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高考满分作文分类大全
3043900000096

第96章 国民图书阅读率(1)

(2006年全国卷2)

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有关部门调查,六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而2005年为48.7%,首次低于50%。造成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识字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多数说“没时间”,青年人多数说“不习惯”,还有人说“买不起”、“没地方借”。

与图书阅读率走低相反,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1999年为3.7%,2003年为18.3%,2005年为27.8%。

[注意]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分析

2006年全国卷2的作文题目“国民图书阅读率”是一个现实性很强而又不乏深度的新题。这是一个介于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之间的“命意作文”。其特点是,作文提供材料或者图画,但不提供话题,要求考生阅读材料或图画,根据自己对材料或图画的感悟、理解,自定立意、自选问题、自拟标题进行作文。与此类似的还有2005年湖北卷。面对这样的命意作文,考生在作文时关键是准确审题、恰当立意。考生审题时,首先,要审材料。这是关于阅读方面的材料,那文章的立意就可以确定为“阅读”;其次,要审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是明确作文的构思方向;“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是作文的“三确定”原则;“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是作文的“三不”方针。其中作文的构思方向是我们审题的焦点,也是我们立意的切入点。

写作思路提示

构思本题时,不能脱离材料而单纯地谈读书很重要或读书是一种享受等等,而是要辩证地思考问题。仔细分析材料,不难发现涉及三层含义:一,“六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二,对于“为什么不读书”各人各有自己的说法;三是“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考生可以选择感触最深的一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阐述,凡是与“阅读”有关的话题都符合题意,此题不容易偏题,但最忌泛泛而谈,人云亦云。在进行阐述的时候,考生可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衡量书的标准是什么?造成读者阅读率下降的原因有哪些?读书是否必须要到书店里去买?网上阅读的利弊是什么?中年人没有时间读书,那么时间用在何处?是因为工作压力大吗?青少年不习惯阅读传统纸质图书,他们为什么不习惯?为什么习惯网络阅读?不阅读是因为买不起?为什么读者认为书价定价贵呢?读者不阅读是为什么?因为是没有地方借?图书馆去哪里了?

满分范文

阅读是一种孤独

(吉林一考生)

曾经读过著名女作家毕淑敏的一篇名叫《阅读是一种孤独》的文章,今天看到这个作文题目,首先想到了这篇文章。“阅读是一种孤独”也是我对阅读的一点看法,下面就来简单谈一谈。

阅读是一种环境上的孤独。当我们捧读一本书,徜徉在字里行间时,我们与文本对话,与书中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这时我们需要环境的清幽。嘈杂的环境固然也能读进去,但很难走出来。阅读需要一个宁静温馨的氛围,一个无人打扰的“世外桃源”。曾记否,夜深人静、细雨如丝的夜晚,我们坐在椅上,品一杯香茗,与书相拥,思绪在文字间游走,情感在文字间跌宕,这样的夜晚是何等惬意!曾记否,在孤灯相伴的夜晚,读孔孟言、悟李杜诗、品刘墉文、赏清玄章,积智慧之沙建文学之宝塔,感悟文学之纯美,悟得人生之真谛的思路过程!

阅读是一种心理上的孤独。“宁静致远”是一种大境界。阅读,同样需要一种境界,那就是心理上的孤独。所谓心理上的孤独,并不是说心理上的孤僻,而是阅读时需要达到的一种境界。祛除芜杂的思想,净化心灵的空间,是阅读需要的一种境界。不管是浏览,还是精读,都要有一种心理孤独的境界。这样,才能真正咀嚼文字的魅力,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给我们营建的思想空间。

阅读是一种精神上的孤独。古今中外,凡是成大事者,无一不是精神上的强者。阅读,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渠道,是一种丰厚人生积淀的好方法。书籍是人类最好的精神朋友,是至高无上的朋友。人世间,很多事情都是得失参半,当你得到其中的一部分时,同时也意味着失去了一些东西。阅读也是这样,当你在享受读书带给你的快乐时,你也失去了与朋友觥筹交错、推杯换盏的时刻。但作为一个真正读书的人,不因失去这样的机会而惋惜,而是更加庆幸失去了这样的机会,因为他们深知阅读是一种精神上的孤独,没有精神上的孤独,也就不是真正的阅读,只有在精神领域全方位地阅读,才是阅读的真正要义。

阅读是一种环境、心理、精神上的孤独,这样的孤独是大智慧的孤独,我喜欢这样的孤独!

