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多维视野下的现代教育工程
3043300000007

第7章 人生面临的困惑(5)

小孩只喜欢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不喜欢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但如何引导、培养小孩的学习兴趣则是每个家长和老师都会面对的难题。因此,家长需要引导小孩的兴趣,老师需要培养学生的兴趣。

任何人对任何事情都具有好奇心。引导或教育小孩学一样东西,需要启发小孩的好奇心甚至激发好胜心,从好奇心出发,培养个人的兴趣和学习欲望,逐步获得成就感。在小时候,一个人因为感兴趣而学习某种技能、技术,培养形成一种爱好。渐渐地,他比其他同学在这个方面表现得更出色,从而可以获得成就感和信心,甚至有可能奠定他一生的事业基础。大学生或成年人,因为感兴趣、非功利性地求回报而学习某种专业技术,则很可能奠定他人生的事业基础。

成年人做某些事情,即使在短期内没有回报或成就感,可能因预见到未来的作用或好处而坚持下来。对小孩而言,如果在短期内,如两三周的时间内,没有获得成就感,则很难持久地做同一件事情、学习同一样东西。有些家长会安排小孩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某种技能,如拉小提琴、绘画等。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什么东西是次要的,家长鼓励他取得的一点点进步,让小孩获得认同感、成就感甚至自信心也许更为重要。例如家长说“你用小提琴拉的这首曲子有一点什么味道,如果怎么怎么,就可以达到什么境界了”,没准小孩就有了更强的兴趣、欲望和成就感。尤其是,小孩都会无意识地喜欢追逐流行的东西,而流行的东西很多且时常变化,小孩就很难静下来坚持学习一样东西。这时,家长的正确引导对培养小孩的态度、习惯乃至健康发展就显得非常关键。

人生犹如万花筒,涉及生活、学习、工作等方方面面。有些方面不得不为之,有些方面则需要依赖于兴趣爱好、成就感、信心、回报等进行支撑。对任何方面,养成良好的态度、习惯至为根本且至关重要。至于重要的态度和习惯有哪些,好奇心、学习兴趣、学习欲望、个人成就感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这些方面又该如何培养形成良性发展,本书第七章将进行专门分析和介绍。

二、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流行了很多年。现在的小孩,在英语、乐器、奥数等各方面的学习培训,越来越呈现低龄化的趋势。我们常见这样的现象:你的小孩九岁学英语,我的小孩就要八岁或更早地学英语,而且还要学得更多;你的小孩一生下来就教知识,我的小孩就实施胎教。这是攀比心理在作祟,有时甚至是红眼病、嫉妒心理在作祟。

在很多发达国家,如果仅从中小学的教学内容看,数、理、化等课程的知识难度远没有我们的难,譬如:美国小学毕业时的数学知识点只能与我们的四年级甚至三年级的水平相当。因而,我们经常轻易地获得各种奥林匹克竞赛的金牌。按理说,与这些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但我们的教育却整体都输了,这是为什么?

其实,世上本无起跑线,我们也并没有赢在起跑线。只是社会大众甚至包括教育管理者、大多数教师都认为知识重要,并未认识到道德、态度、习惯等远比知识重要。他们甚至希望直接教给学生一些“葵花宝典”、“九阳神功”之类最先进的知识。这是一种传统的作坊式、学徒式、工匠式的人才培养方式,只关注结果性的“鱼”,因此,这也是一种单线性而非综合性的人才培养方式。

殊不知,人的智力发育有其自身规律,尽早学尽量多的东西并非好事。“拔苗助长”的故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可是,很多家长即使知道“拔苗助长”的典故,但在小孩教育过程中,他们所知道的道理和实际的实施过程却完全脱节。人的培养教育是综合性的过程,根本不像武侠小说里面所说:学到一种神功,就可以独霸天下。因此,西方的现代教育更加重视普遍的逻辑思维、思辨、自我管理等各种能力的综合培养,我们却总是在“雾里看花”。

三、考试成绩不理想

对教育效果的评价,毋庸置疑,考试是相对较好且较普遍的方式。因此,不管是哪个国家,从中小学到大学,常常采用考试方式、通过量化的成绩来评价教学的效果,衡量学生的成绩。但是,针对考试而言,究竟考学生什么,如何考,不同国家的做法却大相径庭。

从小学到大学,我们一直围绕书本知识进行考试。很多家长很困惑,也很无奈:小孩明明很聪明,每天也在认真做作业,学习也没有多少困难,书本知识也学懂了,但却常常考不好,取得的成绩也并不理想。另一方面,学生自身缺乏全面理性的思考,特别是小学生,他们无法认识自身的优点和长处。

