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高考满分作文分类大全
3043900000027

第27章 一枝一叶一世界(1)

(2005年浙江卷)

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唐诗曰:“一叶落知天下秋。”宋诗云:“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一叶飘零而知秋,一枝勃发而见春。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中。

请以“一枝一叶一世界”为话题,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

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试题分析

这是一个富有哲理意义的话题。与2004年浙江省的高考作文相比,2005年浙江省的高考作文试题同样显得理性而又沉稳。2005年作文材料是唐诗和宋词名句,话题是富有七言绝句意味的“一枝一叶一世界”,要求是十分规范的“三自原则”。但引入具有传统人文色彩的古诗,让人眼目一新。和2004年的话题“人文素养与发展”一样,2005年的话题仍然是关系型的,反映“一枝一叶”与“一世界”之间的关系。“一叶落”“一枝杏”都是局部、有限的,而“天下秋”“满园春”则是整体、无限的。从局部、有限的认识可以推知整体、无限的状况,正如成语所云“窥一斑而见全豹”。见微知著,从小现象、小事物看出背后隐藏的事物的全貌,这需要我们平时对生活多一点思考和穷追到底的精神。从文体上来说,这个题目比较适合从议论和抒情散文的角度入手来写。

写作思路提示

构思本题的关键是划定写作的范围,确定究竟写生活哪一个方面的枝叶。当然,考生可以从郑板桥的“一枝一叶总关情”到“衙宅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来感悟“世界”就是人民大众,从和谐社会角度谈,会非常不错。也可以从佛家“一花一世界,一沙一菩提”入手,关注内心最细微的感觉就是关注世界,效果也会很好的。

满分范文

一江清流

(浙江一考生)

一江清流是一个世界,它流淌,它歌唱,它蕴涵着世界的秘密。

——题记

小时候,妈妈牵着小手带我去田野。田野边是一条小溪。每次我坐在小溪边,妈妈在田野里锄草。“妈,这里有小鱼,我要我要小鱼!”“孩子,乖乖的,小鱼呢就像你一样要在妈妈的怀里才能自由,水就像妈妈,没有了水就没有了妈妈,没有妈妈,宝宝可以吗?”“嗯,我要妈妈。”孩子撒娇地投向妈妈的怀抱。

时常宝宝会问妈妈:“小鱼要到哪里去啊?”“小鱼啊跟着水妈妈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噢!”孩子略有疑惑地点点头。

长大了,每当望见河溪,我都会想起小时候的对话。那是我内心的清泉一般美好的源头。一江清流也就永远刻在心中。

一江清流,水清澈见底,蓝天白云倒映其中。宁静、有序地流淌,鱼儿时而调皮地上蹿,鸟儿时而鸣叫,时而也有笛声响彻天际。这里是世界的缩影,这里有和谐而壮丽的风景,这里有安闲而静谧的气息。

但安宁、稳定并不是清流的最高境界。这里也演绎着生命的过程,也有勃勃生机的活力。有这样的对话:鱼说,你不知道我在流泪,因为我在水中;水说,我能够感觉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心中。

好精美的对话,长大了才懂得妈妈小时候的打比方,水是鱼的妈妈。是的,水与鱼就如妈妈与孩子。一江清流里有了孩子,有了妈妈,也就有了整个世界。

许多时候,我总在思索,为什么鱼要和水生活在一起。现在总算明白了。因为就如同世界一样,一江清流只有有了生命,才能活跃,才能充满生机。

妈妈说,鱼跟妈妈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现在我想,它们应该去海洋,去接受海洋的滋润,去迎接海洋新的挑战,这样鱼儿才能长大,清流也才能融入广阔的天空。

是的,每想到要离开家去遥远的地方,总有许多伤感、愁绪在心中流淌,现在明白了。一切如清流,如鱼儿。

一江清流,一个世界,于是一切和谐的旋律将永驻人间……

得分点评

该文标题不仅意境优美,而且点明了中心。考生通过一个童年的小故事开篇,采用虚题实写的方法,将话题“一枝一叶”具体转化为“一江清流”,娓娓动听地向我们讲述了自己对成长的思考。文章语言生动,结构严谨,脉络清晰,小故事却有大道理。

枝·叶·世界

(浙江一考生)

一叶飘零而知秋,一叶勃发而见春。是啊!太多太多的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是收藏于有限之中。这是智者的灼见,“枝叶”虽不能代替整个大千世界,但世界却把自己的“光芒”从“枝叶”上反射出来,射向芸芸众生。

关键是你能不能用睿智的眼睛去洞察那藏于“枝叶”之间的大千世界,去发掘那隐于细微之间的无限旷世!