阅读就是孤独!但在孤独的时候,我懂得了阅读!

得分点评

该考生引用著名女作家毕淑敏的一篇名作的标题“阅读是一种孤独”来作为自己的标题,使得标题很特别,又章显了全文论点,值得借鉴。此外,文章语言优美、文采斐然又是本文的另一特色。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不失为考场佳作。

精彩文句

曾记否,夜深人静、细雨如丝的夜晚,我们坐在椅上,品一杯香茗,与书相拥,思绪在文字间游走,情感在文字间跌宕,这样的夜晚是何等惬意!

书恋

(黑龙江一考生)

我爱书,当朋友们大谈网上阅读的快捷方便时,我辩不过,我只是爱那一本本精心挑选的在书架上可感可触的书,那一张张似有余温的留有残香的纸。

捧起一本书,翻开那曾被折过的一页,面对那一道折痕,我会痴痴地笑。那会儿,我兴奋地将它折起,向往生活的每一秒,去寻找生活的字典,去翻阅书中的未知。

我因此时常捧起,放下,再捧起。当所有书中的折痕再次被舒展,当我手掌中的汗水浸透那纤维的纹路,回想读书一路,是甜美,是蛹化蝶的酸楚和壮美。

我总愿一盏茶、一张桌、一本书地沉寂,轻轻翻动那一页页、一张张,仿佛翻动我的梦想,翻开我的人生。我知道,书是与我有着同样的体温。诚然,读书是缓慢的,读书是寂寞的,白纸黑字的页面上也鲜有图画。但我不愿与上网观书对比。我宁愿笨拙古板地翻书静坐。

我会大声诵读,仿佛自己便是那斗酒作诗的太白,是那指点江山的孔明,是那激扬文字的谭嗣同……

我亦会默默轻吟,会像杜甫一样不能酣眠,辗转反侧。书中有贫有虐,有孝有逆,有喜有忧。我乐于踏进悼红轩,同曹雪芹一起用血去披阅,用词去增删。我乐于和小王子一道开启心灵的未知,倾听花朵的倾诉,稚草的童言。我乐于在浩渺的历史烟云中同英雄一道煮酒论天下,粪土万户卿相,我乐于合上书时不禁泪流满面,我乐于放下书后静静地思考,我乐于在书中永不止步地寻找、追求。

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我愿意以书会友,与他们讨论有关于书的人生和故事,我愿捧上一盏茶花一个下午的工夫去讨求一本书的典藏和出处,读书是最幸福的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时常合书于架上,便出门去行路。路中我反复嚼着临行前的余味,淡淡的苦涩伴有一点香香的甜,却无法言明,道清。当有一天,我再次轻轻开启架上冷凉的书,取出永不蒙尘的书,我总是会不禁哭出声来。

读书人生,是写意的人生,是件幸福的事。我爱书,爱那一本本精心选出并实在可触的书。有一种书恋,在我的脑海里破土并疯长,那该是一种不渝的恋情,任我向它倾心永远。

带一本书,轻装上前,我走过了年少的清晨,正赶往多彩的正午,即使有一天我走进黄昏,也将一直有书相伴。我爱书,即使我不能向你道明,说清。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流笔端意满怀。

得分点评

文本以“情”取胜,考生在考场有限的时间内,炽热地表达了对书的热爱!感情真挚,令人动容。此外,考生还十分注重生活细节的描写和心理感受的叙述。文章最后一句“文章不是无情物,情流笔端意满怀”也为文章增添了不少文采。

精彩文句

带一本书,轻装上前,我走过了年少的清晨,正赶往多彩的正午,即使有一天我走进黄昏,也将一直有书相伴。

名人名言

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佚名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阅读的载体

(新疆一考生)

的确,有人放弃栖身于昏黄的灯下,伴一杯袅袅的香茗,翻动苇制的书页;的确,更多人选择面对荧屏,点动手指,置身于网络的字之山、画之海,这是文人的悲哀吗?不!我面前的数据,向我展示了强大并在不断壮大的阅读大军,他们手执不同的“武器”,却都那么执著地、忘情地阅读。因为阅读,是割舍不下的情感天地。

