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上学的孩子可能会觉得自己不是学习的料,还有可能是这个孩子厌恶学习,鄙视学习,藐视学习,结果不想学习,总想离开学校。而此时的他们完全没有能力适应社会,所以面对这样的孩子,父母总会很着急。
曾有位母亲给心理专家发出过这样的求救:
我的女儿上高一了,她所在的学校是个不太好的普通高中,她学习一直不太好,其实可以说是很不好,上大学根本没有指望。这些日子她一直跟我说不想上了,想尽早到外面去打工,这样还能给家里省几个钱,反正也考不上大学。我也很矛盾,但我还是认为她应该把高中念完,在现在这个社会,连高中文凭都没有还怎么立足啊!那天,我跟她谈了好长时间,讲我过去的艰难经历,一直讲到半夜,可她虽然听了,却好像一句话也没听进去,还和我闹起了情绪。我不知道是该尊重她的选择,还是强迫她继续上学呢?
针对这位母亲的困惑,心理专家给她做了如下分析:
我认为还是尽力让孩子上学比较好。正如你所言,在现代社会能力固然重要,文凭也不可忽视,我们国家在普及高中教育,大学也一直在扩招。在国外的许多发达国家连大学都是普及的,我们国家也正在向这个趋势迈进。你的孩子连高中文凭都没有,就盲目地到社会上闯荡,将来肯定会吃亏。
我们必须让孩子认识到学校在人的成长中所起到的作用。学校有三个基本功能:一是传授文化知识。不管喜不喜欢学,只要待在学校里,或多或少都会学到一些东西,尤其是语言和一些常识性的东西;第二是学习与人交往的能力。与同龄孩子打交道,并通过接触,潜移默化中学习一些父母没有教给自己的品质;第三就是教给学生做人的准则。学校会培养孩子成为有责任感、道德感、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些都是孩子踏入社会必备的素质。上述功能,只有在学校中才有可能更好、更快捷地完成。所以学校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另外,在和孩子交流时,父母还要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给她分析:知识的储备不一定非得是为了上大学。现代社会是多元的,不可能每个人都上北大、上清华,但每个人都要学习知识,而且要学习一辈子。不管你在不在学校,学习吸收新知识、新东西都是你必须去做的事情,只不过在社会上与在学校里学习的方式不一样而已。你的知识储备不够,也许在社会上学习时会多摔几个跟头,多走一些弯路,但这样也会促使你更快成长,关键是你要有百折不挠、越挫越勇的毅力。有毅力,准备好了尝试,走向社会也未尝不可。但如果准备不足,盲目选择社会,等你想回过身来再去上学时,却错过了学习的最佳年纪。
育女心得
人生并非只有上学这一条路,行行出状元,关键是父母一定要弄清孩子为什么想退学,退学之后是否有个明晰的目标和计划。孩子的退学是为了更好的成长,还是为了逃避,她逃避的到底是什么,是学习的压力、老师的责骂还是不良的同学关系。只有找准了孩子的心态,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如果因为逃避而退学,很可能退学之后,她会躲在家里玩游戏、看电视;如果她是为了更好的成长而退学,就会积极地投入到现实生活中去奋斗,因为她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力量,急于伸展和发泄。
如果孩子是逃避型的,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
(1)发挥鼓励的力量
从行为学派的行为知识来讲,当一个人在做一件事时,如果得到奖励他就会继续做下去,而且有一种不停地做同样事情的愿望。父母可以和老师沟通,让老师多发现孩子的优点,学习上的微小进步,在孩子突出的地方鼓励孩子。一般而言,任何孩子总会在学习上有突出的地方。如果学习不值得表扬,也可以表扬她其他的方面,在心理上给她支持,让她感到她在班级中的重要性,她就会找到心灵上的归属感,进而要上学。
(2)让孩子在学校快乐
孩子不愿上学,肯定是在学校不快乐。快乐是人生活的动力。案例中的孩子在学习上没有成就感,也得不到老师的青睐、学生的羡慕,肯定不快乐。这个孩子在学习方面得到的快乐太少,就会厌恶学校、厌恶学习。作为学生,她没有对环境的选择权,她不能说换老师就把老师换了,也不能更换同学,变更学校,所以只有不去上学,逃避学校。引导孩子在学校里快乐,鼓励她多交朋友或引导她对某一学科感兴趣,比如语文或地理。
(3)与孩子建立共情
孩子在学校里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可能会和父母抱怨,这时父母千万不要批评孩子,因为学校也会有做得不对的事情,老师也有教导失当的地方。事实上,很多孩子只是抱怨一下,也不会真的去反对老师。这时家长要与孩子建立共情,你可以装作气愤的样子问孩子:“要不要爸妈给你主持公道?”孩子这时肯定不会真的让你去学校找老师,那样她会在同学面前很没面子。但父母这样讲,孩子就会感觉父母是站在她那一方的,她也就不生学校的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