唐诗曰:“一叶落知天下秋。”此时落叶或许已找到秋天的代名词。瑟瑟秋风把枯叶从树上吹了下来,当枯叶落地之际,它便将秋的信息传向了人们。懂得自然语言的人们自然能从其中早觉大自然给我们的暗示。落叶对大世界来说确实是微乎其微的事物,但我们却能从中寻觅无限的信息,无限的收藏。更有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此时此刻,红杏似乎又成了春天的信使,将春召唤传达开来,看有心人是否能接收得到。

也有古人云:“窥一斑而见全豹。”这与“一叶落而天下秋”似有异曲同工之妙!不仅仅是枝叶,不仅仅是世界,如果把“豹”看做事物的全局整体,把“一斑”看做是一个小细节的话,那么我们不能不说细节或许在某些方面便决定了全局。这是不无道理的,一件大事或许总决定于一个小小的细节,于是细节往往决定了大事件的成功与否,我们也能从细节之处见大,从细节之处见广,正所谓“窥一斑而见全豹”。

这也是枝叶与世界的引申潜移!

我们曾听说过“一个马掌钉丢了一匹马”的故事;我们也曾铭记古人“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警训,这些都是隐藏于有限中的无限,我们能够充分地看清有限,便能用更广的视界去发掘无限的缩影。

枝叶与世界或许能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正是他充分挖掘“枝叶”的结果。

他从一个落地的苹果之中发现了那神奇广阔的万有引力定律。我们不得不说牛顿是一个善于发现“枝叶中的世界”的科学巨人。

一个落地的苹果确实足够小,这就看我们能否把它“看穿看透”了。

一片树叶,一枝杏花,一个苹果,或许它们都足以撑起一片广阔的天地!

得分点评

这是一篇比较典型的议论文佳作。考生紧紧围绕枝叶与世界的关系所带来的启示,通过反复论证,层层递进,充分论证自己的观点。文章语言简练,思路清晰,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议论文佳作。

见微知著

(浙江一考生)

唐诗曰:一叶落,天下秋。

宋诗云:春满园,关不住。一红杏,出墙来。

古人道:窥一斑,见全豹。若见微,可知著。一枝叶,一世界。一枝花,而见春。细微物,莫轻视。有限中,藏无穷。

观天下,即如此。洞庭湖,八百里。湘江壮,岳阳阔。围湖面,造耕田。聚沙塔,集腋裘。日削减,月割忙。观而今,成大害。长江水,滥成灾。毁河堤,冲城镇,人喊苦,道不出。退耕地,还洞庭。广植树,多建坝。事虽小,意重大。

美利坚,号民主,今派兵,明制裁。观中东,时局乱。战才平,恐怖起。众人民,无安定。此民主,谁欲得?观一隅,明全局。狼子心,路人知。

人立志,亦如此。昭烈嘱:善虽小,必为之;恶虽小,切莫为。惜后主,终未听。蜀国亡,汉室衰。人笑其,不思归。好习惯,点滴养;坏习惯,勿养成。细节事,亦认真。莫学习,刘阿斗。

弟子规,圣人训:出则悌,入则孝。泛爱众,而亲仁。治天下,平家国。先修身,后齐家。虽一屋,亦当扫。

周总理,人之表。衣冠洁,礼教周,亲百姓。见外宾,人称善。新中国,尊严显。待百姓,如己出,人爱戴,美名传。

我凡人,非总理。细小事,仍谨守。中学生,须明礼,须诚信,须团结,须友爱。不留须,及长发。不打扮,穿异服。见师长,要问好。对父母,恭且孝。

一枝叶,一世界。窥一斑,见全豹。人有礼,人才善;人无礼,不知善。好印象,极重要。一丝缕,当珍惜。一饭粒,不轻弃。办事情,须认真,须仔细。虽一屋,必要扫,虽衣冠,必整洁。

得分点评

文章以“三字经”的形式写就,形式新颖,构思巧妙。扣题准确,语重心长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文章没有被“三字经”的形式所拘束,在内容上达到了一定的深度,这一点十分值得肯定。

感悟,从点滴中开始

(浙江一考生)

我看不见海,我却能从一滴水中感觉到它的存在。

再过几个月,我就满十九岁,在这十九年的阴晴雨雪中,人生似乎很遥远,怎么也看不清又似乎触手可及。

连绵而无尽的存在,我们品不尽看不清,但人生的树干上伸出的枝丫却绽放着感悟的花。

我们是生命的过客,辽远的天空留不下飞过的痕迹,带走的不过是些微的记忆。当我们停留在生命的指针重合的那一瞬,这些微的记忆将带我们回到降生的瞬间。

夕阳的迷雾搂抱着眷恋,当我们背负着那捆叫做记忆的柴火,消失在那扇叫做时间的门后,指尖触到的才是世界细微而具体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