千年前的苍苍蒹葭,纤纤的采薇素手,依然鲜活于今,因为他们居住在那本《诗三百》中,将先祖的纯真与质朴留传下来。那曾经吹破了一座茅屋的秋风,与秋风都吹不冷的爱国赤子之心,都吹在我的脸上、我的心头。我随他“漫卷诗书喜欲狂”,我为他的“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而游登五岳。他所有的豁达与悲戚、沉郁与忧思,都居住在那本《杜工部文集》中,让我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还有“登东皋以舒啸”的元亮,以及“大丈夫为民而亡”的萧峰,或是站在海之湄的普希金……没有时间、空间的阻隔,与作者悲戚与共,慷慨同当,原以为“书”,会是唯一的阅读载体。

偶尔的一次网上阅读,改变了我的看法。

当轻动手指就可以看见《诗三百》的随文注释,拭去蒙于蒹葭上那层不解的迷雾,当拖动鼠标就可以阅读少陵之生平,知道他“新停浊酒杯”的内外原因,当知道普希金流亡的困苦,与金庸先生写萧峰所表现的侠之大者的用意,我发现这样的阅读仿佛坐上一辆无往不利的战车,让我全面地、更深刻地理解了,如同导师在侧。

阅读,是情感交流的载体,只要能达到阅读的目的就足够了,我们为什么要强求阅读非要以书的形式出现,而不能更现代、更舒适?

浩荡的阅读大军从我面前走过,我见到的发黄的书页、带注释与评论的网页,都是那么亲切那么可人。我们正在阅读,以更好的更多的方式阅读。你没看见千古文人正站在云端点头称许吗?他们也不正为更多元化的阅读载体而开心吗?

得分点评

思想深邃、文笔流畅是本文的特点。作者没有选择“文本阅读”和“网络阅读”中的任何一个,而是努力调和二者之间的矛盾,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提出了“文本阅读”和“网络阅读”“都是那么亲切那么可人。我们正在阅读,以更好的更多的方式阅读”的观点。文章议论精辟,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准确到位,思想不流于浮华,反映了考生良好的综合素质。

名人名言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经典事例

杜甫、陶渊明、金庸笔下的萧峰、普希金等

我是书

(云南一考生)

我是书。沉沉的檀木架子,幽幽地散发着郁郁的香。我与我的兄弟们被整齐地排列着,一扇透明的玻璃门,隔开了我们和外面的世界。

于我们而言,这世界再安静不过了。时间随着灰尘落下而慢慢流逝,唯一提醒着我四季更迭的,是窗外红了的樱桃,绿了的芭蕉。这安静似是永恒的,无人打破。

与我们不同的是他。四四方方的,蹲坐在同样的檀木桌上,没有表情的脸上,偶尔黑糊糊的,而更多的时候,他都闪着蓝荧荧的光。主人对他的喜爱,似乎到了极致,每天都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他身上。尽管他从不改变他一贯冷漠的面孔,可是主人面对他时,总是时而微笑,时而大笑,有时甚至痛哭流涕。我曾经听主人高兴地叫他“电脑”。而面对我们,主人几乎看都不看一眼,偶尔眼神掠过,目光比电脑的脸庞更为冷漠。

我们的世界一直安静着,若非那场空前的灾难,我们也将一直安静下去,可是……黑客突袭了网络,全球电脑陷入一片瘫痪之中。谁都没有料到,只需轻轻点击几下鼠标,再敲几下键盘,承载了人类文化的网络,居然全盘崩溃了。慌了,人类全慌了,难道这繁盛的文化就如流水一般,一去不复返了吗?流水尚且入海,有迹可循,而电脑文件一经删除,哪还留下蛛丝马迹可找呢!世界都仿佛沉入了海底,而名叫悲伤的海浪,渐渐淹没了人们。

“对了,我们还有书!”不知是谁说了一句。“书,我们有书。”人们好像抓住了救命的稻草。主人似乎被电击中,看我们的眼神里,竟也添了灼灼的光彩。

他打开了玻璃门,外面的空气涌进来。他如饥似渴地开始阅读了。翻开泛着墨香的纸张,跳跃在白纸上的黑字仿佛一个个精灵,带领着主人畅游古今,游访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