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贴心的幸福:忙忧一族心理能量补给书
3043400000060

第60章 商家总会给“疯抢”制造理由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想法:要搬新家了,通常会换一套新的家具家电。拿电视机来说,到了商场一看,同样尺寸同样液晶彩电,价格相差很大,但很多人买的并不是价格便宜的,而是价格高的名牌产品。这个现象让人很困惑,据行家说,国内家电特别是电视机产品质量其实相差不大,用的都是进口显像管。

那为什么人们选择价格高的呢?因为名牌产品给人信赖感,越多的人愿意买品牌,便有其他更多的人会效仿,同样购买市场口碑好的“品牌”。如果其他产品的质量不如名牌的,这种选择无可厚非,但在产品质量相同的情况下,这种选择显然是不公平的。

人们对电视产品的质量的认识,并不是通过实践得来的。电视不像很多小家电需要经常更换,购买一台电视通常要用上几年甚至十几年,因此人们无法积累感性经验。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大多受报纸上公布的评比和调查结果影响,或是其他消费者的经验与推荐,如哪种电视销量最大,哪种电视评比第一,哪种电视寿命最长等,而并非完全依据自己的理性来进行购买决策。

有这样一句话:“市场上吆喝得最响的人,往往就是要卖出东西最多的人。”在信息爆炸的当代社会,已经不存在“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境况了,无论怎样的产品,都面临着同质化的巨大竞争,无论多么“物美价廉”的商品,都可能湮灭在大量的同类产品中。因此,商家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有效的广告营销,招徕更多的顾客。只有顾客听到了你的吆喝,他才可能关注你的产品。换句话说,只要顾客听到了你的吆喝,他就有可能给你带来商机。

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一般是不完全理性的,他们在消费过程中可能受到各类因素的干扰,做出感性的消费决策。其中,广告和品牌的效应是干扰其做出选择的重要因素。

广告和品牌的效应实际上就是对于消费者的一种示范效应。示范效应这个名词最早是心理学家对人类行为研究所做的总结,现在已广泛地被经济学家用于研究人的经济行为,尤其是人类的消费行为。所谓的示范效应就是指某个人(或群体)的行为被做榜样,其他人向他学习而产生的影响。

一个群体中,某些有影响的个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尽管在起初被视为有违传统,但逐渐有可能成为人们仿效的模式,从而成为未来的主流。示范效应往往是双向的,这就是所谓“坏”榜样和“好”榜样所起的影响。从动态上看,示范效应最终会使少数成为主流。

那么人们最终为什么会形成这种主流趋势呢?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加利·伯克尔的著作《口味的经济学分析》中的理论,可以得到解释。

说来有意思的是,伯氏理论的获得竟和他经常陪太太去餐馆有密切关系。当时,在加利福尼亚有两家海鲜餐馆,伯克尔发现他太太总有一个很奇怪的行为,就是在两家餐馆中,她总选座位被占满的那家。而在伯克尔看来,两家餐馆质量完全一样,差别在于,其中一家餐馆人多,而另一家人少得可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经过细心观察研究,伯克尔得出了后来获诺贝尔奖的基础理论之一:理性的人们支持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消费者对某些商品的需求,取决于其他消费者对这些商品的需求,简称消费的示范效应。

用示范效应解释大家的就餐行为,就是每个人在不知道选择哪家餐厅就餐时,往往参照其他消费者的选择,哪家餐厅的已有顾客多,说明它的口味一定受欢迎,价格也能被普遍接受。

毋庸置疑,我们在认识和处理自己的收入与消费及其相互关系时,会和其他人相比较,尤其是和自己所在的或是所向往的参照群体比较。参照群体可能是我们所属的群体,如所在的公司、行业,或是同属于一个年龄阶段的群体;也有可能我们并不属于这个群体,却喜爱或向往该群体中的生活方式,并将该群体的标准、目标和规范作为自身行动的指南,成为努力要求达到的标准。例如,商家通过明星给自己的产品做广告代言,明星的FANS便因为喜爱这个明星,从而愿意将该明星代言推广的服装、食品、化妆品等作为自己的参照标准。另外,也因为我们将自己归入“某某歌迷会”、“某某粉丝团”的群体中,因而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追随这一群体中的消费习惯。这便是“明星代言”的示范效应。

其实,示范效应在销售中的应用还有很多。商家进行特价促销或是限时抢购时,也是正是希望为营造一种群体“疯抢”的抢购氛围,来对更多的消费者产生“示范效应”。参与抢购的顾客或许并不一定原本有购买此商品的打算,我们大多数都是受疯狂人群的感染,几乎是不由自主地被卷入抢购狂潮中,抢购平时不屑一顾的商品。另外,有些人看到别人的衣服漂亮,或是关注到某款服装是今年的流行,不管自己穿着好不好看,也要千方百计弄一套穿在自己身上。这些都是由于其他消费者的“示范效应”而引发的跟风行为。

作为消费者,我们在这个时候就要保持冷静,既然已经知道了其中的心理原理,就要懂得自我控制,才不会让自己的财富随意流出。而这样一点一滴的资金储备,就是未来幸福生活的有效保障和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