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高考满分作文分类大全
3043900000051

第51章 人文素养与发展

(2004年浙江卷)

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关部门调查显示:某省公众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总体达标比例只占总人口的75%,与该省的经济发展颇不相称。该调查认为:人文素养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修养和品质,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观;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必然会制约个人乃至社会、国家、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在建设物质家园的同时,应高度重视精神家园的建设。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些什么想法呢?请以“人文素养与发展”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经历、见闻,谈谈体验、感受,讲述故事,发表议论,展开想像,抒发感情,等等。

[注意]

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可不用。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试题分析

2004年浙江省的高考作文命题仍然是材料加话题的形式。话题材料源自2003年浙江省首届公众人文素养及需求的调查报告。材料体现了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发展的思路,提醒我们在建设物质家园的同时,应高度重视精神家园的建设。命题者针对当前社会的道德观、价值观、文化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把话题内容直接指向人文精神。从这个走向可以看出今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的拓展和创新:超越了“我”,把我放到社会中,不仅仅是对“我”的思考,对“我”的解剖,更要直接面对社会思考,要思考国家、民族的过去与未来,追求更高的思维境界,思考人文精神,探求深层的文化内涵。

写作思路提示

写此类题目,关键环节在于以辩证的眼光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那么,“人文素养”与“发展”之间有什么关联呢?材料中有一段话:“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必然会制约个人乃至社会、国家、民族的可持续发展。”这段话至少提示了以下几点:一、提高人文素养是必需的。二、提高人文素养是实现发展的基础,不提高人文素养将不能实现发展。三、这“发展”应该是指可持续发展。四、人文素养与个人的发展有关,个人的发展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发展。五、既然是“素养”的提高,必定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的天敌是“急功近利”“政绩工程”“GDP崇拜”“出线足球”等等。明确了上面这些信息,考生就可以着手下笔了。

满分范文

寻回失落的精神世界

(浙江一考生)

当你看到公交车上有一位小朋友主动让座给老人时,你会投去赞许的目光吗?当你看到一个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孩把口香糖吐在地上时,你会上前阻止她吗?当你……

这些情况每天都发生在我们身边,而我们却早已司空见惯了,也许正因为这样,我们就不会赞扬那个小朋友,也不会去阻止那个女孩,我们不再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因为我们的心麻木了。

曾经风靡一时的**精神如今却消失得无影无踪,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人们依靠精神资源丰富了自身生活。正像大自然的许多规律一样,此消彼长,如今物质生活丰富多了,而人们的精神资源逐渐消退。无怪乎有人感叹:“如今的社会尔虞我诈,我们一个个活得太累!”可是,真的是这样的吗?

记得小时候妈妈给我讲过关于爸爸的故事。她说,有一次爸爸看见有个人骑车时书包掉了下来,爸爸便捡起书包追那个人,一直追了好几站路……当时,我觉得爸爸很伟大,下定决心要做得和爸爸一样好。于是,每次大扫除我都一马当先,捡最脏最累的活干,尽管脏、累但很开心,因为我这样做就是向爸爸看齐了。

现在回想起来,我常常会觉得自己很傻,很可笑,但是,除此之外,扪心自问:那儿时的纯真、儿时的善良,难道不令人感动吗?脱下麻木的外衣,用一颗原始的、善良的心去体味,我会为自己的“傻”而感动。特别是如今,我会更加珍惜自己的“傻”。

“人之初,性本善”,我相信,每一个人儿时都拥有一颗纯洁、善良的心,只不过后来被虚伪、麻木束缚住了,只要挣脱开虚伪的枷锁,那颗原始的心就会回来。那么,我们在感叹“社会险恶”的同时,为什么不用心去改造社会呢?

好在我们的社会中还有那么多用真心去对待他人的人。一位为追捕歹徒而英勇牺牲的人民警察,几万人参加了他的葬礼,人们默默地为这位英雄送行。人们泪流满面,是对他的同情,敬佩,还是赞美?我想更多的是对自己麻木的过去的悔恨,立志要向英雄学习,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些英雄,人们正逐渐褪去麻木的外衣和虚伪的枷锁。

我们欣喜地发现,物质条件丰富的今天,人们正努力地寻回失落的人文精神,人们的精神世界正在不断丰富。我想,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不应该此消彼长,而应该相互促进,我们的社会正这样发展着,生活在这样一个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同样丰富的社会中,你难道不感到欣喜吗?

得分点评

该考生正确理解了给定话题,以自身经历和社会实际充分证明了人文素养与人文精神对于个人乃至社会、国家、民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呼唤精神家园的回归。密切联系实际,情真意切,语言质朴是本文的突出特色。

感动,点一瓣心香

(浙江一考生)

高楼越来越多,空间越来越小。冷漠越来越多,温情越来越少。然而,感动,正以它清淡却足以令人动容的方式,诠释人文的内涵。

——题记

有泪水在,我感到自己仍然饱满。早晨打开窗,看着阳光穿透每一片树叶,以一种无声而又朴素的方式与生命对话,我感动着。傍晚散步,看夕阳落下,品味着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意境,我感动着。

感动,点燃了精神家园的一瓣心香,萦绕着人的一生。

时代在发展,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同时,我们的精神家园是否已经荒芜?我们是否缺失了心灵的一角?

行色匆匆,有多少人停下脚步倾听心灵的声音?大多数人被生活磨砺得太粗糙,渐渐冷漠。

纽约曼哈顿街头,车水马龙。一个小女孩守在一棵树下不肯离去。人们惊奇地发现,她在等待秋天最后一片叶子的落下。孩子是纯真的,她会为一个平凡的自然更替而感动。

缺少感动的人不是一个真正的人。

缺少感动的社会谈不上真正的发展。它缺少人文的养分,最终只能走向荒芜。

我们有多久没有被那些优美的文字感动了。李白的潇洒,杜甫的沉郁,托尔斯泰的浩瀚,雨果的雄奇……

我们有多久没有被那些高尚的背影感动了。在冬天为人民打造一轮更温暖的太阳的屈原;撒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的文天祥;孤独地守望着大汉三千年江山的苏武……

感动不是单纯地落泪,不是肤浅地感时伤怀,感动是一种人文精神,是人与人之间心灵上的共鸣。

在物质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精神之路通向何方?学会感动吧。

当每一颗心与另一颗心之间不再遥远,我们的社会就多了几缕温馨。当每一个人都能体会他人心弦的震动,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和谐。

“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巴尔蒙特的话难道不令我们感动么?

点一瓣心香,我们的物质家园与精神家园都将开满长盛不衰的花朵,走向远方。

得分点评

这是一篇极富思想力的文章,而更为光亮的是它的语言特点。文中为“感动”这一话题奠定的平台是有相当高的思想基础的,把“感动”这一个普通的常见的情感反应设置在建设精神家园、物质家园双重背景下,其意义就不同凡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