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贴心的幸福:忙忧一族心理能量补给书
3043400000007

第7章 恬淡的心境是走进幸福之城的“门票”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Festinger)被誉为“社会比较之父”,他发现人们生活中总是善于比较,而且为了使这种比较更为准确、真实和稳定,人们一般都喜欢同那些社会上与自己地位、职业、年龄、背景相同的人进行比较。人们之间的相似程度越高,社会比较的驱动力就越强。因为相似的他人可以为自己提供更多真实、有效的信息,所以与相同的人进行比较才更有意义。

主流心理学倡导“真实比较”,比较的对象是真实存在的事实。而现实中的人们比较善于“虚拟比较”,它是指在比较中绕开所进行比较的实质性问题和要素,而转向其他方面的比较。

现实中的人之所以要进行“虚拟比较”,与人的主观幸福感有关。换言之,进行“虚拟比较”的直接心理后果是获得了一种主观上的幸福的感觉。

据一项统计显示,在1960~2000年期间,按不变价格,美国人均收入翻了三番,但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却从40%下降到30%左右。对此,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莱恩博士解释说,收入水平与幸福之间并不是直线关系,而是曲线关系。

在收入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前,幸福会随收入增加而提高;但当收入水平超过一定高度时,幸福感未必随着收入的提高而增加。这是因为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收入带动幸福的效应开始呈递减态势。收入水平越高,这种效应越小,以至达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于是,人们开始思考从心理的主观方面来解释幸福问题。

简而言之,主观幸福感主要由情感成分和认知成分这两大部分构成。情感成分,是指当事人的情绪体验,包括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一般当一个人所体验到的积极情感多于消极情感时,就会感到幸福,反之,就不幸福。认知成分,即生活满意度,包括职业满意度、婚姻满意度和事业满意度。

生活满意度是人们对生活的综合判断,作为认知因素,它独立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之外,是衡量主观幸福感更有效的指标。尽管健康、金钱、地位等外在客观条件对幸福感会产生影响,但它们并不是幸福感必不可少的内在部分。

生活的满足感最主要体现在心理感受上。

1918年8月19日,风流才子李叔同离妻别子,悄然遁入空门,法号“弘一”。读过弘一大师传记的人,大概都不会忘记他是以怎样珍惜和满足的神情面对盘中餐的:那不过是最普通的萝卜和白菜,他用筷子小心地夹起放在嘴里,似在享用山珍海味。正像他的好友、现代学者夏尊先生所说:“在他,什么都好,旧毛巾好、草鞋好、走路好、萝卜好、白菜好、草席好……”

“惜衣惜食,非为惜财缘惜福;爱人爱物,到了方知爱自己。”以惜福的心态度过生命中的每一天,怎能不生知足、安详、欢愉、幸福之感呢?

一个心智成熟的人,必定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不会像野马那样为一点小事抓狂。当你在镜子前仔细审视自己时,你会发现自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和最大的敌人。特别是在你要控制别人之前,一定要先控制自己。如果你不能征服自己,就可能错失幸福。

幸福没有统一的答案,也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它需要一种捕获的心境。幸福的内涵无限丰富,只要你善于捕捉,用心灵去发现,哪怕是一条温暖的短信问候,一句关爱的叮咛,一缕初夏的凉风,一幕日常生活的琐碎片段……你都能从中感受到幸福,因为你拥有一颗懂得享受幸福的心。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简简单单地生活,简简单单地去发觉点滴间存在的小小幸福。幸福就像山坡上静吐芬芳的野花,没有围墙,它只需要有一颗清净的心和一双未被遮住的眼睛做“门票”,就能轻松走进幸福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