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贴心的幸福:忙忧一族心理能量补给书
3043400000023

第23章 要面包,就先工作

人类的动机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在这一点上,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发展和需要的满足有密切关联,需要也有层次之分,像金字塔般的排列,由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求,但是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的需求层次是不同的。

方璐是一家公司的打字员,中专毕业后就到了这家公司。同学们都很羡慕她:“毕业后就找到工作,能先养活自己”、“不用再花家里的钱了”。但是她总感觉自己是“怀才不遇”,应该有更好的发展。工作时也不专心,出现好几次错误。不仅领导对她颇有微词,同事们也说她经常走神,有时候叫她好几次还没有反应。看到领导和同事都对自己很有意见,方璐认为这些人是不明白自己的“鸿鹄之志”。

看到她这样,朋友很担心,劝她:“你看现在咱们同学里面就你赚钱最早,能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好好干吧!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现在咱们最大的问题就是基本生活保障,你已经找到了生活的面包,还烦恼什么?”方璐对于朋友的这番话根本没有听到心里去。终于有一天,她收到了公司的辞退信。但是,她并没有懊恼,反而认为自己终于可以“大展拳脚,有一番作为”了。结果,跑过几场招聘会,投了许多简历,也有几次面试,都是以“你的能力与我们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希望以后有机会合作”而告终。

方璐非常后悔,没有做好打字员的工作,不仅没有找到更好的工作,就连最基本的生活来源都成了问题。现在方璐对朋友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好好工作,工作里有面包,工作里有生活的温饱。”

马斯洛认为,在人的追求中,越是基础的需要对人的影响力越大,人只有在“生理需求”占据优势时,即基本动机被满足后,才能够出现更高层次的需要。我们追求幸福这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但是,我们大脑的自由是要建立在肚子有料的基础上的。没有面包的玫瑰,纵然再香艳,恐怕一个濒临饿死的人也不会去欣赏和赞美。

肖芳是一家饭店的服务员,高考落榜后,就来到了这个陌生的城市打工。她是通过老乡介绍来这家饭店打工的。当别人得知她是高中学历时,都认为她可以找好一点儿的工作,但是肖芳不这样认为,她觉得自己不应该挑肥拣瘦。所以她每天干活儿都是最勤快的。

肖芳的话不多,整天总是默默地干活,当别人在说笑时,她也是自己找活儿干。有人说肖芳是“傻子”:“干那么多活儿,老板又看不见!”每当听到别人这么说时,肖芳总是一笑,还是什么也不说。时间一长,其他人总爱把最脏最累的活儿留给肖芳,但是她从来没向老板或是领班告过状。

半年里饭店的服务员换了两批,但是肖芳依然在这里干。一位老板的朋友经常来这家饭店吃饭,一次,他问老板:“肖芳可是你这里‘元老’级的人物了。”老板看看正在干活儿的肖芳,满意地说:“这孩子实在,你别看她平时不说话,心里可有数了。她干活儿,我最放心。”肖芳像没有听到老板的表扬一样,还继续干手中的活儿。

又过了几个月,这位老板的朋友又来光顾这家饭店,没有看见肖芳,以为她也不干了,问了其他服务员才知道,肖芳去另外一家分店做经理了。看得出来,几个服务员都很不服气,认为凭肖芳的实力干不好经理。

这位朋友很好奇肖芳到底干得怎么样,就跟随老板去了那几分店,正好看见肖芳在为客人端菜,仍然像以前一样为客人服务。

后来,老板告诉这位朋友,自己找肖芳谈过话,她觉得找份工作不容易,虽然工资不高,但是能供家里的弟弟妹妹上学,如果自己再不好好干,总三心二意的,连这份工作都会丢掉,挣不到钱,不仅自己的基本生活会有问题,弟弟妹妹的学费也没有了。所以为了自己的生活保障,为了弟弟妹妹的学费,她宁可干比别人多的活儿,也不想失去这份工作。正是这份对家人的责任心,让肖芳得到了老板的赏识,并且把一家分店交给她。

我们的幸福是要靠自己去争取的,尤其是工作。想要获得幸福的前提,是自己有一份值得信赖的经济来源。就像是飞翔在天空的风筝,无论飞得再高再远,它的源头总是脚踏实地地扎根在大地上。我们的理想,我们的浪漫,我们的幸福,是需要一份坚实的土壤去酝酿和培养的。相信工作不但会给我们带来牛奶和面包,还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生活乐趣,丰富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更充实地度过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