先天与后天之争。现在,大部分学者都同意人格是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具体来说,人格的形成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遗传

我们前面曾提到过双生子实验,这也成了人们研究遗传对人格影响的重要手段。

心理学家弗洛德鲁斯对瑞典12000名双生子进行了人格测验,结果发现,同卵双生子在某项人格外向性上的相关系数到达了0.5,而异卵双生子的相关系数只有0.21,也就是说具有共同遗传基因的同卵双生子比异卵双生子在人格上的相似性大得多。

美国心理学家利用《加州心理调查表》对美国高中生中的双生子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在一些与社会相关较大的人格维度中,如支配性、社会性、社交性和责任心等,同卵双生子比异卵双生子的相关系数要大。

心理学上类似的实验还有很多,这些实验结果表明,遗传对人格的形成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心理学家们还发现,在气质、智力等这些生物性较强的人格特质上,遗传的作用尤其明显。

(2)家庭环境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句话不但告诉我们遗传的重要性,也说明家庭环境是塑造一个人人格的重要因素。

对于家庭环境对人格的影响,研究者们把重点放在了教育方式的不同上。心理学家将家庭的教育方式分为了三种。

权威型: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支配,孩子要无条件听从父母的命令。

放纵型:溺爱孩子,满足他们的一切要求,让孩子随心所欲。

民主型:父母与孩子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父母给予孩子一定自主权的同时也能及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通过对这三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的调查,心理学家们发现了他们在人格上的一些差异。在权威型家庭长大的孩子容易自卑,他们对待外部环境十分消极、被动,缺乏主动性,具有依赖性,懦弱;在放纵型家庭长大的孩子任性、幼稚、自私、独立性差、没有礼貌、经常无理取闹、目中无人;在民主型家庭长大的孩子则活泼、直爽、独立性强、善于交际、彬彬有礼、思维活跃。

此外,在童年时期,父母与孩子的互动也是影响孩子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伯恩斯坦的研究表明,在儿童早期,父母抛弃孩子的行为会使儿童产生攻击和反叛性的人格。鲍尔比在对流浪儿童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后指出,这些儿童通常都胆小、呆板、反应迟钝、不善交往、有攻击性等人格特点,这些人格特点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将会阻碍他们一生的发展。

(3)学校的教育

学校教育对人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师身上。与家庭教育方式相类似,教师的教学风格也会影响学生的人格。研究者洛奇指出,性格冷酷、刻板、专横的老师,他所带的学生欺骗行为较多;而在友好、民主的班级氛围中,学生欺骗的行为很少。另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勒温根据家庭教育方式的分类把教师也分为了权威型、放纵型和民主型,结果也发现不同的风格下,学生呈现出不同的人格特点。

教师的公正性对学生也有重要影响。在一项研究教师公正性与学生道德品质的实验中,心理学家们发现,教师不公正的态度会使学生的道德品质下降。

此外,同龄群体对学生的人格也具有诱导作用。学者们指出,同龄群体是一个小型社会,是学生们真正进入社会前的“演习”。他们认为,学生在群体内学会了礼仪与规范,了解了什么样的人格特点是群体所欣赏的,什么样的人格特点应该被纠正。

(4)社会

社会对人格的影响首先体现在文化方面。米德深入新几内亚,对当地的三个民族进行了调查,发现了许多有趣的事情。例如,大家通常认为青春期叛逆和心理动荡是每个人都必然会经历的过程,而米德发现,萨摩亚少女在青春期没有美国少女经常表现出的心情压抑、情绪波动、强烈的挫折感等心理冲突;反之,她们心情平和、情绪稳定、没有明显的心理冲突。这可能就是社会对人格和心理发展的影响。还有,阿拉必修族崇尚男女平等,民族内成员间相互友爱、待人友善。在孟都古姆族,男女间处于相互竞争的状态,该民族成员冷漠无情、好争斗、自私自利。张布里族是母性社会性质,这使得女性成员表现出勇敢、自信、好支配的特点,而男性成员则沉默寡言、自卑、忧郁。

另外,自然环境也能塑造出人格的不同特点。1966年,心理学家巴里对美国的爱斯基摩人和非洲的特姆尼人进行了研究。爱斯基摩人生活在冰原,以渔猎为生,这使得他们形成了独立自主、坚韧、冒险的人格特征;特姆尼人生活在灌木地带,以农业为生,这使得他们形成了依赖、保守、温和的人格特征。吉尼福特也指出,在一些炎热的地方,人们脾气火暴、易激怒,具有更强的攻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