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年轻人要懂的心理学
3057000000035

第35章 摆脱过度理由效应——工作为了谁

不少年轻人进入职场后,依然保持着学生的心态。他们期望上司和同事,也能像家长和老师一样,时刻提点他们,时刻鞭策他们,殊不知,环境变了,过去的人际关系也不复存在。心理变化,若追不上环境变化和身份变化,只会让年轻人的处境变得复杂,孤立无援的感觉会让他犹如置身“荒岛”。规划职场生涯的同时,也要有步骤地建设你的心理职场。

你工作是为了谁?为了父母?为了挣钱?还是为了实现更好的自己?有很多年轻人,学了不喜欢的专业,找了不喜欢的工作,不喜欢这、不喜欢那,当不喜欢成为阻碍你努力进步的借口,浑浑噩噩、混过一天是一天,也就成了你的基本状态。除了不喜欢,阻碍你进步的借口还有很多,诸如领导不器重、同事不配合等。

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行为寻找理由和借口,力求让自己的行为看起来更加合理,如果外部的原因已经足够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解释,便不会再寻找内部原因,这就是过度理由效应。比如,很多人将工作上的不顺归为父母强迫或领导不赏识,很少还会继续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生活中,往往还有这样的现象,家庭中的妻子和丈夫常常无视对方为自己做的一切,他们觉得这是“对方应该做的,也是自己应该获得的”,但如果得到他人的关心和帮助,就会认为帮助自己的人“心地善良”,这也是一种过度理由效应。

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位老人在乡村修养,附近住着一群顽皮的孩子。孩子们整天追逐打闹,严重影响了老人的休息。于是,老人想了一个办法,每天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谁叫的声音大给的报酬就多。当孩子们开始习惯只要吵闹就有报酬之后,老人逐渐减少了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都不再付出。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他们觉得“既然不给钱了,那谁还叫啊?”于是,所有的孩子都不再吵闹。聪明的老人运用过度理由的心理,巧妙地让孩子们认为,他们之所以会吵闹,都是因为老人给予的报酬,忘记了吵闹的初衷只是玩耍。当孩子们习惯了用外在的理由获得报酬来解释自己的行为,一旦外部理由不再存在,吵闹的行为自然也会中止。过度理由效应给了大家一个有益的提示,做事不要只看表面的原因,当你希望一件事情得以继续,就不要给它足够的外部理由。

苏宁毕业以后自己开了一个工作室,零碎接些散活,虽然挣得不多,但足以应付日常开支,唯一的不足就是压力太大、工作太累。经常为了应付难缠的客户,要整夜加班准备不同的策划;为了让客户满意,还要赔着笑脸殷勤伺候。虽然苏宁很喜欢目前从事的工作,但一想到某些客户刁难的嘴脸,就忍不住想放弃自己给自己打工的日子。每当要低声下气地同外行人谈理念、谈创意的时候,苏宁都会想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心情也会越来越沮丧。

苏宁现在的状况很糟糕,虽然他喜欢自己目前的工作,却为当前的状态不满。其实,人生中哪有那么多的完美和尽如人意?白玉微瑕也能价值连城。他也明白自己给自己打工能少受领导的窝囊气,但直接同各色人等打交道却让年轻的他有些应付不来。服务于人带来的挣扎和有求于人造成的地位不等,小伙子觉得自己的尊严正在被侵蚀,于是怂恿他放弃的外部原因也就越来越多。

那么到底他该不该放弃已经小有所成的那点“事业”?我们可以帮小伙子做个全面的梳理。

(1)苏宁并不是不喜欢自己的工作。自己挣钱自己花,一可以锻炼自己,二不用看领导眼色,更主要的是收入也挺丰富。

(2)虽然碰到了让他头疼的客户,但也结交了很多朋友,其中还有几位与他意气相投,结为莫逆。

(3)如果小伙子不想继续自己的工作室,是因为受了太多的闲气,但如果结束这个工作室,就能保证替别人打工的日子没有更多的闲气吗?

小伙子如果因为受了委屈,又年轻气盛,情急之下赶走顾客,关了生意,是肯定要后悔的。凡做过生意的都知道,生意不能停,一停就不容易再做起来。如果足够喜欢,就请不要寻找太多的外部理由影响自己对内心的判断。苏宁要及时明白自己工作的动机,为了生活,为了兴趣,为了什么都好,这些都是支持他继续干下去的理由,而那些源于外部的干扰始终都是浮云。

像苏宁一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刚上班,一切都新鲜、好玩,三五天之后,新鲜劲一过,就觉得每天朝九晚五很无聊。上班变成了混日子,待过一天是一天,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风平浪静就是365天。这样的人在上班的时候,最需要明确的就是工作的意义,排除一切“过度理由”,寻找最值得你为之奉献的东西。

工作是施展个人能力的舞台,没有工作或无法工作的人,肯定不会明白其中的乐趣。找到属于你的舞台前,你要明白工作的意义不是为了父母、不是为了师长,而是为了施展你自己的决断力、适应力、协调力,施展你从学校学到的知识,完美而充分地表达你自己。没有任何一项活动能像工作一样能够让你充实、满足,并回报你相应的物质财富。

态度决定人生,对职场的态度是你对人生态度的直接表现,职场成败也是衡量人生成败最直观简单的标志。如果此前你对工作并没有太多看法,只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那还是花点时间改掉错误的观点吧,因为工作是值得我们用生命去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