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使巨大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你必须使用很大力气,一圈一圈反复推,每推一圈都很费力。但你放心,这个力气不会白费,飞轮的转动会越来越快,因为在达到一定临界点后,飞轮的重力和冲力会成为推动力的一部分,推起来就不会太费力。类似的道理现实生活中并不罕见,比如在骑自行车的时候,刚开始的几步会觉得比较费力,当自行车已经能保持平衡,就会省力不少。我们将这种效应称为飞轮效应。
克罗格公司的总裁、著名的管理专家吉姆·科林斯就是运动了飞轮效应,让5万名职工接受了他的改革方案。吉姆没有一蹴而就,而是组建了一个高效的团队来“慢慢但是坚持不懈地推动飞轮”,用实实在在的成绩来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在实践中一步一步推销自己的想法,让大家确实看到效益。虽然开始招来了不少非议,但越来越多的人对改革越来越有信心,到了某一时刻,改革后的公司完全不需要团队继续“推销”,自己就能转动了。
后来,吉姆调查了1435家大企业的名单,经过调查、比较、研究,他吃惊地发现:在从优秀公司到伟大公司的转变过程中,通往成功的唯一道路就是正确的思路和坚定的行动。虽然开始的起步之路并不平坦,但只要相信自己,就能有所突破。
曾经拍过《一个都不能少》的魏敏芝被称为最朴实的“谋女郎”,从一个农村女孩变成明星,发生在她身上的故事,可以再拍一部电影了。电影拍完以后,奇迹没有结束,她得到前往美国杨百翰大学交流的机会。想在美国念书,首先要过的就是英语关。大学虽然录取了她,但要求她先进语言班补习语言。
全新生活带来的新鲜感还没有过去,魏敏芝就不得不面对一个严重的问题:虽然在国内自己的英文不算差,可在以英语为母语的异国他乡,她第一次觉得自己成了聋子和哑巴。为了尽快融入校园,魏敏芝想尽办法提高英语能力。在杨百翰大学,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她起早贪黑勤奋学习英语的身影。
人在异乡,无亲无友的孤独和语言不通的环境,毫无疑问都是顺利融入新生活的大麻烦,也是阻碍小魏“生活飞轮”转起来的大阻力。小魏刚开始“推”的时候很费劲,一个人要适应陌生的环境,要攻克语言关,巨大的“摩擦力”让她的“飞轮”动得磕磕碰碰。但只要度过了最初的磨合期,让“轮子”成功走上轨道,取得成绩只是早晚的问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魏敏芝的英语很快就转到常规班正常上学。攻克了语言关的魏敏芝,学习和生活便开上了人生快车道。在学校里,她一边学习,一边在校电视台工作,做摄像和剪辑;还在担任了学校合唱团的主持。当初觉得英语似天书的她,如今回国,已经能给校长和老师当出色的翻译了。
就像《一个都不能少》电影里演的那样,面对新生活的挑战,魏敏芝发扬了“小老师”的顽强和坚定。有人说她运气好,但她用自己的努力证明运气不代表一切;有人不相信她也能出国,但她在克服了最初的“水土不服”后,取得的成绩让所有人惊叹。
由于适应能力不强,身处新环境和面对新阶段的年轻人很容易被沉重的“飞轮”吓倒,在经历艰难的开始后,他们会不由自主地质疑以后的进展:“开头就这么难熬,以后的日子肯定难说!”已经迈入三十岁门槛的人都有过相同的体会:29岁到30岁的那一年是特别难熬的时光。混得好的人会惊叹时间飞逝、年华老去,迎接人生新的阶段忐忑交织怀疑;混得不好的人除了有以上所有的烦恼外,还会对自己的未来发愁,“三十不立”的境遇,实在太难堪。
其实,每个整数位的年龄段都是人生一道坎:从20岁到30岁,从30岁到40岁,从40岁到50岁……每个阶段刚起步,人们都会经历心理矛盾和诸事不顺期,但只要熬过这段时光,让心情和心态回归平静,进入状态的你就会觉得年龄的增长其实也没什么。心理脆弱期的自卑、敏感也会随着适应烟消云散,这也是一种飞轮效应。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万事开头难,飞轮效应告诉我们每件事的开头都必须付出艰巨的努力才能转动你的“飞轮”,但当这件事走上平稳发展的大路时,一切都会好起来。
小飞和大宇一起学写毛笔字。小飞练了两天,写出来的字歪歪扭扭,没有一点进步,老师还没说什么,自己就先放弃了。反观大宇,刚开始他写的字还不如小飞,但一年下来,字写得有模有样,两年以后,大大小小也得了不少奖。看着大宇进步神速,小飞有些不是滋味:“本来的水平差不多啊。”
写毛笔字讲究“三到”——眼到、心到、手到,从起步到入门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大宇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两年的磨炼,在熬过艰难的起步期以后,字写得越来越好只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是辛苦坚持的必然;小飞练了两天,觉得起步不顺就放弃了练习,不做任何努力就弃权,越来越不如人也在情理之中。
写毛笔字如此,做其他事也一样。开头是最难熬的时刻,但只要努力再努力,坚持到最后,一切都会好起来,光明就在不远处。当你遇到挫折,想要放弃的时候,不妨想想为了推动“巨轮”,前期已经付出不少努力,如果这个时候“缴械”未免太不值得。说不定,你要放手的时点,就是轮子“起飞”的时刻!