仅通过成绩的好坏评价学生,将他们分为优、良、中、差,实在有失偏颇。尤其是对那些智商本不差、成绩却不理想的学生,这种做法无异于将他们打入十八层地狱,有的学生永世不得翻身。笔者始终认为:知识只是载体,成绩只是结果,道德、态度、习惯等是核心,过程是关键。理想地看,考试应该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纳入其中,而且应该占很大的比重。即使很难做到这样,也应该在教育过程中,特别是家长们,关注道德、态度、习惯等软知识的培养。

在小学低年级时,笔者的小孩好几次数学测验只得了九十多分,而很多同学却得了满分。在分析试卷以后,我发现那些做错的题目她都会做,只是粗心而已。于是告诉她:她实际上完全有能力得满分,问题不是她不懂那些知识,而是习惯不好,做作业和考试时,粗心大意。因此,教师和家长真正应该关注的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听课、做作业的表现。每次考试以后,家长可以帮助小孩分析问题所在,结合学习过程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习惯、方法。如果缺乏这种结合过程的分析、帮助和指导,等到考试成绩出来且结果不理想时,家长却一味地批评、责备,不仅为时已晚,而且还会导致小孩产生厌学情绪、逆反心理。不理想结果的出现,就像人体的“三高”结果一样,都是长时间的累积所致。

一朋友的小孩情商特高,小时候聪明伶俐,特会讲故事、讲相声,人缘也特别好,很招老师喜欢。他经常参加父母的各种应酬,觉得父母很风光,人生的价值就体现在“八面玲珑”、呼风唤雨中。五年级时,该小孩就成了“娃娃头”。后来多年不见,这个本可以考上“一本”的小孩只考上了“三本”。家长带他找笔者咨询“以后该如何读大学”。见到他以后,我感觉小孩身上“少了一些正气,多了一点邪气”,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其实,孩子身上的这种“邪气”并非一天产生,而是长时间积累形成的。他已经很难静下来认真学习,除非碰到巨大挫折且自己醒悟,但要自己醒悟却非常之难。

无怪乎先辈们说: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正而不足”尚有希望,“邪而有余”则难以扭转乾坤。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根本性、决定性的。如果只关心成绩、名次等结果,不注重教育过程管理,不及时发现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而进行引导,一旦形成不良的道德、态度和习惯,再聪明的小孩也难以成才,甚至有的小孩误入歧途,谁也无法拯救他。

四、教育出问题了

我们面对任何问题,都应该积极想办法分析并解决问题,而不是听之任之、甚至抱怨。抱怨、怨天尤人不仅不能解决问题,有时甚至使问题更加严重,因而是最不应该采取的方式。面对教育的问题,也不例外。

我们的教育出问题了,这是肯定的。但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啦?教育的问题究竟出在何处?有人说:我们的教育是应试教育,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我们缺失了人文教育,所以带来了诚信危机;甚至有人将问题归结为体制原因。可这些问题是教育的实质性问题吗?其实,这些问题都只是“瞎子摸象”,是表象和局部性问题,并非当下教育的核心和实质性问题。

有人可能会说,体制问题是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和障碍,因而是最核心、最本质的问题。笔者相信,绝大多数人持有这种观点,因为网络上和现实中关于这方面的讨论最为热烈、最受关注。但笔者并不这么认为,因为理想的教育和保证理想教育的体制皆不存在。

换个角度思考,也许是教育首先影响了体制,然后才是体制影响了教育。我们不妨想象一下:任何体制框架皆由人设计制定,现行体制下的教育方针、政策等也不例外,方针政策还得由人来执行。如果我们培养不出这样的人,能设计良好的体制、方针、政策,并能贯彻执行,退一万步,即使我们筛选国外最好的教育体制并引进过来,还是无法解决教育的问题。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经可能是好经,被歪和尚念歪了”。

我们时常困惑,很多事情在国外本是好事,怎么搬到国内就变味了?其根本原因还是教育使然。于是,我们似乎陷入了“问题无法解决”的僵局中,陷入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尴尬境地。一方面,我们培养不出能设计出良好体制、方针和政策的人,甚至培养不出能很好地贯彻执行政策的人。另一方面,我们又缺乏一种能良好运转的教育机制。那么,能否从国外引进人才和机制而解决问题呢?以前曾有人戏说,从国外引进一个“总理”以解决我国社会、经济方面的问题。显然,这种简单的引进思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如何“自救”、如何解决教育的问题?很多人呼吁教育需要改革,可如何实施改革却不像解数学题、物理题那样,具有明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